forked from lxy0xff/the-craft-of-selfteaching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Merge pull request selfteaching#64 from YixuanFranco/master
Add a "markdown" version of personal note into my-notes folder.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246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246 @@ | ||
|
||
|
||
## 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 ||
|
||
- 姓名: Yixuan | ||
- 产地:北京. | ||
- GitHub: [Yixuan Li](https://github.com/YixuanFranco/) | ||
- 马村的夏天(在线|游戏化|记忆法训练平台) 创始人. | ||
- 字幕组校对. | ||
- [Blog](https://yixuan.li/about/) | ||
|
||
|
||
## 0.在海边正确的吃橘子 | ||
|
||
当人分享自己的学习之路及过往成就时, 往往会掺杂很多独特的个人经验. | ||
|
||
这就好比在描述, “我是怎么从坐在海边看月亮这种经验里, 学会了正确的吃橘子.” | ||
|
||
所以, `学习日记` 分享的核心应该是: **我是怎么学会吃橘子的**. 当你读完这篇学习日记后, 无论你的环境是坐在海边看月亮, 还是坐在平房后院晒太阳, 都应该可以用这种方法改变和实现自我. 这才是共法. 每一个人都能用的上, 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 ||
|
||
人都在寻求改变, 却不知道, 什么是能改变的, 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 ||
|
||
所以, 在我分享之前, 我要先划分出一个界, 三界六道的界. 这个界就是一片土地, 我会指出这片土地的边界在哪. | ||
|
||
然后, 我讨论且只讨论: 在这片土地里, 想要得到什么时, 应该怎么做. | ||
|
||
这样就不会陷入空谈. 你会很明确的知道, 我在日记里分享的方法, 使用它的先提条件是什么. | ||
|
||
#### 界. | ||
|
||
现在谈到佛家, 一般有点常识的, 都能说出: 佛家是讲究因果的. 可是这个因果, 到底是什么, 说不清. | ||
|
||
说不清的东西就没法讨论, 没法进行刻意练习. 所以, 要先从这个**说不清**的东西里, 找出能**说的清**的东西, 进行讨论. | ||
|
||
那么, 纠正一个常识错误. 佛家讲的不是因果. 而是 `因 - 缘 -果`. | ||
|
||
- 因: 内部规律 | ||
- 缘: 外部条件 | ||
- 果: 结果 | ||
|
||
所以它不是一个 “因为所以” 的逻辑, 而是一个 原因一 + 原因二, 这两个因碰到一起, 产生结果的逻辑. | ||
|
||
所以, 这篇`自学日记`分享的内容的`界限`是, 我只讨论`原因一`. 内部规律, 内因. | ||
|
||
也就是说, 能够讨论的是: 我应该怎么**折腾自己**, 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 ||
|
||
而那些, 应该怎么折腾影响别人, 或者别人折腾我们怎么办, 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对象. | ||
|
||
那么, 在这块土地上, 你可以收获什么? | ||
|
||
**自我实现**. | ||
|
||
无论是读书, 上课, 自学敲代码, 练练英语口语, 还是做精力管理, 时间管理, 那个本质的欲望都是**实现可能自我**, 完成自己的梦想. | ||
|
||
好, 界限也划清楚了, 想要收获的结果也明确了. | ||
|
||
接下来的所有时间, 都用来讨论: **怎么做**. | ||
|
||
怎么做, 就是相当于: 我要怎么选`好`种子, 怎么`种`种子, 怎么`浇水施肥`. | ||
|
||
我会用三个谶言, 来描述我过往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故事. | ||
|
||
谶, 就是一种隐语或预言,谓之将来会应验的话;就是得保证显灵. 不然就不叫谶, 叫胡说八道. | ||
|
||
|
||
## 解苦三谶言 | ||
|
||
> 学习这个东西, 就像爬台阶.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对应的难点. 如果有人跟你说, 努力就会有成就, 骗人的.(by 蔡志忠) | ||
我的第二外语启蒙比较早, 我六岁多的时候, 我爸妈就斥巨资让我跟着一个翻译, 学习英语. 那时候学习了一年多, 就能进行基础的对话了. 一年后这位翻译去了美国, 然后我就被卷入了我们的义务教育系统, 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英语, 一直学到高三, 努力学习英语九年之后, 我终于不会说英语了. 高考满分 150, 我考了 89 分, 差一分及格. | ||
|
||
这就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教育体系. 特别特别的痴迷于循序渐进, 从 ABCD 开始学, 然后学单词, 学完单词学语法, 学完语法组织句子, 然后一学近十年, 终于成功的被教成脑残了. | ||
|
||
然后给你们迅速过一下我大学之后的事儿: | ||
1. 一年后我四级考优秀了. | ||
2. 两年后我英语好到免托福, 拿全奖去美国读书了. | ||
|
||
嗯?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 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所以, 这里, 我要告诉你我的第一个秘法, 也就是第一个谶言. 听好: | ||
|
||
有时候, 在你学会走路之前, 你得先跑起来. (by 钢铁侠) | ||
|
||
|
||
## 解苦三谶言1: 有时候, 在你学会走路之前, 你得先跑起来 | ||
|
||
换个说法, 你要先有盖楼房的想法, 你才能慢慢的学会垒砖, 和水泥, 搭钢筋. | ||
|
||
> 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by 李笑来). | ||
这句话不符合你的直觉, 但是这句话却是事实的写照. 我可以举很多例子: | ||
|
||
- 比如, 你循序渐进的学习了九年英语, 见到外国人就怂. | ||
- 比如, 很多人都可以通过驾校的考试拿到驾照, 但是不敢上路. | ||
- 再比如, Python 官方文档基础知识, 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就是不知道怎么写出自己想要的项目. | ||
|
||
这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失败经验摆在你们面前, 你们还是迷信循序渐进. 那么, 学习的正确示范是什么呢? | ||
|
||
拿学习英语来说, 上来就奔向**最高难度**的任务: 表达. | ||
|
||
单词不会? 没关系, 现查. 语法, 不是要先去学习, 汉语中的"我吃了", 代表现在完成时; "我正吃着"着代表现在进行时. | ||
|
||
而是反过来, 不要拆分语法, 而是从 “我现在正在和你们分享着”, “你们正在听着我说着的内容” 这种复杂的整体句子, 来领悟`时态`这个感觉. | ||
|
||
再说学驾照的正确姿势. 我是在美国考的驾照. 从开始学, 到学会开车总共用了 15 mins. | ||
|
||
原因是美国的考驾照模式就是`先奔跑, 再走路`. 他们会让你先考交规, 分数够了后, 就会给你一个叫 permission 的卡片. 只要持有这张卡片, 你开的车上副驾驶位置有一个有驾照的司机, 你就可以上路开车了. 获得 permission 之后一个月, 你就可以去考取你的驾照了. | ||
|
||
再说说很多人最最关心的编程. | ||
|
||
其实小白看到大神都会有点儿好奇, 为毛很多大神学习一门新语言两三天就能开始写项目了? | ||
|
||
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他们学会了一点点知识, 就开始做项目, 他们才是大神. | ||
|
||
学习的本质是: **学习一点点必要的知识后, 就去做大师在做的事情, 你才能学会大师的能力, 才能成为大师.** | ||
|
||
所有的细节, 都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快速探索, 快速补充. | ||
|
||
**没有经历过实践, 而先行学会的细节, 等同于没有学到. ** | ||
|
||
就如同英语语法, 交规, Python 语法. 所以: | ||
|
||
初级知识 → 需要对高级知识深入了解 → 才能真正深入了解 | ||
 | ||
|
||
## 解苦三谶言 2: 只有不会失败, 你才不会失败 | ||
|
||
之前在一个 [TED](https://www.ted.com/talks/tom_wujec_build_a_tower) 大会上, Perter Skillman 介绍了一个游戏, 名叫 "棉花糖挑战". | ||
|
||
游戏规则是: | ||
1. 4 个人为一组. | ||
2. 有 20 根 意大利面, 一段胶带, 一段绳子, 一块棉花糖. | ||
3. 然后几个人合作, 用这些意面做 "建筑"…什么形状都行, 但最后棉花糖必须要放在这个建筑的顶端. | ||
|
||
最后, 谁在有限的时间里建的最高, 谁就赢了. Tom 已经在 70 多个`设计讨论会`上带着大家玩过这个游戏了. | ||
|
||
参与这个游戏的人里包括学生, 建筑师, CEO, CTO, etc. | ||
|
||
通常, 一个组里的人最先做的事情就是讨论一下, 这个塔该怎么建. 然后花点时间讨论谁对谁错, 然后组织画个图纸, 开始用意大利面搭塔, 这个塔越来越高越来越高...直到时间快不够用了, 他们就拿出棉花糖, 小心翼翼, 战战兢兢地, 把棉花糖放到这个建筑物的顶端. 然后长舒一口气的后退一步, 欣赏他们的成果. | ||
|
||
**然而上述这种情况, 对大多数参与者来说, 都是幻想中的情况.** | ||
|
||
其实大部分团队, 都走不到长舒一口气的那个阶段. | ||
|
||
最常发生的事情是: 时间快到了, 他们把棉花糖放上去, 然后整个塔粉碎性垮塌. 因为棉花糖的重量把意面压垮了. | ||
|
||
所有参与这项游戏的人中, 商学院的学生表现的最差. 他们很容易受干扰, 而且弄得建筑结构很糟糕. | ||
|
||
而表现非常不错的人群, 是那些`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 他们不仅制造出了最高的建筑, 而且结构也是最有趣的. | ||
|
||
为啥会这样? Perter 的总结是, 孩子没有任何对权利的企图. 他们没在争夺权力上花费任何时间. | ||
|
||
而商学院的人, 受过专业训练. 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 立下一个正确的计划, 然后按照计划执行. 完成了计划, 再把棉花糖放上去, 当他们发现时间不够了, 危机也降临了.完全就是现实的写照! | ||
|
||
而幼儿园的孩子们怎么做呢? 他们从棉花糖开始, `做出最小产品`. 而且不断往上加各种模型模块. 他们让棉花糖`一直`呆在建筑物的最顶端. | ||
|
||
所以他们有很多机会去不断的修正模型. 这对设计者有很大的启发, 因为整个互动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最小原型, 每一个原型都会得到迅速的反馈.孩子们的方法简单粗暴, 他们时刻关注着棉花糖, 所以他们知道**什么行得通, 什么不行**. | ||
|
||
总结一下: | ||
|
||
- 每个行业, 都有自己行业的 棉花糖. | ||
- 程序能不能跑通, 商业模式能不能赚来钱. | ||
- 棉花糖游戏告诉你, 你应该在`一开始`就快速鉴别一些设想可不可行. 而不是等到最后一秒, 再搞砸一切. | ||
|
||
|
||
## 解苦三谶言 3: 很多事情, 你一动脑子, 就完蛋了. | ||
|
||
|
||
我小时候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个居民区里有一群熊孩子, 每天一到下午就去踢绿皮垃圾桶, 踢得噼里啪啦乱响. 居民楼里的大人骂也骂了, 拦也拦了, 可就是没办法制止住这帮孩子. 孩子们对踢垃圾桶这件事儿, 是不抱有任何目的在做, 单纯的踢垃圾桶, 就让他们全都获得了身心灵的满足. | ||
|
||
后来居民楼里的一个老头, 想出了一个方法. 他去跟那个带头的孩子说: | ||
“这样, 反正你喜欢每天在这里踢垃圾桶, 我也喜欢听这个声音. 我以后雇你在这踢垃圾桶, 你踢一天我给你 5 块钱.” | ||
|
||
这孩子头本来想, 反正我也喜欢踢这个垃圾桶, 这样还能每天得五块钱. 于是欣然答应了. | ||
|
||
这孩子又这样踢了几天之后, 老头对那个孩子说: | ||
"我现在没有多少钱了, 以后每天只能给你三块钱. 你可以继续帮我踢吗?" | ||
|
||
孩子想了想, 虽然有点不高兴, 但还是继续踢了. | ||
|
||
又过了几天后, 老头又对那个孩子说: | ||
"我现在更穷了, 以后每天只能给你五毛钱..." | ||
|
||
话还没有说完, 就听孩子说: "妈的我不踢了!" 然后一溜烟跑了. | ||
|
||
你和我, 与上面的小孩没有太大区别. 当你把自己的工作, 和某些量化的东西(金钱), 挂钩在一起. 烦恼是必然的, 因为你已经不能沉浸在工作本身了. | ||
|
||
####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消与息. | ||
|
||
这个概念是一种修行方法, 叫数息法. 很多修行人认为, 数息法数的是呼吸, 也就是一呼, 一吸, 我数一次. 错了. `呼吸`, 在佛家或者道家, 都叫`消`. 是消耗的意思. | ||
|
||
息是休息的息, 就是停, 修行人要追求的是这个息. 就是吸进来一口气之后, 在吸进下一口气之前, `呼吸有一瞬间的停顿`. 这个顿, 道家叫真息, 认为我们身体是真的休息了. | ||
|
||
而思想上的烦恼(消)来自什么呢? 也是来自思想的呼吸, 也就是, 放在过去与未来. | ||
而思想中的息是什么呢? 是专注于现在. | ||
|
||
所以描述一下,等思想到达`息`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 ||
|
||
法喜充满(心流). | ||
|
||
现在所有的精力管理, 时间管理等, 本质都是从这个概念, 延伸出来的. | ||
|
||
比如, 我有一个朋友, 他叫清风, 专门治疗拖延症的. | ||
|
||
他告诉我一个方法. 你如果拖延症犯了, 你可以这样跟自己谈判, 就是: “我接下来的15分钟, 就好好玩, 玩完十五分钟, 然后十五分钟一到, 就立刻开始做事, 可不可以?” 这种方式, 就是思想的息. | ||
|
||
还有, 非常有名的番茄时钟. 也是强行的把你思想的呼吸呼吸, 打断, 让你的注意力, 放在接下来的 25 mins 上. 所以也是用的这个方法. | ||
|
||
所以落实到行动, 到底怎么把这些琐碎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整合起来呢? 记住下面这句话: | ||
|
||
- 让机械归机械, | ||
- 让灵性归灵性. | ||
|
||
如果你需要第二天六点起床, 你不会告诉你的大脑说, "明天六点叫我". 除非你培养出了生物钟, 不然你的大脑不那么靠谱. | ||
|
||
可是这样愚蠢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 | ||
|
||
比如, 你的烦恼来自于, "我十点要出门, 中午吃什么好, 晚上还要接孩子, 明早还有一个会议". | ||
|
||
这些可以通过`外部机械`来提醒自己的事情, 就不用动用你的大脑. 而是用外部的机机械: | ||
使用核对清单的方式: | ||
|
||
- 写上午饭 | ||
- 定上闹钟: 11点. | ||
- 然后把这件事情忘掉. | ||
|
||
十一点的时候, 我的手机会响起来, 我就会开始动用我的`灵性`, 也就是思考, 来思考十分钟我要吃什么. | ||
点完单之后, 四十分钟左右饭就来了, 12点就可以吃上饭. | ||
|
||
|
||
|
||
## 再次总结一下 | ||
|
||
- 我们今天讨论的界是: 只讨论**内因** | ||
- 想要得到的结果是: 实现自己, 达成梦想. | ||
|
||
具体的做法是: | ||
1. 解决你思想的问题: 在学会走路之前, 你要先跑起来.(认知法则) | ||
2. 解决你行动的核心问题: 不要让你的棉花糖掉下来. (行动法则) | ||
3. 远离颠倒梦想:很多事情, 你一动脑子, 就完蛋了.(行知合一) | ||
|
||
|
||
[解苦三谶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aD661z3ng&app=desktop) | ||
|
||
> init. by Yixuan on 2018 | ||
> First released on WTM 2018 GDG Zhuha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