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ingjianjaja/ReadingNotes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8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前言 每个人的经济学

1、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

  • 东西不够
  • 生命有限
  • 相互依赖
  • 需要协调

第一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001讲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O.W.Camp,1945》雷德福(R.A.Radford)

  •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 雷德福: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
    • 故事:有一位随军牧师,他手里拿着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烟,在战俘营里转了一圈。回来以后,他谁就凭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来手里拿的那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烟,却一点都没少。这位牧师可不是什么骗子,而是一位增加福利、创造幸福的商人。
    • 道理: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

    •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 战俘营里的货币

    •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

    • 香烟作为流通货币,在存量减少或增多的过程中,以香烟标价的商品则会涨价或叠加,即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 Q&A

    • Q:这一讲的主题是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面都起作用。现在倒过来,请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 A: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例子有:战俘间的需求不一致,没有交换需求;战俘营里没有生产原材料能力,所以战俘不能生产物品,故战俘营里的生产力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 A:利他主义者进行的善行,不符合经济学规律中的经济人假定(人们往往朝着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判断与选择)他们进行抉择时,往往考虑的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了什么。

002讲 马粪争夺案

  • 马粪争夺案的故事

    • 1869年,原告捡马粪在马路上对了18堆,因为太多拿不动就回去取车来运。但他们并未有在粪堆做标记。第二天被告发现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自己运回去了。
  • 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记

    • 法庭上的观点

      • 一是 溯源说
      • 二是 位置说
      • 三是 标记说
      • 四是 劳动说
  •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 判归原告

      • 凡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成功,都是财富;凡是财富,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产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 判归被告

      • 只要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
  •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 保护产权会消耗资源,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 当讨论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性的时候,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硬币的两面
  • Q&A

    • Q: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一个例子,看上去是个公正的规则,但它背后其实是有效率的考量的?

      • A: 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左转让直行

003讲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 破窗理论的故事

    • 一个顽童打破窗户,窗户主人买玻璃,刺激玻璃生产,玻璃工人完成订单有了钱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

    • 破窗理论变种

      • 1、国家发展

        • 灾难不是繁荣的必要条件
      • 2、工人就业

      • 3、节省物质

  • 看见看不见的东西需要靠想象力

  • 并不是说凡是看不见的都比看得见的重要。而是说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哪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看不见的因素

  • Q&A

    • Q:请举出一个例子,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

004讲 区分愿望与结果

  • 以前很多学问研究的是 “事与愿符” 的规律,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 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 劳动人民收入低,多付点工资?
    • 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抑制住商人涨价?
    • 房价越来越高,不让炒房得逞?
    • 资本家吧工厂迁到海外,失业率上升,限制资本家海外开厂?
  • 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

    • 哲学家康德: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 1、最低工资制度,本来保护穷人,结果穷人境遇更糟
    • 2、同工同酬制度,本来保护弱势群体,结果损害他们利益
    • 3、福利制度
    • 4、濒危动物保护法
  •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 制定了法律,不是画上句号,而是冒号
  • Q&A

    • Q:请举出一个例子,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呢?

005讲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 两大经济学家的理性之争

    • 人是不是理性的
  • 阿尔钦《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

    •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无关
    • 游戏规则决定胜负概率
  • Q&A

    • Q:识时务随大流和特立独行,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哪一种成功的机会更大?

006讲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 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 亚当斯密——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 人事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 人不仅仅是自私的,同时还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 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减弱

    • 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拉远而急剧减弱的
  •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 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 人机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 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 Q&A

    • Q:你认为,市场经济会不会让人变得淡薄?

007讲 铅笔的故事

  • 神奇的铅笔

    • 原料复杂,工序繁多,大量工人参与
    • 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

008讲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 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

  •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 1、缺乏反馈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没有。
    • 2、委托代理问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 3、所托非人问题。政府
    • 4、养懒汉效益。造成依赖和惰性

009讲 稀缺

  • 人不一定是理性的,也不一定是自私的,那么经济学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答案是稀缺

    • 人的需求永无止境

    • 稀缺的原因

      • 1、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 2、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 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 土地是稀缺的
      • 信任是稀缺的

010讲 选择和歧视

  • 歧视不可避免

    • 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息息相关。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 歧视与逆向歧视

    • 美国“平权运动”的宗旨就是让那些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平等对待
    • 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了新的歧视,称之为逆向歧视
  • 不准明晃晃亏待拜仁,就只能静悄悄照顾黑人

  • 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 第一、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学校招生时,必然要对学生进行选择
    • 第二、既然其实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进行了歧视,谁就要承担歧视的后果
    • 第三、学校是招生的主体,学校有权利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但学校要承担他们这样招生,歧视的后果。
    • 第四、除了学校以外,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也就是这项招生政策的后果承担人,应该有权利去的相关信息。

011讲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 歧视的起源

    • 第一、偏好
    • 第二、信息不对称
  •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 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当你遇到唯利是图,只想多挣钱的雇主时,那恭喜你,它会是你的避风港。

012讲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 东南亚华人的歧视故事

    • 他们把人分成七等,做生意的时候,针对不同等级又不一样的条款,贷款利息也不一样
  • 歧视行为的效率含义

    • 华人的这种歧视,不仅不会减少当地华人做生意的收益,反而能够增加他们的效益。因为同村的人、同族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道德约束,这些都可以成为生意信用的保障。
  • 平权运动,一场反歧视运动

    • 美国次贷危机,历史上美国购房率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家很谨慎,不轻易放贷。
    • 而1960年开始,美国开始了平权运动,目的是矫正社会不公,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
    • 1991年,美国商业银行放贷数据被公开,人们发现,能够拿到贷款的大多数是白人,而那些少数族裔,弱势群体拿到贷款可能性低很多。
  • 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恶果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013 讲 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

  • 采石场的故事

    • 有家采石场老板,将采石场旁一片有鱼塘,小树林的空地也买下。既不养鱼也不做房地产开发,就是为了让其空置。原因就是如果被其他人买走做了房地产开发,就会有住户投诉其采石场的污染,影响采石场的生意,这就是成本
  • 企业家是资源配置的中间人

    • 表面上是采石场老板买了这块地,实际上他之所以愿意付钱是因为他深信有人替他付钱,愿意付钱的人就是买石头的人。一层一层推导下去,就会发现最终由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实际上是消费者买下了这块地,采石场老板只不过是一个中间人。
  •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 一块地可能有很多用途,当一个资源有若干个选项时,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就是所有放弃了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 沉没成本,就是指哪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 对我们来说,真正难得,不仅在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在于生活中我们能否当机立断,真的去实践他。

      • 电影看到10分钟,发现不好看。虽然电影票已经买了,如果觉得不好看,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马上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没,就不再是成本
      • 在餐桌上,很多人觉得被动了筷子的食物应该吃完才不算浪费。但其实桌上饭菜的制作成本已经沉没了,真正值得掂量的,不是饭菜的制作成本,而是吃和不吃的后果,它们配被你当场吃完吗?
      • 谈恋爱,大多数人半年后过了恋爱的盲目期。这时候已经能够理性判断,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适合。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果断的提出分手?
      • 子主题 4
  • 成本概念深不可测

    • 沉没成本只能靠想象

      • 弗兰克·奈特 和 罗纳德·科斯 对社会成本的分析
      • 阿尔钦《社会科学百科全书》
      • 詹姆斯·布坎南 《成本与选择》
  • Q&A

    • Q:中国工人有两个选择,要么制造袜子,要么制造飞机。制造袜子的成本,是放弃了的飞机;制造飞机的成本,是放弃了的袜子。请问,对于中国工人来讲,究竟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

      • A: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照着这个角度理解,就要看对于工人而言生产袜子的价值大还是生产飞机的价值大。如果制造袜子的价值更大,那么就是制造飞机成本高,如果制造飞机的价值更大,那么就是制造袜子成本高。

014讲 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 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

    • 负面感受当做成本,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 比如修建游泳池过程中,许多负面感受:辛苦、劳累、一段时间的脏乱差等,这些都不是修游泳池的成本,因为没有放弃什么东西
    • 相反,建了游泳池之后这里就不能搭帐篷了,那么放弃了的帐篷就是我们修游泳池的成本
  • 你的成本有别人决定

    • 比如自己拥有个地段好的铺位卖茶叶蛋

      • 这个铺位是自己的,所以成本几乎为0,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而不是这个铺位的租金
      • 如果有人愿意出2万租这个铺位,那么坚持卖茶叶蛋的成本就是2万
  • 你的职业范围由社会决定

    • 今天的人喜欢讲“不忘初心” 为什么难呢

      • 因为当初你有初心的时候,选择的机会可能没那么多,所以比较容易坚持。但随着境遇的变化,机会的增加,你要坚持原来的看法就越来越难了,成本就越来越高了,放弃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因此,“不忘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因为你坚持“初心”的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这事可不由你做主,那是由社会上的其他人做主的。

      • 更进一步,谁拥有你的生命?谁决定了你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谁决定了你今天的职业?

        • 你拥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么度过的,你的职业是怎么卖选择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上其他人决定的

015讲 别只盯着钱

  • 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

    • 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盯住全部成本,而不只是钱

      • 比如,我们淘旧货,买便宜的东西。货币成本就比较低,但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虽然钱少付了一些,但我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买到假货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些都是淘旧货的成本。
      • 又比如,我们住的离市中心公司远一点,房租会低一点,但我们同时有付出了更多的时间
  • 给士兵发薪水比免费征兵更便宜

    • 美国征兵制,国防开支很重要一部分是士兵薪酬

      • 义务征兵时,政府付出的货币成本确实比较低,但是其他成本更高
  • 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

    • 中间商赚的钱,通常占商品价格的百分之七八十

      • 如果没有中间商,亲自跑到马铃薯地里买菜成本更高
  • 连腐败都得精打细算

    • 药品的价格

016讲 从成本角度理解盈利与亏损

  • 凡是盈利都是意外

    • 如果我们到邮局用一元钱买一张邮票,买到以后可以随时到邮局换回钱,跑邮局的折腾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用一元钱买一张邮票的成本就是0,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放弃
    • 盈利 英文windfall profit,也译成横财,横财是在我们意识到这个商品的价值跟预期不一样的瞬间产生的
    • 盈利提高了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
  • 亏损会降低资源使用成本

    • 一旦蒙受损失,我们就会重新对这个资源进行估值,继续使用这个资源所放弃的最大代价,就以这个资源现有的价值水平估算。因此,亏损会降低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
  • 重新估值不难,难的是找出盈利或亏损的原因

    • 因为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往往都是捆绑在一起使用的

017讲 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 成本决定论站不住脚

    • 会计学,产品最终的价格,等于原材料成本的总和,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决定论”

    • 事实上,能不能卖出去才是关键。

      • 如果会计学原理正确的话,没么世界上所有过时的产品都不会消失:马车、蜡烛、磁带都不会消失,不管他的成本是多少,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他就能卖出去。
  •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

    • 不是产品原材料决定产品价格,而是产品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 正式因为这块土地从事生产能赚取更高价格,才使他的租值被哄抬到这么高。人们通过高价取得土地后,却往往误会,移位他们之所以能够像顾客索取高价,是由于自己支付了较高的地租。
  • 三个例子

    • 深圳开始改革开放时,盒饭很贵,所以深圳工人工资高。这种说法不对,应该是深圳这个地方生产效率特别高,愿意跑到深圳工作的人特别多,所以推高了深圳的各种资源成本
    • 美国三种学院 医学院 法学院 商学院 毕业生工资高。有人说,正是因为教授工资高学生学费才高,毕业生工作后工资也特别高。不对,应该是毕业生工资高使得他们的原材料,也就是教授工资特别高。
    • 第三个例子,有人说王菲在演唱会中酬劳搞,因此他的演唱会门票特别高。不对,应该是喜欢王菲的人多,买门票的人愿意出更高的加,才使得王菲劳动力资源变的更贵。
  • 政府拍卖土地不会推高房价

    • 政府高价拍卖了土地,导致房价过高。这种说法不对,这也是典型的成本决定论:原材料价格的成本其实是供需关系决定的

      • 只要最终的房数量不发生变化,哪怕政府把土地免费送个开发商,最终的房价也不会发生变化
      • 政府免费派发地,开发商就会通过各种暗箱操作,去争夺免费分派的土地,结果就是政府本来能够收入国库的土地出让金,会变成暗钱,在官员和地产商之间私分
      • 政府拍卖,政府收到的土地出让金就是明钱,这笔钱鞥能够进入国库
  • Q&A

    • Q:凝聚劳动力越多的产品,价值就越高,这个观点对不对?

      • A:不对。这是成本决定论的观点,成本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供需关系才是真正影响商品价值的因素,所以应该是越能满足供需规律的产品,价值就越高。

018讲 租是对资产的付费

  • 资产包括土地、矿山、人的才能、发明创造甚至是特权,只要能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

  • 旱涝保收的收入:租

    • 北大少给1万元工资“我”也会继续留在北大教书,实际上北大并没有降工资,这多出来的钱其实是北大白给的。这是白赚的收入,经济学就把这部分白赚收入叫租。而教学服务,就是不以收费的变化而变化的资产。
    • 猫王成为歌星前是卡车司机,卡车司机收入10w,歌手假设是1000w,那么多出来的990w收入,其实就是猫王赚取的租
  • 作为相对概念的“旱涝保收”

019讲 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 理解了寻租,就能明白为什么每个国家的人都很忙,但有些国家富裕,有些国家贫穷

  • 寻租概念的起源

    • 戈登·图洛克《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贼对社会有什么害处?

      • 贼偷东西当然是不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贼并没有减少资源的总量,只不过进行了转移,那么害处在哪里:平添了制造锁的成本
    • 安妮·克鲁格《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 寻租概念的起点

  • 政府管制下的资源消耗

    • 政府手上有一项优惠政策值100元,张三想得到花了50元来争取;李四也想得到花了70元;王五花了90元争取到手了。对王五而言,争取优惠政策物有所值,但是净挣也不多。但是社会上争夺这项优惠政策的竞争成本是所有人付出的综合,造成内耗
  • 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 图洛克的发现:乞丐看上去好像能够凭空拿到施舍,但他们拿施舍的过程本身是有竞争的,而竞争本身也要消耗资源
  • 寻租概念的特定含义

    • 寻找能够带来收入的资产,是人类共同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 一是、类似医生研制出治疗癌症的新药,歌星改善自己舞姿的行为
      • 二是、某个年轻人花了十年青春在官僚机构里谋取了一份正式的闲职的行为,或者像某家公司通过公关手段拿下垄断经营权的行为
    • 这两种行为,表面上都是在努力工作,但实际上他们对社会财富有不同的意义。前者增加了社会财富,后者消耗了社会财富。在经济学中“寻租”专指后者的行为

020讲 社会成本问题

  • 有关社会成本问题的案例

    • 牛与小麦

      • 有两块相邻地,左边小麦,右边养牛。如果牛冲过栅栏,吃了小麦,那是否应该阻止这头牛?
    • 泳池阳光与酒店副楼

      • 两家相邻酒店,左边有个泳池,右边的要盖一栋高楼,肯定会影响隔壁酒店泳池的阳光。于是,左边的酒店去法院告。如果你是法官,怎么判?
    • 烟囱与邻居

      • 两邻居,A的烟囱高过B的房顶相安无事多年。后来B建高了房子,导致A的烟囱被挡住,烟回流到房间。于是A将B告到法院
    • 火车与亚麻

      • 以前火车烧煤,喷出的火星将一块农田700吨亚麻给烧了,铁路公司要不要赔偿
    • 糖果商与医生

      • 糖果商与医生之间隔着一块空地,糖果商的噪音也没对诊所造成影响。但当医生扩张了诊所,紧挨着糖果商时,被糖果商的噪声影响到不能正常看病
    • 养鸡场与新居民

      • 一家偏远的养鸡场,因为城市扩张,周围盖起了小区楼。居民因为臭味告了养鸡场
    • 水泥厂与老居民

      • 一家水泥厂排放灰尘,噪音。居民去告水泥厂,隔三差五,并不时拿点补贴
  • 科斯的非凡见解

    •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

      • 不是一方在伤害另一方,而是双方为了不同的用途,在争夺相同的稀缺资源。

        • 牛跟小麦争的是那块地,如果让牛吃小麦,那牛旧上海了小麦;如果禁止牛吃小麦,小麦就伤害了牛
        • 两家酒店争的是享受阳光的权利
        • 医生和糖果商争夺的是安静的权利
        • 养鸡场和附近居民争夺的是新鲜空气
    • 《社会成本问题》科斯

      • 1991年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家
    • 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

      • 如果争夺资源的双方是同一个人,那么前面的案子就豁然开朗
      • 城市发展为大,养鸡场需要搬迁,但是养鸡场的权益不能被随意剥夺,居民必须承担养鸡场搬迁的费用
      • 水泥厂最后一次给居民赔偿,水泥厂搬迁成本高昂,因而水泥厂可以继续生产,而居民拿到补偿后到底是否继续住在水泥厂附近,则悉听尊便。
      • 因为铁路公司避免此事的成本高昂,铁路公司不必赔偿
    • 男尊女卑风俗的由来和改变

      • 本质其实就是“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
      • 男人碰上女生容易出意外,就像上面例子,火星碰上亚麻。避免意外的责任,由成本较低的一方承担。在古代避孕技术落后,约束男人比约束女人要困难多,结果枷锁基本上都加到了女性身上。

021讲 谁用的好就归谁

  • 科斯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留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即“谁用的好就归谁”

  • 例子

    • 钻石归矿工还是白富美

    • 女朋友与科斯定律

      • 如果你真的相信科斯定律,就会知道,只要交易费用足够低,那么不管这个女孩现在跟谁谈朋友,最后她都会跟最适合她的人在一起。
    • kindle阅读器中的数据产权

      • 亚马逊能将电子书的标注信息运用更好
    • 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的权衡

      • 大数据的使用,经常引发隐私权归属问题
      • 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就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其价值的人手里。

022讲 是否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环境

  • 汽车与马车水更环保

    • 我们必须用持平的眼光看待污染问题。因为这不是一方污染另一方的问题,而是双方或多方争用稀缺资源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代化生活和环境污染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 “科斯对价”化解狼群之争

    • 黄石公园里,不同人堆狼群数目应该有多少有不同的答案
  • 布餐巾与纸餐巾那个更环保

023讲 平衡的艺术

  • 交易费用的定义

    • 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里存在的成本,就叫交易费用。
  • 现实中交易费用可能高不可攀

  • 风俗习惯与道德规范为何重要

    • 如果由第三方,比如政府,参与更优的分配
    • 我们有时要鼓励第三方,再知道资源怎样使用更好、在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手中的权力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就适合所有的制度、风俗、习惯,已至政府、法院存在的根本理由——对资源、责任、权利进行初始的界定。
    • 原因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我们的资源、权利、责任怎么分配都无所谓,因为我们可以重现达成协议,资源可以重新调拨,重新落到使用价值更高的人手上。但现实生活中交易费用很高,很多资源是没有办法发落到使用价值更高的人手里的。因此,初始的产权分配、制度法规、枫树习惯,乃至道德规范,就变得更重要了。我们可以把社会上通行的制度、习俗和道德规范,都看成为了减少重复商议的成本组建固定下来的解决纠纷的办法。

024讲 征地的权衡

  • 政府有没有征地权

    • 美国:被征用的土地必须用于公共用途,征用时政府必须给与公正的补偿。
  • 征地权的界限有待摸索

    • 所谓的公共用途,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 2005年,美国一个著名的案子“基诺诉新伦敦市政府案”——一个著名的制药公司辉瑞公司,想要征用土地,他说建完研发中心后,能雇佣很多的人,帮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同时,也会乡政府多纳税。基诺就住在这片土地,不愿意给辉瑞公司,结果他就把帮助辉瑞公司征地的政府告上了法庭。这个案子后来达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 最后基诺还是败诉,征地权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 征地权与法律演变

    • 2010年芝加哥机场扩建征地的案例。机场旁有个墓地,需要征用。但是教会强烈反对。最后还是被征用,家属总共获得了130多万美元赔偿。但张罗找到所有安葬者家属所花费了1700多万美元。实际上整个机场扩建工程总额是150亿美元。
  • 香港的征地制度

    • 香港对私有产权的保护非常有,但同样政府有征地的权利。《强制销售条例》解决无法联络所有者及不合作者的问题

      • 只要不可分割的物业90%以上的所有者同意出售,那么剩下10%的业主必须出售。2010年修改成了80%
  • 因此,科斯定律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应用,就是对征地问题要有一个持平的看法。对土地产权的保护,做到“风能进,雨能进,过往不能进”的地步,不一定是最合理的

025讲 寻求合作解

  • 大学宿舍该归谁用

    • 有的同学准备考试,需要安静复习,有的同学想办一个排队,那么宿舍的使用权是留给复习功课的同学还是留给办派对的同学?

      • 以科斯定律,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谁伤害谁的问题,而是资源怎样使用的问题。可以让要复习的同学对使用权出个价,比如说100元。办派对的同学想,如果到外面祛斑,至少要花300元,因此愿意多出300元买下使用权。那么他们在100元至300元之间找任何一个数字达成交易,结果会皆大欢喜。
  • 联邦通信委员会

    • 无线电频谱征用例子,拍卖
  • 餐厅该不该禁烟

  • 蜜蜂的寓言

    • 金继续叫张五常《蜜蜂的寓言》

      • 蜜蜂和果树相互利用,但他们之间相互利用并不完全对等。
      • 华盛顿州苹果树花蜜不足,蜜蜂传授划分的贡献更大,这时当地果农就向养蜂人交补贴。相反,在佛罗里达州,橘子的花蜜非常充分,而蜜蜂传授花粉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这时当地的养蜂人向果农支付补贴。
  • 瑞格利球场的门票

    • 芝加哥瑞格利球场,这座球场周边的房子顶上全是座位,每当瑞格利球场举办比赛,周围的居民也向别人卖门票。球馆当然不愿意。最后在法院达成和解。居民向球场缴纳门票收入的17%作为回报。

第三章 需求 好东西要运到远方去

026讲 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 个人估值的多层含义

    • “个人估值”:根据阿尔钦的定义,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
    • 第一,个人估值是个人的估值,不是集体的估值。集体不会感受,不会思考,也不回评估,做出个人估值判断的一定是个人
    • 第二,他是主观的,而且是绝对主观的。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如果没有了人,世界上的财富就没有了价值,价值都是人赋予的。有次产生了经济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即所有的个人估值都源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 第三,个人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数量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个人估值不是凭空的愿望,它是由行动支持的,而这些行动是外人可以观察到的。
  • 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区别

    • 客观价值论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观的、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本质的、客观的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
    • 主观价值论则是指所有的物品,本身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只有人对他的判断,人觉得他有价值,他就有价值
    • 区别一,凡是客观价值论能够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 区别二,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 区别三,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

027讲 边际革命

  • 需求定律中,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

  • 砖石与水那个更重要

  • 何为边际

    •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 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这个定律说的是,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下降。
  • 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趋同

    • 通过追求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平衡,就能够使得总收益最大化。
  • 每个人都应当是边际平衡的高手

    • 把资源分摊到不同的用途上,并确保资源在这些不同用途上获得的边际效用都趋于相等;如果出现不等,那就应该不断的把更多的资源都挪用到边际效用较高的用途上,知道资源在这种用途上带来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用途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这就叫边际平衡。
  • Q&A

    • Q: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 A:钱再富人手里的边际效用远远高于穷人,所以富人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

028讲 需求第一定律

  • 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讲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 需求曲线

    • 横坐标是价格,轴坐标是需求。倾斜向下的曲线就是需求曲线。当纵坐标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横坐标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 需求曲线中的自变量是纵轴价格,因变量是横轴需求量
    • 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
  • 需求与需求量存在重要区别

    • 需求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曲线,而需求量是指在固定条件下的这条曲线
  • 供应曲线

    • 在需求曲线图中,当价格很低时,需求量就很高;价格逐渐上升,需求量就逐渐减少,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萎缩为零。
    • 如果价格再进一步上升,需求量回事负数,负的需求量,是说需求变成了攻击。把第二象限的线通过纵轴镜像折到第一象限,就变成了一条供应曲线。
  • “消费者剩余”最好叫“交易剩余”

    • 剩余(消费者剩余)

      • 需求曲线上任何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人对这件商品在这个单位上的个人估值,也就是说,他愿意为了活的这个单位的服务所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
      • 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那这个差距就是“剩余”

029讲 需求第二定律

  •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 需求的价格弹性

    • 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变化而变动的程度,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 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
    • 弹性大于一一般是奢侈品,弹性小于一一般是生活必需品
    • 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处处不等,价格越高弹性越大
  • 一件商品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完全取决于价格

  • 垂直的需求曲线不存在

  • 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弹性会越来越高

    • 当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冲击时,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范围一开始没那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方案的空间越来越大,能够找到的对策也就越多。
  • 应用

    • 房产交易税是买方还是卖方付

      • 税赋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 需求者承担的是上面部分,供应者承担的是下面部分。两个矩形大大小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的斜率
      • 谁的弹性第,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水舅父的多一些
    • 男女关系

      • 到底谁去找对方,谁来付约会的交易费用,讲的语言不一样时谁迁就谁。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谁的需求弹性更低,谁更难舍难离

030讲 需求第三定律

  • 阿尔钦和威廉·艾伦《大学经济学》

  • 定义:精选品和普通品之间的价格本来是有较大的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笔附加费以后,他们的差距就缩小了,精选品显得便宜了。而附加费越大,这种效果就越显著,精选品就显得越便宜。

  • 需求第三定律要回答的问题

    • 手上两段文字,一段是从某块石碑上抄下来的,一段是从电脑电子邮件里随机抄出来的,哪一段的质量更高?
    • 一张北京市朝阳区群众组织的音乐会票和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票那个音乐会的欣赏价值更高?
    • 超市里卖的牛肉,上面写着澳大利亚进口,这和牛肉更可能是韩骨头的,还是去骨头的?
  • 含义

    • 假设两种苹果,一种普通苹果,一种精选苹果,在无运费的情况下,普通苹果1元一个,精选苹果2元一个。这时候,吃一个精选苹果成本就是放弃了两个普通苹果
    • 但是如果要把苹果运到外地去,加上一笔运费,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加一元运费,普通苹果变成2元,精选苹果3元。
    • 附加成本大,精选品才值得
    • 附加成本上升并不是好事
    • 每当消费者需要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因此我们把它又叫做“好东西要运到远方去定律”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031讲 经济计算问题

  • 至今也没有结束的经济学界大辩论:经济是不是可以计划的

  • 人类的雄心:预测未来,推知过去

  • 计划经济: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 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 每个人对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个人估值。
      • 对同一种物品,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偏好。
      • 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横向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也不知道怎么才能确定社会的总目标。
    • 数据不可得

      • 第一,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
      • 第二,即便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排序,也不一定愿意告诉别人。
      • 第三,人们会误导,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
      • 第四,人会对预测本身作出新的反应。一个陨石飞过来地球不会做出反应,但人会做出反应。预测什么会流行,就会倒过来影响流行。
      • 第五,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那里,永远无法集中在一起,要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非常困难。
    •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 人总是会犯错,更何况是预测未来。谁来对正确的预测做出奖励,对错误的预测做出惩罚,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032讲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 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 重温边际平衡的概念

    • 哈耶克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
    •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比如多花一元钱带来的收益。
    • 边际平衡是说,我们手上的钱有限,每一元钱应该花在给我们带来收益最大的那件商品上。钱一点点花出去,最后我们在每一种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就是平衡的。这样我们手上有限的钱,买到的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就能够达到最大化。
  •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 边际平衡是小问题,要解决的是应付变化的问题
    • 对于经济体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样的商品的局部信息。
  •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 价格体系能够轻松越过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的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 首先,上一讲讨论到人际效用不可比较问题,通过价格人们就能找到同一把尺子。

      • 其次,也能解决数据不可得问题。

        • 1,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和数据,什么稀缺,那么价格上升
        • 2,价格传递稀缺的信息时,传递方式最为经济
        • 3,价格所传递的稀缺信息,只会传到相关的人。
        • 4,人们没有兴趣告诉他人关于稀缺的信息,只要人们愿意购买某件商品,购买本身就把人们的真实需求公之于众。
    • 价格体系也能够妥善解决奖惩问题。

    • 价格还能够指导生产

  •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揭示了人类通过价格体系来运用分散知识,进行大规模合作的独特机制。今天要回答“人工智能是否可以预测未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是否可行”可以读读这篇论文。

033讲 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 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

    • 故事:老师把学生平均分成两半,给其中一半同学每人一个杯子,另一半没有,后者需要从前者那里购买。他们一对一进行交易,最后每个杯子都有一个成交价。总起来就能算出平均价格。
    • 然而,杯子明明有一个平均价,为什么不能提前公布平均价,所有人根据这个平均价进行交易呢,这样还省去了讨价还价的麻烦?避免了价格波动的困扰?
    • 当然不对,因果关系颠倒了。如果没有每一宗具体的交易,就没有平均价格。
    • 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忘记价格背后真正的驱动力,移位价格可以随意操控。价格只是一个信使,他只是在如实的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枪毙信使,并不能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
  • 富人如果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作出反应

    • 人们对价格的作用往往是爱恨交织,喜欢价格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但对于价格能够分配财富的作用则总是有所保留
    • 如果有钱人总是优先,那么穷人怎么办
    • 反过来想想,如果有钱人不必穷人享受更多优先待遇,没有任何特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努力成为有钱人呢?奋发和创新的人就会逐渐绝迹。
    • 所以,价格的第三个作用最重要。如果有钱人不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 如何分饼,决定饼能做多大

    •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 集体所有土地制和土地承包到个人

    • 1980《拜杜法案》美国著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例子

      • 以前美国高校科研成果归国家所有,该法案规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科学家科研拥有其商业开发权,收益归科学家所有。带来了今天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034讲 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

  • 我们应该赞美哪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

  • 乘人之危发财有别于拦路抢劫

    • 一个拦路抢劫,一个乘人之危发财,两者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第一个案子里,一个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水的人,只不过给别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 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 国难不是哪个发国难财的人造成的,那么借机发财的人,其实就只是给别人多了一个选择罢了。

    • 几年前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造成大规模断电。有人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开了1000公里来到灾区。以双倍价格出售。警察以反价格欺诈条例将他抓起来,没收了发电机

      • 街上采访,所有人都答“发国难财不对”
      • 1992年诺贝尔奖 加里贝克尔,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
      • 2002年诺贝尔奖 弗农史密斯 他说发国难财是好事。
      • 1976年诺贝尔奖 米尔顿弗里德曼 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

    • 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造成的结果是另一回事。
    • 一个人想要买便宜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寻找便宜的苹果时,他的寻找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
    • 哪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035讲 竞争的规则

  • 以个人视角看时间,扑面而来的是稀缺、选择、成本和需求;如果聚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为竞争和合作。

  • 暴利依然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竞争规则

    • 一个岛上10个人却只有一块面包,那么这个面包归谁,最常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暴力,最后从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个人就能得到这块面包。
  • 靠智力高低竞争资源

    • 暴力以外,比较常见的办法就是比拼智力
  • 以论资排辈界定产权

    • 除了智力,年纪大的夺得,论资排辈,也是一种竞争方法
  • 按社会身份分配财产

  • 按照劳动时间、随机分配与先到先得原则分配财产

    • 劳动时间,谁赚的工分多,谁就分的资源多
    • 随机分配,北京买车资格摇号
    • 先到先得,买票
  • 按需分配与价高者得

    • 价高者的,目前社会中特别常见的一种竞争方法

036讲 各种竞争规则孰优孰劣

  • 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

    • 没有绝对的公平,具体不同的人不同的看待
  • 每种竞争规则本身都会带来成本

    • 如果暴力作为竞争标准,人们就需要经常练武,练武也就是一种成本。
    • 如果将智力、教育水平作为标准,人们整天学习考试,这也是成本。
    • 如果根据社会职务高低,那么就会有攀附的成本
    • 如果先到先得标准,那么就会浪费许多时间成本
    • 如果按需分配,根据社会亏欠多少来分配,人们就要话费不少装穷的成本
    • 随机分配,参与摇号的人越来越多,产品就会落到其实并不需要的人手上,资源越来越稀缺,这也是一种成本
  • 许多竞争带来的成本,其他人都难以得益

    • 如果我们练武练得出色,最后抢到了东西,练武本身花费的成本对我们来说指的,但社会上的其他人却不能得到好处。
  • 按出价高低竞争,可让社会财富高速增加

    • 只有一种竞争方式例外,认钱,按照出价高低来竞争
    • 这种竞争方式,会指引人们去从事一些积极地,有收益的,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福利的工作。
    •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它是有关竞争规则改变的改革:从过去看排队时间,看出身,看政治面貌,变成另外一个规则,那就是看出价的高低。
  • 认钱还是认人

    • 物物交换的交易费用极高,因为匹配的交易者相遇(称为双重偶然性)的概率很低。而交易当中只要有一方是认钱不认人的,就能极大地增加交易的机会。这恰恰是货币的妙处所在。

037讲 何谓短缺和过剩

  • 稀缺与短缺的关系

    • 稀缺是人类乃至动物都普遍面临的基本约束。
    • 短缺总能成为新闻
  • 短缺是因为价格受到了抑制

    • 短缺是指因为价格受到了抑制,人们仅仅用出价的办法买不到这种商品,而只有采取其他的竞争方式
    • 出租车短缺,出钱打不到出租车,人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打到车
    • 春节火车票紧张,人们要找黄牛党才能买到
    • 短缺不是供应的减少,而是指在商品的价格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人们不仅要通过出价的方式去竞争,还需要依靠其他的非价格的方式去竞争的一种特殊现象。
  • 过剩是价格被人为的拔高的结果

    • 曾经听说过,资本主义很腐朽,牛奶都要倒掉,土豆都烂在地里。当时的解释是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没有计划性。今天我们知道,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过剩。
  • 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人为干预的结果。当价格过低时,人们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争取商品,这时就会出现短缺。

  • 当价格被认为的拔高以后,卖家就不得不采用价格以外的方式,才能把东西卖出去,这时就出现过剩。

038讲 最省事儿地违反价格管制

  • 每当价格受到人为干预时,就会出现价格以外的竞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短缺或者过剩

  • 张五常最重要的论文

    • 《一种价格管制理论》1974年,解释了什么是价格管制
  • 价格管制必然导致价值耗散

    • 每当资源不能不能用到刀刃上时,他就不那么值钱
  • 人是追求损失最小化的动物

  • 人们如何应付价格管制

    • 第一,房东会选择租户
    • 第二,房东可以捆绑销售
    • 第三,房子租给自己的员工
    • 最终结果是,租户要付给中介“鞋金”。

039讲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 经济学不难,因为他原理很简单;经济学难,是难在运用上,难在随时随地的使用他,难在客观,将自己的利益和情绪从中剥离出来

  • ��济学思维的试金石

    • 春节期间的火车票该不该涨价
    •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高峰时期就要用价格来调整,价格规律可以有效缓解高峰期的问题。
  • 不承认火车票是商品属于鸵鸟心态

  • 春节回家过年不是刚需

  • 黄牛党可以为社会减少无谓的损失

  • 实名制让火车票价更贵

  • 春节运力不可能做到毫不吃力

  • 垄断商品不是反对市场定价的理由

  • 火车票定价应该参照航空公司的做法

  • 限制火车票价诱发官员腐败

  • 价格管制下的“电话追拨器”

  • 三条对策

    • 第一,火车票提价多少才算充分?提到春运恢复正常秩序时算充分
    • 第二,怎样提价才合理?年前逐日递增,年后逐日递减
    • 第三,提价的后果是什么?部分出价低的人,不能再春运高峰成形了。
  • 春运火车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尾巴,是习惯了市场经济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生活方式的一个样本。

040讲 美国的房租管制

  • 美国的房租管制

    • 《房租管制:神话与现实》弗里德曼1981.记录了美国房租管制中很多事与愿违的现象
  • 地震能摧毁房屋,但不能制造短缺

    • 旧金山地震后,有一半人失去了家园。经济学家发现,报纸上愿意把房子租出去的广告,远远多于租房的广告。所以旧金山没有出现房屋短缺。
  • 价格管制不能直接摧毁房屋,却能制造房屋短缺

    • 1946年,旧金山开始实施房租管制。同样一份报纸,上面出租房子的广告大幅减少,求租的广告大幅增加。
  • 纽约房租管制故事

    • 纽约今天还有房租管制。2011年,一位房东控告纽约市政府征用了他的房产而没有给与补偿。纽约市有个规定,一旦房子租出去,房东就不能随便涨价,也不能把房客赶走。
    • 起诉的理由是,政府通过房租管制,实际上征用了他的财产,政府应该给与合理的补偿。这个案件最终没有审理。
    • 弗里德曼:一个社会如果把个人权利置于公平之上,那么这个社会运行的结果当然不会是公平的,但是它却离公平很近。而另一种社会,如果把追求公平放在追求个人权利智商,这个社会既不能保证个人的权利,也不能达到所谓的公平。

041讲 解除价格管制——果断与沉稳的拿捏

  • 德国“二战”后价格管制的故事

    • 希特勒价格管制是希望便宜的买到他需要的商品,盟军接管后的价格管制是因为当时物资非常稀缺。
    • 价格管制造成了短缺
  • 解除价格管制让商品在一夜之间重回商店橱窗

    • 德国财政部长艾哈德掌管全国财务。他信奉哈耶克的理论,相信价格的作用,于是进行改革

      • 抓紧货币,由于旧的德国马克贬值严重,他就用新的德国马克取代,也不再乱发,使货币坚挺
      • 放开价格,艾哈德宣布解除所有物价管制,结果一夜之间德国是多年没有出现在橱窗里的商品出现了。人们停止囤积,开始交易。
    • 这个故事纪录片《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

  • 经济改革:果断与沉稳的拿捏不容易

    • 《改革的逻辑》周其仁 :“全盘私有化,听上去很过瘾,但这种主张看轻了制度变迁要付出的代价,只要过时的观念和既得利益缠住了相当多的人群,任何激进和彻底的改革在实际中都寸步难行”

042讲 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的权衡

  • 讨论针对穷人的解决方案

  • 桑德尔来到中国

    • 哈佛大学有两门公开课最受欢迎,一是道德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到的公开课,二是经济学家曼昆讲的基础经济学。
    • 在中国,黄牛党,有钱可以买黄牛票,看病可以不排队,有钱还可以让孕妇超生,让污染企业排污。桑德尔提出质疑市场的伦理边界是什么?金钱时代,金钱不能买什么
  • 桑德尔的享受要不要花钱

    • 第一,桑德尔教授自己的个人享受,主要是靠公正的排队来获得还是用金钱购买的?
  • 桑德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 第二,桑德尔教授的一个策略,是不断地提问题,但从不给答案。他没有回答一个其实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有钱来决定,人们竞争一种稀缺资源应该凭什么?
  • 帮助穷人: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

    • 经济学家有一个共识,帮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金钱的方式补贴,同时让市场发挥他自身应有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商品的价格

    • 事实上很多政府经常不给钱,而是对哪些实物实行价格管制

      • 原因一,如果给穷人钱,征服自己必须先有钱。政府自己找前的本事不大,只能印钞票或收税,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
      • 原因二,政府有父爱主义。他们不相信穷人,怕给了穷人以后穷人会乱花。
      • 原因三,实物补贴可以假公济私。
  • 公交补贴:把钱给公司还是交给市民

    • 补贴穷人有两种方法

      • 一是补贴商品的供应商
      • 二是以货币的方式直接补贴受益人
  • 费里德曼的教育券建议

    • 一是把钱交给家长
    • 二是把钱给教育机构
    • 弗里德曼主张教育券制度,实质就是要从补贴学校改为补贴家长和学生,实际上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因为美国的中小学都有很强大的工会组织,他们对这种市场化的建议有抵抗

043讲 房价上升好不好

  • 房价涨跌,分清正负面因素

    • 一种认为,一定要把房价压下来。
    • 另一种认为,一定要把房价顶上去。
  • 房价上涨正面因素

    • 生活周边的服务,环境
  • 人口聚集提高大城市的经济效率

    • 现在有一个说法,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要留下高端人口,而把中低端的人迁走。这种说法有问题,如果一个城市只剩下高端人口,那这些高端人口中就自然会变出低端人口来,否则谁来打扫卫生、修车、送快递呢?
    • 人口集聚和城市繁荣,都是房价上升的正面因素
  • 房价上涨的负面因素

    • 房屋交易不够灵活,不够频繁
    • 小产权房未能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
    • 城市规划部门对房屋容积率限制太大
    • 房子不能建的太高

044讲 廉价保障房更贵

  • 经济学家没有学派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在于是否相信世上有免费午餐。很多事与愿违并造成巨大浪费的公共政策,恰恰源自“免费午餐”的想法

  • 房屋限购与对策

  • 廉价保障房不是免费的午餐

    • 第一个错误,把住房看做手表,铅笔,可乐那样的标准品。住房不是标准品,而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服务。
    • 第二个错误,是没有看到这样做的挤出效应,当政府要提供大规模廉价房时,必须找地找材料,找钱。所有资源都是排他性的,政府用得越多,私人用的就越少。
    • 第三个错误,政府提供住房后,会限制这种廉价房的有偿转让,这样会使得房屋之间的交易减少,流动性降低,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045讲 没有使用需求就没有投资需求

  • 空置率不可能客观衡量与计算

    • 与政府大规模提供廉价住房想法一脉相承,就是所谓的“控制空置率”
    • 两个50平房子和一个100平的房子,怎么定义空置率是个问题
    • 怎样定义房屋是空置的
  • 使用需求是投资需求的基础

    • 跟打击空置率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要打击投资需求,区分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
    • 实际上所有的投资需求,都是以实际使用需求为基础的。没有实际使用的需求,就不会有投资需求
    • 凡是那些打击投资需求的政策,不为投资开绿灯的政策,最终也满足不了使用需求。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046讲 权利有别于能力

  • 权利是文明的产物和特征。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掌握一些关于权利的知识和理论。

  • 迂回竞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 在动物世界,狮子非常勇猛,他们展开的都是直接的竞争:要什么就抢什么,单刀直入毫不含糊。但是狮子却非常贫穷
    • 人类社会,人们几乎从不直接争抢,他们做自己的工作,但他们每天所需要的消耗品都自然而然到手了。
    • 权利保护了有效的竞争
  • 权利的定义

    • 阿尔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 权利是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是别人授予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认为有就有,而是别人认为我们有才有;要别人愿意出来保护我们行使的自由,才能叫权利。这是权利的特征。
  • 权利有别于能力

    • 能力 might 权利 right。一个字母只差意思却天差地别: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够占有多少,而权利则取决于社会上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

第047讲 权利是人赋的而非天赋的

  • 天赋人权论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就在全世界流行的一种理论和学说。而我们这里要介绍的观点与这种流行学说相反,即权利是人赋予的

  • 你的权利从哪来

    • 法学家艾伦·德肖维茨 曾经是哈佛最年轻的法学教授,也是辛普森杀妻案辩护律师。他写过书《你的权利从哪来》
    • 第一、权利不来自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神,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宗教,如果权利来自神,到底来自哪个神呢?
    • 第二、权利也不来自自然。自然本来就是中性的,没有客观价值,不带有主观价值倾向
    • 第三、权利也不来自逻辑。逻辑是自洽的
    • 第四、权利也不来自法律。因为法律是有了权力以后对权力的一种体现
  • 权力来自人类的经验教训

    • 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

    • 每当人类经历了巨大的错误,有了惨痛的经验以后,就像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于是人们就逐渐建立起对权利的约定、对权力的安排,目的是要减少错误,减少损失和失败。所以权利来自错误,正确也来自错误

    • 权力之间也有冲突

      • 胎儿的生存权就跟母亲的选择堕胎权利冲突
      • 人生存的权利就跟他要求安乐死的权利冲突
      • 一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就跟另一个人不受别人冒犯的权利有冲突
      • 抽烟的权利就跟他人拒绝吸二手烟冲突
      • 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权利,历史上不曾存在过相反的权利。
  • 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

    • 例如自杀,如果有人自杀,周围的人就会阻止。说明自杀不是权利。

第048讲 自由不等于免费

  • 财产权利与政治权利同样重要

    • 1980年美国加州案件“果脯园购物中心诉罗宾斯案”

      • 一群中学生在购物中心征集签名。购物中心觉得这群学生侵犯了顾客安静购物的权利,对学生提起了诉讼
      • 结果,加州最高法院说:人们有在向公众开放的私人场所和平地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 行使权利所要动用的经济资源并不免费

    • 经济资源本身是有主的,应该尊重这些经济资源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产权。因为他们的产权跟法律所要保障的那些政治权利同样重要。
  • 经济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

    • 私有产权与人权并不冲突,他们都是人权。私有产权是人们使用和交换特定物品的人权。如果产权的行使收到抑制,那权利就会朝其他方向倾斜。这是产权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产权保护个人自由。

第049讲 产权的兴起

  • 人类社会需要产权安排

    • 产权兴起有两个动力,一是外部性,一是人口的集聚
    • 只有当权利的安排带来的好处足够大时,人们才去考虑怎样界定产权,怎样才能行使和保护产权。
  • 产权兴起运动力之一:外部性

    • 经济学家哈德罗·德姆塞茨曾经分析过产权在美洲兴起的过程。在美国东部,大多数动物都是穴居动物,因此人们虽然很难界定动物归谁。只要山头确定好了,基本就可以确定山里的动物归谁了。这时就形成了产权界定和行使的一个雏形,一个一个山头,就从原来的公有慢慢界定到集体所有,甚至到家庭所有。
  • 美国西南部的产权界定:牛仔与铁丝网

    • 在美国西部虽然也有大量动物,但是没有形成产权的制度安排,因为动物多为迁徙动物,所以很难像东不一样根据山头来判定动物的归属。
    • 美国西部真正的产权界定,是从铁丝网的普及开始的。
  • 产权兴起运动之二:人口集聚

    • 人口密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冲突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便产生了对产权,也就是“排他性权利安排”的需求
    • 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是有铁路公司建立起来的。
  • 紧密联系而又生活丰富的现代人

  •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 亚当·斯密讲过,人与人之间是有爱心的,但是人跟陌生人之间需要讲规则,这时候规则就取代了过去熟人之间常用的哪些礼尚往来。
    • 从某个角度看,市场经济确实是人情变得淡薄了,但是这种产权和制度的安排,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同事也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丰富了。

第050讲 产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 使用权

    • 我们能决定资源怎样使用。

    • 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冲突:如果一件物品所有权归一个人,使用权归一个人,而另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拥有使用权,那这个人的所有权又该如何体现?

    • 冲突来源:是为了调节产权主张的冲突。也就是说,对资源使用有冲突的双方,各自为了让对方有台阶下,找了一种新的说法。

    • 我国土地相关法律

      • 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 1988年修订后《宪法》第10条第4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修订背景是,1987年12月1日,深圳拿出一块国有土地进行了拍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深圳第一拍”。深圳拍卖几十天后,广东省人大才在年底通过了第一个地方性法规,确认城镇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到了第二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才确定了深圳的做法。
  • 收益分配权

    • 一份资产会不断的提供服务,提供服务就会有报酬,无论是产权的暂时拥有者还是它的永久拥有者,都有权利去分配资产得到收益,这是资产的收益权。
  • 转让权

    • 产权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转让权
    • 没有转让权,那往往只是暂时拥有这一资产。因为转让权意味着把一份资产未来永久的,全部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下子批发转让了。一个人,只有当他完全拥有一份资产时,他才能一次性的把一份资产未来每一个时刻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都转让出去。

第051讲 产权保护之一:财产原则

  • 产权保护有三个基本原则——财产原则、责任原则和不可转让原则

  • 大教堂的一个视角

    • 《财产原则、责任原则与不可让渡性:大教堂的一个视角》1972法学家圭多·卡拉布雷西 道格拉斯·梅拉默德
    • 卡拉布雷西是美国第二巡回法院法官,曾经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被认为是法律经济学者们交叉学科的四位奠基人之一
  • 财产原则

    • 一个人想要剥夺别人的产权,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这个人付费,付到他愿意放弃为止。如果是通过这种方法把产权从别人手里拿过来,那么这种产权就是根据财产原则进行保护的。在财产原则下,政府只对产权进行一次干预,那就是确权。
  • 责任原则

    • 当一个人侵害了别人的产权以后,侵害者就要向产权所有者赔偿,但是赔偿的金额不是所有者确定,而是由第三方确定
    • 第三方可以是国家,可以是保险公司,也可以是政府官员或法官。
    • 在实施责任原则时,政府往往做两次干预,一是确权,而是当发生侵权行为时,由政府来决定赔偿金额
  • 不可转让原则

    • 就是政府禁止所有权人把他所拥有的资产卖给别人
  • 哪种产权保护原则更好

    • 三种保护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混合使用。

      • 有人想要侵占我的房子时,我的房子受到的是财产原则的保护
      • 当国家要建消防局,打算征用我的土地时,我的房子受到的是责任原则的保护,国家需要给我合理的补偿。
      • 当我喝醉酒不省人事签了卖房合同时,房子受到的是不可转让原则的保护
  • 大量产权不能通过财产原则保护

    • 对所有物品进行事先定价,成本非常高,而且如果定价不合理,也会出现碰瓷的现象。
  • 为什么要惩罚刑事犯罪分子

    • 我们可能会想,如果有人侵权构成刑事犯罪后,不被关进监狱,而是继续工作赚钱赔偿受害者,不就能减少无畏的损失吗?

      • 第一、他伤害了别人
      • 第二、他改变了规则,把原来明明可以根据财产原则进行保护的资产,变成只能通过责任原则来保护。
      • 我们惩罚刑事犯罪分子时,其实惩罚的是两宗罪

第052讲 产权保护之二:责任原则

  • 在美国法学院,只要讲到侵权法就一定会引用和讨论的经典案例,是1908年“码头紧急避险案”

  • 码头紧急避险案

    • 原告带着妻子、孩子,在湖里开船玩,忽然遇到了风暴,原告就把船绑到了被告的码头。这时被告的仆人发现有人侵入了自家领地,就把绳子解开了。结果船被风浪打翻,不仅船被摧毁,原告的妻子孩子也受了伤。
    • 这时我们遇到的事两种产权之间的冲突,一个是码头的财产权,一个是船的财产权,到底应该保护哪一个呢?
    • 这个情况下,码头的财产权损害比较轻,船收到的损害巨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紧急避险权”,判决原告胜诉
    • 我们在保护财产权是,到底是用财产原则还是责任原则,很重要一个权衡标准就是看交易费用。
  • 现代产权案件中的责任原则

    • 交替使用财产原则和责任原则
    • 假设有一家药厂花了很多钱、用很长时间研制出一款新药,另外一家药厂仿制了它的新药。这时法官通常会采用财产原理来保护被侵权的药厂,即对仿造的药厂颁布禁制令,这时财产原则。
    • 在软件行业,假设苹果公司或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几千万行的代码中有一小部分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法官就不会采用财产原则来保护专利权人。勒令苹果公司召回所有产品,改掉里面侵权的代码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这时法官通常会依照责任原则,勒令哪些有侵权行为的公司对被侵权公司进行赔偿,而赔偿的金额由第三方来决定。
    • 因此,采用责任原则的一个核心理由是,采用财产原则来保护产权的成本太高,而伤害已经造成。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延伸到合同法中的违约赔偿上。

第053讲 产权保护之三:不可转让原则

  • 案例

    • 一个人神志不清时,所签下的协议无效
    • 一个人没有到法定年龄,哪怕他自愿成为童工,所签下的劳动合同也不合法
  • 为避免社会麻烦而禁止交易

    • 原因一、政府认为一些买卖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麻烦。允许买卖后,回过头再来处理矛盾,成本太大,因此一开始就组织这个买卖。
    • 原因二、社会普遍认为一些买卖会威胁现存的道德观,例如卖淫、买卖器官,政府代表大多数人的医院来禁止这种买卖
  • 父爱主义与不可转让原则

    • 原因三、父爱主义。政府觉得自己比个人更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就像父亲爱儿子一样,替个人做主。

      • 例如有些地方,农地虽然属于农民,农民有居住权、耕作权,但他们却没有权利把土地卖掉。一旦农民把地卖掉,就会变成失地者,成为游民,会给社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 自我执行的父爱主义

    • 自己对自己信不过

      • 例如,很多人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早起,他们知道一个闹钟不能把自己叫醒,要准备两三个闹钟。这是一种“自我执行的父爱主义”,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况下会失去理智。
  • 摩尔诉加州大学董事会案

    • 原告约翰·摩尔,1976年在加州大学一个医学院里被诊断出白血病。在接受治疗前,医生让她签署了一份同意书,要切除他的脾脏。这份同意书里明确表明,医院有权处理他被切除的任何组织器官。
    • 医生发现他的血细胞非常独特,能够刺激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又能进一步刺激白细胞的生长,而这种白细胞又能抑制癌症。于是这个医学院用摩尔的脾脏开发出一系列的产品来治疗白血病
    • 医学院还成立了公司,1990年这个案子判决时,公司市值30多亿美元。之后医生让摩尔反复到医院复查,并没有告诉摩尔,他被切除的器官那么值钱。
    • 1983年,医院要摩尔再签一份合约,声明自愿放弃他或者他的后代所拥有的一切由他的器官开发出来的产品的权利。
  • 禁止器官买卖是与非

    • 我们看到,人们实施不可转让原则,背后是有各种原因的,而经济学分析的重点是:如果市场存在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但法律却禁止人们买卖,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是否符合我们当初的良好愿望。

第054讲 经济学家论道路拥堵

  • 庇古的税收建议

    • A地和B地之间有两条路,一条是快速通道,比较窄,一条是慢速通道很宽但是泥泞、坎坷。人们都会选择走快速通道,但是当选择快速通道的人到达一定数量后,再有一个人走快速通道就会变得拥堵。
    • 庇古说,最后这个人的选择,对快速路上的每一辆车都造成了影响。因此,自由经济不好。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就会伤害别人,所以政府应该管一管。
    • 庇古提出用征税的办法,把一部分司机从这条路上赶走。庇古建议的这种税,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成为“庇古税”。
  • 被诺贝尔经济学奖遗忘的弗兰克·奈特

    • 1924年,芝加哥大学叫弗拉克·奈特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 《关于社会成本问题解释的一些谬误》
  • 以产权私有及道路收费解决拥堵问题

    • 庇古认为,人们争着选用那条狭窄的快速路,说明放任市场经济不好。奈特认为事实正相反,之所以那条路人们会争着使用,根本原因是那条路没有主人,他缺乏私有产权的界定及相应的管理。一旦这条路有了产权,有了主人,这位主人就会善用这条道路,就会有积极性让这条道路保持畅通无阻

第055讲 拥堵费的实践

  • 拥堵费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

  • 交通拥堵费在美国的实践

    • 华盛顿第495号州际公路,现在引进了一套“实时路权拍卖系统”,如果这条路上车多,价格就会上涨,上不封顶
  • 无论拥堵费如何使用,征收拥堵费本身都有意义

  • 征收拥堵费与优化城市道路可双管齐下

  • 征收拥堵费可以刺激道路供给

  • 征收拥堵费的目的就是调节需求

  • 征收拥堵费有益于穷人

第056讲 公用品和私用品

  • 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分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公用品与私用品的关键区别

    • 私用品最关键的含义是一个人用,别人不能用的商品
    • 公用品是一个人用的同时,不影响别人使用的商品
  • 治安服务为什么是公用品

  • “竞争性” 与 “排他性”

    • 在经济学教科书里,一个人能用,别人也能用,我们称之为“没有竞争性”;一个人用到了别人就不能用,我们称之为“有竞争性”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维度,叫“排他性”。是指一件商品在实际使用时,物主能不能很方便的把其他的使用者排除在外。如果能比较方便做到,就说他有排他性;不方便做到,就说他不具有排他性。
  • 一张表格看懂公用品和私用品

第057讲 灯塔的故事

  • 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科斯 曾就公共服务有过一次非常著名的争论,主题是:灯塔该由谁提供

  • 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 《经济学》1948年。现代数理经济学创始人
  • 萨缪尔森:灯塔是公用品,应由政府免费提供

    • 灯塔发出的光,一艘船使用并不影响另一艘船使用,因此灯塔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公用品,不应该收费,因为无论多少船只使用这个灯塔,边际成本都不会增加。
  • 科斯:现实中灯塔不仅可以由私人建设,而且能够收费

    • 灯塔虽然发出来的光芒是公用品,但实际上它是由私人提供的,也是可以收费的。建造灯塔以及维持灯塔运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 商人乐于提供公用物品

  • 灯塔之争的两大启发

    • 第一,哪怕是公共设施,私人也有积极性提供,私人也能从中收费

    • 第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私用品服务时,可以选择免费,也可以选择收费。如果收费,能达到两个效果

      • 1、可以筛选需求
      • 2、能够进行经济核算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当我们为一切事物——不管是选择、需求、价格还是全力——引入时间维度后,需求就有了急躁、耐心之分,商品就有了现货、期货之分,价格就有了现值、期值之分,而这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

第058讲 易耗品与耐用品

  •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至少面临四种最基本的约束,就是:东西不够,时间有限,相互依赖,需要协调。

  • 我们把今天的货物叫现货,明天的货物叫期货。

  • 费雪《利息理论》1930

    • 将利息理论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解释清楚,从而坚实地奠定了利息理论的基础
    • 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时间,起源于人的耐心。只要与时间相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而根据时间维度,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叫易耗品,一种叫耐用品。
  • 易耗品

    • 能一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杯牛奶。。。
  • 耐用品

    • 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享受的物品,叫耐用品。比如一幅油画,一棵苹果树。
  • 人力资本是一种耐用品

    • 一种耐用品,只有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功能。这是耐用品的含义。任何一种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或者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
  • 儿童也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

    • 每个家庭生儿育女其实都是理性的决定,生小孩实际上是一种长期投资,是投资一个消耗品。小孩很可爱,我们只能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去爱他,去欣赏他,从中得到快乐。

第059讲 不耐产生交易

  • 不耐(impatience)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急躁、不耐烦。事实上,在消费的问题上,人有时间上的偏好,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 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 未来是不确定的。产生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很重要的谁都避免不了的原因,那就是人会衰老。生命是有限的。
    • 因此只要其他情况不变,人们总是希望早一点消费,因为早一点消费是确定的消费,晚一点消费是不确定的消费。所以有时经济学家也喜欢将“不耐”称为“确定性偏好”
  • 什么因素确定了不耐的强弱

    • 年龄,老人的不耐比较强,年轻人的不耐比较弱,因为年轻人能够看到更久远的未来。

    • 想象力

      • 著名的试验,老师跟几个小孩子做游戏,老师把棒棒糖教给小孩,跟小孩说,如果你能坚持半个小时不吃,老师会再给你一颗棒棒糖,结果有的小孩比较不耐,很快就把棒棒糖吃了;有些小孩能忍住,最后没吃,得到了奖赏。科学家还做了追踪,发现那些比较自律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 自律背后的原因,就是想象力,哪些想象力抢的孩子,能够把以后的道德奖赏看得很大、很重,看得很具体、很明确,这种小孩自律能力就比较强。
      • 自律可能源于想象力,今天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黑暗当中坚持下来的,他们靠的是信念。信念其实就是对未来前景的想象。
    • 时局。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家看不到未来,受伤的耐用品就觉得没那么值钱。

    • “传统”——耐心跟其他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也有关系,我们姑且把这些莫名其妙的因素称为“传统”。

  • 不耐产生交易

    • 人与人之间的耐心不一样,他们对手上的耐用品估值就不一样。
    • 偏好现货和偏好期货的人之间会产生交易,也就是说不耐产生交易。而这个交易中,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息率,简称利率。
  • 不耐程度决定利率高低

    • 之说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 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越大;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越大。
  • Q&A

    • Q:在一个原始社会里,在一个连货币都没有的社会里,由两栋房子,一栋是茅草房,一栋是石头房。这时,人们发现石头房的价格相对于茅草房价格下降了。这时候,利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
    • A:利率上升了。因为茅草房价格相对高,说明人们更愿意选择现货——短期内使用的茅草房。不耐程度升高,而不耐程度越大,让他们推迟消费所付出的补偿就越大,这些补偿就是利率。
    • PS:网上有很多人答利率下降,要注意分辨网上知识的准确性

第060讲 利率管制及其后果

  • 人们普遍反对收取利息

    • 大多数宗教、法律和舆论,都对收取利息的行为采取了批评和谴责的态度
    • 美国,1980年颁布《储蓄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以后,才完全解除了对利息的限制。
    • 中国,《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36%
  • 反对收取利息的观点自古就有

    • 亚里士多德、《威尼斯商人》
  • 人们为什么反对收取利息

    • 自古以来,人类的真实利率非常高。利息是对延迟消费的补偿,在过去,人类的生活高度不确定,人的寿命很短,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非常多。所以要劝人推迟消费,要给的补偿很高。那个时候的利率普遍高,30%-60%。这么高的利率往往给人一个印象,就是贷款者为富不仁、乘人之危
    • 知道16世纪,社会变的文明,未来变得比较确定,这时真实利率才会开始显著下降。人们才逐渐接受了收取利息的行为。
  • 利率管制产生不良后果

    • 价格收到抑制就会出现短缺现象,即人们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竞争稀缺资源。那么利息呢?
    • 第一个表现,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装穷。
    • 第二个表现,黑社会会应运而生。
    • 第三个表现,人们会选用迂回的方法支付利息。
  • 贷款利息越低,穷人贷款越难

    • 很多政府为了扶贫,指明给穷人的贷款利息要低一点。这当然是好心,但实际上后果会怎样呢?
    • 穷人还款能力不高,有钱人是不愿意借给穷人的,这时如果收取利息更低,他们就更不愿意借了。而政府规定的这种低利率,特别是低于市场标准的利率,实际上更容易被有权有势有钱的人享用。

第061讲 利率变化支配资本现值

  • 不同利率对资本的现值(即今天资本的价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未来越不确定,补偿越高、利率就越高。而未来月不确定,哪些在未来才能实现的价值,在今天看来就越不值钱,打的折扣就越大。贴现率的概念就源于此。

  • 贴现率

    • 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
  • 贴现率变化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

    • 教育为例,一些发展中国家,人们普遍愿意学一些容易上手的学科;而一些比较富裕的国家,他们对基础学科的投入比重就比较大。
    • 这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人的贴现率不一样,也就是他们对未来价值打折的程度不一样
    • 同样的例子,酿酒中的陈酒和新酒,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
  • 贴现率决定项目盈利前景

  • 贴现率影响个人自律程度

    • 一个人是否自律,跟自己的贴现率也有很大关系。
    • 一个人越是能把未来看得远、看的重大、看得清楚,他对自己的自律就会越强。
  • 贴现率选择与环境保护

    •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上,贴现率的选择也举足轻重。

    • 环境保护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今天我们要限制多少能源的消耗,来换取明天更晴朗的天空、更美好的环境?

      • 这是一个现货和期货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现货与期货比较就必须通过贴现率换算
  • 不切实际的斯通贴现率

    • pv(现值) = fv(期值) / (1 + r(利率)) n(期数)次方
    • 如果贴现率是6%,100年后的100元钱只相当于今天的0.3元。
    • 斯通选择了0.1%的贴现率,得出了结论:为了换取100年后更好的环境,我们今天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第062讲 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 投资和消费似乎是泾渭分明,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真的有这么明晰吗?

    • 每天吃饭,是投资还是消费?不吃饭我们能工作吗?为了能工作,每天吃饭就是投资。
    • 度假旅行,是投资还是消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投资,是对记忆力的投资。将来我们老了、走不动了,这是我们还能在脑海里播放昔日的美好时光。年轻时的旅行是为年老时的回忆所做的投资。
    • 可见投资和消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区别
  • 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 《利息理论》欧文·费雪

    • 投资其实就是消费,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人们为了追求最大收益,在时间上做的一个平衡而已。

    • 今朝有酒今朝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玩,这是可以的。连续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直这么玩下去,将来的日子就可能没有这么好过了。

    • 反过来,他们今天稍微吃点苦,多花一点时间学习,将来的日子会更好过。这是一种平衡消费的观点。

    • 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不是今天的消费最大化,也不是明天的消费最大化,我们要追求的,是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

    • 阿尔钦提过:连续三天才吃一顿饭,那顿饭会非常香,感受也是好极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为了追求那种特别美味的感觉,饿自己三天呢?

      • 答案在于,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所以我们每天都吃三顿饭,这样会使得幸福总量最大化。
    • 未来预期决定一个人是否选择健身

      • 追求收入总和最大化这个原理能解释很多现象

        • 比如人们选择到底抽烟还是不抽烟
        • 健身还是不健身
        •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都是因人而异
    • 卡特尔组织能决定国际油价吗?

      • 石油输出国(OPEC)真的能够决定是有的产量和价格吗?

        • 多打一桶石油的边际成本只有1美元,他们为什么不把石油都打出来赶紧卖掉,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
        • 答案在于,实际多打一桶使用真正的成本不是1美元。因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今天多打一桶,放弃的是明天这桶石油所能产生的收入。
    • 市场力量决定石油产量和价格

      • OPEC表面上看是垄断了是有,他能控制是有的产量和价格,实际上,他仍然遵守“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这个原理。他要追求的,是在一个长时间维度里的赚最多的钱。
      • 表面上,垄断者可以确定产量和价格,实际上他们的决策,也是受市场力量左右的。

第063讲 股价究竟能不能预测

  • 做学问的基本信念:相信凡事皆有规律

  • 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

    • 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他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准确的说,资产的现值就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 预期变了,现值就变;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
  • 消息披露的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 改变预期的就是新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变化,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
    • 什么叫新的知识?就是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信息。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也就是说,只有以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 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资源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他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因此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 价格的波动为什么是随机的

    • 消息披露的过程本身是随机的,所以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尽管经历了信息的消化过程,但由于信息披露的节奏是随机的,所以价格的波动也仍然是随机的。
  • 人们对新消息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 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全完了。所以股评家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时,这些消息对预测股价没有价值。
    •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马尔基尔 《漫步华尔街》1973.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教我们,不要再做研究了,买一揽子的股票放在那里,就等着他升值好了。

第064讲 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

  • 股市泄露天机

    • 阿尔钦 1941年,通过各个原材料公司股价的涨跌预测到了氢弹的原材料
  • 尤金·法码与有效市场假说

    •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他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

    • 有效市场假说分三个版本

      • 1、弱版本。市场上所有的关于价格和其他重要市场指标的数字,都已经被人们彻底消化了。这些数字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这是他的弱版本。
      • 2、半强版本。除了那些跟市场交易相关的数字以外,所有的公开信息,包括政府文件、各大公司年报、公告、新闻等内容,全部都被人消化了。人们不用再去研究了。今天资产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这些公开信息包含的内容。
      • 3、强版本。不仅跟市场交易相关的指标和公开的信息被消化了,连那些秘密的、私人的信息,其实也已经体现在资产现有的价格当中了。人们也不需要再做研究了。
    • 法码的有效市场假说要告诉我们的是,资本市场没有泡沫,资产价格的波动非常有效,已经准确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

  • 罗伯特·希勒与市场泡沫论

    • 还有另外一派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存在泡沫的。领袖之一就是罗伯特
    • 《非理性繁荣》2000.希勒指出一次又一次的股市泡沫,证明市场并不是那么有效的,资产的定价有时候过高,有时候过低。人是非理性的,人们的反应有时候不足,有时候又过激。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他都说对了。
  • 资产价格与博傻行为

    • 关于价格泡沫的讨论,最复杂的地方在于,人对自己的预期会产生预期,预期重重叠加,就会产生测不准现象。
    • 一只股票,哪怕它的业绩很差,不存在什么持续盈利的能力,但只要你相信有人在炒这只股票,有人愿意买这只股票,你就会继续增持这只股票。你知道这么做是傻的,但是你还这么做,因为你期待后面有人比你更傻,更够以更高的价格接手你的股票。这就叫“博傻”
  • 非理性行为有无规律

    • 法码的有效市场假说,和希勒的市场泡沫论,哪一个正确呢?这个问题很难,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也觉得难,最后他们把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发给了他们两个人。
    • 我自己更偏向于法码的有效市场假说。知识、规律一旦被人们掌握,就会融入他们对于新的消息的消化过程中去
    • 今天兴起一个新的学个,行为金融学,专门研究人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

第065讲 肥猪肉丸与回报率

  • 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规律: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趋向于相等

  • 肥猪丸的故事

    • 养猪有很多生产要素,包括场地、资金、劳动力、管理、技术等等。有一天,一位营养学家教授发明一种特效药,猪只要吃一颗就能长100斤
  • 生产力增加是否会改变社会真是利率

    • 第一,发明的肥猪丸,是否会改变社会的真是利率?答案是不会。社会的真是利率取决于人们的不耐程度,也就是人们用现货和期货进行交易时发生的比价。
    • 第二,养猪场的回报率会不会增加?答案是肯等会,因为一颗肥猪丸的成本基本为零。
  • 资源回报率归谁

    • 第三,猪肉多了100斤,收益归谁?答案是基本上归教授所有
    •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解释了一个非常一般化的经济学原理,那就是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 为什么回报增加,回报率却没有增加

    • 第四个问题,养猪业的回报率会不会因为肥猪丸的发明而提高?答案是不会。回报会增加,但是回报率没有增加,原因在于肥猪丸本身价格在上涨。
  • 出租车服务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提供

    • 对于高峰时期出租车打车难的问题,通过降低分子钱不能够解决,只有让车费自由浮动,放开牌照管理。

第066讲 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

  • 中国有句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今天要为未来不确定做准备。有意思的是,储蓄和买保险,都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方法,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 人的三种风险偏好

    • 风险厌恶
    • 风险偏好
    • 风险中性
  • 储蓄的原理

    • 年轻的时候开始存钱,每月10%收入存起来。通过储蓄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要么保有原来的这份储蓄,要么这份储蓄被用掉
  • 保险的原理

    • 同样每个月10%的收入用来买保险。卖保险的人是风险厌恶型,不喜欢变化。无论未来如何,自己的收入都一样。
    • 有人有这种需求,就有人会提供这种服务,这种服务就是保险服务。
    • 通过买保险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无论生病还是健康,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得花钱购买。而保险公司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
  • 保险服务的三个前提条件

    • 我们再保险公司投保时,投保的事项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事件的概率性、概率的不相关性和概率的独立性。
    • 第一,投保的事项一定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
    • 第二、每一个投保人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互不相关的。也就是说,投保的风险不能是全局性的,不能涉及所有人的。
    • 第三、概率事件是独立于投保人医院的。也就是说,投保人自己不能够控制风险的概率。生病可以保但是失恋不能保,考试不及格不能保。

第067讲 保险的运作原理

  • 保险公司是一种向客户提供“未来收入一致性”服务的机构

  • 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竞争

  •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一:细分

    • 人群划分越细,被占便宜的情况越少

    • 实施歧视符合保险运作原理

      • 基因技术可以是保险公司比较准确的预测一个人将来得病的概率。但这种技术设计歧视,在美国不被允许。
      • 可见,保险到底是一种人人按偏好自愿购买的商业服务,还是一种对所有人公平开放的社会福利,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之中。
  •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二:加总

    • 即在每一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每一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
    • 同样风险的人越多,他们之间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离差值就越小——这是大数定律的原理。

第068讲 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

  •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保险,其实不是保险。他们要保的时间,并不满足我们前面讲的前提条件

  • 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

    • 失业保险既不是随机事件,也不是独立事件。
  • 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

    • 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政府向什么征税,什么就会减少;补贴什么,什么就会增加。
  • 养老保险为何不可持续

    • 养老保险也不是保险。这不是一个随机事件
    • 养老保险实际上也是一种政府补贴,一种转义支付,把财富和收入从一群人手中转移到另外一群人手中
    • 很多国家(比如美国)的养老保险,并不是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账户,年轻的时候自己替自己存款,政府保管好这个账户,让账户里的钱保值、增值,等你他年老时这些钱归自己使用。
    • 实际情况是,政府在做转移支付——想正在工作的人征收一笔钱,直接把这笔钱给那些已经退休的人。这是一种在同一时期里、在不同人群之间进行财富分配的办法。
    • 这种办法的问题在于,今天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等他们退休以后,社会上必须有相应的年轻人在工作,他们才能够得到补贴。因为他们年轻时候付的钱,早已经被当时的老人们用完了。
    • 当时设计这种制度时,人们在退休之后寿命会越来越长,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养小孩,而医疗费和生活费也长得越来越快。
    • 这种不可持续的补贴制度,已经一步步走向破产的边缘
  • 鼓励风险的“灾难保险”

    • 还有一种保险,是美国政府提供的,专门保哪些商业机构不愿意保的保险,其市值也不属于可自我维持的商业保险,而是一种政府补贴。

第069讲 当商品不被当做商品

  • 那些不被当做商品的商品

    • 有人会说,我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医疗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来解决;教育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来解决;能源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方法来解决,交通,住房。。。
    •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往往学过经济学原理,知道经济学原理自洽,但他们在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他们不愿意见到这些商品成为商品,当然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为此付费。
  • 看病难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 医疗资源无疑是短缺的。人人都需要,但价格又特别低,这样的后果是,人们只能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
  • 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

    • 一个提供免费或者廉价通道,一个收费通道
    • 比如现在的游乐场,在所有项目都免费的情况下推出了一种收费的免排队套餐

第070讲 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

  • 除了保险,还有一种用来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产品,那就是期货合约和期货市场

  • 期货市场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 期货合约的基本安排

    • 期货全程期货合约,他是一种这样的安排:其中一方被称为期货合约的卖方,他答应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同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
    • 期货合约的签约人,必须包括第三方,期货市场。双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交易,买期货合约的人是想期货市场买,而卖期货合约的人,是把期货合约买个期货市场
    • 通过中间人交易的好处在于,买卖双方都免除了对方不能履行合同的风险。
  • 交易者通过期货市场表达对未来的不同看法

    • 只有人们对某种商品未来的价格产生不同看法是,才会出现期货合同的买卖双方。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割日越来越近,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会越来越小,交割日产品的价格就越来越清晰,未来越稳定。
  • 期货市场的本质:分配风险

    • 期货合同本身并不能够减少风险。风险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特有的,没有人能够彻底消除风险。期货合同气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风险。
    • 整个世界里,虽然风险的总量没有变,但是由于风险的分摊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满足感的已普遍提升:哪些讨厌风险的人,哪怕多付一点钱,他们也得到了满足;哪些喜欢风险、喜欢大起大落的人,他们得到了金钱的补偿,也非常满意。
    •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他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
    • 期货市场不是一个零和游戏,相反,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 在期货市场上,对未来价格预测越准确,就越有机会赚钱,所以人们会孜孜不倦的分析他们手中的所有信息,做深入的研究。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本章内容中作者讲到的一些理论仅仅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我在笔记中并未改动,但不代表一定正确。其中很多观点我并不很赞同,大家读也最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就好,并没有对错之分。

  • 作者例举了很多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现实往往没有这么理想化。他高估了美国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低估了特朗普的脸皮厚度。如今国际上弥漫着各种经济制裁,不少国家深受其害。美国在国际上频频无视规则,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的这些想法显得有点天真,自欺欺人。

经济学中一个最普遍适用,又最违反直觉的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里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071讲 比较优势原理

  •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1817

  • 含义: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哪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没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力高还是低

  • 比较优势原理的要点

    • 第一、它指的个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家庭,地区,甚至是国家
    • 第二他有一个前提条件,每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 第三,比较优势来自自己跟自己的比较。我们只要生产一种产品,从事一种活动,就得放弃其他机会。我们在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找到机会成本最小的那种,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 第四,如果每个个体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放在那些放弃的机会最小,也就是成本最小的生产活动上,那么整个社会总产量就会达到最大。
  •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

    • 即使两个人完全一样,他们随机掷骰子各自选择一个职业,全力以赴专注地干下去,然后进行交换,也会比他们两种工作都做会更好。
    • 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
    • 分工促进“熟能生巧”
    • 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第072讲 顺差逆差,孰优孰劣

  • 贸易顺差或逆差都不重要

    • 贸易逆差:一个国家从另外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多于这个国家向另外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货币净流出的那个国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
    • 贸易顺差:相反,货币净流入的哪个国家就会出现贸易顺差。
    • 注意:每当我们说到贸易顺差或逆差是,都是针对特定的两个国家而言的。
    • 美国永远买中国的纺织品,这要紧吗?不要紧。因为美国也源源不断地把他的电脑买到意大利去,而意大利有源源不断地把他的皮具卖到中国来。
    • 通过国际分工合作,每一个国家都专注于生产他们擅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从中获益。
  • 为什么总有人反对自由贸易

    •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铁板一块,都存在一个抽象的国家利益。
  • 每个国家都能保持收支平衡

    • 当出现贸易逆差时,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但是享受到了许多优质的商品。
    • 当出现贸易顺差时,国家的资源都被外国人买走了,但是赚了不少外国人的钱,从而获取了将来进一步享受外国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机会。

第073讲 贸易对等和贸易报复

  • 贸易报复将伤害国内消费者

  • 解除贸易壁垒不是让步

    • 中国所做出的的那些解除贸易壁垒的承诺,其实不是让步。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好处

    • 为什么不是我们单方面打开过门解除贸易壁垒,为什么还要辛苦的谈判,去加入世贸组织?
    • 确实,我们只要自己开房就可以,我们就能从中获益。但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倒过来根据一个国际协议逼迫国内保守势力进行改革。
    • 我们先签订一个一揽子国际协议,把这件事情从原理上、原则上给确定下来,然后回到国内,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突破。

第074讲 贸易保护理由辨析

  • 一个逻辑清晰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明明知道那个原理是对的,但是面对与之矛盾的那些方案、说法、观点,还是很难一下子就指出其错误所在,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国家安全

    • 反对自由贸易的第一个常见理由是国家安全。
    • 以粮食为例。很多人认为,我们有必要保有相当面积的农地,自己种粮食。理由是万一发生战争,外国人不给我们提供粮食怎么办?原理上是有这个担忧,但仔细想想,我们的边界线非常长,要封锁我们不是那么容易。一旦打起仗来,中国粮食价格上升,愿意向中国提供粮食的国家就会多起来,积极性也会大为提高。
  • 扶持幼年工业

    • 反对自由贸易的另外一个常见理由,国家扶持自己的“幼年工业”
    • 如果国家不对其幼年工业进行保护,如果不逼着国内的消费者买这些幼年工业生产的产品,大家都一窝蜂去买外国的产品,那么这些幼年工业永远长不大。
    • 力主扶持幼年工业的主张,其根本问题自安于没有看到,其实只要国家政策得当,诗人也能够做出非常长远的规划。一个项目只要收益足够大,私人等多久都愿意。
  • 把钱留在本地

    • 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应该把钱留在本地,把钱留给自己人赚,别让外人给赚了。
    • 这种说法的真是含义,实际上就是让消费者倒退回过去的时空,让他们享受小范围内分工合作的成果,而不是大范围内分工合作的成果。
  • 长期不练会生疏

    • 反对贸易还有一个理由,叫“长期不练会生疏”
    • 以农业为例。农民长期不种地,都去工厂打工,对种地确实会生疏,但不要紧,这是值得的。而且重新捡起来也很容易。
  • 工作流失

    • 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个理由,工作流失论。
    •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竞选时说“如果我当了总统,我就要把工作从日本人手里抢回来,从墨西哥人手里抢回来,从中国人手里抢回来,让美国人有工作可做”
    • 他的这种观点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在分析失业保险的时候已经指出,工作是一种机会,人们只会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工作来做。对于美国工人而言,在新的国际分工合作格局中,他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的学习,进一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限制,这才是他们提高竞争力的正确方向。
  • 贫富分化

    • 反对自由贸易的一个理由:家居贫富分化。
    • 明显不符合现实,自由贸易能把那些先进国家的资本跟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这对生产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

第075讲 受价者和觅价者

  •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我们可以确定从事哪个行业的生产更好。而东西生产出来后,我们该如何定价呢?

  • 完全竞争状态与受价者

    • 完全竞争状态(理想竞争状态)

      • 市场里有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交易的都是同一种商品,任何一位买家或者买家,都不能通过控制买卖量来影响价格,因为他个人的买卖量跟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与此同时,任何一位买家或者卖家,都可以随时进出市场;市场的信息也是完全自由流通的,大家都知道他们要买卖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多少。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很低,没有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的过程。
      • 小农经济体中的农产品市场比较接近这个状态。由于农产品市场上农民数量相当多,产品质量差距非常小,农民的产量跟整个市场相比也微不足道,所以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这时农民就是“受价者”
      • 更典型的是股票市场。在股票交易中,定价比市价高一点,股票就不能马上卖出去;定价比市价低一点,一下子就卖掉。当买卖的股票数量不是太大,我们就是地道的受价者。
    • 不完全竞争状态

      • 指市场上每一位卖家所卖的产品,在品质上都不一样,信息不完全流通、不完全堆成,交易费用是正的,存在讨价还价、尔虞我诈。
      • 在这种市场里,卖家具备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对价格和产量具有一定的操控权。换句话说,卖家面对的是一条亲斜向下的需求曲线,我们把这种卖家称为“不完全竞争者”。
      • 也就是说,怎么定价、怎么定产量,才能使销售的总收入达到最大,需要卖家不断的寻找和摸索。正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卖家称为“觅价者”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属于觅价者。
    • 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常态

      • 真实世界中,每一位供应商都力争给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力争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更有特色,这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竞争状态,才是完美的竞争。
      • 哈耶克《竞争的含义》1948 中指出,竞争的本质就是动态过程,但这个本质却被经济学家们(那些追求静态分析的经济学家)完全忽略了。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判断真实生活中的效率标准,就是所谓的完全竞争状态。如果现实中的市场不符合完全竞争状态,那我们就说这事不理想的。这种看法不仅不可取,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应该用完全竞争状态来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标准。

第076讲 价格歧视能给觅价者脱罪

  • 价格歧视,就是区别定价,就是卖家根据用户不同的身份、位置、购买量、购买时间等,收取不同的价格。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做究竟是促进了福利、增加了公平,还是相反呢?

  • 觅价者的“罪过”

    • 经济学家通过简单地计算能够证明,觅价者停止增加产量的这个平衡点,即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个产量和价格,比他们本来能够生产的量要低,比他们能够提供的价格要高。
    • 也就是说,觅价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使得产量变得过低、价格变得过高。而他们有一部分生产能力,本来可以发挥,却没有发挥,结果被拜拜浪费掉了,成为经济学家所说的“无谓损失”
  • 经济学家严重的“无谓损失”

    • 当觅价者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产生了无谓损失时,经济学家当然会说他们有过错,但仔细想想,这些经济学家说的对吗?
  • 价格歧视可消除无谓损失

    • 前面的推导过程,经济学家们假定,商家每多卖一件新的产品,就必须对他以前买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降价。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假定,就是商家卖东西必须卖统一的价格。也只有再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有一部分产品没有被生产出来的现象。
    • 消除这块无谓损失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卖家在不同情况下对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就可以了。

第077讲 价格歧视的策略

  • 价格歧视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意义,能够促进生产、减少浪费、增加消费者满足感的商业行为。

  • 价格歧视的三种方法

    • 第一种叫完美的价格歧视,也就是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

      • 交易剩余中,是买卖双方共同产生、共同拥有,共同瓜分的,谁多得一点,谁少得一点,没有必然的对错。完美的价格歧视,指的是卖家把交易剩余全占有了。
      • 卖家向一个饥肠辘辘的消费者说:“来,我一口一口的卖给你食物,第一口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是多少?”这个很饿的人说“我出的最高价是100元”,卖家先赚第一个q00yuan,然后第二口99元,第三口98元。。。结果交易剩余就全归卖家战友
      • 这种对顾客消费者的每个单位产品分别收取最高价格的办法,就叫完美的价格歧视。
    • 第二种:“二级价格歧视”

      • 也就是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就便宜一点,多买多送
    • 第三种“三级价格歧视”

      • 就是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地域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

        • 很多产品有学生版、家庭版、专业版。。。
      • 需求弹性:消费者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 人们对一种���品趋之若鹜的地区,价格就定的高一点,相反价格低一点。
    • 最重要的是要防止消费者之间对同样的产品进行转售。越是难以阻止转售的产品,越难实施价格歧视。

  • 不同行业的价格歧视

    • 航空公司

      • 时间段,乘客仓位,同行人数做细分
    • 教育机构

      • 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待遇不一样
    • 旅游景点

      • 一种普通票,一种不用排队的门票
    • 图书

    • 演唱会

第078讲 行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个数

  • 企业合并是为了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 企业规模大小由企业家摸索确定

    • 很多时候,企业的数量取决于市场的规模。
    • 在市场中,竞争程度到底激烈不激烈,只看行业入口有没有人为设置的障碍。
  • 竞争激烈程度的衡量标准:市场准入

    • 在开放市场里有受价者,也有觅价者(市场竞争状态下取得一定支配地位的企业,比如苹果公司,微软)
    • 在封闭市场里,受价者就会形成所谓的卡特尔,比如农产品卡特尔,石油卡特尔。还有工会,实际上也是一种卡特尔。
    • 在封闭市场里,也会形成觅价者。哪些具有专营权的国有企业,哪些受政府保护的专利权人和版权所有人。
  • 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政府授予的专利权和版权,这是一种促进发明创造的行政准入。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第079讲 柠檬市场的故事

  •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 一、欺骗,例如卖假货给别人
    • 二、偷懒,例如两个人在搬一块石头,石头朝另一个人倾斜
    • 三、逆向选择,例如银行把带块利率提高,本来是要吸引哪些有还款能力的人,结果跑来借钱的,可能是那些根本就不打算还钱的人。
    • 四、道德风险,例如保险公司买保险本来是要冲抵掉意外所产生的成本,但人们买了保险以后,做事情掉以轻心,反而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机会。
    • 五、敲竹杠,例如河流上游的人跟下游的人说,我们一起修一个大坝吧,下游的人答应了。等大巴修好了,上有的人说,我们重新谈谈分成吧,如果你不答应,我就把喝水引到别的地方去。下游只好答应
  • 柠檬市场的故事

    • 经济学家 乔治·阿克罗夫 有个关于柠檬的研究,他在美国是个俚语,是指那些成交以后买家才发现有问题的汽车。
    • 假定有100为二手车卖家和100位买家,二手车价值从1元到100元平均分布,这些买家对每一辆车的估值都比卖家高50%,所以这100辆车每一辆都能卖出去。
    • 但是如果条件改一下,假定只有卖家知道车的质量,而买家只知道这100辆车的质量分布,不知道具体某一辆车质量,结果卖家就只愿意付75元来买这些他并不知道具体质量的车,这时,车质量搞过75元的卖家就会离开。
    • 进一步下降,市场就崩溃了。并不是因为市场里有低端的产品。由低端产品不要紧,低端的产品可以低价卖。
    • 市场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的具体品质。
  • 人际互信并不天然存在

    • 这篇文章使阿克罗夫 在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重要性在于,阿克罗夫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
    •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产品、哪一件是低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意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

第080讲 何为优质

  • 品质稳定才是优质

    • 我们平时讲的优质产品,指的都是质量上乘的产品,比如商品材质好,功能强大,使用更安全。但从经济学角度看,答案并不完全这样。
    • 经济学里,优质第一层含义是均质。
  • 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

    • 第二层含义是指,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他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当提高产品质量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我们说他达到了优质的标准。

    • 汽车挡板的例子:

      • 摩尔问弗里德曼,某个汽车公司生产的一款汽车,设计有点问题,如果汽车发生追尾,汽车油箱就会爆炸,很容易出现人员伤亡。如果在车油箱旁加一块挡板,这块挡板只需16元,就能大大降低伤亡的数字。汽车公司算了一笔账,如果每辆汽车都加,成本增加很多,超过了他们对意外的赔偿,所以他们宁愿赔偿。
      • 弗里德曼回答很准确。驾驶坦克可以避免你说的事故,但显然你并不主张汽车公司停止生产汽车去生成坦克。为什么,因为坦克太贵了,只要你承认这个事实,那么你就和汽车公司一样,是在“成本”和“生命”之间权衡和取舍。

第081讲 重复交易与第三方背书

  • 现实生活中,人们是通过哪些办法逐渐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障碍的呢?

  • 重复交易

    • 信任起源于重复,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三方背书

    • 如果买家和卖家他们都认识一个中间人,通过中间人担保,买家和卖家就克服信息部队称的障碍
    • 推荐人,在国外,要把对别人的评价正式写下来,成为一封推荐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

    • 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只有那些品质更高的产品,才配得上更高的附加值

第 082讲 担保、延保与共享合同

  • 以品质三包替代品质检验

    • 常见的三包——保修包换包退,这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
    • 当然厂家实行三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产品 质量检验是需要成本的。当产品的合格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再提升之间成本极速上升。厂家就不值得再花钱去找那么一两件次品了。这时他们会把产品先卖出去,实施三包,让广大用户自己来发现那些次品。
  • 已延保合约甄别用户

    • 不买延保,会特别小心爱护。另外一些人,有的知道自己粗心大意,有的知道自己经常出差,电脑容易碰撞——这样的人通常会买延保
    • 从厂家角度看,延保的选项,巧妙地把这类“重度用户”甄别出来了,既然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那就给他们更久的服务。
    • 这就是经济学中“优质”的含义:哪怕是为了提高质量,也不应该做无止境的投入。当边际成本上升到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就应该停止了。
  • 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

    • 报纸杂志向作者付稿酬时,通常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按篇付费,一种按字付费,还有一种是按收入分成来付费。
    • 质量最高的当然是第三种,按收入分成来付费。这就是为了解决作者和出版社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困难而采用的。

第083讲 沉没成本、人质与抵押

  • 除了上一讲的三种,还有三种非常接近的简历信任的办法:付出沉没成本、给出人质或者给出抵押。

  • 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

    • 沉没成本是不能够收回的成本。如果我们故意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打算长期干下去,不会事情做到一半就走人,就能够取信于人。
    • 酒店的地毯毛巾等等印有酒店logo属于沉没成本,恋人身上文有特定的符号甚至对方的名字,如果分手了再和其他人谈恋爱,不容易解释,这也是沉没成本。
  • 喝酒也是获取信任的方法

    • 已沉没成本取信于人的做法中,常见的还有喝酒,和很多酒。和很多酒是一种伤身的做法,是一种自残的行为。
    • 越是愿意自残的人,越是容易取信于人
  • 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 一个大国国王跟小国国王说:“你放心吧,我不会侵虐你,你们不要搞军备”小国信吗?小国不信,但是如果大国国王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小国做人质,小国就比较容易相信了。

第084讲 广告代言与形象打扮

  • 明星是否应该为广告代言负责

    • 美国有过这样的规定,如果明星为某种产品代言,需要亲自试用这种产品。

    • 这种规定不妥。

      • 第一,很难监督明星是否真正使用了他们代言的产品。
      • 第二,明星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专家,他们不可能迫于代言的责任,去运用专业知识来改进产品的质量。
  • 巨额广告的作用

    • 矿泉水的例子

      • 厂家花一个亿打广告。厂商通过先花这一个亿的成本,就把操纵消费者的地位自我削弱了,把主动权交给了消费者。厂商花巨额资金做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明星来把钱挥霍掉(也属于沉没成本)从而取信消费者,以此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
  • 餐厅如何取信顾客

    • 餐厅和顾客之间,餐厅老板更容易操纵顾客。这种地位的不对等,顾客知道,所有他不敢随便进餐厅吃饭。
    • 这时,餐厅就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来示弱,取信于客户。他们提供微笑服务,把餐厅装修得干净整洁,服务于穿上整齐的服装。所有这样,都是要向顾客表明,他们虽然是强者,虽然有能力操纵顾客,但他们不打算这么做,他们今天心情很好,做的菜不会有问题。
  • 学校如何取信学生

    • 学校相对学生也是强者,学校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说明自己办校的历史,证明自己师资力量,还有学生的就业去向等等。越是收费高的学校,学校就会付出越大的努力来做出各种姿态。
  • 医院如何取信患者

    • 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医院需要作出种种的姿态来取信于病人。
    • 医生和护士要穿上白大褂,医生的职称履历要清楚的挂出来,医院用种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声誉。

第085讲 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强者和弱者

  • 所谓的特许经营,就是加盟店的商业模式。美式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就是这种经营模式

  • 表面上的强者和弱者

    • 总店可以规定加盟费,明确装修,设备,餐具等等。是表面上的强者
    • 理论上说,在竞争之下,总会有一些别的品牌总店,他们稍微对加盟店友善和宽容一点,加盟店就更愿意加入他们。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者和弱者不对等的关系就会逐渐拉平。但是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这种现象呢?
  • 真正的强者和弱者

    • 像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国际快餐连锁店,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向顾客提供均质的食品。不是说他们的食品品质特别高,也不是说他的食品特别便宜,而是说它食品的味道、品质、烹调方式,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完全一样的。
    • 如果有加盟店为了节约成本,在品质管理上打擦边球,导致食品口味发生变化,那么损害的是这个品牌。
    • 用经济学的术语说,每一家违规的加盟店都对其他的加盟店具有很强的“负的外部性”。也就是说,这家加盟店短斤缺两,会让自己得点好处,但其他加盟店就得一道背黑锅。
  • 以“不平等合约”保护真正的弱者

    • 由此看来,强弱关系正好颠倒过来。加盟店才是真正的强者。正因为这样,总店才要对加盟店做出种种看上去恨不公正的约束,用“不平等条约”来加强自己的地位,约束加盟店的行为。

第086讲 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

  • 零部件产品与管道产品的区别

    • 中国的洗衣机、空调、手机电脑质量没问题了。但是说到食品、药品、化妆品,质量不好原因是什么
    • 原因在于,前一类商品他们都是零部件构成的产品,每一个零部件都是课追溯的。正以你为生产的人知道自己会被追溯到,他们就会尽力保证质量。
    • 但是另一类产品不是零部件产品,而是管道产品。以牛奶为例。一瓶牛奶有问题,可能是包装盒造成的,可能是运送的过程造成的,可能是加工的过程造成的,可能是挤奶的过程有问题,可能是牛本身有问题。。。而一旦一通有问题的牛奶倒进奶罐车里,人们就几乎不可能再追溯问题的出处了。生产的不可追溯性,提高了质检的难度,降低了品质的可靠性。
  • 管道产品质量控制的难度

    • 三聚氰胺事件其实不是牛奶厂的问题,牛奶厂付出的沉没成本很高。奶农会在牛奶中加水,加盐水,加淀粉,加其他杂质,就连开奶罐车的人也不能完全相信。
  • 以垂直整合保障管道产品的品质

    • 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工厂想出办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增加牛奶可追溯性的办法,那就是办托牛所。奶农把他们的牛送到统一的地方挤奶。等奶罐车把奶送到工厂通过了检验,工厂就会打电话给托牛所,说通过检验了。如果有问题,他们就通过试管里的样本来溯源。

    • 将来托牛所如果能直接跟加工厂合并在一起,加工厂自己养奶牛,品质管理就更容易了。

    • 这时,有意思的结论就来了。从斯密和李嘉图开始,我们就知道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分工越细,人们就越能够集中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人们的整体福利就能得以提高。

    • 但是我们这里将品质管理时是反其道而行的,我们要做的是垂直整合:加工厂不仅要有自己的奶牛,还要有自己的饲料来源。

    •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分工,什么时候应该垂直整合呢?

      • 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检验成本比较低,还手的次数就可以多些,就可以进行更细的分工;相反,如果品质检验的成本比较高,就需要更多的进行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
    • 生产链条的整合或拆分,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包含了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考虑和设计

  • 以“多样性损失”换取“产品可靠性”

    • 在美国,今天人么在日用品商店里买到的各种食品、药品化妆品,看上去琳琅满目,其实就是有几家屈指可数的大企业生产的。
  • 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越来越注重食品、药品化妆品的品质,也由于这些商品的质检成本非常高,不确定性非常大,信息不确定的障碍非常对,人们最后会宁愿放弃厂家的多样性,而在为数不多的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中做选择

第087讲 婚姻经济学

  • 人类古老的合约现象——婚姻

  • 以风俗习惯替代婚姻合同条款

    • 日常生活中,如果双方要约定的事情比较简单,那合同就比较简单;如果事情比较复杂,合同也就复杂起来。但是婚姻很奇特,由于男女双方的责任、去啊你和义务太复杂,要写条款的话写都写不完,于是干脆用一张纸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条款。
  • 为什么女人往往嫁给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

    • 法律经济学家 劳埃德·科恩 1987年《结婚、离婚和准租》或者叫《我把最美好的年化给了他》
    • 科恩解释说,男性更女性价值高峰期不一样。女人是年轻漂亮,男人是事业有成有安全感
  • 一夫一妻,谁得谁失

    • 经济学家分析,一夫多妻,对女人有利,对男人不利
    • 首先,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在逻辑上好像是对等的,两种婚姻模式都有人尝试过,但最后从历史上看,一夫多妻要比一妻多夫更常见
    • 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女的产权在一妻多夫制下并不确定
    • 一妻多夫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即便一个女人不喜欢不接受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对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虽然世界上不见得每个女人都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个丈夫,但只要社会上有一些男人和女人实施一夫多妻,那就回有更多的男人空出来,女人的选择范围就扩大了。而对于男人正好相反!
  • 波斯纳法官在他的名著 2014《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中清楚的指出,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成功男人的限购政策

第088讲 汉德公式

  • 以上解决信息不对等的方案都是市场化的解决方案,但是光有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法院也参与进来。

  • 汉德是美国移位著名的中级法院法官

  • 美国诉卡罗尔拖船公司案 1947年

    • 有一艘Anna C的驳船,它是一种自己不带动力的货船。它当时装载了一船美国政府的面粉,跟其他船绑在一起栓在码头上。这时一家叫“卡罗尔”的拖船公司,为了拖走跟AnnaC绑在一起的一艘船,就解开了绳索,但是船员没有把绳索重新绑好,AnnaC就漂离了海岸。后来撞上了旁边一艘游船,游船的主人也没发现撞坏了AnnaC。过了21个小时,AnnaC沉没了。美国政府就搞卡罗尔拖船公司。
  • 汉德公式

    • 船主在自己的船收到意外碰撞产生损失时,是否承担责任,则取决于这样三个因素:

      • 1,这艘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 2,这艘船发生意外的严重程度
      • 3,他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
    • 当船主避免意外所付出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乘以意外发生后产生的损失时,船主就应该承担责任

    • B < P * L B:避免意外的成本 P:发生意外的概率 L发生意外时的损失

    • 最后判决

      • 卡罗尔公司要承担这艘船被损坏的全部责任
      • AnnaC的船主对面粉负主要责任
      • 原告美国政府也有责任
      • 最后判决是卡罗尔公司不需要做出全额赔偿,原告美国政府及其承运人AnnaC的船主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的责任
    • 邻居把墙打穿应该如何赔偿

      • 汉德公式现实中的广泛应用
      • 邻居装修打穿了墙,赔偿墙的修复费用就行
      • 但是如果墙上恰好有一幅价值连城的画被损坏,那么自己也有责任,责任还挺大的。这就是汉德公式的含义。
    • 铁路检修工诉铁路公司案

      • 1986年 波斯纳法官,运用了汉德公式审理

第089讲 监管要看边际效应

  • 在实际的侵权法当中,责任的分摊不是黑白分明,而是有灰色过渡带的。针对责任的强弱不同,还存在一些典型的不同比例的责任分摊类型,包括疏忽责任、严格责任、连带责任等。

  • 生产商的“严格责任”

    • 这种产品发生意外对顾客造成的上海案件中,要让顾客提出证据证明厂商存在疏忽是非常困难的,顾客必须是专家才有可能提出证据。只要产品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无需证据就可以判企业疏忽,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产品妇幼严格的责任,顾客不需要提供关于疏忽的证据就能够获得赔偿。这种无条件责任叫“严格责任”
    • 因为一件产品销售给顾客,每个人的使用场景不同,如果用玻璃瓶装的可乐,在一些比较正常的状态下也会发生爆炸,那就要求每一位顾客都成为专家,对气温、气压、搬动的程序等,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以外就难以避免。这样整个社会避免意外发生的成本也太高了。反过来,只要可口可乐公司能够吧瓶子做的更结实一点,就能够一劳永逸。因此让商家承担严格责任,是有必要的
  • 商家责任过大会事与愿违

    • 我们要盯住的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度,因为过分的安全、过大的责任也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 如果他的责任太大,既没有办法通过买保险来分摊,也没有办法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来分摊,那么他就会不再生产,完全退出市场
    • 所以,引入一个第三方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的)
  • 政府监管产品安全的理由与成本

    • 追求过分安全,也得付出金钱和机会的成本。

第090讲 监管本身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 这章中,我们先讲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又讲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也讲了政府在监管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但是我们发现,政府监管本身也会产生问题,有时候他把监管的标准提的过高,也会产生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后果。这一讲我们接着讨论政府的另外一种监管方式:强制披露

  • 广受欢迎的强制披露令

    • 政府命令厂商把产品的所有副作用清楚地列出来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来做决定。
  • 强制披露令为何失败

    • 第一,很多人对文字和数字不敏感
    • 第二,信息负担过重。一个简单的产品,有厚厚的一本说明书,看不过来
    • 第三,决策厌恶症,复杂性削弱了强制披露可能带来的好处。
    • 欧姆瑞 《过犹不及:强制披露的失败》2014
    • 例如我们现在在软件上常见到的电子协议,必须接受统一才能继续使用。这么长的协议书是不会有人看的,在这里,强制披露根本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 被误导的消费者

    • 披露的信息过多,会对消费者产生意想不到的误导作用。

      • 实验结果表明,被测试者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提前声明了利益相关性的专家。简单地说,专家把自己觉得缺点说得越多,就显得越可信。
      • 还列举了一些国外常见药品的例子,这些药品也密密麻麻的列出了很多副作用。但是,当人们看见这些副作用以后,反而更信赖这些药品了。
  • 监管机构也要有竞争机制

    • 垄断性的监管机构很难在信息高度复杂的社会里,为情况多样的消费者做出正确决定。
    • 解决办法就是为监管引入竞争,不同的认证机构更具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风格,不同消费者的偏好给出认证,消费者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只是,他们只要选择不同认证机构的品牌就可以了。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看,企业的场景尽显文明之光。理解了经济学中的企业,就能深刻地理解什么叫文明。企业构造了许多精妙的人际关系规则,让人们能够以非常体面、迂回的方式进行竞争,进行合作,进行生产和创造。

第091讲 企业的团队本质

  • 信息不对称,讲的是人与人之间既要合作又要防止互相欺负

  • 解释之一:企业存在时因为有交易费用

    • 一个人要到企业里工作,需要放弃很多自由,还得听人指挥,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企业去上班呢?
    • 经济学家科斯《企业的本质》1937.他提出了这个看上去很天真的问题,然后给出了回答。
    • 原因在于市场有很高的交易费用。如果单干,需要每天跟很多的陌生人打交道,跟别人讨价还价,才能把产品或者服务卖出去,每天都要应付各种不靠谱的行为。
    • 如果进入企业工作,上面的成本就会大大缩减,每天跟熟悉的人一块工作,互相信任,配合会越来越好。我们付出的劳动力,一次性的批发给了企业,不用每天,每个小时、每件工作都去议价,议价的成本基本上都省下来了;企业内部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经理也可以协调内部的问题和冲突,做出适当的奖惩。
  • 交易费用限制企业规模

    • 新的问题

      • 既然进入企业能够节省交易费用,而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仍然有大量的交易费用,为什么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进行不断的合并,最后变成一家超级大的企业呢?
    • 斯科回答

      • 企业之所以不会越做越大,是因为企业内部也有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会随着企业内部员工人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 斯科企业理论

    • 为什么人们会进入企业,因为市场有交易费用。为什么企业不会无线做大,因为企业内部有管理费用。
  • 解释之二:企业存在是因为团队效应

    • 阿尔钦,德姆塞茨 《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1972
    • 企业是一个团队,而团队具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团队能够带来比每一个成员的产出之和还要大的产出。
    • 有一组资源,把他们凑在一块带来的效用,比这一组资源中每个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加起来还要大,这就是一个团队。
    • 两个球队,一个交响乐团,甚至一杯苦的黑咖啡加上一块甜的芝士蛋糕搭配。
  • 边际贡献决定单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率

    •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观点,要看边际贡献。同样一个乐团由不同的人指挥,这个人带来的边际收益,就是乐团指挥所带来的边际贡献。
    • 简单来说,企业是能够无中生有地带来额外收益的一种经济组织,每一个成员的收入取决于他对团队的边际贡献。当然,每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都会通过各种线索,来判断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边际贡献,从而给他们厘定工资。

第092讲 谁来当老板:资本和劳动力

  • 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贡献,为什么有人发号施令,有人得听从指挥呢?

  • 人们为什么不会争着当老板

    • 有人会说,资本家通常都有能力支配、指挥劳动力,资本家天然具有剥削工人的倾向
    • 但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不去争着做资本家呢
  • 资本与劳力:谁是弱者谁当老板

    • 资本家建好工厂、铺好生产线,把资金投入以后,他们基本上没有退路了。而劳动者投入的是他们的劳动,他们随时可以付出,也随时可以收回。
    • 资本家所投入的无论是厂房,生产线还是资金,他的脑袋无法安在这些资本上面,他不可能24小时看着自己的资本;而劳动者付出的刚好是劳动本身,他的脑袋长在他的身体上,随时可以掌控它所提供劳动力的品质和数量:偷懒很容易,假装卖力很容易,多吃多占也很容易。因此我们说资本和劳动之间,资本往往是弱者。
  • 企业管理的本质: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

    • 谁当老板

      • 第一个准则,谁提供的资源更容易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就充当老板。相反,那些更容易偷懒、更容易滥用别的资源、更容易虚张声势假装卖力的资源所有者,会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
    • 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劳动力剥削、滥用、操控资本,而不是相反。大量关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劳动力的利益向资本的利益看齐。

第093讲 谁来当老板 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

  • 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谁更在乎企业成败

    • 经济学家把哪些高度依赖于所在企业平台的资源,成为企业的专用资源;而把那些无论放到哪个企业平台都鞥能发挥差不多的功能、获得差不多收益的资源,成为企业的通用资源
    • 如果我们让企业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让那些通用资源的所有者接受命令、服从管理,这时哪些专用资源的所有者,因为更在乎企业的成败,就会成为更好的掌舵人。
  • 专用资源必须在特定平台上发挥作用

  • 杰克逊与灯光舞台

    • 一场演唱会中,杰克逊是劳动力提供者,而其他的还需要大量资本,包括灯光音响舞台和特效等。这时谁是这个团队的通用资源,谁是专用资源呢?
    • 杰克逊本人当然是这个团队的专用资源,他如果离开舞台,他的价值就会极大地降低。相对的,哪些提供舞台、灯光、设备的资本家,他们所提供的这些资源其实就是团队的通用资源。
    • 因此,在杰克逊和资本家构成的组合里,杰克逊本人具有更大的决策权
    • 要注意的是,这个原则(企业通用资源和专用资源的权衡)更上一讲介绍的原则(当资本和劳动力相遇,通常是资本所有者当老板),就有一定的冲突,我们需要更具具体情境,来决定采用哪一个原则。
  • 资深律师与年轻律师

    • 一个律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本,当然是资深律师的客户名单。所以在律所里,资深律师被称为合伙人,他们是企业的专用资源,他们说了算。
    • 而其他资本的提供者,包括那些年轻的律师,他们太同质化,太痛用了
    • 职业确实没有高低之分,那些所谓的老板、发号施令的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如果企业倒闭,他们所拥有的资本,不管是人力资本还是有形资本,放到别的地方会大打折扣。
  • 我们每个人,是应该努力把自己变成企业的专用资源,还是变成企业的通用资源呢?这个得视个人具体情况来定。不管怎么样,更多的让专用资源所有者成为企业的老板,或者说企业的管理者,是一种妥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制度安排。

第094讲 谁来当老板: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

  • 一明一暗带来的监督难题

    • 假定有两个人共同构成一个企业,他们在一起生产某种商品。这两个人分别负责两道不同的工序:负责第一道工序的工人需要在阳光下干货,负责第二道工序的人需要在黑屋里工作。
    • 在第一道工序工作的人,到底有没有偷懒,很容易看出来,但反过来,黑屋里哪位工人,工作有没有努力,是没办法监督的。
  • 以“剩余索取权”激励难以监督的合作者

    • 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那就是通过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权的区分来支付报酬
    • 阳光下的工人容易被监督,容易衡量投入。以固定工资发放。黑暗中的人,发放剩余的钱。在黑屋里工作的人,被经济学家称为“剩余索取者”
    • 剩余索取者的收入不根据他们的投入来计算,而根据企业产出——剩余的利润——来计算。企业剩下多少他们拿多少。因此不再有人监督他们的工作。他们自己监督自己
  • 制度经济学,让人耳目一新的科学分支

    • 这个单元讲的所有这些企业理论,都是非常新的经济学发现。
    •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经济学家关心的都只是一些非常宏观的经济概念,比如GDP,汇率,失业率等等。
    • 最近50年,才开始深入研究这些不同机构、组织内部的治理关系,刻画、描述、解释这些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关系

第095讲 收入的高低和节奏由什么决定

  • 员工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

  • 边际贡献决定团队成员的收入水平

    • 任何个人在团队里得到的回报,跟他给这个团队带来的边际收入应该相称
  • 出租车司机收入和份子钱高低无关

    • 在一个团队里谁拿多少,是由他们带来的边际收入决定的。专营权这种垄断权也是带来收入的一种资源,它该的多少,也是由市场的力量决定的。
  • 信息费用高低影响收入分配方式

    • 工资是由市场的力量、市场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老板的慷慨或者贪婪决定的。
  • 时薪月薪和年薪的区别

    • 时间跨度越大的薪水,给人的空间就越大。空间越大,人的灵活度就越高,就越有机会做一些新的尝试,眼光也越长远。
  • 以投入与产出划分收入节奏

    • 有的工作是按照投入来支付的,只要干了就有收入。扫地的工作、打字的工作、营业员的工作,付出了劳动就获得收入。
    • 但有些工作却不是按照投入来支付的,而是按照成果来支付的。一些歌唱比赛的第一名可以获得一份唱片公司的合约,从此名闻天下,第二名几乎什么都得不到,这种工作风险性很大,他根据结果来支付报酬,与前期投入多少几乎没有关系。
  • 工作品质鉴别难度决定收入节奏

    • 大学老师的收入是在很长时间里支付的,很多大学老师前的是终身合约。因为学者的作品,无论是论文还是思想观点,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鉴别评估和比较,人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大小。
    • 一般学校的解决方法是先让教授们工作一段时间,当他们的绩效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以后,学校就跟他们签订一个长期的合同,工资虽然不算搞,但他们也能够衣食无忧安心做研究了。
  • 产权保护需要决定收入节奏

    • 有些收入是当场给的,有些是终身的,这个跨度还不算大,还有些收入是代际支付的,在两代人之间支付。
    • 例如,以前的师徒关系,徒弟在很长时间里获得的工资都很低,不仅低,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付出,来赢得师傅的赏识。这种师徒关系要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训练期、试用期,等到师傅完全放心了或者师傅根本就做不动了,才会把生意的命脉交给徒弟。
    • 有人说,徒弟不是很亏吗?其实徒弟没亏,多年息媳妇熬成婆,当徒弟成了师父以后,他就可以“剥削”下一代的徒弟了。只要这个风俗习惯、这个传统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那么谁也不会亏,谁也不会赚。问题就在于,如果这种传统突然间发生改变,那么就会有赢家和输家。
    • 这根社会上另外一种现象也很像。过去我们传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以此类推,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他们也会孝敬我们。而现在的习俗忽然发生了变化,父母不在意高子女来赡养。子女长大就有他们的天地了。在这个年代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那可能就要蒙受亏损了。

第096讲 事与愿违之同工同酬法

  • 竞争之下同工不同酬现象趋于消失

    • 哪里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哪里就存在廉价的优质员工。市场竞争的压力越大,雇主寻找廉价优质员工的积极性就越足,结果会使得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趋于减少和消失
  • 岗位相同不等于工作相同

    • 从持续工作的角度看,男性和女性提供的工作质量并不完全一样,他们不通共。他收入之所以存在区别,是因为从工作的持续程度上看,他们其实不通共。
  • 同工同酬法让弱者失去竞争武器

    • 如果,男员工工作质量比女员工高。假定男员工的工作值100元,女员工就值80元。请问,这时女员工有没有可能跟男员工展开竞争?答案是,有的,只要女员工要求一个合理的工资就可以了。
    •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实施了所谓的“同工同酬法”,那就意味着老板必须付出高额的工资——100元。既然老板横竖都要付100元,那他会雇佣谁?
    • 这时就会产生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刚才假设的哪位女员工,在同工同酬的保护之下连工作都找不到了。

第097讲 事与愿违之最低工资法

  • 最低工资法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符合大多数人的良好愿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复合大多数良好愿望的法律,会导致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 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

    • 老板们可能会增加机器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他们甚至干脆把工厂搬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当地的工作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
  • 最低工资法被用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 有一部分人,他们在身体力行的推动最低工资法,他们是希望通过最低工资法来提高对手的竞争成本的公司或者个人
    • 如果法定最低工资标准被提高,大公司和大商场基本不会受影响,因为他们的员工工资本来就很高,但小工厂和小商场就会收到冲击。
  • 最低工资法剥夺穷人自立自强的机会

第098讲 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 直观而优美的基尼系数

    • 我们知道,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出现A线和B线两种极端情况。也就是说,他们的收入不可能绝对平均也不可能绝对不平均,真是的社会里如图中C线那样。
    • C线跟A线所构成的区域面积,这时就被经济学家非常巧妙的用来表示一个社会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这个区域的面积,经济学家就用基尼系数来表示
  • 在现实中具有不同收入节奏的职业和人群

    • 基尼系数体现了数学方法的简单和优美,但他在经济学上却很成问题。
    • 这个社会上有些人的终身收入节奏,跟图中的B线相符,他们在年轻时收入非常高,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收入迅速下降,到了中晚年收入几乎为零。明星,吃青春饭的,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一种人,他们终身收入节奏是C线,议案开始相当长的时间是在负的区域,但是随着年纪增长,他们的收入稳步提高。博士、医生、教授等,就是类似的情况。
  • 不能以瞬间收入衡量输入差距

    • 今天很多人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还年轻。今天收入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群,10年前、20年前也是穷人。
  • 收入不平均与收入不公是两回事

    • 仅仅通过基尼系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状况,还会犯另外一个错误,那就是忽视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
    • 很多人说,今天的富人跟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今天的富人可不是昨天的富人,收入阶层之间是流动的,每一个收入阶层里面的人都是变化的。
    • 造成收入不平均的原因有很多,年龄,职业,天赋,行业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公,例如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等。但不要认为收入不均的所有原因都是因为不公。不能划等号

第099讲 工人违约是否应该成为权力

  • 阿拉斯加捕鱼案

    • 1902年,一家渔业公司雇佣了一批渔民,从旧金山触发到阿拉斯加捕捞三文鱼。他们说好了基本工资60美元,到了阿拉斯加,这群渔民临时要求底薪加到100美元,不然就不干了。
    • 这时渔业公司派来的经理就签了一个合约,说愿意把底薪从60提到100美元。但是这个经理在签合约时,口头上也一再强调,他自己觉得没权签这样的合约。
    • 这群渔民回到旧金山以后,渔业公司不认账了。这时渔民就把渔业公司告上了法庭。那到底谁违约呢?
    • 最后判罚“缺乏约因的礼物”,渔业公司不需要向渔民支付40美元
  • 工人违约的案例屡见不鲜

    • 短期内,敲竹杠的行为可能获利,长期来看,老板不是完全没有对策的
  • “黄狗合约”有助于劳资双方达成合作

    • 美国老板对付工人临时敲竹杠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劳动合同里加一项“我不罢工”条款。
    • 这种保障“我不罢工”的条款,叫做“黄狗合约”

第100讲 罢工的性质

  • 罢工的违约性质

    • 罢工有两个特点

      • 一、是在关键的时候提出不干活。
      • 二、是自己不干活的同时还阻止别人干活。
    • 经济学家将工会看作是一种卡特尔,也就是垄断组织。只不过美国的反垄断法有一条特赦令,说工会这种卡特尔不在反垄断法限制的范围之内,因为劳动力很特殊。

  • 罢工的经济后果

    • 短期看,有工会的工厂可以罢工的工厂,工人的工资比较高。但是长期来看,老板会减少工人的数量,增加机器的投入,部分工人工资的增长是以其他人的收入下降为代价的,包括老板、投资者、消费者和其他没有得到雇佣的人。
  • 罢工事与愿违的性质

    • 人类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明了种种制度安排,这些安排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互信,从而刺激生产和提高福利。但罢工恰恰是反其道而行,它的本质就是集体违约,其结果是破坏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互信。
    • 罢工违背了合作的原则,违背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应得的回报应该跟他的边际贡献相配”这样一个经济原则,所以长期而言,投资者就会以别的方式、在别的地方寻找替代方案。

第101讲 工作权利遇到的障碍

  • 竞争者会利用法律来提高对手的成本

    • 美国“面包师加班案”1905
    • 美国纽约当时有一条法律,规定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0小时,每周不能超过60小时。
    • 结果一个小面包作坊的主人就被纽约州政府控告,工人工作时间超过了10小时。当然这些面包作坊工人都是自愿加班的。这个案子的法律争议是:自愿加班算不算一种基本的权利?政府是否应该保护这种自愿加班的权力?
    • 最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研究了纽约州的劳动法令认定,纽约州政府的这种劳动法令缺乏合理依据,他管得太宽了,伤害了雇主和雇员之间自有签约的自由。
    • 最后发现,是一些大的面包房每个工人的实际工作时间小于10小时,他们以此法律提高对方小作坊的竞争成本
  • 竞争者可能设法提高对手的进入门槛

    • 怎么样才算一个好医生好教师理发师,这些标准本来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如果一味地拔高这些行业的执业标准,最后会使进入这些行业的劳动者人数减少,消费者就会为此付出过高的成本。
    • 那些建立就业许可制度的人、推动就业许可制度的人,其实就是那些行业内部的人,而不是消费者。这些人存在着既得利益。
  • 就业许可制度的常见要求

    • 个人的身份得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要在正规学校培训;要有一定的经验;要完成必要的考试。
    • 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门槛。考试的门类繁多,考试的内容跟工作相去甚远,大部分内容是工作时根本用不上的,但仍要靠。工作越不好找,这个行业允许新人进来的门槛就越高。
  • 提高职业门槛事与愿违

    • 1981年的一项研究,美国各个州电工资格考试的难度,跟这个州触电死亡的人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电工资格证考试越难的地方,触电死亡人数越高。

第102讲 最富裕的穷人在今天

  • 穷人怎么办:寻求个人进步

    • 穷在中文里面是“尽”的意思,就是没有前途的意思,只有没有前途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
    • 只要是有前途,有一技之长的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哪怕是在绝对能力比所有人都差,但是只要自己跟自己比,也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分工合作中改善自己的生活。
    • 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不同种族的收入相差甚远,其中犹太人172美元,日本人132美元,波兰人115美元,中国人和意大利人112美元,而黑人只有62美元。
    • 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投资。犹太人喜欢学习,可能和他们的命运有关。只有头脑里的知识能够走到哪跟到哪。索维尔说,纽约求生存的犹太人不管白天工作多忙,晚上还坚持去听讲座。
    • 沃特·威廉姆斯《种族与经济学:有多少可以归咎于歧视?》:一个种族经济条件的改善,不需要以政治权利的提升为前提。
    • 最总要的出路就是自强,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自身的素质。简单地说就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 穷人怎么办:搭社会进步的顺风车

    • 1972年《增长的极限》地球上资源有限,而人口不断地增加,因而世界的发展快要到极限了。
    • 实际上,所谓的增长极限并没有到来。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科技在发展。人口不仅在增加,而且人的寿命也在翻倍。1900年,全球人均寿命是31岁;1950年,全球人均寿命是49岁;2010年时是67岁。
    • 人均寿命的基尼系数在缩小,教育的基尼系数也在下降。消费的基尼系数也在趋同,过去只有富豪才能享受的服务,如越洋快递,国际长途电话,家庭影院等,现在穷人也可以享受到了。
    • 家庭用于现代生活基本开销的比例,1950年时53%,1970年下降到44%,现在下降到32%,换句话说,70%的支出是不必要的。我们经常说,看自己是变穷了还是变富了,就看看自己的支出买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每天买的东西大量是没有用的的,那证明我们变富了。
  • 最富裕的穷人在今天

    • 哪怕是穷人,只要整个社会的饼在做大,他们得到的物质享受比过去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人所获得的都要多。一个社会能够把饼做大是非常重要的。
    • 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在2004年测算,发现发明家和企业家的收入,仅占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总价值的2%左右。也就是说,每当我们看到那些企业家发明家赚了很多钱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他们赚的只不过是他们给社会贡献的一个零头而已。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103讲 货币的起源

  • 货币为什么有用

    • 奥地利学派鼻祖卡门·门格尔《论货币的起源》
    • 货币非常有用,而它之所以有用,在于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热都觉得别人愿意接受它。类似语言,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流行,不仅自安于说的人喜欢怎么说,还在于听的人是否能接受,在于别人是否也愿意这么说。
    • “自发秩序”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的秩序,不是由哪一个个人或者哪一个权威机构一厢情愿的设计出来的,它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汇合而成的。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也是一种自发秩序。
  • 货币的作用之一: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 物物交换年代,如果有面包需要出售,同时我需要牛奶,这时就必须遇到一个刚好手上有牛奶要出售同时又需要面包的人
    • 货币代表着机会,多挣钱不代表人们爱的只是钱,千多只代表人的机会多、选择多。
  • 货币的作用之二: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 货币的作用之三:增加市场交易量

    • 在第一个作用和第二个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形成

第104讲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

    • 16世纪英国的伊丽莎白铸币局局长格雷欣发现
    • 一旦一个社会确定了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这种商品在流通当中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质量较高的品种会被人们保存下来,质量较低的会留在流通当中,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赶出流通领域。
    • 劣币就是有效的货币
  •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 假设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有1000元在流通,这个社会有一个商业银行系统。
    • 1000元白天在每一个人的口袋里,晚上下班是人们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时银行就多了1000元。有2000元了。
    • 银行收到存款,就贷出去。那些借到钱的人,最迫切把钱花出去
    • 第二天下班,所有口袋里有钱的人又把钱存到银行,这时银行又多了1000元,变3000元了。
    • 就这样一天一天累计下去,银行账户上的钱,无止境的增长,但这个社会原来总共流通货币也就1000元,这就是一个创造货币的过程。
    •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无止境的,实际上政府对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有规定:他们在收到储户的存款,再把这笔钱贷出去以前,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所谓的“法定准备金”
    • 假设法定准备金是20%,那就是银行第一天收到1000元以后,只能拿出其中的80%贷出去。这样以来1000元在20%的限制下就只能创造4000元的新生货币,就导致整个社会只有5000元的货币在流通
    • 造币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 商业银行固有机制催生流动性风险

    • 我们知道,银行实际货币就只有1000元,如果所有人都去银行取钱,肯定是不够的兑换所有人的5000元的。这就造成了挤兑,商业银行就一定会倒闭。
    • 这并不是商业银行经营不善,这是有商业银行能够创造货币这种固有的机制造成的。
    • 这种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储户提现要求的现象,称之为“流动性困难”
  • 什么样的银行困境值得挽救

    • “资不抵债困难”是商业银行系统所面临的另外一类困难。如果遇到这种困难,这家商业银行就该倒闭
    • 分辨“流动性困难”和“资不抵债困难”并不容易

第105讲 通货膨胀的根源

  • 通货膨胀的定义

    •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
    • 关键点1,它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
    • 关键点2,是持续的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
    • 指标有很多,其中之一“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 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视角——货币数量论

    • 公式: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一个社会里货物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MV=PY,M是货币流通量,V是货币流通的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 一个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这个社会的货物总量成反比。货物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越小。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货币流通量成正比,货币流通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同事它也跟货币流通的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 对通货膨胀成因的两派解释

    • 一派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年轻人急着要买房结婚,造成了通货膨胀;工会组织起来要求加工资,造成通货膨胀;庄家的收成不好,大豆贵了、葱贵了,也能造成通货膨胀。
    • 另一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印多了,货币流通量太大了。
  • 应对通货膨胀的两种方法

    • 第一派,措施也是各种各样的
    • 另一派,解决方案就是少印钱,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第106讲 通货膨胀的过程

  • 通货膨胀的坎蒂隆效应

    • 如果政府每多印一批钞票,就把钱平均分到每个人,那么货币增发对我们的真实生活不会有影响。但现实中新增的货币总是通过某个出口逐渐流向社会,这个流动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货币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均匀的
    • 这种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
  • 通货膨胀让人做出错误决策

    • 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价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
    • 如果是自己的相对优势增加了,那就应该扩大生产,多招人,多开分店。如果这只不过是普遍的物价上涨,在收入增加的同事要承受更高的工资成本、原料成本,房租成本,那就应该按兵不动。
  •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

    • 通货膨胀是钱太多了,钱相对于物来说不值钱了。所以在整个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而财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哪些靠固定收入过日子的人会受损,而那些靠不断出售他们资产兑现现金的人会得益。
  • 通货膨胀与商家涨价无关

  •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

    • 在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在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产生财富的转移,政府多印钞票,政府购买力就会增加,而民众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实际上是政府向民众征收的一种无形的税。

第107讲 通货膨胀与失业

  •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意与由来

    • 货币工资变动率跟失业率成反比
    • 如果一个社会的货币工资百年动率比较高,人们就愿意出来就业,失业率就比较低
  •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失灵

    • 把货币工资变动率换成通货膨胀率,他们把问题理解为:失业率跟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凡响的关系,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
    • 假繁荣,造成错误的决策
    • 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测的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率的努力就越来越不管用。
  • 以通胀对付失业可能出现滞涨

    • 1968年,弗里德曼,艾德蒙的·菲尔普斯发表论文,他们认为,长期来看,不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 如果政府反复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失业率就降不下去了,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滞胀
    • 2年就验证了,因此弗里德曼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108讲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 希望通过宏观经济调节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 第一,消除经济周期,实现生产、就业、财富的稳步增长
    • 第二,实现低的或者平稳的通货膨胀率
    • 第三,实现高的就业率,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能被充分地调用起来
    • 第四,实现生产力和GDP的高速增长
  • 奥地利学派的兴起

    •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学的贡献非常大
    • 门格尔和他的学生庞巴维克创立,今天还包括英国的学者亚当斯密,大卫休谟,美国的费雪、布坎南、科斯和图洛克等
  •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

    • 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 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某个市场里完成的
    • 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冬季,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

    • 第一,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
    • 第二,资本是异质得的,不是同质的。也就是说资本有他独特的使用方式,不能像金钱那样能够随时灵活地在不同的用途之间挪用,厂房、设备、大楼,乃至人力资本一旦投资就不能轻易的转移到别的用途上去。
    • 第三,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
  •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的起源

    • 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通过政府部门或银行系统注入经济体以后,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增加,短期内人们借钱就变得容易,利息就下降。利息下降本身就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商品会更值钱。
    • 前面的利息理论讲到过,利率是衡量人们耐心的一个指标,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越高。真实利率如果下降,就意味着人们觉得未来的前景更加明朗,人们就会觉得投资未来是有利可图的。也就是说政府大量发钞导致的利率下降,这种暂时的,名义上的,假的,但还是会误导人们增加对未来的投资。
    • 社会上一开始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制定长远的规划,筹措大笔资金准备大干一番。但这时政府增发的货币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样,向整个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慢慢的渗透。人们开始感觉到物价在飞涨,人们迟早会恍然大悟,真切感受到通货膨胀来了。
    • 这时政府就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增发货币,对通货膨胀袖手旁观,要么顺应民意,放缓增发货币。一旦停止增发,就会导致当初人们制定的那些长远规划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资金链断裂,泡沫破灭了。
  • 奥地利学派建议之一:回到金本位

    • 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基本不变的。如果以黄金作为发钞一句,就基本可以锁住货币发行的总量。

    • 但是事实上,并不能解决问题

      • 第一,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因此物价不可能稳定。
      • 第二,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如果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去发现,开采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 奥地利学派建议之二: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 如果允许多家银行同事发行他们自己的钞票,这些不同银行发行的钞票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竞争关系,谁乱发谁就贬值,就会被淘汰出局

第109讲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 师出名门的凯恩斯

    • 英国剑桥出生,剑桥大学,1905年获得数学学位,一位老师是确定了需求曲线的阿尔弗雷德·米歇尔,一位是庇古
  •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 由于某种奇妙的原因——姑且称之为动物精神——人们突然不消费了。如果经济体是灵活地,负责生产的人少生产一些,这样经济危机就不会出现了。
    • 但实际上,经济体里很多安排不能马上做出调整,有些甚至非常顽固的保持不变。
    • 此外,本来应该降工资,但是降工资可就不容易了
    • 总结就是,社会的总需求降低,中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 凯恩斯主义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

    • 政府应该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代替人们形成需求,产生消费。人们不花钱,政府来花钱,这样才能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 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

      • 货币政策,是通过发钞的办法影响人们的预期,使得就业得以增加。
      • 财政政策,政府花钱办事,钱从哪来,只能通过收税或者借债的办法
  • “长远而言我们都将一命呜呼”

    • 一个段子,一个人跑到银行借钱,银行打听他的收入和债务状况。发现这个人已经欠债14万,他每年收入2万元,但开销达到3.8万元,换句话说他在14万元的总债务之外每年还新增1.8万元债务。
    • 银行当然不借,这个人就说,不借给我钱,我活不下去,小孩也没人管了。银行眼前一亮,原来你家有小孩,让小孩签字借款吧。
    • 这个故事说的是,今天的人债台高筑,解决办法是让将来的年轻人来还债
    • 更有意思的事,把上面的数据都加上若干个0,就变成了美国联邦政府,这其实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目前的财务状况。
    • 这个国家长远来看怎么办?凯恩斯的经典回答是:“从长远而言,我们都将一命呜呼”

第110讲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一: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

    • 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963,研究过1867年-1960年美国的货币史“通货膨胀到处以及永远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二:货币长期中性

    • 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新增的货币流动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以后,除了物价水平上涨,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长期而言,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
  •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三: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 滥发钞票不仅不能消除经济的停滞,而且还会额外制造通货膨胀
  •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四:永久收入假说

    •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发钱,人们就会取消费了,但货币主义者认为,人们拿了钱也不一定会消费,消费不是根据那一天的收入而定的,而是根据你对未来平均收入的预期而定的
  • 弗里德曼的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 根据GDP增长比例来确定货币的增长
  •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管的越多,经济波动越大

    • 政府政策之所以会失效,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不好,而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第111讲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 经济学家所说的外生变量、冲击,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发生意外的冲击使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常态。
    • 干旱、地震、飓风、洪水,新科技发明、新技术创新、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新的支付和结算方式,新的观念、风尚、潮流也是冲击
    • 经济体中,没一个个体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对新的冲击做出反应。这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滞后、迟钝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切被前面的经济学家描绘为调节缓慢、反应不够充分、市场无效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
  • 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

    • 商品生产过程中有一个投资加速器原理:如果你家今晚来了几个客人,吃饭的人数增加了,理论上讲就应该多买一个电饭煲来应付新增的需求。但实际上不会。
    • 反应过快是错误的,是不经济的,会带来巨大损失。
    • 当市场的需求增加以后,老板并不会马上多雇员工,他会先看一看。同样的道理,市场里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房屋出现一定的空置,都是合理的现象。
  •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 生产力提高后,多出来的人员闲置相当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才会逐渐想办法把那一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利用起来。
  •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 衰退,其实都是回归合理经济格局的一个必然的休整过程。
    • 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之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
    •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芬恩基德兰德

第112讲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是今天宏观经济学的局面

    •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学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

    • 第二、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观念越宏大,就越不清楚,既难以被证实,又难以被证伪。

    • 第三、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 第四、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不确定性。凯恩斯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到今天为止还是畅销书。尤其到了经济出现剧烈波动,人们看不懂经济的走势,感到眼前迷茫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这本书

      • 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事,
      • 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事
      • 凯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
  •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 第一、经济周期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
    • 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的进行调整?
    •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 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 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
    •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
    • 第三、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

第113讲 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 市场与投票在公共选择中的区别

    • 选举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和经济学也有关系
    • 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位数决定;而在市场里,公共选择的结果则是由平均数的位置决定。
  • 赢得中间投票人支持,就能获得选举成功

    • 在任何一个选举中,不管那些参选人的政治理想原来是怎样的,只要他们想获得胜利,在竞选中存活下来,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讨好中间选民的政纲。这是政治选举的经济学分析当中非常重要的中位数投票人原理,参选人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者的偏好。
  • “中位数投票人原理”的重新发现

    • 当代,中位数投票人原理由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在1948年重新发现。1957年,安东尼·唐斯书《民主的经济理论》
    • 政治家的理想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满足中位数投票人的偏好。

第114讲 阿罗不可能定律

  • 选举不一定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 肯尼斯·阿罗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阿罗不可能定律:人们有很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
    • 偏好是多峰值偏好,也就是说人有多个幸福点。不同的问法就决定了不同的答案,并不存在什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一说。
    • 多峰值偏好或多议题导致选举循环的产生
    • 议题设置和选票交易是两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打破这一循环
    • “大多数人的意愿”可能是个无意义的概念
    • 会议召集人和会议议程至关重要
  • 已经被暗中决定的投票结果

    • 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图洛克文章《为什么这么稳定》。阿罗不可能定律预测的是一个动态的结果、议而不决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每一次人们投票决定一件事时都有一个会议召集人或议程设计者。他设计了怎么问别人,选举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把选举的结果暗中定下来了
  • 投钞票可对偏好轻重做出排序

    • 选票投票和钞票投票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钞票不仅能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还能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

第115讲 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

  • 经济政策都是低效的或无效的,为什么还被采纳

  • 传统公共选择学派的理由

    • 选民是无知的
    • 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
  • 唐纳德·威特曼的反驳

    • 市场机制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

    • 政治竞赛至少和市场竞争一样有力

      • 众多利益团体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抗衡
    • 民主制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选民要的

  • 布莱德·卡普兰的“理性胡闹”理论

    • 普罗大众的经济学认识有系统性偏差

    • 普通人看经济问题的偏差

      • 1、排外偏见。
      • 2、职位偏见。
      • 3、反市场偏见。
      • 4、悲观偏见。
    • 任何个人的选票都无法改变选举的结果

    • 市场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

      • 是否需要为自己的主张负责,是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

第116讲 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雷科特定律

  • 对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传统批评

    • 财富再分配能够是社会总幸福得到提高吗?
    • 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不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和加总
  • 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意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

    • 一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时间、精力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很不够,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社会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也不屑于过多替自己说话。而社会中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很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选举为自己说话
  • 关于戴雷科特定律的常见案例

    • 公共教育

      • 大学奖学金资助
    • 公共医疗服务

      • 好医院附近的人
    • 社会保障与养老金

      • 穷人早早出来工作了,富人活的比他们更长
    • 免费高速公路

      • 有车的人
    • 廉租房与廉价房

      • 至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第117讲 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

  • 一些国家穷一些国家富,其中原因,经济学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 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 向贫穷宣战的政治家、慈善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不在少数,但没真正成功过。
    • 最重要的事情是让那些穷人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动性
  • 制度设计上的一点差别,就能产生差异性很大的结果

    • 美国高速修建费是加在汽油上,而中国是当地政府通过收过路费收回成本。让中国的高速路发展迅速
  •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成功,有些国家会失败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利、繁荣和贫穷的根源》

    • 有些国家采取了包容性的政策,有些国家采取了汲取性的政策

      • 包容性政策:惠及所有人,公正、公平
      • 汲取性政策:通过垄断、专卖、市场控制等方法,把社会上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经济政策。
  • 枪炮、细菌和钢铁

    •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身分析了欧亚和北非的文明不仅能够存活下来,还侵略了别的地方的原因
    • 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更适合生存,通过一系列的作用和反作用,他们的实力就超过了他们的对手。

第118讲 中国做对了什么

  • 界定产权:以土地与人力资本为例

    • 确权。土地经营权、管理权、收入分配权,从大集体转向小集体甚至家庭;人力资源
  • 引入市场竞争:从认人的制度改为认钱的制度

  • 鼓励民企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家优势

  • 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国门迎接竞争

后记 何为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什么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不重要,术语不重要,结论也不重要;是想象力重要,是视角重要,是推理重要,而权衡更重要。

可证伪的才是地道的

  • 在现实生活当中,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经济学都是科学,而文学、艺术还有逻辑和数学都是非科学,他们的性质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非科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安慰、思想的启发,带来推理的工具。非科学表达的只是一种情感、一种愿望、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没有对错之分;或者是一个逻辑自洽、自圆其说的符号体系。他是永真的。
  •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她不是纯净的。但波普尔的分类方法让我们能够清楚的指导,在讨论当中,自己正在讨论的到底是属于科学还是非科学,他让我们不至于在激烈的、冗长的讨论中迷失方向。

与生活相关的才是地道的

看见看不见的才是地道的

  • 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纬度的最大化,他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当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我们要从各种可能的选项入手,去看那些看不见的。
  • 我们要从时间的维度看问题
  • 还要注意成功者和失败这之间关系
  •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问题
  • 我们要看到潜在的供给和潜在的需求
  • 还要看到私人的支出和政府支出之间的代替关系

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才是地道的

  • 计量经济学

    • 专门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才是地道的

  • 我们的语言和客观世界本身产生冲突时,要修改的是我们的语言、定义、概念、推理和理论,而不是反过来根据我们基友的概念,去强行修改我们索要分析的现实世界。

能分辨愿望与结果的才是地道的

  • 经济学关心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事情。

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才是地道的

  • 经济学概念——合成谬误,说的是适用于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牢记基本事实的才是地道的

  • 有些事情我们永远不能假设
  • 我们不能假设竞争没有成本,不能假设价格是昭然若见的,不能假设信息是对称的,不能假设市场是可以达到均衡状态的,不能假设和同事完备的,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是天使,不能假设交易费用不存在,也不能假设人们对新的情况做出应变和调整是不需要时间的。

XMind: ZEN - Trial Version

About

读书笔记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