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今年搞的一些活动的意图
今年我发起了三件事:
- 针对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的读书赞助
- 公司内部前端协会的成立,每周定期的技术交流,每次赞助四本书抽奖,带公司的前端同事到别的城市听技术分享等等
- 把苏宁的前端协会推进到大学校园里
很高兴在年底的时候,能看到这三个方向都有所进展,这三个事情都是我一个长期规划的具体实现,那就是:促进南京地区的前端生态圈。
目前,全国前端技术精英最集中的是三个地区:北京周围,长三角,珠三角。其中,南京位居长三角的一端,但是前端氛围要远远差于上海和杭州,甚至可能连武汉、成都都不如,原因在哪里呢?
我经常拿杭州跟南京比较,两个城市,规模相似,地位相当,教育程度也差不多,甚至可能南京的高校还略强些,但为什么不光前端,整个互联网的氛围都是杭州秒杀南京呢?
我看过一些文章分析两个城市,甚至两个省份人民性格的差异,说不出有没有道理,但问题总要想办法解决,我一直坚信事在人为,有些事情去推动一下,可能比想象的结果要好很多。
所以我搞了一个长期的规划,意图促进南京地区前端圈子的建立。对于生态来讲,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就是人,人从哪里来?南京有这么丰富的高校资源,如果能加以引导,应该会对整个城市的技术生态有很大的正向影响,所以从我的长久目标来看,一定要面对大学生。
所以上半年我发起了前端读书活动,这个事情我是以比较粗放的方式来搞的,因为个人精力有限,花钱是小事,没法拿出太多时间来,所以就这样,断断续续也有不少学生参与,整体感觉还可以。
然后就开始考虑以企业的名义跟学校技术社团合作,但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公司内部都没有技术团体,很松散,这事情就很难办,所以又花了半年时间,整合公司内部的同行员工,成立了前端技术协会,自己作了几次大分享,然后每周形成了固定的交流,虽然说协会内部还有不稳定因素,但总算有组织了,到近期,条件终于比较成熟了,正好有两个学校的学生社团联系我,这事情也就搞起来了。
事情发展到现在,终于真正起步了,整个这个过程的效率不算高,很有改进余地,但实在没有更多精力投入了,这些都不在本职工作内,很花时间,只能保持这种状态。
这时候再回头看做的这三件事,都是有人觉得效果不一定好的,比如说,如果有兴趣的人,根本不用去推进,自己会很主动。但我更大的意图并不是聚集这些本来就有兴趣的人,因为这些人真的太少了,我想要推动的是那些观望的人。
我一直认为,人分为三种。第一种积极主动,有理想或者激情,大约占10%,另一种就是自暴自弃,负能量爆棚,也算10%,那剩下80%是什么呢,是普通人。
普通人有一个特点,他没有很强的愿望去做某件事,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他开始做了,也能习惯。我今年思考了很多,觉得对于普通的人,他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服从强权,一种是从众,而且很容易就能形成习惯。
强权很好理解,怎么理解从众呢?我打个比方,在大学宿舍里,很多人可以打牌也可以不打牌,很多时候他没想打,这时候来了个人说,打牌打牌,至少一半的人就会想,反正也没坏处,那就打吧。如果那人再坚持一下,原先不太想打的也可能参与了。
所以我想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把这个中间的人吸引一些过来。我并不期望每个参与赠书活动的大学生都会看书,更不期望每个参加社团交流的人都能学下去,只是希望他们中的一部分,比如说之前从来没想过学前端,自己根本不会主动去看,但我送了一本书到桌上,有时候无聊,翻开看看到底讲点什么,说不定就觉得挺好玩,然后就搞下去了呢?或者原先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便跟人来社团听听,觉得讲得还挺有意思的,也就自己开始跟着瞎折腾了呢?
我所期待的,也就是通过这类方式,能增加愿意参与前端方向的人数,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群体,靠几个人是没法提高的,必须有很多人都参与,每人有点想法,从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才都能受益。
明年,我们将有更多这方面的规划,也期望业内同仁能多多指教,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南京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参与这些活动中来,把南京地区的互联网氛围搞活。至于说这些学生,将来是不是来了苏宁,或者是去了别的地方,我觉得都不是坏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为什么一定要那么狭隘?
也感谢这一年里家人对我的容忍,因为花了很多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搞这些事,而且差不多送出去了一万多的书。但我相信,这一切是会有回报的,就像下棋,能把一盘棋先下活,后面的机会就会更多。理想当然要有,说不定就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