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03 lines (117 loc) · 13.1 KB

05-1-搜尋:如何探索未知問題的答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03 lines (117 loc) · 13.1 KB

在對搜尋這個議題中,其實還分可以分成兩個細項需求:

  • 快速找到過去曾寫下的筆記
  • 對於想解決的問題,精準找到過去相關的筆記內容加以使用

1. 快速找到過去曾寫下的筆記

在傳統的紙筆與筆記方式裡面,要從層層疊疊的筆記中將想要的資訊挖掘出來,再運用基本上是相當困難的。

但經過前兩章我的拆解示範之後,各位讀者應該會有種「什麼,這問題就這麼簡單,我怎麼當初會被困擾這麼久」的感覺。

因為只要讀者按照 03-提取-將線索變成資料 提及的方法,將線索經過

  • �   格式處理(轉換成手機、電腦容易搜尋)
  • �   檔案是使用日期序列方式排列
  • �   檔案使用關鍵字連結
  •   儲放在雲端服務上(如 Dropbox, Evernote)

在現代資訊工具的輔助下,過去的筆記其實很容易就可以被透過「關鍵字」與「日期排序」輕鬆的被打撈出來。

2. 對於想解決的問題,精準找到過去相關的筆記內容加以使用

打撈筆記碎片的門檻被降低之後的進一步。我想各位讀者更感興趣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過去所累積的筆記資訊,去破解自己想解的問題,找到答案。

Step 1: 羅列問題

在一般情況,我們做筆記,面對的都是紀錄已知的資訊,然後試著去整理出一些在結構上我們能夠理解的資訊去做內化。

本章這個「搜尋」問題既簡單也困難。因為對於已知解法的問題,提取筆記內容很簡單。對於未知解法的問題,雖然我們知道過去筆記裡面可能會有答案,但光找到線索都很困難。

有時候,我們在做研究時,有時候想要研究的難題,我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定義問題。所以根本不知道怎麼樣找資料!

這牽扯到一件事,其實我們不僅需要對筆記進行整理,我們對問題也許也要進行整理!

只要問題定義不清,也沒有被整理清理,就不可能找到後續的答案。

就像我們在研究筆記術這個問題一樣。在此之前,我跟各位可能一樣,過去買了很多筆記書,試著摘要重點。也寫了很多重點。但是在筆記上遇到的問題,就始終沒有被解答過:

  1. 筆記速度不夠快,無法快速摘要重點。
  2. 筆記散落在不同的筆記軟體中,尋找困難。
  3. 筆記整理困難,容易遺忘。
  4. 筆記之間的連結關係不明顯。
  5. 筆記無法有效地應用和分享。
  6. 筆記容易遺失或無法快速找到。
  7. 筆記無法有效地整理和歸納。
  8. 筆記無法快速記憶和內化。
  9. 筆記無法有效地搜尋和提取資訊。
  10. 筆記無法有效地轉化為行動。
  11. 筆記分類和標籤混亂,尋找困難。
  12. 筆記無法有效地記錄和整合不同形式的資訊。
  13. 筆記無法快速摘要和理解。
  14. 筆記無法有效地連結和串聯不同的知識點。
  15. 筆記無法快速找到相關的筆記知識。
  16. 筆記無法有效地整理和應用學習心得。
  17. 筆記無法快速抓住重點,尤其是跨領域學習。
  18. 筆記無法有效地拓展自身能力和領域。
  19. 筆記無法快速找到相關內容和解決問題。
  20. 筆記無法有效地記錄和回顧個人成長和學習經驗。

在本書,我們只是做了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就是把問題全部羅列出來,然後進行分類。找到筆記問題的五大關鍵字:「紀錄、提取、整理、搜尋、應用」。

在一個一個問題深入探討之後,許多相關問題竟然自己迎刃而解。

是不是很神奇?這是怎麼做到的?

Step2: 整理問題:整理節構再組織

在「研究」這個議題上,我認為絕大多數人有個誤區。就是認為萬物的答案,在書上、筆記上都有答案。只要搜索引擎夠強大,我們一定挖掘的到答案。

這個答案可謂正確也不正確。

正確的是,歷史上,絕大多數的經驗很多都有被保存下來。

不正確的是,我們要尋求答案的領域裡,這個問題的流程節點甚至還未被解開過,所以自然也沒有答案。

如同本書的筆記術一樣。誰想的到筆記關鍵流程最後可以變得如此簡單呢?

我們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流程:把問題都記錄下來、攤開陳列、切碎、抽取、再重新排序而已。

就如同我們對每篇「新資訊」(上課內容、書籍、外部文章)做的事情一模一樣。

為什麼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呢?

我想要向你介紹一個既老又新的筆記方法:「KJ 法」。看完 KJ 法的來龍去脈,可能你更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神奇的效果。

解決問題的實戰創新方法:KJ 法  

閱讀過打造超人系列的讀者,應該對於筆者上述舉列的「紀錄、整理、分類、排序、解決」的手法不陌生。我對於任何有挑戰性的問題,都是這樣操作的。

但是這套方法為什麼有效呢?

老實說,我當初自己也不清楚。我只是軟體專案做的夠多,而且軟體專案往往有時間上(三個月內要做成一套超大系統)的達成壓力。所以我發現了使用這道工序方法超快而已。

我在做軟體時,往往因為用戶需求很多,於是我們先都把這些需求記錄下來。因為軟體功能都有複雜相依性。在時程壓力下,我們就會先設定假設有三個月時間,我們應該要在第一個月、第二個月、第三個月完成哪些要做的事。而且是得先從第三個月倒過來規劃,不這樣規劃的話,很容易因為進度過度樂觀而出包。

因為是倒過來規劃的,於是我們每個月完工的節點與相關計畫就非常明確。加上程式設計領域的特性。每一個工程要求都要有明確的輸入與輸出。於是我們會對於大目標、小目標、任務,都會切的非常細。

工程團隊每天會對任務、小目標,進行施座、釐清、再排序、再串連、捨棄等等動作。

我只是把這套原先工程上我習慣的高速方法,後來搬到我的日常領域來解決各類的問題。

後來我在偶然看到一本 1968年日本出版的書「發想法」時,才意識到原來早就有人發明了非常先進的領域研究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 發想法》作者「川喜田二郎」發明的「KJ法」(使用他的姓名縮寫而成)。

KJ 法的核心在於研究時,捕捉大量的想法和資訊,再進行分類和整合以解決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在不批判的情況下提出大量想法。這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多人共同完成。
  • 標識(Labeling):對上一步得到的想法進行分類歸納,生成標籤。重點是要找到共同點,歸納出主題。
  • 整理(Arrangement):根據標籤將想法進行重組,找到事物之間的關聯和脈絡,進而獲得新的視角和理解。

对问题的结构重新组织

在我的研究中,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中找到。只要够勤奋,答案一定就在那里等待被发现。

然而,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确实,历史上保存了很多有用的经验。但是,在我们需要寻找答案的领域中,有些问题的经验甚至还未被解开过,因此根本没有答案可供我们参考。

过去,我曾尝试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逆向法(详见《打造超人大脑》与《打造超人思维》),即先设定目标,再从各个散落的抱怨中逆向找出真正的症结,一一克服难题,再重新整理出一套更高效的解题顺序。

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捕捉到实现目标中间的所有障碍,并将它们转化为相对明确的问题。通过将问题粗略分类,并将其拆分成细节,将单一大问题拆分成足够细的小问题,细化到足以进行类比,并在一般领域中找到类似但明确的答案。然后,通过排列组合,找到更有效率的执行路径,从而创造出新的答案。

这套方法是我在无数个专案执行和知识粹炼的过程中逐渐归纳出来的。

三種科學:書齋科學、實驗科學、野地科學

川喜田二郎在《 發想法》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這世界上所謂的「科學」,實質上還更細分為三種科學。

  •   書齋科學
  •    實驗科學
  •    野外科學

1. 書齋科學

什麼是書齋科學呢?

書齋科學指的是在書齋或研究室內進行理論推理和思考的科學,主要依靠閱讀和推理,很少涉及實地調查或實驗。

市面上很多頭頭是道的書籍很大一部分,是所謂的學者,讀書所「整理」出來的。這些被整理出來的「學問」,有時候是正確的。但有時候是錯誤的。

因為這些學問嚴格來說,並不是被驗證過的「事實」,而是「筆記」。很多時候,只是研究者自己發起一個問題,在書中粗暴的找到覺得還 OK 的主觀答案,最後組織而成的讀書筆記。

書齋科學的弊病是:

1.  重視並依賴先人或古代的文獻和著作,對古典和傳統的過度崇拜,,對後世的知識更新和發展反應緩慢,容易導致學術上的守舊和保守。 2. 過度重視推理而忽視實踐。書齋科學重視頭腦中的理論推理,忽視對實際現象的觀察和驗證。最後導致空談和背離現實,推論出的結論嚴重實際情況不符。

2. 實驗科學

實驗科學指的是依靠實驗和觀察驗證理論和假設的科學。它起源於17世紀,典型的有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

實驗科學具有驗證假設的實踐性。通過實驗可以驗證某個學術假設是不是真實可行,這也使得實驗科學在社會上獲得很高的信用。相比之下,書齋科學提出的看法由於難以驗證其真實性,因此不一定會被社會信任。

實驗科學的工作場所是實驗室,更貼近實際應用。相比書齋科學主要在書齋進行理論探討,實驗科學可以通過實驗設備和操作,觀察假設指示的實際結果。

但實驗科學並非沒有缺點。

1.     實驗科學過於依賴過去的文獻資訊和理論框架。很多時候,實驗的設計和執行都是基於現有理論和知識,容易局限於現有模式,忽視真實世界的複雜性。 2.     實驗科學偏重分析和抽象,較少考慮具體環境因素。實驗環境相對簡單和控制,而真實世界往往很複雜,並不可避免會產生誤差。如果過分依賴實驗結果,可能會導致不適用於實際情況。而且有時候實驗結果並無法複現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中的環境因素並不如實驗室的單純。可以說實驗科學可能只對某一組控制變因能夠產生出確定結果而已。

3.   野地科學

野外科學指的是在現實的野外環境中進行觀察和研究的科學方法。它與實驗科學相對應,實驗科學通常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進行理論驗證。相比而言,野外科學更注重在自然界觀察獲得的數據,並從中發現問題和得到啓發。

野外科學起源很早,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在通過直接觀察和體驗來認知周圍的世界,這就屬於一定程度的野外科學。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野外科學逐漸形成獨立的學科,例如地理學、人類學等。這些學科通過田野調查和第一手資料的收集,來研究地區和族群現實的真相。

川喜田二郎所在的領域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恰好無法用「書齋科學」或「實驗科學」解決領域內想探究的問題。

因為這門領域的特點是

  • *通常沒有前書可以推論
  • 也很難在實驗室裡面重現結果(因為沒有辦法創造出無塵環境)

而這門科學最困難的甚至是,如何定義最初的問題?

其實不只是社會科學。世界上大多數的領域,其實都面臨著這樣的動態挑戰:

  • *�   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
  • �   我們又如何挖掘出真正的關鍵並解決
  • �   並且把關鍵點解開重新排序成為真正的概念方法
  • �   這些概念與方法還要是可重複可證偽且放諸四海皆準的

於是他才提出 KJ 法這樣的解題方法:

![[Pasted image 20230818131622.png]]

先大量搜集資訊以及目前環境中浮現的問題,用索引卡片搜集起來,經過一定的整理、分類,對卡片上的問題,找到合理的流程與公式,最後一個一個攻破,找到更高效的答案後,整合在一起。

經過大量的淘洗之後,這樣產出的最終結論甚至會顛覆原有領域直覺的答案。

我相信,在閱讀本書《打造超人筆記》之前,我想很多讀者,可能一輩子都想像不到筆記是可以這樣整理的,也必須這樣整理:

  • 原來我們大腦的原始設計,無論如何是無法應付一邊紀錄一邊整理的。
  •    原來我們花上許多功夫整理的筆記,很多時候,根本只是沒有辦法重新再利用的線索。
  •   而我們每次整理筆記,從入門到放棄,是因為我們先歸納再總結,而不是先總結再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