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伺服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为了解决火力控制问题,但是越发明显的是该理论几乎对任一控制问题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源于伺服控制理论涌入的思想鼓舞了更早时已经运用控制的所有领域。开发出来处理复杂系统的相关系统工程方法论,也具有了十分广泛的适用性。
数控机床的相关先驱性工作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伺服控制实验室进行的(Wildes & Lindgren, 1986, p. 218–225)。其在1952年展示了一台数控三轴铣床。随后,为机床编程开发了第一个版本的APT(自动程控工具)语言。APT在20世纪70年代被广泛使用,而现在仍然是一个国际标准。
伺服控制理论对过程控制具有很大的影响。西门子的Oldenburger和Sartorius表示,伺服控制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对于过程控制是非常有用的(Oldenbourg & Sartorius, 1944)。Smith (1944)和Eckman(1945)进行了类似的观察。用于过程控制的设备也得到了改善。虽然电子设备替代了气动设备,但是由于需要驱动力,阀门驱动还是气动的。这样使用的一个结果就是气动线路中信号传输的延迟显著降低。传感器和驱动器的线性度和精度通过使用力反馈而显著改善。反馈也被普遍用于改善电子控制器。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晶闸管可以被合理利用后,电机驱动系统显著改善。由于电力网络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电力系统有了重要发展。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也发展起来。为了实现直流和交流的相互转换,这些系统需要精密的电子和控制系统。第一个这样的系统是1954年由瑞典内陆到哥特兰岛的一个20兆瓦100千伏的输电网络(Lamm, 1983)。
在二战期间,所需建立复杂系统的工程能力成为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进展的戏剧性展示是在1947年9月,当时飞机“Robert E. Lee”完全自主地进行了一次穿越大西洋飞行(McRuer & Graham, 1981):
“这架飞机拥有一个带有进场耦合器的Sperry A-12自动驾驶仪和一个Bendix自动油门控制系统…飞机上也有一些特殊用途的IBM设备,这些设备让飞机的自动控制命令得以存储在自动补充的穿孔卡片上。自飞机释放刹车准备从纽芬兰的斯蒂芬维尔起飞,直到次日在英国的Brize-Norton完成降落,没有人触碰过控制系统。无线电台、飞行航迹、速度、襟翼设置、起落架位置和车轮制动器的最终使用,所有这些功能的抉择,都是由存储在穿孔卡片中的程序实现的。飞机完全自主飞行似乎近在咫尺。”
(TT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