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自己动手写数据库--基于Java语言的简易关系型数据库

License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nothingax/micro-DB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关系型DB从0到1——基于Java语言的简易数据库

本项目旨在练习实现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简易关系型数据库,用来学习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的设计理念、核心骨架、基本算法。

涉及缓存、数据底层存储结构(B+树)、锁、事务、优化器、redo/undo log等核心原理。

1.关系数据结构基本定义

添加数据库、表、行、字段等基础定义

2.数据持久化

每一个表存储成为一个物理磁盘文件,随着表数据变多,一个表对应的物理磁盘文件可以无限变大,全部读取到内存中肯定是不可取的,编写程序时应每次磁盘IO读取一个数据块,操作系统与磁盘一般是以4k为以页的单位来交互的,因此我们读写数据也以4KB page为基本单位。

添加文件、页、表结构描述等定义 添加表文件(DbFile)的方法: writePageToDisk、readPageFromDisk,实现从表的磁盘文件中写入一页数据、读取一页数据

完成 单例dataBase对象 完成 page中需要依赖table相关的属性,新增pageID类,以便于在page中引用table 完成 heapPage 序列化、反序列化及page落盘持久化

小结:实现了以下功能

  1. 创建数据库实例,单例的DataBase对象
  2. 新增表,目前字段类型仅支持int类型
  3. 插入行数据,仅内核实现,不支持sql解析
  4. 数据的落盘持久化
    • 数据目录组织:存取均以page单位
    • 底层存储结构:page中数据的基本存储格式为插槽(slot)状态位+行数据+末尾填充字节

3.操作符(operator)

操作符是对表中数据的最底层操作,通常有以下几种:

  • 全表扫描:不带where条件的select * 获取表中所有数据

  • 条件过滤:条件有>、<、=、<=、>= 、!=、like等等

    • 表的连接:多个表的join
  • 聚合: sum、average等

    • 等等

    上层将底层的多个操作符进行组合,以实现特定的操作。比如:select * from table_a where id>100; 组合了全表扫描+条件过滤2个操作符。

    小结:操作符部分实现了以下功能

    1. 最基本操作符,表中数据顺序扫描 Seq
    2. Filter条件过滤
    3. OrderBy排序
    4. Aggregate聚合,目前只支持int字段,后续实现其他类型
    5. Join 连接
    6. Delete 删除

4.基于B+Tree的的文件组织与索引

聚簇索引的定义:如果数据记录(即行记录)的顺序与某个索引的key顺序相同,那么就称这一索引为聚簇索引。

在用B+Tree组织数据时,聚簇索引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的都是行记录,即整张表数据,访问时从树的根节点一级一级向下找,直至找到叶子节点,读取行数据。

B+Tree 文件布局

pic1-页的结构

页类型区分为四种:RootPTRPage、HeaderPage、InternalPage、LeafPage

RootPTRPage格式如下,记录树的根节点所在的pageNo、根节点所在Page的类型(internal 或leaf)、第一个HeaderPage

pic2

HeaderPage格式如下,作用是跟踪整个文件中使用的页,记录的使用状态,用于回收和重用,所有的header page 以双向链表连接

InternalPage 格式如下,用于存储索引值

TODO 已经重构,图片待更新

LeafPage格式如下,聚簇索引中存储整行数据,普通索引中存放索引value本身

B+树 表的存储

以下存储一个表的示例,图中的Node对应上面的一个page(如图中的[99,203]标示的是一页中存储两个元素),在micro-DB B+树实现中,每次存储或读取都是以页为单位。

基于B+树的表文件存储基本操作

页分裂

Leaf page 分裂:页分裂发生在插入数据时,当向一个叶子页中插入数据时,当该叶子页存满,会触发页分裂:创建一个新页并把原页中的元素按顺序分布到两个页面中,然后将中间位置的索引值提取到树的上一层,如果该上一层也满,则递归触发页分裂。

internal page 分裂:与leaf page类似,但存在一点区别,如图所示,leaf page提取索引到上层,是"复制"操作,internal page 提取索引到上层,是”移动“操作。

页合并

页合并发生在删除数据时,随着页内元素的删除,会出现许多空洞,页合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空间利用率。

当某个页面在删除元素后,元素数量不足页半满,如果它的兄弟页也不足半满,则将两个页合并,释放空间。

如图所示,当合并后,合并页在上层的索引需要删除

页重分布

重分布发生在删除数据时,与页合并的目的相同,一方面提升空间利用率,一方面为了维持树的平衡。

当某个页面在删除元素后,元素数量不足页半满,但兄弟页有足够的元素(超过半满),则从兄弟页中挪用元素补充,补充后,两页数量均等。

5. Buffer Pool 缓冲池

未使用缓冲池的实现中,当对页做了修改时立即刷盘、每次读取页时需要从磁盘读入,磁盘IO非常多,是一个性能瓶颈

通过缓冲池来解决这个问题,保持常用的页面常驻内存、脏页(修改过的页)不必立即刷新,通过一定的驱逐策略,待缓冲池满时,将使用频率低的页面从缓冲池中删除。

缓冲池开发较简单,目前实现

缓冲池

以页为单位做缓存,预留参数,可配置缓冲区可容纳的最大页数。如果缓冲区满,则驱逐不常用页。目前尚未实现任何缓存失效算法:缓冲区满时直接暴力清除所有页。

脏页跟踪

使用ThreadLocal实现:在数据操作过程中,将修改过的页放入ThreadLocal。操作执行完毕后转移至缓冲池。

缓存失效算法

为了高效利用缓冲区,需要应用一种缓存缓存失效算法,在驱逐不常用页时使用:后面有时间会实现LFU算法

6.事务、并发控制

事务

事务是关系型DB中不可缺少的特性。事务有ACID四大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后面的基于锁的并发控制、刷盘策略都与事务有密切的关系。

通俗的解释:事务划定了一个起始与结束的边界。

原子性:整个事务范围内的所有操作满足原子性,整个事务中的数据更新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撤销。

隔离性:多个并发的事务之更新的数据不会互相影响。

持久性:事务提交后,数据会持久化。

一致性:一致性是最终的目的,AID保证C。

事务实现

Transaction:定义事务,有一个ID属性,构造事务时,生成自增的事务ID

Transaction 中提供提交、回滚方法

基于锁的并发控制(2PL协议)

最简单实现事务ACID特性的方法是串行化,即保证任意时刻最多只有一个事务在运行。但这样并发度太低了,性能很差。

为此我们引入了锁,锁是多个线程访问同一资源的机制。在这里,线程是事务,资源是数据页。

锁的粒度

页级锁,实现行级锁较复杂,在这里实现以页为单位的锁,前面功能的实现,对数据的存、取、缓冲池都是以页为单位,在此基础上实现页锁会比较容易。

锁的类型

实现独占锁(X锁)和共享锁(S锁),进一步提升并发性。

当一个事务要对数据更新时,需使用X锁;对数据仅读取时,需使用S锁。

加锁与解锁

采用典型的两阶段锁(2 phase lock),锁的生命周期:事务开启后,执行第一条语句开始加锁,事务提交/终止时解锁。

由于所有的数据操作都会从BufferPool.getPage()读取页数据开始,因此在该方法里加锁

在transaction.commit/abort 方法里解锁

死锁和死锁检测

在使用了锁后,发生死锁、某个线程长时间占有锁阻塞其他线程进入等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死锁检测与释放的实现:通过检测锁的持有时间、超时自动释放锁

锁的实现

实现一个锁管理器,维护事务与事务访问的页的关系,记录事务持有哪些页、页被哪些事务持有

事务访问一个页中,先检查事务管理器中维护的锁类型及相关的记录,授予锁或阻塞等待。

缓存刷盘策略

No-steal/Force

在该策略下,缓冲池中未提交事务的数据不能刷盘、提交的数据必须刷盘,这是目前采用的策略。

实现:页中添加了一个状态标识是否为脏页。在缓存驱逐时,由于考虑到不能将脏页刷盘,因此需要保留在脏页在内存里,只能驱逐干净页。事务提交时,将脏页刷盘,并更新缓存中页的状态为为非脏页。

Steal/No-force

在该策略下,缓冲池中未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写入磁盘,已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暂不写入磁盘。该策略的目的是提升缓存管理的性能,但会带来新的问题……

7.undo log

为什么需要undo log

为了提升缓存管理的性能,我们将使用Steal/No-force策略取代No-steal/Force策略,该策略下,缓冲池中未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写入磁盘,已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暂不写入磁盘。我们无需在每次提交事务时写盘了,仅在缓存驱逐刷盘即可,而且未提交的事务数据页可以写刷盘。减少刷盘了的时机,缓存的使用效率页变的更高。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一个事务最终回滚了,但脏页在回滚之前被刷盘了,为了一致性,我们需要将磁盘中的数据回滚到原始状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日志,在每个页刷盘之前,将事务ID、原始状态的页一起写入日志文件(undo log)中,日志写入成功再刷盘。这样如果事务回滚了,我们可以根据事务ID从undo log中取出原始状态的页,将数据文件中和缓存中对应的页恢复至修改前状态。

undo log 数据读写粒度

这里实现的是页级别的undo,写入日志和回滚数据都是以页为单位。

undo log 实现

DataBase实例中添加一个undo log对象,维护一个文件。

当一个页从磁盘读入内存时,页是最原始状态,此刻生成页的一个快照。

当页被刷盘之前,将修改页的事务ID+原始数据快照写入undo log中,undo log写入成功才刷盘。

当一个页在事务提交成功时,重新生成快照,事务提交后的页等同于原始状态页。虽然这时页还没有持久化。(提交后但未刷盘的页将由redo log 保证持久性)

当事务回滚,根据事务ID从undo log中查找出该事务关联的所有原始页,恢复至修改前状态,并同步恢复缓冲池。

8.redo log

为什么需要redo log

前面提到,为了提升缓存管理的性能,我们将使用Steal/No-force策略取代No-steal/Force策略,该策略下,缓冲池中未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写入磁盘,已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暂不写入磁盘。事务提交时可以暂不将数据写入磁盘。

带来的新问题:已提交事务的数据未写入磁盘,服务器宕机,这一部分数据就完全丢失了。这违背了事务的持久性。

解决这个问题,在事务提交时,将事务中修改过的页写入日志(redo log),日志写入成功再释放锁。有了日志后,即使服务器再发生崩溃,也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重启后从日志中取出这部分记录,重新做一遍刷盘,便可将数据恢复。

可能有人会疑问写页数据要写入磁盘,写日志文件同样要写入磁盘,何必多此一举呢?

这是因为写日志是顺序写,而写数据本身是随机写。顺序写效率会更高,由于目前实现的是页粒度的读写,随机写只发生在页之间,效率相差不太明显,在引入行粒度的读写机制后,顺序写的优势就更明显了。这就是 WAL 技术(Write-Ahead Logging),数据库的设计中很普遍。

Redo log 数据读写粒度

页级别

redo log 实现

DataBase实例中添加一个redo log对象,维护一个文件。

事务提交时将,com.microdb.transaction.Transaction#commit中将事务ID和修改的数据写入日志。

当数据库崩溃后恢复,com.microdb.logging.RedoLogFile#recover从日志中找出所有提交的日志,将其数据恢复至磁盘。

About

自己动手写数据库--基于Java语言的简易关系型数据库

Resources

License

Stars

Watchers

Forks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