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冴羽答读者问: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298

Open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May 27, 2022 · 3 comments
Open

冴羽答读者问: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298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May 27, 2022 · 3 comments

Comments

@mqyqingfeng
Copy link
Owner

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可口可乐曾经的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戴森 (Brian Dyson) 在 1996 年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毕业致词:

想像人生是一场在空中不停抛接五个球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心灵,而你不能让任何一个球落地。

你很快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它掉下来,会弹回去,而其他四个球是玻璃做的,如果失手,它们有无法挽回的刻痕、损坏,甚至破碎,将不再和以前一样。

想想自己如果要表演杂技,抛接五个球,还真是有一点难度。这不禁让人觉得,平衡人生的这 5 件事情是一件多难的事情,但可恶的是,那些成功者往往做的都很好。

就比如说扎克伯格,作为 Facebook 的 CEO,工作虽然忙碌,但依然坚持跑步、旅行、陪伴家人,一样也没有落下。又比如 Facebook 的 COO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她的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这本书中,更是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分享了诸多理念和技巧。

你说他们真的做到了吗?具体我也不知道,但就算抛掉工作上的成就而言,各方面的表现也比我们强太多了。

但成功人士终究是成功人士,就比如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家务可以找保姆解决,而我舍不得花钱,只能自己收拾家,三餐可以找专人做,而我自己做费时间,点外卖感觉又不健康,出行有专车司机,而我出行因为打不起专车,只能挤地铁,健身有顶级的教练指导,而我还在犹豫办不办卡,买不买私教课……

这样一想,虽然大家的时间是一样多,但无论是能用在事情上的时间还是完成事情的效率,其实都远不如他们。同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 normal 模式,对我可能就是 hard 模式,这多少会减弱一点参考性。

而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工作和生活平衡,与其说是一种愿景,不如说是一个谎言。

首先绝大部分的人想象的“平衡”,是将每天的事情完全掌控,无论是工作中的任务,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全都能装下,一个都不落下。但是人的时间呢,就那么多,每天 24 小时,这边增加了,那边必然减少,而如果某件事情完不成,就开始有负罪感,完美主义在心中作祟。

这种想法的本质是期望用一套框架装下所有的事情,这显然是对于人生难度的低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过分高估,终究会被现实教育。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平衡呢?想一想,我们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我们的当下并不平衡,但其实从人生的维度来看,我们的当下就不会是平衡的。

在《你的幸福曲线》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人生幸福曲线,通过对收入、性别、教育、工作、婚姻、健康等进行调整后,也就是过滤掉其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看起来如图:

image.png

你可以发现,人生的幸福度和年龄的关系遵循微笑曲线,从年轻时的积极乐观到中年的长期低迷再到退休后幸福感逐渐回升,我想说的是,尽管个体的差异是有的,但就对我们而言,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就是会处在一个倾向于“失衡”的状态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太多的责任需要肩负,事情汹涌而来,而你的能力又有限,痛苦是一种必然状态。

但是引用这个调查不是让大家放弃抗争,而是很多事情,你只有在接受后才会有重新出发的勇气,才会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多一份淡然,才会在认清生活真相的时候依然热爱生活。

说回工作与生活,我们很多时候会刻意的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建立明确的界限,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工作和生活就是对立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工作是痛苦的,只有放松享乐和陪伴家人是快乐的,由此引申开来,工作是一种必须要承受的痛苦,就是说,工作是一种累赘,我只有尽快的完成它,才能享受我的人生。

这种说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这其实要看很多情况。不过我想先聊聊工作这件事情,什么是“工作”呢?

最一开始肯定没有工作这种东西,更没有上班这种说法,只是到了工业时代,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为了方便管理,才使拿工资的人必须每天去固定一个地点干活。

那我们可以不工作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我们需要工作,付出劳动力和时间,来换取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你看,“工作”并不是人类的天性,它的本质是双向交换,人类个体付出时间和劳动,换取物质资料、精神愉悦(比如各种享乐的活动)。

单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那得出来的结论很可能就是,我们工作就是为了享受工作换取的片刻欢愉。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倒也很好,但这样的结论有一个让人难过的点就是,它否认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它认为工作是带来不了精神愉悦的,这就很因人而异了。

我们一天 24 小时,有至少 1/3 的时间都在工作,而我又把工作当成“累赘”,这无疑加速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工作的时候,感觉很累很累,然后产生看似本能性的反感和排斥,生活开始变得煎熬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工作一定要找到它有意义的地方,这听起来有一种资本家的语气,但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恰恰的是为了自己。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痛苦中度过,亦或者是在无聊中煎熬,谁又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所以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一点意义感了。

然而大部分的人对此是绝望的,因为很多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工作其实不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而是剩余价值的压榨。这样的概述对于总体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于个体来说,却仿佛在说着,你,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所幸,我的读者基本都是前端,大部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哪有那么多的稳定性,在各个城市漂泊的同时,也多了一份选择的自由。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有价值感的工作,并能因此有所成长。你可以为了一时的成长忍耐暂时的薪水,你可以为日后进大厂蛰伏在一家小公司,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尼采说,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忍耐。

我想说的是,当你感觉这份工作带来的更多是精神的内耗时,你应该勇敢的选择换一个环境了。很多人面对这种内耗,依然蜷缩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一边为自己的不离开找借口,一边叹息于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畏手畏脚,在看似两难的选择中犹豫不前,拖延决定,备受煎熬。你的内心毫无疑问的知道正确的选择,只是正确的路往往 too damn hard。

考虑到我的读者各种年龄段都有,这里多说一点,那就是我会更建议,刚毕业的同学,不要去考虑什么平衡,你就应该投入所有的精力在工作上,做一个工作狂也比一个躺平咸鱼好。

人生是不均衡的,初中的你一天可以毫无顾忌的投入学习,但成家后的你的一天都充满了生活琐事,你以为这是可用的时间亦或者体力精力上的差距吗? 不止如此,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成家后的精神内耗要远比上学时强烈的多,而且年轻的时候做错了就当试错,但成家后,你会发现时间就那么点,你就只能更谨慎的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这是一件好事情,但也会带来部分人的选择困难,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再者,我觉得刚毕业的时候是自由的,上学的时候你所学习的内容很多是你被迫学习的内容,但是毕业后,你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没有比现在更有兴趣的时候了。

还有就是,二八定律,人生的回报 80% 的回报来自于你 20% 的努力,你越早努力,在时间的加成下,你就会越多的享受到好处。想一想,很多人不就是因为高中的努力,一直吃到现在吗?高中努力了,上了个好大学,于是在面试的时候凭借学校刷掉了一大堆对手,因此去了好公司,又凭借着第一家好公司,跳槽到了第二家更好的公司吗。写博客也是这样,你越早写,你前期积攒的影响力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力。所以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时间了,你就该投入其中,你只用拼那么一两年,其实你就可以吃很多年的老本了,你就已经赚了。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的收获就在哪里,这种牺牲一种的做法也只有在特殊的时候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选择虽然可以有效的降低心智成本,不纠结,但也不是维持之道。

说完工作,我们说说生活,我觉得很多年轻人是没有“生活”这个概念的,大部分人理解的生活是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洗脸、刷牙、洗澡、做饭、洗碗、打扫卫生、上班、开车,或者就是躺平活动,比如刷动漫、看电视、打游戏、去网吧、短视频等等。

个人选择是一部分,社会压力也是一部分。对年轻时的我们而言,就是能力低,工资低。能力低导致加班,工资低导致租房远,交通成本高,两边都在积压我们的时间,工作的疲惫,通勤的疲惫,我们已然没有精力去享受所谓的下班后的生活,到了家,就变成了葛优躺,我知道我要学习,我知道我要奋斗,但是有了空闲时间,我就只想用在奶头乐上。

这种问题是很多人的常态,破解之道就是保持学习,不早一点掌握工作上的专业技能,平衡工作和生活说起来就是镜花水月。

但是关于生活,我倒不是想说这个,事务性的内容很枯燥无聊,只能说尽力减轻工作量,躺平活动很有意思,但引用《心流》的说法,它只能帮助我们恢复我们的内在秩序,却无助于创造新的秩序。就像饿了吃饭一样,它帮助我们恢复了身体平衡,但却不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如果要做到“生活”,必不可少的,就是爱好,换句话说,生活,你要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它才是生活。

有一个休息法则就做莫法特休息法则,它认为一个人如果长时间持续同一项工作内容,就会感到疲惫,效率降低,所以我们可以适时切换为不同的工作类型。就比如我们每天工作写代码,消耗了大量的脑力,但是回到家,你却还想着继续学习,往往就因为过分的疲惫而坚持不下来。所以与其学习,不如选择偏体力的活动,比如打扫卫生、运动,或者偏感性的活动,如练琴、唱歌、绘画之类的。到了周末再进行学习。

所有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每天干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各自花费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时间,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点时间做点爱好而非享乐的事情。那种投入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它带来的那种深沉的快乐,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振奋。

关于工作和生活讲了那么多,在我看来,我们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背后,其实还是为了总体的幸福,但幸福不来自于平衡本身,而是来自于工作与生活中的幸福。所以如果你只是追求平衡,却忽略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种舍本逐末。

所以与其追求什么平衡,我想说的是,开心工作,快乐生活。尽管这句话很阿里味,但不得不承认,这其实就是该有的状态。

关于工作和生活,再提供一些其他的小建议:

  1. 少喝咖啡

很多人对咖啡上瘾,据说开在阿里园区的第一家星巴克是全国营业额最高的星巴克店面,足以看出阿里同学对咖啡的喜爱程度。咖啡确实很不错,通过咖啡可以获得所谓的精神,但结果往往是需要的量越来越大,但能获得的精神却越来越少。

在我看来,咖啡是一种透支,只是把你未来的精力短暂的放到现在而已,但你的身体本身并没有得到休息,要是真的想调整精力,冥想和健身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1. 提升专注力

很多人解决事情的方式是堆时间,所谓堆时间,把其他事情的时间都尽力挤压掉,留出大量的时间专门用于一件事情的完成,颇有一种牺牲一切没必要的事情只为一件事情完成的魄力,但真到具体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则会各种分神,找个借口休息一下,查点相关的资料结果越查越远,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点开了微信消息,事情还没干多少,无论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断,都打断了几十回。这样的事情,即便完成了,享受过短暂的成就感之后,心理上依然感到十分疲惫。

所以对于这种较大时间块,一定要明确的划分出做事和休息的时间,否则就会自己主动陷入 996 的陷阱之中。
而做具体的活动之时,可以采用比如番茄工作法。

关于番茄工作法也多说一句,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遍,本身并不复杂,但是,也没有大家了解的那么简单,什么“每工作 25 分钟,然后休息 5 分钟,第 4 个休息的时候,休息 30 分钟”,那这其中,为什么番茄工作法很有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对于干扰的情况如何处理?每天结束时统计和处理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可能都没有了解过,更多的是看一两篇二手的文章大致的了解了下。

关于番茄工作法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我在这里也不多说,我只想说,要学习这个番茄工作法,不用去看什么二手的文章,都是别人总结过的,少了点意思,直接看原书,微信读书搜《番茄工作法》免费阅读,这是番茄工作法的作者写的,还有一本《番茄工作法图解》,也很不错,番茄工作法的作者作的序,微信读书上也是免费阅读,看完这两本书,加起来都不超过 5 个小时,但是你却可以对番茄工作法,这个非常经典的方法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作为一个备受很多人推崇的方法,大家都是傻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傻瓜,所以失败过的同学也要多看看,最少坚持两周试一试。

  1. 断舍离

我认为“断舍离”这个概念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多。我们生活充满了各种无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存在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只会让我们越发无力去收拾。

我们的想法中充满了太多没用的情绪,担心、多虑、徘徊、怀疑、恐惧、受伤,挣扎、固守、困惑、焦虑、低落、愤愤不平、自卑自贱、牢骚、抱怨、呻吟、挑剔、吹毛求疵,往往外界什么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的内心已经无数种情绪翻江倒海,汹涌而来。

我们日常要做的事情也是不断地趋向于更多,即便今天看似完美的度过了,明天后天也只会加入更多的事情,不断地做加法,但却不肯收手放自己一马,最终让自己疲惫不堪。

所以日常生活中,在你察觉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及时的反思背后导致的原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但也不用一直的断,加加减减,才是人生的常态。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Joyrocky
Copy link

Joyrocky commented Apr 7, 2023

很有启发,谨记于心

@artneers
Copy link

语言很贴近现实生活,文章有深度

@tb1565647408
Copy link

写得真好!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4 particip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