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什么是焦虑?
引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
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与之相反的情感形式是企盼,即企盼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明显利好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与之相反的情感形式是企盼,即企盼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明显利好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所以焦虑的客观目的是有益的,作用在于引导人迅速地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调动各种价值资源,以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的这种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试想在远古时期,正是因为人类在残酷的大自然环境下,对食物、居住、猛兽等东西的焦虑,才能让人类及时采取行动,保证人类延续下去。
所以焦虑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但如果你经常焦虑,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感到不安,并伴随着极度紧张、头痛、心悸、心悸、烦躁不安、胃部有坠胀感等症状,很有可能,你患了焦虑症,我更建议你去医院就医。
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豆瓣评分 8.2,你也可以参考。
不过大部分人应该还没到这么严重,面对焦虑,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面对焦虑,我们常有两种回应方式。
第一种是逃避,用所谓的“忙碌”来填补自己的内心,只不过不同的人选择“忙碌”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用工作逃避,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有理有据”,面对别人的劝说或指责,可以给自己找到看似合理的借口,比如“我这是在工作,在干重要的事情呢”,或者“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其实内心深处比谁都知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跟工作相似的,还有阅读、家务等,这些都可以给自己找出合理且正向的借口。
有的人则是用奶头乐逃避,听音乐看动漫打游戏,看新闻刷抖音再刷朋友圈,各个软件都点开一遍去除小红点,明明没有动态还总觉得下次点开的时候会有消息,里面的内容自己也知道,但还是会再看一遍,实在没事干了,平时懒得干的事情也会捡起来,整理图片文件夹,换皮肤改字体,疯狂的寻找各种干起来不费力又有一点价值和快乐的事情。
但无论是哪种,一停下来,焦虑的情绪就会立刻涌现,让自己坐立不安,然后又继续逃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种方式是抗争,为了摆脱焦虑的情绪,于是反复思考这些想法和情绪,试图找到解决方案。但是当你焦虑的时候,你越思考,你越觉得这些其实不怎么靠谱的想法像是真的,最后反而让这些情绪和所谓更加牢固,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回应方式了吗?当然是有了,这就是很多书中提到的最核心的方法 —— 接受。然而怎样才算是接受呢?
我觉得这步最重要的就是放弃。放弃抗争,放弃试图控制控制恐惧的努力以及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应该做什么”的想法。放弃逃避,允许意识中焦虑的存在,并愿意与它一起共存,毕竟它的存在客观目的还是帮助我们。
如果你只是有焦虑的情绪,那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些情绪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消失,我允许它的存在,现在我可以尝试感受下这种情绪,因为很快它就会流走”。
而如果你还焦虑到胃痉挛,那你就做好准备,随便胃痉挛,然后干你要做的事情。
那你接受之后,胃痉挛就会立刻好吗?那当然不可能,通常你不做挣扎时候,情绪会慢慢的平静下来,症状也会慢慢的减弱,但你的身体已经习惯性的对这种焦虑做出了应激反应,消除这种应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你直接去百度搜索“焦虑如何治疗”,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论述,“我看了大量的书籍,尝试了无数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然而这种鬼话你可千万不要相信,就以为读书无用。
实际上,关于焦虑,人们早已做了多年研究和探索,不能说成熟,但至少也有比较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多找些大家普遍推荐的、评分高评价好的书籍去看,尤其是那些关于焦虑原理的书籍,对焦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会帮助你面对焦虑,毕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对抗焦虑这种事情,最重要的是还是靠自己,佛不渡人人自渡,从书中探索方法,搞不好哪个方法就对你有效果。比如我就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方法,每次焦虑的时候,就把事情写下来:某年某月某日,我很焦虑,我焦虑的内容是什么,我担心的事情具体是什么,然后等事情过去了,再写上真实的结果。
这样的事情多记上几件,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担心的事情往往一件也没有发生。所以再当焦虑的事情发生时,我想起过往的那些焦虑经历,就觉得,害,这次又不过是个纸老虎而已。焦虑的情绪就化解了许多。
当然除了直接讲焦虑的书籍,我认为更应该看些其他书籍,比如人文社科,天文地理等,多思考宇宙、人生、国家、社会、自然这种宏大尺度的事物,不能说是对当下的苦难的降维打击,但在这些宏大事物的衬托下,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紧急的事情也变得无所谓了一些,情绪自然就缓和了。
除了这种好处之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会帮助你突破认知限制,在面对很多事情时,你可以站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对事情的结果有清晰的认知,自然不会再对这些事情感到焦虑。
冥想之所以有用,在于其中的正念训练可以让我们不被想法和情绪劫持。冥想不是努力把阴云赶走,而是搬把椅子到花园里,坐看云卷云舒,面对脑海中的那些思绪,无论是否讨厌,无论是否喜欢,不强求、不抗拒、不挣扎,坦然的接受自己。
运用心理学中的术语就是“认知解离”,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将想法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
冥想就是最好的练习认知解离的方法。
然而面对脑海中的情绪,人们尝尝无法控制自己,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所以冥想需要从日常就开始练习起来,如果只有当焦虑来袭的时候,你才想到要冥想,往往会因为自己水平不到家,反而被焦虑折磨,最后陷入逃避或者抗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有一个人十分崇拜杨绛。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句话用来形容焦虑也不为过。焦虑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情绪,行动之所以能让我们克服焦虑,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行动让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甚至可以让我们扭转这种不确定性为确定性。
所以如果自己对未来的某件事情感到焦虑,那就开始准备,准备到自己满意为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虽然结构可能依然有不确定性,但万一实现了呢,就算没有实现,但你要相信,人生是一个很长的旅途,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也许当下没有取得应有的结果,但很可能会在未来回馈到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与其焦虑,不如从日常练习冥想,多阅读好书开始做起,当面对焦虑的时候,不要逃避,不要抗争,尝试着去感受它,接受它,然后伴随着行动,逐渐的将焦虑化解。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说的真好
Sorry, something went wrong.
受教了
说的太好了 点赞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什么是焦虑?
引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
所以焦虑的客观目的是有益的,作用在于引导人迅速地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调动各种价值资源,以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的这种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试想在远古时期,正是因为人类在残酷的大自然环境下,对食物、居住、猛兽等东西的焦虑,才能让人类及时采取行动,保证人类延续下去。
所以焦虑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但如果你经常焦虑,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感到不安,并伴随着极度紧张、头痛、心悸、心悸、烦躁不安、胃部有坠胀感等症状,很有可能,你患了焦虑症,我更建议你去医院就医。
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豆瓣评分 8.2,你也可以参考。
不过大部分人应该还没到这么严重,面对焦虑,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面对焦虑,我们常有两种回应方式。
第一种是逃避,用所谓的“忙碌”来填补自己的内心,只不过不同的人选择“忙碌”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用工作逃避,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有理有据”,面对别人的劝说或指责,可以给自己找到看似合理的借口,比如“我这是在工作,在干重要的事情呢”,或者“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其实内心深处比谁都知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跟工作相似的,还有阅读、家务等,这些都可以给自己找出合理且正向的借口。
有的人则是用奶头乐逃避,听音乐看动漫打游戏,看新闻刷抖音再刷朋友圈,各个软件都点开一遍去除小红点,明明没有动态还总觉得下次点开的时候会有消息,里面的内容自己也知道,但还是会再看一遍,实在没事干了,平时懒得干的事情也会捡起来,整理图片文件夹,换皮肤改字体,疯狂的寻找各种干起来不费力又有一点价值和快乐的事情。
但无论是哪种,一停下来,焦虑的情绪就会立刻涌现,让自己坐立不安,然后又继续逃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种方式是抗争,为了摆脱焦虑的情绪,于是反复思考这些想法和情绪,试图找到解决方案。但是当你焦虑的时候,你越思考,你越觉得这些其实不怎么靠谱的想法像是真的,最后反而让这些情绪和所谓更加牢固,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回应方式了吗?当然是有了,这就是很多书中提到的最核心的方法 —— 接受。然而怎样才算是接受呢?
我觉得这步最重要的就是放弃。放弃抗争,放弃试图控制控制恐惧的努力以及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应该做什么”的想法。放弃逃避,允许意识中焦虑的存在,并愿意与它一起共存,毕竟它的存在客观目的还是帮助我们。
如果你只是有焦虑的情绪,那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些情绪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消失,我允许它的存在,现在我可以尝试感受下这种情绪,因为很快它就会流走”。
而如果你还焦虑到胃痉挛,那你就做好准备,随便胃痉挛,然后干你要做的事情。
那你接受之后,胃痉挛就会立刻好吗?那当然不可能,通常你不做挣扎时候,情绪会慢慢的平静下来,症状也会慢慢的减弱,但你的身体已经习惯性的对这种焦虑做出了应激反应,消除这种应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你直接去百度搜索“焦虑如何治疗”,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论述,“我看了大量的书籍,尝试了无数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然而这种鬼话你可千万不要相信,就以为读书无用。
实际上,关于焦虑,人们早已做了多年研究和探索,不能说成熟,但至少也有比较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多找些大家普遍推荐的、评分高评价好的书籍去看,尤其是那些关于焦虑原理的书籍,对焦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会帮助你面对焦虑,毕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对抗焦虑这种事情,最重要的是还是靠自己,佛不渡人人自渡,从书中探索方法,搞不好哪个方法就对你有效果。比如我就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方法,每次焦虑的时候,就把事情写下来:某年某月某日,我很焦虑,我焦虑的内容是什么,我担心的事情具体是什么,然后等事情过去了,再写上真实的结果。
这样的事情多记上几件,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担心的事情往往一件也没有发生。所以再当焦虑的事情发生时,我想起过往的那些焦虑经历,就觉得,害,这次又不过是个纸老虎而已。焦虑的情绪就化解了许多。
当然除了直接讲焦虑的书籍,我认为更应该看些其他书籍,比如人文社科,天文地理等,多思考宇宙、人生、国家、社会、自然这种宏大尺度的事物,不能说是对当下的苦难的降维打击,但在这些宏大事物的衬托下,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紧急的事情也变得无所谓了一些,情绪自然就缓和了。
除了这种好处之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会帮助你突破认知限制,在面对很多事情时,你可以站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对事情的结果有清晰的认知,自然不会再对这些事情感到焦虑。
冥想之所以有用,在于其中的正念训练可以让我们不被想法和情绪劫持。冥想不是努力把阴云赶走,而是搬把椅子到花园里,坐看云卷云舒,面对脑海中的那些思绪,无论是否讨厌,无论是否喜欢,不强求、不抗拒、不挣扎,坦然的接受自己。
运用心理学中的术语就是“认知解离”,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将想法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
冥想就是最好的练习认知解离的方法。
然而面对脑海中的情绪,人们尝尝无法控制自己,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所以冥想需要从日常就开始练习起来,如果只有当焦虑来袭的时候,你才想到要冥想,往往会因为自己水平不到家,反而被焦虑折磨,最后陷入逃避或者抗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有一个人十分崇拜杨绛。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句话用来形容焦虑也不为过。焦虑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情绪,行动之所以能让我们克服焦虑,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行动让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甚至可以让我们扭转这种不确定性为确定性。
所以如果自己对未来的某件事情感到焦虑,那就开始准备,准备到自己满意为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虽然结构可能依然有不确定性,但万一实现了呢,就算没有实现,但你要相信,人生是一个很长的旅途,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也许当下没有取得应有的结果,但很可能会在未来回馈到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与其焦虑,不如从日常练习冥想,多阅读好书开始做起,当面对焦虑的时候,不要逃避,不要抗争,尝试着去感受它,接受它,然后伴随着行动,逐渐的将焦虑化解。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