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62 lines (200 loc) · 11.6 KB

2019-05-01:游舒帆 TGO全球技術領導力峰會活動感想.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62 lines (200 loc) · 11.6 KB

游舒帆 TGO全球技術領導力峰會活動感想

游舒帆-gipi Jun 11, 2018

詹宏志

  • 太晚重視資本市場,是他最大的後悔。

在.com 泡沫後那幾年,只要公司有賺錢,就是把紅利發給股東

  • 他要讓股東知道網路公司也會賺錢
  • 他要建立股東信心

但他現在回想起來

  • 這不是一間「成長型公司」該做的事
  • 他應該要盡量把錢都留在公司,讓公司繼續成長。

集資這件事也是,如果他早一點重視資本的力量

  • 就可以建造像蝦皮那樣大的夢
  • 吸引更多投資人給錢
  • 早在對手長大前
  • 把市場上的錢都吸進來,不讓別人有機可趁

資金線的思考是詹宏志在

  • 補貼戰後最大的收穫,雖然是經過慘痛教訓才學來的,但永遠不嫌晚。

這次在北京,跟

  • 30-40歲的CTO們談到增長資金這件事(往下為了降低複雜度,我先用資金來取代資本)
  • 他們談論的內容不能說非常細緻
    • 但對於錢在哪
    • 如何取得資金
    • 如何運用資金等問題都有不錯的見解

有些人更分享了自己公司操作的手法,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看待資本,我認為最少有幾件事情需要討論:

1.資本的教育,懂得如何善用資本

對於資本的教育,我覺得這是在我們教育與創業環境中相對缺乏的,PChome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個

  • 為了維護股東權益
  • 為了實現短期盈利
  • 為了美化帳面數字
  • 甚至為了避免被挹注重資的投資人掌握公司主導權 所以對於錢的引進與運用往往有過多的擔憂。

針對這件事,幾乎現在所有的一流互聯網公司都遭遇過

  • 如何引進合適的投資人
  • 考量點除了錢之外
  • 還有資源與經驗

股權與權益應該如何設計

  • 才能避免新加入的投資人壟斷了董事會
  • 讓創辦人持續掌握主導權

我想這些都有許多正反兩方的案例可供參考。

但除了從案例學習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那些具有經驗的導師來指導,台灣在這塊的資源相對稀缺,而大陸在這部分則相對豐沛。

2.資本在哪裡?如何找到這些資本?

當對資本有了正確的認識後

  • 如何找到可以協助你增長的資本嗎?
  • 我原本也只對檯面上那些創投、風投單位有些基本了解

其實台灣仍有許多檯面下的投資人,而這些投資人手上握有的資金並不會比創投機構來的少
若創業者們能掌握這些資訊,在找尋資金與資源時或許會相對順利些

3.如何吸引資本的目光?

  • 最關鍵的是賽道的選擇
    • 包含挑選的題目是什麼?電商、教育、區塊鏈或AI
  • 接著是模式
    • 是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或者是既有領域的改善
  • 然後是市場
    • 主打的是台灣、兩岸、亞洲或者是全球。
  • 接著是創始團隊的組成
    • 在投資時,很多有經驗的投資人都是先選人而後看題目

雷軍曾對謝冠宏說過:「不管你做什麼題目,我都投。」
團隊比題目重要,這是近幾年來很多人在談的重要觀念

大陸的創業者們挑選的賽道千奇百怪,但他們都熟知一件事

  • 就是人口紅利消失
  • 接著要進入細分市場經營

所以他們會選擇一個相對沒人競爭的賽道切入

  • 在這個賽道上做到第一。即便是細分市場
    • 他們談論的仍是1,000萬用戶的規模

大陸本身的市場規模仍是他們的先天優勢,即便他們不思考全球策略,光是談大陸市場,投資人或許就願意投了

  • 創業者如果只把市場放在台灣,細分市場後或許就只能做10萬人生意
    • 這對投資人來說吸引力就相對小了

4.如何運用資本?

小本生意時,大家總強調現金流量,所以

  • 很多人誤以為現金流量等於盡可能把更多的現金留在手上
  • 但其實只要你手邊的現金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狀況
    • 且進出是穩定且能預期,那就是很好的現金流狀況。

你們怎麼運用這些融資後的錢?
這是我在活動間對其他成員們提出的問題

  • 因為很多人即便手邊有錢,也不懂得如何花錢。我得到的答案大致如下:

  • 「擴張研發團隊,我們去年100人,今年要變成600人。」

  • 「加大市場力度,投入在營銷上,營銷成本從去年的2億人民幣提升到今年的10億,主要是市場規模要翻三倍。」

  • 「擴張據點,北上廣深據點的擴展,其他二三線城市市場的開發,此外也開始準備下一輪融資,目標就會放到海外市場了。」

  • 「購併,從產品或技術層面。」

融到的資金就是要花的,如果融到錢卻沒有加快事業的推進,那何必融資? 這是兩年前一位獨角獸CEO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有了錢,還要懂得花錢才行
在資本這件事我花了比較多的篇幅,往後我還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件事上

  • 一方面是我認為它很重要,我有必要更深入理解
  • 二方面則是因為台灣在這一塊的知識與資訊相對較少。

技術如何助力商業推進

全程我們大多著眼於

  • 如何扮演好一個優秀的技術領導人,除了技術的交流外,我們
  • 更多的是討論商業與管理相關的議題。

例如

  • 技術如何成為公司成長的重要引擎?
  • CTO如何驅動正確的商務決策?
  • 技術團隊如何從從後勤走向前線?
  • 團隊該不該學營銷或運營?
  • 技術人員能轉型或轉崗到其他工作角色嗎?
  • 怎麼讓團隊更具備用戶思維?

某位CTO跟我交談時發自內心的感受

  • 技術是工具
  • 商業結果才是目標
  • 手上拿著棒槌,看到什麼都會敲下去.....

他說過去

  • 太把技術當一回事
    • 認為技術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
  • 但後來才深刻體悟到技術無法解決所有的事
    • 甚至不透過技術就能把問題解得更漂亮一些
  • 但他現在的困難就是團隊仍無法意識到這件事
    • 這成了他接下來的功課。

第一天的早餐會我與百姓網的CTO-姜杰坐在一塊,他分享的主題是《客戶價值與工程師文化》,投影片中有一句很棒的話:

  • 從 Make thing 到 Make things happen

過去技術團隊

  • 比較關注於把東西做出來
  • 但現在他們更重視讓事情發生
  • 把事情做出來是按著需求做事,達到KPI
    • 但問題可能沒有被解決
  • 但讓事情發生則是著眼於所遭遇的問題,從問題去思考解決方案
  • 這個解決方案不見得用很高深的技術,甚至不需要仰賴技術就能解決 那它就是一個很棒的方法。

未來的時代

  • 技術與科技仍會持續佔據很關鍵的角色
  • 甚至是商業模式設計的核心之一

但技術領袖們更要

  • 培養商業思維
  • 把客戶、商業目標放在前頭
  • 在這個大前提下讓技術發揮最大的綜效。

別太把技術當一回事 .VS. 別不把技術當一回事

若你是技術人

  • 別太把技術當一回事
  • 技術本質上還是服務於商業目標與客戶

若不能

  • 創造營收
  • 提高利潤
  • 服務好客戶

那技術就真的不是一回事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跳脫專業的角度來思考當前所遭遇到的問題
才不會落入手上拿著棒槌,看到什麼都想敲兩下的窘境

若你不是技術人

  • 別不把技術當一回事
  • 技術在現代的商業環境中將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 許多的商業模式與產品是在擁有足夠的技術下才能有效驅動。

專業分工與目標導向

延續前一段,我再提另一個比較小的想法。

台灣因為是製造業起家,代工模式獨步全球,工業時代講究精細的分工讓效率最大化
這是過去我們創造優勢的方法。但有時

  • 反而過度強調專業分工
  • 認為業績是業務的責任
  • 研發只要做好技術工作就好
  • 彼此之間的權責劃分得很清楚

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認為原因有三:

  1. 老闆的思維所衍生的KPI設計問題,導致部門主管為了保護自己,有意識去設立的穀倉;
  2. 本位主義,認為掛什麼部門就做什麼事,灰色地帶或者我不擅長的事則是別人的責任;
  3. 從小耳濡目染,認為專業分工才是正確的工作方法。

我一直認為組織與分工的設計只有兩個原則:

  • 第一是能解決問題
  • 第二則是效率

這兩者具有先後次序,不能解決問題

  • 那這個組織設計肯定有問題。 image 上圖是我在活動中展示給與談CTO的一張silde

  • BU1就是典型的專案型組織,也就是BU化,業務或產品領軍

    • BU有自己的銷售、行銷、服務跟研發部門
  • BU2、BU3則是典型的功能型組織

    • 除了銷售部門外
    • 其它的功能部門都是共用的

而一家公司其實不該是完全的專案型或功能型,需要

  • 根據客戶對象用產品、區域、成熟度

等做恰當的設計,如上圖,BU1~BU4就是一種典型。

而在最右側,這叫戰鬥小組,這樣的組織

  • 一般只有少數幾個人組成
    • 可能是1個行銷、2個技術、1個PM,4個人就負責了所有事
  • 每個人或許不會有明確的職掌
    • 而是看為了達成目標,我們總共有多少事情得做
  • 團隊裡的每個人就是想辦法把這些事給搞定
    • 這樣的組織非常適合用在探索未知的機會上
    • 但卻不適合相對明確,需要提高效率的事業。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大陸的技術創業者的行為自然符合了先解決問題,再追求效率提升這個套路。

管理精細度上的差異

戰鬥小組,找對賽道,募到資金,快速擴張。大陸的CTO在

  • 從0到1這件事情上做得很不錯
  • 但進入1到100的增長期時,或許台灣的CTO的管理更加細緻。

這是我在這幾天聽到最多的的故事

  • 初始團隊就3-4個人,把產品做出來
  • 然後募到一些錢
  • 一年間團隊長大成100人,又募下一筆
  • 然後瞬間長大成千人的組織

想像一下,你本來只有帶10個人的經驗,一年後你要開始帶100人,再一年,你要學會帶領500人,這中間沒有太多的時間讓你學習如何領導與管理

  • 有的只是壓力,逼得你不得不往前走。
  • 只想著解決問題,沒什麼時間停下來好好想想,回頭看看過去一年走過的路,才發現自己好多事情都沒有做好。

台灣相對少有這種增長速度的公司

  • 因此我們擁有比較多的時間來沉澱我們的管理知識與經驗
  • 所以在管理精細度與知識上台灣的CTO明顯的好上許多
  • 但高速增長公司的管理經驗也會是我們所缺乏的
  • 可以回到開頭的資本問題去思考

如果創業公司選的賽道好,也懂得善用資本的力量,台灣下一家獨角獸的出現或許不會太遠,也能累積更多這樣的經驗。

寫到這邊,綜合我過去的經驗,兩岸人才明顯的差距

  • 更多的是環境、教育所造成的思維差異

大陸的人才在這個時代站在一個相對好的位置上,而台灣則處於需要做結構改變與產業升級的時刻。

高階技術領導人交流的必要性

這種高階技術社群到底能帶來些什麼

  • 很多問題,我們不會是第一個遇到的,若有具有經驗的人能交流、引路,或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 很多問題,我們只是缺乏足夠的資訊與資源,所以困在原地進退兩難,但當我們能更有效地取得這些資訊,問題是否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