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共有两节,2.1节介绍如何安装PyTorch,以及如何配置学习环境;2.2节带领读者快速浏览PyTorch中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初步了解PyTorch。
PyTorch是一款以C语言为主导开发的轻量级深度学习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Python接口以便用户使用。在使用PyTorch之前,读者需要安装Python环境以及pip包管理工具,笔者推荐使用Anaconda配置相关虚拟环境。本书中的所有代码均使用PyTorch 1.8版本,在Python3环境中运行得到最终结果。此外,本书默认使用Linux作为开发环境。
为了方便用户安装使用,PyTorch官方提供了多种安装方法。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安装方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用。
目前,使用pip安装PyTorch二进制包是最简单、最不容易出错,同时也是最适合新手的安装方式。读者可以从PyTorch官网选择操作系统、包管理器、编程语言及CUDA版本,从而得到对应的安装命令,如图2-1所示。
以Linux平台、pip包管理器、PyTorch 1.8及CUDA 10.2为例,安装命令如下:
pip install torch==1.8.0 torchvision==0.9.0 torchaudio==0.8.0
待全部安装完成后,打开Python,运行如下命令:
import torch as t
如果上述命令没有报错,那么表示PyTorch安装成功。在安装PyTorch时,读者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
PyTorch对应的Python包名是torch,而非pytorch。
-
如果需要使用GPU版本的PyTorch,那么需要先安装英伟达显卡驱动,再安装PyTorch。
conda是Anaconda自带的包管理器,如果读者使用Anaconda作为Python环境,那么除了使用pip安装PyTorch,还可以使用conda进行安装。同样,读者可以从PyTorch官网选择对应的操作系统、包管理器、编程语言及CUDA版本,从而得到对应的安装命令,如图2-2所示。
以Linux平台、conda包管理器、PyTorch 1.8及CUDA 10.2为例,安装命令如下:
conda install pytorch==1.8.0 torchvision==0.9.0 torchaudio==0.8.0 cudatoolkit=10.2 -c pytorch
其中,-c pytorch
表示从官网下载安装,速度可能较慢。因此,可以将conda源更换为清华镜像源,读者可自行搜索更换方法。在配置完清华镜像源后就可以去掉-c pytorch
命令,从而较快地通过conda完成PyTorch的安装。
注意:PyTorch在安装包中已经集成了CUDA相关的二进制文件,因此CUDA版本可以和系统的CUDA版本不一致,具体可以参考8.2节。另外,读者也可以选择只支持CPU的版本,或者还处在测试阶段的AMD GPU版本(ROCm)。
对于PyTorch 1.8,官网提供了基于包管理器pip的安装方法。同样,选择操作系统、包管理器pip,编程语言以及CUDA版本,就可以得到对应的安装命令,如图2-3所示。
与在Linux系统下的安装类似,进行相应选择后,官网提供的命令界面如图2-4所示。
为了加快安装的速度,用户可以配置清华镜像源,读者可自行搜索配置方法。在配置完清华镜像源后就可以去掉-c pytorch
,从而较快地通过conda完成PyTorch的安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从事科学计算相关工作时,IPython和Jupyter Notebook是两个重要的工具,笔者推荐使用IPython或者Jupyter Notebook来学习本书的示例代码。类似的开发工具还有PyCharm以及Visual Studio Code(VS Code)。笔者认为,Jupyter Notebook中聚合了网页与可视化的功能,十分便捷易用;PyCharm更全面但也更复杂,更适合一些大规模项目的开发,它的较多功能需要使用付费的专业版;VS Code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成熟,它提供了许多易用的插件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因此,本节将向读者介绍VS Code、IPython以及Jupyter Notebook的安装与使用方法。
VS Code是一款由微软开发的免费且开源的编辑器,它支持所有主流的开发语言。VS Code适合用户进行远程开发,它支持SSH传输协议,可用于连接远程服务器。同时,VS Code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插件,来提高用户的开发效率,例如Python(用于代码调试、变量检测等)、Remote-SSH(用于连接远程服务器)、Jupyter(用于加载Jupyter Notebook)等。
VS Code可在其官网上直接下载,目前支持Windows、Linux以及macOS系统。在成功安装VS Code后,读者可以通过左侧菜单栏中的扩展页面(快捷键"Ctrl+Shift+X")下载相关插件,如图2-5所示。
安装Python插件以及Jupyter插件后,读者可以直接使用VS Code打开.py
和.ipynb
文件,在VS Code中使用Jupyter Notebook的界面如图2-6所示。VS Code提供了自动补全、悬停提示等多种实用的功能,十分适合Python入门者进行后续学习。
IPython是一个交互式计算系统,可以认为是增强版的Python Shell,它提供了强大的REPL(交互式解析器)功能。对于从事科学计算的用户来说,IPython提供了方便的可交互式学习以及调试功能。
安装IPython十分简单,读者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安装IPython:
pip install ipython
安装完成后,在命令行输入ipython
即可启动IPython,启动界面如下:
Python 3.6.13 | packaged by conda-forge | (default, Feb 19 2021, 05:36:01)
Type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IPython 7.16.1 -- An enhanced Interactive Python. Type '?' for help.
In [1]: import torch as t
输入exit
命令或者按下“Ctrl+D”快捷键即可退出IPython。IPython有许多强大的功能,其中最常用的功能如下。
自动补全 IPython最方便的功能之一是自动补全,输入一个函数或者变量的前几个字母,按下“Tab”键,就能实现自动补全,如图2-7所示。
内省 内省是指在程序运行时获得一个对象的全部类型信息,这对实际学习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某个函数或者模块之后,接着输入?
可以查看它对应的帮助文档。有些帮助文档比较长,可能跨页,这时可按空格键翻页,输入q
退出,示例如下:
In [1]: import torch as t
In [2]: t.abs?
Docstring:
abs(input, out=None) -> Tensor
Computes the element-wise absolute value of the given :attr:`input` tensor.
.. math::
\text{out}_{i} = |\text{input}_{i}|
Args:
input (Tensor): the input tensor.
out (Tensor, optional): the output tensor.
Example::
>>> torch.abs(torch.tensor([-1, -2, 3]))
tensor([ 1, 2, 3])
Type: builtin_function_or_method
在函数或模块名之后输入两个问号,例如,torch.nn.L1Loss??
可以查看这个对象的源码。注意,此处的源码是Python对应的源码,无法查看C/C++的源码。
快捷键 IPython提供了很多快捷键。例如,按上箭头可以重新输入上一条代码;一直按上箭头,可以追溯到之前输入的代码。按"Ctrl+C"快捷键可以清空当前输入,或者停止正在运行的程序。常用的快捷键如表2-1所示。
:IPython常用快捷键
快捷键 | 功能 |
---|---|
Ctrl+P或上箭头 | 搜索之前命令历史中以当前输入文本开头的命令 |
Ctrl+N或下箭头 | 搜索之后命令历史中以当前输入文本开头的命令 |
Ctrl+Shift+V | 粘贴代码或代码块 |
Ctrl+A | 跳转到行头 |
Ctrl+E | 跳转到行尾 |
Ctrl+R | 搜索命令历史中包含当前输入关键词的命令 |
魔术方法 IPython中还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命令,这些命令以%
开头,称为魔术方法。例如,可以通过%hist
查看当前IPython下的输入历史等,示例如下:
In [1]: import torch as t
In [2]: a = t.Tensor(2,3)
In [3]: %timeit a.sum() # 检测某条语句的执行时间
7.34 µs ± 18.3 ns per loop (mean ± std. dev. of 7 runs, 100000 loops each)
In [4]: %hist # 查看输入历史
import torch as t
a = t.Tensor(2, 3)
%timeit a.sum()
%hist
In [5]: %paste # 执行粘贴板中的代码,如果只需粘贴但不执行,那么使用“Ctrl+Shift+V”
def add(x, y, z):
return x + y + z
## -- End pasted text --
In [6]: %cat a.py # 查看某一个文件的内容,这个文件只有两行代码
b = a + 1
print(b.size())
In [7]: %run -i a.py # 执行文件,-i选项代表在当前命名空间中执行
# 此时会使用当前命名空间中的变量,结果也会返回至当前命名空间
torch.Size([2, 3])
In [8]: b
Out[8]:
tensor([[1., 1., 1.],
[1., 1., 1.]])
和普通Python对象一样,魔术方法也支持自省,可以在命令后面加?
或??
查看对应的帮助文档或源代码。例如,通过%run?
可以查看它的使用说明。其他常用魔术方法如表2-2所示。
:IPython的常用魔术方法
命令 | 说明 |
---|---|
%debug | 最重要的命令,进入调试模式(按q退出) |
%quickref | 显示快速参考 |
%who | 显示当前命名空间中的变量 |
%magic | 查看所有魔术命令 |
%env | 查看系统环境变量 |
%xdel | 删除变量并删除其在IPython上的一切引用 |
粘贴 IPython支持多种格式的粘贴,除了使用%paste
魔术方法,还可以直接粘贴多行代码、doctest代码和IPython的代码(下面的代码都是使用“Ctrl+V”直接粘贴的,如果是Linux终端,那么应该使用“Ctrl+Shift+V”直接粘贴,或者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粘贴"选项)。
In [1]: In [1]: import torch as t
...:
...: In [2]: a = t.rand(2, 3)
...:
...: In [3]: a
Out[1]:
tensor([[0.9308, 0.3277, 0.4836],
[0.8710, 0.8060, 0.7158]])
In [2]: >>> import torch as t
...: >>> a = t.rand(2, 3)
...: >>> a
...:
Out[2]:
tensor([[0.3637, 0.3146, 0.8401],
[0.2032, 0.7698, 0.3965]])
In [3]: import torch as t
...: a = t.rand(2, 3)
...: a
Out[3]:
tensor([[0.6753, 0.6220, 0.3510],
[0.9146, 0.5749, 0.4940]])
使用IPython进行调试 IPython最主要、最好用的功能就是调试。IPython的调试器ipdb增强了pdb,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功能,例如“Tab”键自动补全、语法高亮等。当通过%run main.py
运行程序报错时,IPython并不会退出,此时用户可以使用魔术命令%debug
进入调试模式,直接跳转到报错的代码处,这样可以降低复现程序错误导致的开销。在调试模式下,可通过u、d实现堆栈中的上下移动,常用的调试命令如表2-3所示。
:ipdb常用的调试命令
命令 | 功能 |
---|---|
h(elp) | 显示帮助信息,help command显示这条命令的帮助信息 |
u(p) | 在函数调用栈中向上移动 |
d(own) | 在函数调用栈中向下移动 |
n(ext) | 单步执行,执行下一步 |
s(tep) | 单步进入当前函数调用 |
a(rgs) | 查看当前调用函数的参数 |
l(ist) | 查看当前行的上下文参考代码 |
b(reak) | 在指定位置上设置断点 |
q(uit) | 退出 |
调试是一个重要功能,不仅在学习PyTorch时需要用到,而且在平时学习Python或者使用IPython时也会经常使用。更多的调试功能,可以通过h <命令>
查看该命令的使用方法。关于调试的更多技巧将在本书第9章进行介绍。
如果想在IPython之外使用调试功能,那么首先需要使用命令pip install ipdb
安装ipdb,然后在需要调试的地方加上以下代码:
import ipdb
ipdb.set_trace()
当程序运行到这一步时,会自动进入调试模式。
Jupyter Notebook是一个交互式笔记本,前身是IPython Notebook,后来它从IPython中独立出来,目前支持运行40多种编程语言。对希望编写漂亮的交互式文档和从事科学计算的用户来说,Jupyter Notebook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Jupyter Notebook的使用方法与IPython非常类似,Jupyter Notebook有以下三个优势。
-
更美观的界面:相比在终端下使用IPython,Jupyter Notebook提供图形化操作界面,对新手而言更加美观简洁。
-
更好的可视化支持:Jupyter Notebook与Web技术深度融合,支持直接在Jupyter Notebook中可视化,这对于需要经常绘图的科学运算实验来说十分便利。
-
方便远程访问:在服务器端开启Jupyter Notebook服务后,客户端电脑只需有浏览器且能访问服务器,就可以使用远程服务器上的Jupyter Notebook。这对于使用Linux服务器,而办公电脑使用Windows的用户来说十分方便,避免了在本地配置环境的复杂流程。
安装Jupyter Notebook只需要一条pip命令:
pip install jupyter
安装完成后,用户在命令行输入jupyter notebook
命令即可启动Jupyter,此时浏览器会自动弹出,并打开Jupyter主界面。用户也可以手动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127.0.0.1:8888
(Jupyter Notebook的默认端口是8888,用户可以在启动时指定不同的端口)访问Jupyter,界面如图2-8所示。
点击右上角的“New”选项,选择相应的Notebook类型(如Python3、Python2等),就可以新建一个Notebook。读者可以在In[ ]后面的编辑区输入代码,按“Ctrl+Enter”键运行代码,如图2-9所示。
如果用户需要访问远程服务器的Jupyter Notebook,那么需要在服务器中搭建Jupyter Notebook服务,然后通过浏览器访问,设置流程如下。
(1)生成Jupyter的配置文件:
jupyter notebook --generate-config
执行上述命令,会在当前用户的.jupyter
目录下生成名为jupyter_notebook_config.py
的配置文件。
(2)设置密码,并获取加密后的密码:
from notebook.auth import passwd
p = passwd()
#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print(p)
打印得到的结果argon2:...
即为加密后的密码。
(3)打开第一步生成的配置文件,修改以下内容:
# 加密后的密码
c.NotebookApp.password = u'argon2:...'
# 如果只想绑定某个ip,那么改成对应的ip即可
c.NotebookApp.ip = '*'
# 绑定的端口号,如果该端口已经被占用,
# 会自动使用下一个端口号10000
c.NotebookApp.port = 9999
(4)启动Jupyter Notebook:
jupyter notebook
(5)在客户端打开浏览器,访问url:http://[服务器ip]:9999
,输入密码,即可访问Notebook。
如果客户端浏览器无法打开Jupyter Notebook,那么有可能是防火墙的缘故,用户可以输入以下命令开放对应的端口(若使用IPV6,请把命令iptables
改成ip6tables
)。
iptables -I INPUT -p tcp --dport 9999 -j ACCEPT
iptables save
Jupyter Notebook的使用和IPython极为类似,上文介绍的IPython使用技巧在Jupyter Notebook中都基本适用。它支持自动补全、内省、魔术方法、调试等功能,但它的快捷键与IPython有较大不同,读者可通过菜单栏的【Help】→【Keyboard Shortcuts】查看详细的快捷键。Jupyter Notebook还支持很多功能,如Markdown语法、HTML、各种可视化等。更多关于IPython和Jupyter Notebook的使用技巧,读者可以查看官方文档。
除了Jupyter Notebook,Jupyter还推出了最新的数据科学工具JupyterLab。JupyterLab包含了Jupyter Notebook的全部功能,并增强了交互式体验,如提供仪表盘用于灵活地更改参数、多视图预览同一文件等。二者的操作基本一致,读者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用户的大规模计算资源(如GPU)都部署在远程服务器上,而用户通常是在本地进行代码编辑。因此,服务器开发是最常见的一种开发模式。下面对常用的几种服务器开发模式进行总结。
-
首先将服务器的文件夹通过SSHFS挂载到本地,然后通过VS Code打开,用本地的Python解释器运行、调试代码。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挂载的文件读写、运行较慢,而且无法使用服务器的GPU。
-
在本地的VS Code中编写代码,通过Git上传到远程服务器,在服务器上使用IPython/Python运行代码。这种做法比较烦琐,不方便调试。
-
首先在远程服务器上启动Jupyter Notebook或JupyterLab,然后在本地使用浏览器或者VS Code连接远程的Jupyter编写代码。由于Jupyter自带的编辑功能比较简陋,这个方法也不推荐。
-
笔者最推荐的方法:首先利用VS Code的Remote SSH打开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夹,然后使用远程服务器的Python解释器运行、调试代码。在这种开发模式下,代码启动更快,读取远程数据也更方便。
PyTorch的简洁设计使得它易于入门,在深入介绍PyTorch之前,本节先介绍一些PyTorch的基础知识,以便读者能够对PyTorch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够用PyTorch搭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对于暂时不太理解的部分内容,读者可以先不予深究,本书的第3至第5章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本节内容参考了PyTorch的官方教程,并做了相应的增删,内容更加贴合新版本的PyTorch接口,同时也更适合新手快速入门。另外,本书需要读者掌握基础的NumPy概念,有关NumPy的基础知识可以参考CS231n等其他教程。
Tensor是PyTorch中最重要的数据结构,它可以是一个数(标量)、一维数组(向量)、二维数组(如矩阵、黑白图片等)或者更高维的数组(如彩色图片、视频等)。Tensor与NumPy的ndarrays类似,但Tensor可以使用GPU加速。下面通过几个示例了解Tensor的基本使用方法:
In: import torch as t
t.__version__ # 查看pytorch的版本信息
Out:'1.8.0'
In: # 构建一个2×3的矩阵,只分配了空间未初始化,其数值取决于内存空间的状态
x = t.Tensor(2, 3) # 维度:2×3
x
Out:tensor([[7.9668e-37, 4.5904e-41, 7.9668e-37],
[4.5904e-41, 0.0000e+00, 0.0000e+00]])
注意:torch.Tensor()
可以使用int类型的整数初始化矩阵的行、列数,torch.tensor()
需要确切的数据值进行初始化。
In: y = t.Tensor(5)
print(y.size())
z = t.tensor([5]) # torch.tensor需要确切数值进行初始化
print(z.size())
Out:torch.Size([5])
torch.Size([1])
In: # 使用正态分布初始化二维数组
x = t.rand(2, 3)
x
Out:tensor([[0.1533, 0.9600, 0.5278],
[0.5453, 0.3827, 0.3212]])
In: print(x.shape) # 查看x的形状
x.size()[1], x.size(1) # 查看列的个数, 这两种写法等价
Out:torch.Size([2, 3])
(3, 3)
In: y = t.rand(2, 3)
# 加法的第一种写法
x + y
Out:tensor([[1.1202, 1.6476, 1.1220],
[1.0161, 1.1325, 0.3405]])
In: # 加法的第二种写法
t.add(x, y)
Out:tensor([[1.1202, 1.6476, 1.1220],
[1.0161, 1.1325, 0.3405]])
In: # 加法的第三种写法:指定加法结果的输出目标为result
result = t.Tensor(2, 3) # 预先分配空间
t.add(x, y, out=result) # 输入到result
result
Out:tensor([[1.1202, 1.6476, 1.1220],
[1.0161, 1.1325, 0.3405]])
In: print('初始的y值')
print(y)
print('第一种加法,y的结果')
y.add(x) # 普通加法,不改变y的值
print(y)
print('第二种加法,y的结果')
y.add_(x) # inplace加法,y改变了
print(y)
Out:初始的y值
tensor([[0.9669, 0.6877, 0.5942],
[0.4708, 0.7498, 0.0193]])
第一种加法,y的结果
tensor([[0.9669, 0.6877, 0.5942],
[0.4708, 0.7498, 0.0193]])
第二种加法,y的结果
tensor([[1.1202, 1.6476, 1.1220],
[1.0161, 1.1325, 0.3405]])
注意:函数名后面带下划线_
的函数称为inplace操作,会修改Tensor本身。例如,x.add_(y)
和x.t_()
会改变 x
,x.add(y)
和x.t()
返回一个新的Tensor,x
不变。
In: # Tensor的索引操作与NumPy类似
x[:, 1]
Out:tensor([0.8969, 0.7502, 0.7583, 0.3251, 0.2864])
Tensor和NumPy数组之间的相互操作非常容易且快速。对于Tensor不支持的操作,可以先转为NumPy数组进行处理,之后再转回Tensor。
In: a = t.ones(5) # 新建一个全1的Tensor
a
Out:tensor([1., 1., 1., 1., 1.])
In: b = a.numpy() # Tensor → NumPy
b
Out:array([1., 1., 1., 1., 1.], dtype=float32)
In: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ones(5)
b = t.from_numpy(a) # NumPy → Tensor
print(a)
print(b)
Out:[1. 1. 1. 1. 1.]
tensor([1., 1., 1., 1., 1.], dtype=torch.float64)
因为Tensor和NumPy对象大多数情况下共享内存,所以它们之间的转换很快,几乎不会消耗资源。这也意味着,其中一个发生了变化,另外一个会随之改变。
In: b.add_(1) # 以下划线结尾的函数会修改自身
print(b)
print(a) # Tensor和NumPy共享内存
Out:tensor([2., 2., 2., 2., 2.], dtype=torch.float64)
[2. 2. 2. 2. 2.]
如果想获取Tensor中某一个元素的值,那么可以使用索引操作得到一个零维度的Tensor(一般称为scalar),再通过scalar.item()
获取具体数值。
In: scalar = b[0]
scalar
Out:tensor(2., dtype=torch.float64)
In: scalar.shape # 0-dim
Out:torch.Size([])
In: scalar.item() # 使用scalar.item()可以从中取出Python对象的数值
Out:2.0
In: tensor = t.tensor([2]) # 注意和scalar的区别
tensor, scalar
Out:(tensor([2]), tensor(2., dtype=torch.float64))
In: tensor.size(), scalar.size()
Out:(torch.Size([1]), torch.Size([]))
In: # 只有一个元素的tensor也可以调用tensor.item()
tensor.item(), scalar.item()
Out:(2, 2.0)
In: tensor = t.tensor([3,4]) # 新建一个包含3,4两个元素的Tensor
old_tensor = tensor
new_tensor = old_tensor.clone()
new_tensor[0] = 1111
old_tensor, new_tensor
Out:(tensor([3, 4]), tensor([1111, 4]))
注意:t.tensor()
与tensor.clone()
总是会进行数据拷贝,新的Tensor和原来的数据不再共享内存。如果需要共享内存,那么可以使用torch.from_numpy()
或者tensor.detach()
新建一个Tensor。
In: new_tensor = old_tensor.detach()
new_tensor[0] = 1111
old_tensor, new_tensor
Out:(tensor([1111, 4]), tensor([1111, 4]))
在深度学习中,Tensor的维度特征十分重要。有时需要对Tensor的维度进行变换,针对该问题,PyTorch提供了许多快捷的变换方式,例如维度变换view
、reshape
,维度交换permute
、transpose
等。
在维度变换中,可以使用view
操作与reshape
操作来改变Tensor的维度,二者之间有以下区别。
-
view
只能用于内存中连续存储的Tensor。如果Tensor使用了transpose
、permute
等维度交换操作,那么Tensor在内存中会变得不连续。此时不能直接使用view
操作,应该先将其连续化,即tensor.contiguous.view()
。 -
reshape
操作不要求Tensor在内存中是连续的,直接使用即可。
下面举例说明几种维度变换操作:
In: x = t.randn(4, 4)
y = x.view(16)
z = x.view(-1, 8) # -1表示由其他维度计算决定
print(x.size(), y.size(), z.size())
Out:torch.Size([4, 4]) torch.Size([16]) torch.Size([2, 8])
In: p = x.reshape(-1, 8)
print(p.shape)
Out:torch.Size([2, 8])
In: x1 = t.randn(2, 4, 6)
o1 = x1.permute((2, 1, 0))
o2 = x1.transpose(0, 2)
print(f'o1 size {o1.size()}')
print(f'o2 size {o2.size()}')
Out:o1 size torch.Size([6, 4, 2])
o2 size torch.Size([6, 4, 2])
除了对Tensor进行维度变换,还可以针对Tensor的某些维度进行其他的操作。例如,tensor.squeeze()
可以进行Tensor的维度压缩、tensor.unsqueeze()
可以扩展Tensor的维度、torch.cat()
可以在Tensor指定维度上进行拼接等。
In: x = t.randn(3, 2, 1, 1)
y = x.squeeze(-1) # 将最后一维进行维度压缩
z = x.unsqueeze(0) # 在最前面增加一个维度
w = t.cat((x, x), 0) # 在第一维度连接两个x
print(f'y size {y.shape}')
print(f'z size {z.shape}')
print(f'w size {w.shape}')
Out:y size torch.Size([3, 2, 1])
z size torch.Size([1, 3, 2, 1, 1])
w size torch.Size([6, 2, 1, 1])
Tensor可以通过.cuda()
方法或者.to(device)
方法转为GPU的Tensor,从而享受GPU带来的加速运算。
In: # 在不支持CUDA的机器下,下一步还是在CPU上运行
device = t.device("cuda:0" if t.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x = x.to(device)
y = y.to(x.device)
z = x + y
此时,读者可能会发现GPU运算的速度并未提升太多,这是因为x和y的规模太小、运算简单,而且将数据从内存转移到显存需要额外的开销。GPU的优势需要在大规模数据和复杂运算下才能体现出来。
在深度学习中,反向传播算法被用来计算梯度,其主要流程为通过梯度下降法来最小化损失函数,以此更新网络参数。PyTorch中的autograd模块实现了自动反向传播的功能,optim模块实现了常见的梯度下降优化方法。几乎所有的Tensor操作,autograd都能为它们提供自动微分,避免手动计算导数的复杂过程。
如果想要使用autograd功能,那么需要对求导的Tensor设置tensor.requries_grad=True
,下面举例说明autograd模块的用法:
In: # 为Tensor设置requires_grad标识,代表着需要求导数
# PyTorch会自动调用autograd对Tensor求导
x = t.ones(2, 2, requires_grad=True)
# 上一步等价于
# x = t.ones(2,2)
# x.requires_grad = True
x
Out:tensor([[1., 1.],
[1., 1.]], requires_grad=True)
In: y = x.sum()
y
Out:tensor(4., grad_fn=<SumBackward0>)
In: y.grad_fn
Out:<SumBackward0 at 0x7fca878c8748>
In: y.backward() # 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In: # y = x.sum() = (x[0][0] + x[0][1] + x[1][0] + x[1][1])
# 每个值的梯度都为1
x.grad
Out:tensor([[1., 1.],
[1., 1.]])
注意:grad
在反向传播过程中是累加的(accumulated)。也就是说,反向传播得到的梯度会累加之前的梯度。因此,每次在进行反向传播之前需要把梯度清零。
In: y.backward()
x.grad
Out:tensor([[2., 2.],
[2., 2.]])
In: y.backward()
x.grad
Out:tensor([[3., 3.],
[3., 3.]])
In: # 以下划线结束的函数是inplace操作,会修改自身的值,如add_
x.grad.data.zero_()
Out:tensor([[0., 0.],
[0., 0.]])
In: y.backward()
x.grad # 清零后计算得到正确的梯度值
Out:tensor([[1., 1.],
[1., 1.]])
In: a = t.randn(2, 2)
a = ((a * 3) / (a - 1))
print(a.requires_grad)
a.requires_grad_(True)
print(a.requires_grad)
b = (a * a).sum()
print(b.grad_fn)
Out:False
True
<SumBackward0 object at 0x7fca87873128>
虽然autograd实现了反向传播功能,但是直接用它来写深度学习的代码还是稍显复杂。torch.nn
是专门为神经网络设计的模块化接口,它构建于autograd之上,可以用来定义和运行神经网络。nn.Module
是nn
中最重要的类,它可以看作是一个神经网络的封装,包含神经网络各层的定义以及前向传播(forward)方法,通过forward(input)
可以返回前向传播的结果。下面以最早的卷积神经网络LeNet[^1]为例,来看看如何用nn.Module
实现该网络结构,LeNet的网络结构如图2-10所示。
[^1]:
@article{lecun1998gradient,
title={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
author={LECUN Y, BOTTOU L, BENGIO Y, et al},
journal={Proceedings of the IEEE},
volume={86},
number={11},
pages={2278--2324},
year={1998},
publisher={Ieee}
}
LeNet共有7层,它的输入图像的大小为$32 \times 32$,共经过2个卷积层、2次下采样操作以及3个全连接层得到最终的10维输出。在实现该网络之前,这里先对神经网络的通用训练步骤进行说明。
(1)定义一个包含可学习参数的神经网络。
(2)加载用于训练该网络的数据集。
(3)进行前向传播得到网络的输出结果,计算损失(网络输出结果与正确结果的差距)。
(4)进行反向传播,更新网络参数。
(5)保存网络模型。
在定义网络时,模型需要继承nn.Module
,并实现它的forward方法。其中,网络里含有可学习参数的层应该放在构造函数__init__()
中,如果某一层(如ReLU)不含有可学习参数,那么它既可以放在构造函数中,又可以放在forward方法中。这里将这些不含有可学习参数的层放在forward方法中,并使用nn.functional
实现:
In: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 nn.Module子类的函数必须在构造函数中执行父类的构造函数
# 下式等价于nn.Module.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 卷积层,'1'表示输入图片为单通道, '6'表示输出通道数,'5'表示卷积核为5×5
self.conv1 = nn.Conv2d(1, 6, 5)
# 卷积层,'6'表示输入图片为单通道, '16'表示输出通道数,'5'表示卷积核为5×5
self.conv2 = nn.Conv2d(6, 16, 5)
# 仿射层/全连接层,y = Wx + b
self.fc1 = nn.Linear(16 * 5 * 5, 120)
self.fc2 = nn.Linear(120, 84)
self.fc3 = nn.Linear(84, 10)
def forward(self, x):
# 卷积 -> 激活 -> 池化
x = F.max_pool2d(F.relu(self.conv1(x)), (2, 2))
x = F.max_pool2d(F.relu(self.conv2(x)), 2)
# 改变Tensor的形状,-1表示自适应
x = x.view(x.size()[0], -1)
x = F.relu(self.fc1(x))
x = F.relu(self.fc2(x))
x = self.fc3(x)
return x
net = Net()
print(net)
Out:Net(
(conv1): Conv2d(1, 6, kernel_size=(5, 5), stride=(1, 1))
(conv2): Conv2d(6, 16, kernel_size=(5, 5), stride=(1, 1))
(fc1): Linear(in_features=400, out_features=120, bias=True)
(fc2): Linear(in_features=120, out_features=84, bias=True)
(fc3): Linear(in_features=84, out_features=10, bias=True)
)
用户只需要在nn.Module
的子类中定义了forward函数,backward函数就会自动实现(利用autograd)。在forward函数中不仅可以使用Tensor支持的任何函数,还可以使用if、for、print、log等Python语法,写法和标准的Python写法一致。
使用net.parameters()
可以得到网络的可学习参数,使用net.named_parameters()
可以同时得到网络的可学习参数及其名称,下面举例说明:
In: params = list(net.parameters())
print(len(params))
Out:10
In: for name, parameters in net.named_parameters():
print(name, ':', parameters.size())
Out:conv1.weight : torch.Size([6, 1, 5, 5])
conv1.bias : torch.Size([6])
conv2.weight : torch.Size([16, 6, 5, 5])
conv2.bias : torch.Size([16])
fc1.weight : torch.Size([120, 400])
fc1.bias : torch.Size([120])
fc2.weight : torch.Size([84, 120])
fc2.bias : torch.Size([84])
fc3.weight : torch.Size([10, 84])
fc3.bias : torch.Size([10])
In: input = t.randn(1, 1, 32, 32)
out = net(input)
out.size()
Out:torch.Size([1, 10])
In: net.zero_grad() # 所有参数的梯度清零
out.backward(t.ones(1, 10)) # 反向传播
**注意:torch.nn
只支持输入mini-batch,不支持一次只输入一个样本。如果只输入一个样本,那么需要使用 input.unsqueeze(0)
将batch_size设为1。**例如, nn.Conv2d
的输入必须是4维,形如$\text{nSamples} \times \text{nChannels} \times \text{Height} \times \text{Width}$。如果一次输入只有一个样本,那么可以将$\text{nSample}$设置为1,即$1 \times \text{nChannels} \times \text{Height} \times \text{Width}$。
torch.nn
实现了神经网络中大多数的损失函数,例如nn.MSELoss
用来计算均方误差,nn.CrossEntropyLoss
用来计算交叉熵损失等,下面举例说明:
In: output = net(input)
target = t.arange(0, 10).view(1, 10).float()
criterion = nn.MSELoss()
loss = criterion(output, target)
loss
Out:tensor(28.1249, grad_fn=<MseLossBackward>)
对loss进行反向传播溯源(使用gradfn
属性),可以看到上文实现的LeNet的计算图如下:
input -> conv2d -> relu -> maxpool2d -> conv2d -> relu -> maxpool2d
-> view -> linear -> relu -> linear -> relu -> linear
-> MSELoss
-> loss
当调用loss.backward()
时,计算图会动态生成并自动微分,自动计算图中参数(parameters)的导数,示例如下:
In: # 运行.backward,观察调用之前和调用之后的grad
net.zero_grad() # 把net中所有可学习参数的梯度清零
print('反向传播之前 conv1.bias的梯度')
print(net.conv1.bias.grad)
loss.backward()
print('反向传播之后 conv1.bias的梯度')
print(net.conv1.bias.grad)
Out:反向传播之前 conv1.bias的梯度
tensor([0., 0., 0., 0., 0., 0.])
反向传播之后 conv1.bias的梯度
tensor([ 0.0020, -0.0619, 0.1077, 0.0197, 0.1027, -0.0060])
在完成反向传播中所有参数的梯度计算后,需要使用优化方法来更新网络的权重和参数。常用的随机梯度下降法(SGD)的更新策略如下:
weight = weight - learning_rate * gradient
用户可以手动实现这一更新策略:
learning_rate = 0.01
for f in net.parameters():
f.data.sub_(f.grad.data * learning_rate) # inplace减法
torch.optim
中实现了深度学习中大多数优化方法,例如RMSProp、Adam、SGD等,因此,通常情况下用户不需要手动实现上述代码。下面举例说明如何使用torch.optim
进行网络的参数更新:
I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新建一个优化器,指定要调整的参数和学习率
optimizer = optim.SGD(net.parameters(), lr = 0.01)
# 在训练过程中
# 先梯度清零(与net.zero_grad()效果一样)
optimizer.zero_grad()
# 计算损失
output = net(input)
loss = criterion(output, target)
#反向传播
loss.backward()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在深度学习中,数据加载及预处理是非常繁琐的过程。幸运的是,PyTorch提供了一些可以极大简化和加快数据处理流程的工具:Dataset
与DataLoader
。同时,对于常用的数据集,PyTorch提供了封装好的接口供用户快速调用,这些数据集主要保存在torchvision
中。torchvision
是一个视觉工具包,它提供了许多视觉图像处理的工具,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
-
datasets:提供了常用的数据集,如MNIST、CIFAR-10、ImageNet等。
-
models:提供了深度学习中经典的网络结构与预训练模型,如ResNet、MobileNet等。
-
transforms:提供了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操作,主要包括对Tensor、PIL Image等的操作。
读者可以使用torchvision
方便地加载数据,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这部分内容会在本书第5章进行详细介绍。
下面尝试从零搭建一个PyTorch模型来完成CIFAR-10数据集上的图像分类任务,步骤如下。
(1)使用torchvision
加载并预处理CIFAR-10数据集。
(2)定义网络。
(3)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4)训练网络,并更新网络参数。
(5)测试网络。
CIFAR-10是一个常用的彩色图片数据集,它有10个类别:airplane、automobile、bird、cat、deer、dog、frog、horse、ship和truck。每张图片大小都是$3\times32\times32$,即3通道彩色图片,分辨率为$32\times32$。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完成图像加载与预处理:
In: import torch as t
import torchvision as tv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from torchvision.transforms import ToPILImage
show = ToPILImage() # 可以把Tensor转成Image,Jupyter可直接显示Image对象
In: # 第一次运行程序torchvision会自动下载CIFAR-10数据集,
# 数据集大小约为100M,需花费一些时间,
# 如果已经下载好CIFAR-10数据集,那么可通过root参数指定
# 定义对数据的预处理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 转为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5, 0.5, 0.5), (0.5, 0.5, 0.5)), # 归一化
])
# 训练集
trainset = tv.datasets.CIFAR10(
root='./pytorch-book-cifar10/',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rainloader = t.utils.data.DataLoader(
trainset,
batch_size=4,
shuffle=True,
num_workers=2)
# 测试集
testset = tv.datasets.CIFAR10(
'./pytorch-book-cifar10/',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estloader = t.utils.data.DataLoader(
testset,
batch_size=4,
shuffle=False,
num_workers=2)
classes = ('plane', 'car',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Out:Files already downloaded and verified
Files already downloaded and verified
Dataset
对象是一个数据集,可以按下标访问,返回形如(data, label)的数据,举例说明如下:
In: (data, label) = trainset[100]
print(classes[label])
# (data + 1) / 2目的是还原被归一化的数据
show((data + 1) / 2).resize((100, 100))
Out:ship
Dataloader
是一个可迭代对象,它将Dataset
返回的每一条数据样本拼接成一个batch,同时提供多线程加速优化和数据打乱等操作。当程序对Dataset
的所有数据遍历完一遍后,对Dataloader
也完成了一次迭代:
In: dataiter = iter(trainloader) # 生成迭代器
images, labels = dataiter.next() # 返回4张图片及标签
print(' '.join('%11s'%classes[labels[j]] for j in range(4)))
show(tv.utils.make_grid((images + 1) / 2)).resize((400,100))
Out: horse frog plane bird
拷贝上面的LeNet网络,因为CIFAR-10数据集中的数据是3通道的彩色图像,所以将self.conv1
中第一个通道参数修改为3:
In: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3, 6, 5) # 将第一个通道参数修改为3
self.conv2 = nn.Conv2d(6, 16, 5)
self.fc1 = nn.Linear(16 * 5 * 5, 120)
self.fc2 = nn.Linear(120, 84)
self.fc3 = nn.Linear(84, 10) # 类别数为10
def forward(self, x):
x = F.max_pool2d(F.relu(self.conv1(x)), (2, 2))
x = F.max_pool2d(F.relu(self.conv2(x)), 2)
x = x.view(x.size()[0], -1)
x = F.relu(self.fc1(x))
x = F.relu(self.fc2(x))
x = self.fc3(x)
return x
net = Net()
print(net)
Out:Net(
(conv1): Conv2d(3, 6, kernel_size=(5, 5), stride=(1, 1))
(conv2): Conv2d(6, 16, kernel_size=(5, 5), stride=(1, 1))
(fc1): Linear(in_features=400, out_features=120, bias=True)
(fc2): Linear(in_features=120, out_features=84, bias=True)
(fc3): Linear(in_features=84, out_features=10, bias=True)
)
这里使用交叉熵nn.CrossEntropyLoss
作为损失函数,随机梯度下降法作为优化器:
In: from torch import optim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交叉熵损失函数
optimizer = optim.SGD(net.parameters(), lr=0.001, momentum=0.9)
所有网络的训练流程都是类似的,也就是不断地执行如下流程。
(1)输入数据。
(2)前向传播、反向传播。
(3)更新参数。
In: for epoch in range(2):
running_loss = 0.0
for i, data in enumerate(trainloader, 0):
# 输入数据
inputs, labels = data
# 梯度清零
optimizer.zero_grad()
# forward + backward
outputs = net(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 打印log信息
running_loss += loss.item()
if i % 2000 == 1999: # 每2000个batch打印一下训练状态
print('[%d, %5d] loss: %.3f' \
% (epoch+1, i+1, running_loss / 2000))
running_loss = 0.0
print('Finished Training')
Out:[1, 2000] loss: 2.228
[1, 4000] loss: 1.890
[1, 6000] loss: 1.683
[1, 8000] loss: 1.592
[1, 10000] loss: 1.513
[1, 12000] loss: 1.478
[2, 2000] loss: 1.387
[2, 4000] loss: 1.368
[2, 6000] loss: 1.346
[2, 8000] loss: 1.324
[2, 10000] loss: 1.300
[2, 12000] loss: 1.255
Finished Training
这里仅训练了2个epoch(遍历完一遍数据集称为1个epoch),下面来看看网络有没有效果。将测试图片输入到网络中,计算它的label,然后与实际的label进行比较:
In: dataiter = iter(testloader)
images, labels = dataiter.next() # 一个batch返回4张图片
print('实际的label: ', ' '.join(\
'%08s'%classes[labels[j]] for j in range(4)))
show(tv.utils.make_grid(images / 2 - 0.5)).resize((400, 100))
Out:实际的label: cat ship ship plane
接着计算网络预测的分类结果:
In: # 计算图片在每个类别上的分数
outputs = net(images)
# 得分最高的那个类
_, predicted = t.max(outputs.data, 1)
print('预测结果: ', ' '.join('%5s'% classes[predicted[j]] for j in range(4)))
Out:预测结果: cat ship ship ship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网络的准确率很高,针对这四张图片达到了75%的准确率。然而,这只是一部分图片,下面再来看看在整个测试集上的效果:
In: correct = 0 # 预测正确的图片数
total = 0 # 总共的图片数
# 由于测试的时候不需要求导,可以暂时关闭autograd,提高速度,节约内存
with t.no_grad():
for data in testloader:
images, labels = data
outputs = net(images)
_, predicted = t.max(outputs, 1)
total += labels.size(0)
correct += (predicted == labels).sum()
print('10000张测试集中的准确率为: %f %%' % (100 * correct // total))
Out:10000张测试集中的准确率为: 52.000000 %
训练结果的准确率远比随机猜测(准确率为10%)好,证明网络确实学到了东西。
在GPU上训练
就像把Tensor从CPU转移到GPU一样,模型也可以类似地从CPU转移到GPU,从而加速网络训练:
In: device = t.device("cuda:0" if t.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net.to(device)
images = images.to(device)
labels = labels.to(device)
output = net(images)
loss= criterion(output,labels)
loss
Out:tensor(0.5668, device='cuda:0', grad_fn=<NllLossBackward>)
本章主要介绍了PyTorch框架的安装及其学习环境的配置,同时给出了一个PyTorch快速入门指南,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
Tensor:类似NumPy数组的数据结构,它的接口与NumPy的接口类似,可以方便地互相转换。
-
autograd:为Tensor提供自动求导功能。
-
nn:专门为神经网络设计的接口,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功能,如神经网络层、损失函数、优化器等。
-
神经网络训练:以CIFAR-10分类为例,演示了神经网络的训练流程,包括数据加载、网络搭建、模型训练及模型测试。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大概了解PyTorch的主要功能,并能够使用PyTorch编写简单的模型。从下一章开始,本书将深入系统地讲解PyTorch的各部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