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feed.xml
628 lines (550 loc) · 690 KB
/
feed.x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version="2.0">
<!-- RSS万岁! -->
<channel>
<title>Woodash * 灰分</title>
<description>技术与美学与数字花园</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link>
<language>zh-CN</language>
<image><url>images/favicon.ico</url></image>
<item>
<title>半燃其五十・瞳分裂</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10-0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嘞个前端><h2>我嘞个前端</h2><p>放假最后几天,我把技术组考核的前端项目写完了。学了 <code> Vue </code> 和 <code> Tailwind CSS </code> ,感觉确实很好。虽说原计划是国庆读书弹琴看动漫的,感觉什么都没完成。<p>朋友放假出去玩,哥们放假做前端,感觉这辈子是有了。你可以点 <a href=https://github.com/WoodAsh2501/BYRTeam-homepage-re> 这个仓库 </a> 看看是什么个情况……不过回家躺了几天,还是挺舒服的。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354084/> 雪迷宫 </a> 》,一部讲东北禁毒的电视剧。放假在家也没什么事,所以和家里一起看了电视剧。前面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感觉后面就没那么好了。<p><del> 豆瓣说这是改耽,我看的时候没感觉有什么要素,可能豆友的磕点比较神秘……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东半球最强法务部终出手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8768> 「东半球最强法务部」终出手,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a></h3><p>这篇文章讲了任天堂对《幻兽帕鲁》的起诉。这下好似了。不过我分享的原因是因为我刚知道卡比原来是一位律师的名字,先前只知道是美国任天堂从员工列表里选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爆火的-ai-智能眼镜被做成了新的偷拍人肉神器><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601397> 爆火的 AI 智能眼镜,被做成了新的「偷拍、人肉神器」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智能眼镜的隐私风险。实属哈人……</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当女孩成为武器追忆被遗忘的战时人工算力><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92219> 当女孩成为武器:追忆被遗忘的战时人工算力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旧时的「计算员」团体,当时担任这一工作的大多为女性,曾负责战争中的数学运算。感觉写的还不错 <del> 虽然评论说写的很差。 </del></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神人-ipv6><h2>神人 IPv6</h2><p>我离校之前把我的电脑设置好,准备远程访问。等我回到家里,才发现一个事情:家里的网络没有 IPv6。<p>好吧,所以我研究了一天没找到怎么开,于是打电话给运营商。运营商说他那边已经给我打开了,但是我又折腾了半天还是上不了,中途把桥接搞爆炸了,叫了一个师傅过来修。<p>但是修好之后还是没有 IPv6……所以我又叫了两个师傅过来修。我给师傅展示我的 <code> ipconfig </code> 输出,上面只有一个 fe80 开头的地址。然而师傅没看出来有什么问题。好吧,看样子不是每一个修网的工程师都懂得计算机网络的。他们打电话叫了大哥,聊了半天还是没聊明白,然后我直接和大哥聊了一会,终于问题是解决了。<p>过程中我还把我的显示器搞坏了……不管怎么说,现在我是可以连上我的电脑了。好吧,这下子更懂远程开发的问题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体验一则飞机着陆><h2>体验一则:飞机着陆</h2><p>在广播播响即将着陆的通知之后,我收起我的电脑,百无聊赖。于是打开我的 Walkman,决定听会歌。<p>最近很喜欢扫拨,还是打开了 Jason Becker 的《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1497056> Altitudes </a> 》。在 Marty 的片段结束的那一刻,飞机起落架接触到地面,然后神圣的扫拨段落响起……我浑身震颤,在座位上顿了许久……</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顿悟一则><h2>顿悟一则</h2><p>不要把最懂得玩乐的日子(和脑子)出卖给实用主义、商品化、和无趣乏味的现实……</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每逢返校><h2>每逢返校……</h2><p>一想到要回学校压力就很大……这是当时写下的话:<blockquote><p>睡不着于是紧盯着天花板……我依稀地看见噪波,像卫星电视飘散的雪花,然后思维拉扯成过度思考的网络,此起彼伏。我看见我永远敲击键盘,永远疲于奔命,永远一叶障目,永远无能为力。我努力地,想找些不一样的画面,却感觉瞳仁开始分裂,变成麻麻的、最密堆积的复眼……</blockquote><blockquote><p>人生目标:在 27 岁之前做出能触动一百个人的东西。先从一个人开始!</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给部门的 PDF 做了一张封面,不过不能偷跑!</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5 日、今年第 40 周、学期第 6 周的周报了。原来都已经五十期了,离一周年也快了呢……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五十・瞳分裂.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九・再见了,珍藏的二次元</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9-2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马上放假咯><h2>马上放假咯</h2><p>马上就要放国庆了,明明感觉才刚刚放完中秋的假,加上我一周其实不用上几天课,基本上好像就没上过几天学。<p>家里说放假如果没事干的话,回家待几天。大概是家里想我了,所以我觉得回去几天也挺好的吧,虽然可能要爆米……<p>这次回去我打算轻装上阵,所以只背了一个包。我想可能回到家里还要用的,所以我没有把宿舍的电脑关上。反正我配置了 ssh 了,大概回去也能连上吧。可能这就是远程开发?不论怎么说,还是试试看才知道是怎么样的。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在读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53716/> Unix & Linux大学教程 </a> ,很厚的一本书。不过等到学完之后再详细地写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如果我们将 Unix 看作一个坚果,那么里面的就是果仁 (kernel)、外面的就是壳,实际上,情况也确实如此。<p><cite>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53716/> Unix & Linux大学教程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p>没看到特别有意思的文章……</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开发小虎队><h2>开发小虎队</h2><p>有一天晚上,Pop 和我说远程桌面拿 IP 太麻烦了。我说我之前做了个脚本,开机的时候推送到飞书机器人,用着还可以。那天晚上他和我解释了他的构想,如何做一个同步 IP 的软件。 <del> 只是我没想到他马上就开始做了,有行动力究竟是什么感觉…… </del><p>然后他一晚上就把服务端写好了,然后过了一天客户端也差不多了。可能这就是开发大神😢我说给我开个 Github 仓库吧,我还能打打杂。然后我就改了点代码格式,加了点注释什么的。中途还不小心改错了文件读写,推送了一个 Bug 上去(<p>后来我想加一个扩展模块,获取一些网速之类的信息。为了不在测速的时候阻塞线程,(看着 Pop 的代码)学了如何写多线程。唉,还是要多练。<p>然后我把我的 Mac 刷了个 Ubuntu,用来当服务端。那里面还有很多我珍藏的二次元资源,但是实在没地方备份了所以忍痛全部清空了😭<p>刷 Ubuntu 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 Mac Mini 竟然有独立显卡——是因为安装之后显示非常不正常,整个屏幕都是紫色的。装了对应的驱动之后倒是好了。由于这个机子温控有点坏了,所以也研究了一下如何控制风扇速度,发现有一个程序就叫 <code> mbpfan </code> ,安装之后马上就安静了。<p>后端现在基本上是能用了,剩下的就是让我去学习 <code> tarui </code> ,用 <code> vue </code> 做个前端了…… <em> Stay tuned! </em></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体验一则体育课><h2>体验一则:体育课</h2><p>我喘着发疼的气,从球场上换下来。明明已经是中午了,西天还挂着隐约的半轮晓月,像没擦干净。远处的金属不断反射着光芒,大概是跑动的身影时常会遮挡住光线吧,我盯着看了很久。偶然想起,以前我上体育课的时候好像也经常这样坐在一旁的。<p>从草坪上站起的时候,我感觉头晕目眩。清脆的天空,沙哑的树叶—— <strong> 一切的一切,都消融在耀眼的蓝色和绿色之中,再也分不出来了……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乐队道堂堂连载><h2>乐队道,堂堂连载!</h2><p>前几日,蒲老师问我要不要和他一起玩乐队。他说他已经大四了,想在大学最后的日子里做点大学生该干的事情——我也已经大三了。所以虽然技术还是很烂,我还是说我想来。<p>然后慢慢地也算是凑齐了配置,周六的时候大家第一次见,我试着速通了一下《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419596181> 波兰首都是上海 </a> 》。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就是四个和弦复读。 <del> 感觉我纯人机 </del> ……<p>在排练房玩完之后大家一起吃了饭,聊了各种事情……唉,蒲老师说日子有盼头了,我也觉着。</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del> 交稿前一天叫去救火地 </del> 做了信息门户十月的登录图!<figure><img alt=你怎么知道十月的登录页是我做的?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6bc882a50676c43a321adf4c9e1a6db.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你怎么知道十月的登录页是我做的?</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在神秘的地方调酒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05f0e14b5dc10e70143b9529cb92d7d.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在神秘的地方调酒</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9 月 23 日至 9 月 29 日、今年第 39 周、学期第 5 周的周报了。虽然发出来的时候大概过了很久了。这是我之后补的,试图还原当时的心情。无论如何,下周见吧! <del> 虽然我马上要去写下一篇了…… </del></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九・再见了,珍藏的二次元.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卑星时的一篇日记)</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4-09-2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某一天,卑星成为了我电脑的密码。在我每次开机,接入浩瀚而悲伤的网络的时候,手指都会在这串密码上闪烁。掩盖秘密的星号语焉不详,像真正的星星。<p>***<p>雨下得很大。张开伞却被低旋的轰炸机炸至齑粉时,我才从梦里醒过来。一片火海。<p>燃烧是永恒的,不是这里天干物燥,就是哪里遭了火烛。热浪不断地拍打,甩尾的鲨。然后,有的东西慢慢就着了,变成夹杂的灰。尘土飞扬!如果脖子还没烧穿的话,是该咳嗽起来了。<p>我总看见有东西失了火,比如说激情、信念、动力。再揉揉眼睛的时候,全都变成无奈的沉默的灰了。雨浇打在黏稠的灰色里,递归地溅起……<p>***<p>您可能会在有些时候突然感觉到什么,请不要相信,那些都是真相。如果您在如下情境中有过类似体验,请及时放轻松,去睡一觉,两觉,三觉,四觉,五觉,六觉,七觉,八觉,九觉,A觉,B觉,C觉,D觉,E觉,F觉:<p>戴着耳机却什么也没有放时 在喧嚷的人群中时 紧盯落日从楼房后消失时 呆滞时 重复一项操作时 关闭通讯软件时 沉默时 创作终止时<p>***<p>现实是属于白天的,而安静的晚上真好。群星在上,干杯。</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卑星时的一篇日记).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八・完败核聚变</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9-2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不想做简历><h2>我不想做简历</h2><p>偶然看到老师转发的一个实验室招聘实习生的通知,我有些想去试试,于是决定做一个简历。<p>在夜里做简历的时候,我突然有些难过,而且想放弃了。因为我发现,我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写的。没有竞赛,没有项目,课程成绩也不算突出……我觉得我不算完全的摆烂,但确实也算不上很努力。尽管我一直在想一些设计的事情,读些书什么的。<p>虽然很难过,最后我还是填好交上去了。来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去了 <a href=https://site.gcores.com/fusion2024_bj/> 核聚变 2024 北京站 </a> ,一个游戏展。由于熬夜之后起不来床,到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最遗憾的就是在试玩独立游戏的时候,刚要进入正式关卡,就被工作人员提醒要闭馆了……唉,不想活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年谁还在用-bp-机><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wvbuRAPeOH7HVIUv4sRLQ> 2024 年,谁还在用 BP 机?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BP 机的一些事情。我肯定是没有用过的,不过感觉有点好玩(</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制作史上最烂电子游戏的人><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BV8XtYBH5dg0xh1IY6iMg> 制作「史上最烂电子游戏」的人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制作电子游戏《E.T.》的制作者。通篇读下来,我觉得项目砸了也不全是他的责任。当我看到老板让他用一半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时候,我突然释怀地笑。唉,雅达利大崩溃。</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动物知道自己会死吗><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EyOWOX7LC7b_MFTLCS1YQ> 动物知道自己会死吗?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研究动物如何体验死亡的「比较死亡学」。读到这篇文章,我想起以前养过的一只瘦小的博美犬,是我妈从一个熟人家里收养的。说实话……在原来的家庭过得并不好,来到我家的时候健康状态一直都不大好。吃的不是很多,也不太爱动。<p>有一天,它趴在厨房里,怎么都不愿出来。我们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怎么叫也叫不过来。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小狗已经去世了……所以我觉得,动物是懂得死亡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一家黯然关停的百年机构和一群学者的无声消亡><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UvZ21szeFOotB9R9OCVtg> 一家黯然关停的百年机构,和一群学者的无声消亡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植物标本机构面临的解散困境。读来挺令人难过的,在科研成果导向的环境下,一个保存植物标本的机构显得那么「无足轻重」……</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终于修好了><h2>终于修好了😭</h2><p>自从我来北京以来,电脑总是很卡。开机的时候还好,但是用着超过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卡得连鼠标都动不了。但明明暑假在家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我排除了好久,猜想是电、网,或者什么设备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原因。重装了很多驱动也没太大的改善。<p><del> 由于拖延症所以不太想管。 </del> 一个月之后,我实在是受不了了,突然想,可能是这个电脑型号的问题。然后在 B 站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好像天选的网卡有点问题。于是我就在设备管理器里把网卡卸载了一下,开机之后什么都好了。<p>……所以还真是网络的问题。我在家的时候用的是网线,所以无线网卡大概是没有激活。来到这边用无线网的时候就开始卡,看起来实在是非常神秘。总之是排查出问题了,太整蛊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不是我推 <del> 其实我都没玩过学马仕 </del> ,但是很可爱所以做了。<figure><img alt=皮卡丘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7%9A%AE%E5%8D%A1%E4%B8%98_%E7%9C%8B%E5%9B%BE%E7%8E%8B.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皮卡丘</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9 月 16 日至 9 月 22 日、今年第 38 周、学期第 4 周的周报了。中秋过了,也快要放国庆了。感觉好像总是在放假……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八・完败核聚变.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七・我嘞个小虎队</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9-1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试课><h2>试课</h2><p>为了有机会出去实习,我决定这学期好好规划一下课程。周一的课大概是最值得上的,我甚至想,还不如早点开这门课呢。周二的课又是一如既往的水课,周三的心理学和体育课必须要上——所以周四的课我一节都没有选。加上空空如也的周五,我现在基本上是上一二三,休四五六日了。如果以后要实习的话,周二的课也不用上。<p>好吧,虽然课表没我想象的那么好,但是还是能凑出三天工作日出来。来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12626/> 人人都该懂的工程学 </a> 》,一本介绍工程学的书……在图书馆顺手拿的,但是实在是很无聊而且很浅,可能适合给小朋友看……<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m/subject/7564417/> Linux/Unix设计思想 </a> 》,一本介绍 Unix 哲学的书。书里写了很多故事,还是比较好读的。不过我有些想说的话,在下面写吧。<p>看了 <a href=https://wap.showstart.com/pages/activity/detail/detail?activityId=238435> 「中秋前夜的摇滚狂欢派对」 </a> 演出。这个是那天临时起意决定的, <del> 因为有酒水畅饮。 </del><p>场地实在太远,去的时候想听的后朋已经结束了,不过接下来的蒙古乐队图利古尔还是挺不错的。口簧琴和呼麦很有新奇感,技术很棒,而且非常好听。</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晚上,与会者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日内瓦的夜生活中; 来自各种文化的技术巫师们变得越来越醉,越来越理想化。<p><cite> <a href=https://computerhistory.org/blog/woodstock-of-the-web-at-25/> 纪念「网络的伍德斯托克」二十五周年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Crawford 认为计算机是一个缺乏外在物理特征的智能个体,它的思维过程是「直接的、分析性的和具体的」。他把这些特性与人类「联想性、集成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进行了对比。正是这些思维过程的差异造成了人类和这些小型智能「侏儒」(Crawford 给计算机起的名字)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他坚信,程序员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让这些「侏儒」变得更强大,而是要去消除「侏儒」与人类互动沟通之间的障碍。<p><cite> 《Linux/Unix 设计思想》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羊毛党的演变史互联网背面的掘金者><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92195> 羊毛党的演变史:互联网背面的掘金者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在网上薅羊毛的「羊毛党」的组成、发展和组织形式。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我觉得硬薅几千万太不是人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什么-中文-不-需要-空格><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bo5mg5px5KjybPb3IWnTA> 为什么 中文 不 需要 空格 </a></h3><p>这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中文不存在用空格来区分词语的用法。文章中的研究提到,中文平均词长为 1.40 个汉字,标准差为 0.57;而英文平均词长为 3.78 个字母,标准差为 2.04。中文词边界的不确定性要小于英文。 <del> 而且可能英文单个字母构成的词要显著多于中文。 </del><p>文章还提到一些收益和效率的关系,果然什么都是经济学……</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技术中心论民主化与解放><h2>技术中心论,民主化与解放</h2><p>读完那本书后,我想,Unix 或许是技术主义设计的最高杰作。但,我总是从里面看到一种技术中心论的精英倾向,大概这也是技术人的一个侧面。下面的话是我当时分享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的,有些偏颇,有兴趣的话就读一读吧。<p>我在学 Linux,很难。Unix 快而强大,这很好。<p>然而,我们的世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地区内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出生在北美家庭,读上斯坦福与麻省理工,用着先进的设备,追随着自由软件运动的。<p>我们需要简单的交互,不仅仅是因为易用性、效率,甚至是商业化因素这些课堂上的陈词滥调――符合直觉的、易用的交互,是技术民主化的重要表现。缺乏背景知识的人们 <strong> 不应该 </strong> 被阻拦在新技术面前。这是普罗大众在信息世界中通往知识与 <strong> 解放 </strong> 的一条道路……这是最有可能摆脱现实中的不平等的一条道路。</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小虎队再开><h2>小虎队再开</h2><p>我们晚上决定出去吃饭。在路上决定好吃什么之前,先买了一张演出的票——基本上是因为有酒水畅饮,我感觉是这样。<p>于是,吃了一会饭之后,我发现时间有些紧张。大家就速战速决,坐上了地铁。路途实在是有些遥远,到那里已经过了一个半小时了。<p>下车之后,五棵松复杂的地形让我们全都迷了路。看着导航也找了半天才找到 livehouse,进去的时候演出已经过了一半了。不过好在饮料还剩下不少,于是我们站在一旁喝喜力啤酒。错过了想听的后朋克乐队,实在是有点遗憾,但是最后的那支乐队是真挺不错的。我们都很喜欢。<p>看完演出之后,我们又在五棵松转了大半天才走出去。里面的雕像,奇奇怪怪的。<figure><img alt=我嘞个京观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db4634dbf8e3303cb3f104303e00c9b_72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我嘞个京观</figcaption></figure><p>然后我们打车去了什刹海,说漫步一下。走了一会之后感觉也累了,就朝着海底捞的方向走。大半夜走两三万步实在是有点神人了。到了海底捞,狂吃一顿之后,我们准备睡会,天亮之后回学校。<p>Pop 说,小虎队精神就是鬼混之后学习。所以我也拿出了电脑,看了两页文档——然后实在顶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p>醒来的时候天正在亮,我们打车回了学校。等我睁开眼的时候,已经能看到熟悉的大门了。然后下车之后竟然碰到了隔壁的同学,也是鬼混完六点回宿舍,感觉也是无敌了。<p>然后我上床睡了一觉,下午起床的时候才洗了澡。浑身都疼。</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9 月 9 日至 9 月 15 日、今年第 37 周、学期第 3 周的周报了。虽然我拖到了周二才写完,可能已经周三了。中秋假期结束了,不过还是祝你中秋快乐,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七・我嘞个小虎队.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六・还是MC大佬</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9-0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沟槽的小学期><h2>沟槽的小学期</h2><p>我很不想做这种东西。最后还是一天水了一下,上台展示的时候还被老师质疑: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p>那肯定简单,毕竟我也没怎么用心做。不过被看出来了还是有点失策……下次可能需要更巧妙地水一下。只是我不想编一堆没用的文档,而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只有一点点。算了,这样也好,也不藏着掖着的,我随便做,然后随便给我点分得了。来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wap.showstart.com/pages/activity/detail/detail?activityId=237254> 郁乐队的 20 周年演出 </a> 。我永远喜欢旋死😭<figure><img alt="Die From Sorrow!"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ac0e4835486448646888a840507fff59_72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Die From Sorrow!</figcaption></figure><p><del> 张瑞欣老师四十了看着和二十岁一样,可能金属是能让人永葆青春的……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几年前,苹果电脑公司曾经策划过一款电视广告,两名高管在讨论不同款个人电脑的优缺点。两个人都谈到了技术规格,其中一个人说的话饱含深意:最强大的计算机并不是那一款有着最快 CPU、最大磁盘驱动器或是最强劲软件的机器。使用最频繁的那台计算机才最为强大。<p><cite> 《Linux/Unix 设计思想》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咳嗽几声google-的-ai-就知道我有没有病><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7977> 咳嗽几声,Google 的 AI 就知道我有没有病?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声音识别疾病的 AI 模型。这才是 AI 时代真正应该出现的东西!</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美丽的塑料无需掩饰><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4755> 美丽的塑料无需掩饰 </a></h3><p>这篇文章怀念了过去电子产品用的「美丽塑料」。说起 Y2K,一定要有塑料的。我确实很喜欢这种多彩的塑料——很久以前可能喜欢黑白灰的,但是觉得还是彩色更有趣一些。<p>塑料的另一面,是工业。毕竟作为现代石油化工的代表,塑料绝对是在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材料了。塑料可以是厌倦的塑料袋、边缘粗糙的小玩具,也可以是一些更精致的东西:塑料并不坏,当然也不好。它只是一种材料罢了。<p>人们会说,「这质感太塑料了」。却没想到,被指代的那些「粗糙塑料」,支撑起了多少的生活生产活动,只是不关注美学罢了。美学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很重要的——但我也喜欢塑料粗糙的那些质感,看到带有工业气息的、网状支撑结构的塑料椅子的时候,我会觉得其实挺好的。<p>何况,我们还有这些设计团队做的塑料产品呢。美丽的塑料无需掩饰。不, <strong> 是塑料本身就无需掩饰 </strong> ,不论是好是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透明设计是对无聊的反击><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5821> 透明设计是对无聊的反击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透明外壳的产品。当你是一个技术爱好者的时候,元器件看起来是很酷的,所以透明外壳就很酷了。透明外壳是粗野的吗?毕竟它把技术的电路暴露在用户的面前?还是说透明外壳是友好的呢?因为它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绝不隐藏什么?<p>或许透明外壳的设计者们没有想过这种流俗的标签化,如果看起来很酷,为什么不呢? <strong> 精致的无聊 </strong> 正在蔓延,我觉得这种反击是很重要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我的蓝色是你的蓝色吗><h3><a href=https://ismy.blue/> 我的蓝色,是你的蓝色吗? </a></h3><p>这个网站通过询问你不同的颜色究竟是蓝色还是绿色,来计算出你眼中蓝色和绿色的边界。我始终觉得颜色的划分非常神奇,人们竟然都能在连续的光谱上区分出不同的颜色出来。牛顿当时是怎么数出七种颜色的呢?或许人们就是有这种让连续概念变得离散的能力。<p><del> 我先前读到,貌似在一些部落中,没有关于蓝色和绿色的概念区分。忘记究竟是在哪里看到的了,可能是《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06126/> 艺术人类学 </a> 》,也可能是我记错了……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open-and-shut><h3><a href=https://github.com/veggiedefender/open-and-shut> open-and-shut </a></h3><p>这个项目可以让你用笔记本屏幕的开合来发送摩斯电码……太酷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苹果新手机壳或停产环保不应该是一个卖点><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8252> 苹果新手机壳或停产,环保不应该是一个卖点 </a></h3><p>这篇文章从苹果的环保手机壳的失败出发,批评把环保作为卖点的行为。如今诸多的政治正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次要矛盾?但却大行其道,甚至让厂家罔顾了更为基本的东西。当环保成为一种卖点的时候,购买电子产品究竟是支持了环保,还是当了自己的赎罪券?<p>再扯远一些,我见过许多先发国家在遥遥领先之后,就大肆输出环保的论调。在这种时候,环保或许不再那么是关心生态环境,而是一种阻碍他人发展的政治策略。在许多国家(在几近定格的世界格局下)为了人民能吃饱饭、为了发展工业化,制造生活必需品的发展阶段,真的有可能不伤及一草一木吗?过度的危害环境是后患无穷的,但是为了环保而不发展生产力,显然是因噎废食—— <strong> 不,你说的明明是你需要继续吃;可是大人们夺走了你的碗筷了。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不良源流考><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7756> 「不良」源流考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日本不良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非常好考据。</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早知道还是-mc><h2>早知道还是 MC</h2><p>周末的时候,咲凌突然说没什么游戏玩,要不要玩 Minecraft。我也有点怀念了,于是速通开了个服务器,但是一开始的效果不是很好。中途我们无聊去下了《城堡破坏者》,但是连不上机——于是我换了家服务,又开了服务器。这回倒是好了,于是一直玩了三四天,我现在是刚建完房子下线来写周报的。<p>哪怕版本已经从我当时玩的 1.7.10 更新到了 1.20,装 mod 做整合包的过程依然是一种折磨。看到报错报告的时候,我突然有点释怀地笑,想起很久以前调试 mod 的时候。游戏还是那个游戏,而我也还是装不好 mod。<p>朋友们其实没怎么玩过 MC,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装太多 mod 比较好,玩纯净生存好了。其实我都没玩过这么纯净的生存,我少数几次玩生存都是开了死亡不掉落之类的。不过还是装了小地图、整理和快速砍树,毕竟砍树多了实在是有点折磨。<p>总之我是一直在建房子。玩了这么久的游戏,这竟然是我第一次在生存中建房子,实在是有点幽默。他们有的做了各种机器,有的建了长长的铁路,有的开辟了海上航线——我一直在研究那个屋顶应该怎么建好看一点。<figure><img alt=我嘞个中世纪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c2f3d32dd3a3f190788cf3fac3bb94df_72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我嘞个中世纪</figcaption></figure><p>两三天玩了十几个小时,有初中痴迷的感觉了。MC 还是很好玩,创造的乐趣永远是伟大的。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4%B8%89%E5%8D%81%E4%B9%9D%E3%83%BB%E6%94%BE%E5%81%87%E4%B8%AD%E7%9A%84%E6%94%BE%E5%81%87.html#为何我们对minecraft的兴趣难以超过两周> 半燃其三十九 </a> 的时候,看了一个说 MC 玩不久的视频,然后还抒情了一番。现在看来可能只是在创造模式玩腻了,体验一下生存模式的成就感也好。而且也有人陪我玩,可能能玩得更久一点。<p><del> 不过我还是在想,我们能坚持多久呢?我估计一个月是差不多了吧……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读书不是一种爱好><h2>读书不是一种爱好</h2><p>读书 <strong> 不是 </strong> 一种爱好。为什么都觉得这是一种「爱好」呢?这绝对不该是什么消磨时间、抒发喜爱的活动。读书,和园艺,钓鱼是不一样的是:读书是一种学习活动。 <del> 别的活动也有学习的成分,但是……你懂的。 </del><p>作为学习的读书,为什么会变成「爱好」,变成生活中次要的成分?读书必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不是什么玩弄概念的说法,读书、学习,一定会深刻地改变你的生活态度、一些价值判断——甚至颠覆思维方式。<p>在这种时候,还说这是爱好,是消遣,明显是失当的。这掩盖了「从书本中学习」这一行为的深刻后果。我在某天突然这么想到,决定以后都不这么说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9 月 2 日至 9 月 8 日、今年第 36 周、学期第 2 周的周报了。小学期结束了,现在算是正式的开学了呢。明天还要上早八……下周见!(逃</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六・还是MC大佬.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五・多大了都要玩</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8-3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热麻了><h2>热麻了</h2><p>周四的时候出去拍了个视频,气温实在是太高,我的手机拍到一半提示过热,自动关机了——我录完之后才发现的,只好换了一个阴凉的地方重新开始。我感到橡胶的鞋底似乎有些烫脚。<p>然后背着吉他,满头大汗地回宿舍的时候,遇见了大一军训的队伍。我听到有人说:我草,白毛。那一刻我真的没绷住。不管了,还是看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1606> 凉宫春日的忧郁 2009 </a> 》,一部讲述 SOS 团日常的校园动画。我挺喜欢这版的漫无止境的八月的,感觉非常好玩。硬控大萌神六百年啊嗯。<p><del> 说实话凉宫干了不少出生事情,不过可能二次元美少女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故事-vs-游戏互动小说之战><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buUSsYjObdIkiGEs5AV5A> 故事 VS 游戏:互动小说之战 </a></h3><p>这篇演讲分享了作者关于故事和「游戏性」的冲突的看法。作者当年的实现方式是,创作许多的剧情片段,设置一系列的变量,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的方式,判断当前的变量状态会导向哪一个剧情分支。或许看上去有些原始,不过现在的一些互动小说用的也是类似这种的方法。<p>在演讲的结尾,作者说了这样的一段话:<blockquote><p>当我们因编程、调试或反复测试而疲惫不堪,所有的乐趣都消失殆尽时,这时很容易质疑我们所做工作的价值。</blockquote><p>这或许是每一个创作者都经历过的历程……</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一篇关于游戏后抑郁的文章><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Az74r96BYXTVy-z_cMF9A> (一篇关于游戏后抑郁的文章)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打完游戏后的难受感:游戏后抑郁。我更改了文章的标题,因为原始标题挺标题党的(还没通关《黑神话》的建议放一放,因为……),大概是在赶最近的游戏热度。<p>这种「抑郁感」不仅仅出现在游戏之后,在看完精彩的小说或者电视剧之后也会出现这种感觉。其实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玩完游戏之后总觉得有点莫名的空虚感。但是,如果我再打开游戏的话,我又不知道干什么了,毕竟已经通关过了,但我又不习惯玩二周目——再来一遍也不能带给我相同的体验了。<p>文中提出,这种感觉或许叫做「后劲大」,或者「怀旧感」更为合适,因为在失落惆怅的同时,人们往往也会有一种充实的感觉,细细品味作品的余韵。<blockquote><p>我们如果认为这种感觉是抑郁,就会忍不住想要找出方法去应对它,但把这种感觉视为怀旧,就会带给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静下心来接纳并感受它的存在,不必急匆匆地将作品完结后的这种伤感驱离我们的生活。</blockquote><p>这或许是一种面对作品结束的方式……我应该试试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追忆方形复选框><h3><a href=https://tonsky.me/blog/checkbox/> 追忆方形复选框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的复选框和单选框在样式上的区别:复选框是方形的,而单选框是圆形的。然而,近些年的 UI 设计中逐渐抛弃了这种隐晦的传统,方形与圆形开始混用了。<p><del> 其实我从来没注意到这点。 </del> 用样式做出区别确实挺优雅的——但同时可能也增加了用户的负担。辨认屏幕上小小的形状,会比点一点别的框来试验一下究竟是不是多选更方便吗?我想可能不是的。这种传统没有传承下去,我能感到作者的遗憾。但可能我们该换一种方式了,在这个竭力减少用户认知负荷的时代。<p><a href=https://sspai.com/post/91610> 如何看一场落日 </a><p>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观赏落日的方法。非常诗意,超喜欢这篇文章。 <del> 虽然我懒得出门就是了。 </del> 我用少数派的初衷应该是看这种文章的,而不是看人天天折腾笔记软件和 AI……<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qUJeRwifWCFPK0NdaQLqQ> 蚊子究竟是怎么找到我们的? </a><p>这篇文章科普了蚊子是如何探测人类的。除了人类气味、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之外,科学家近期还发现热红外辐射可以吸引蚊子。<blockquote><p>这些发现还能解释为什么宽松的衣服特别能防止蚊子叮咬。它不仅能直接阻挡蚊子,还能让红外线在我们的皮肤和衣服之间消散,这样蚊子就探测不到了。</blockquote><p>所以夏天穿些宽松的衣服是很有道理的(</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这几把腾讯云><h2>这几把腾讯云</h2><p>周四的时候,腾讯云给我发短信说,我的博客上有欺诈信息。我以为是什么无关紧要的警告,暂且没有去管——结果第二天就把我的博客封了😓<p>然后我发了工单,表示我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博客,等了一天之后系统给我解封了。我本来想问问是哪里触发了告警机制的,但是他们也没告诉我。我才知道腾讯真的会审传输的内容……莫名其妙的审核真的很烦人,或许我应该把 CDN 和图床都换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玩耍><h2>玩耍</h2><p>周五 <del> 已经迟到了还不紧不慢地 </del> 去上课的时候,我看见两位做保洁的阿姨在玩一个平板车。确切地来说是那种搬运用的手推车,一个板,四个轮,然后一个把手这样的。<p>一位阿姨坐在平板车上,另一位阿姨推着她在走廊里走,旁边还有一位大爷在乐呵呵地看。那时还是小学期,没有正式开学,所以在教学楼里的学生很少。再加上已经上课,所以走廊里的学生大概只有我一个。他们没有注意到我,我驻足了一会之后就上课去了。<p>玩耍或许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能力。什么「多大了还贪玩」之类的话,滚你的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写了《 <a href=https://woodash.cc/records/%E7%9B%9B%E5%A4%8F%E5%B0%86%E9%80%9D%E2%80%A6%E2%80%A6.html> 盛夏将逝…… </a> 》。虽然这是一些日子以前写的文章。然后现在想说的是:<p>天好热呢。这样的夏天还是快点结束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8 月 26 日至 9 月 1 日、今年第 35 周、学期第 2 周的周报了。感觉小学期也是纯纯幽默来的,不过也好,找些时间读书玩游戏了。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五・多大了都要玩.html</link>
</item>
<item>
<title>盛夏将逝……</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4-08-3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写于一些日子以前)<p>我其实并不喜欢夏天。<p>在台灯前坐了太久,起身看表的时候,已经是五点了——实际上只是三点二十五分。我头晕目眩,被强光激起的,眼前绿色的耀斑,盖住了正确的时针。浏览一下网页,今年是《东方永夜抄》发行的第二十周年。我和这款游戏是一样大的,尽管我并没有通关过哪怕一次。<p>我其实并不喜欢夏天。我不喜欢太阳在顶上焚烧的感觉,也不喜欢高温的室外。夏日的美好事物大概是和我没什么干系的。有什么呢,是大海吗?我有一段接近溺亡的经历,于是对水得了沉重的 PTSD,直到现在都还不会游泳。至于这是真事还是我在臆想中添油加醋的、用以逃避学习游泳的自我保护机制,我大概永远也搞不清楚。至于单纯地在海边散步之类的事情,我想还是免了吧。该死,我甚至想不出来第二个和夏天有关的体验了,我刚刚问了问 GPT,它们是知道的。<p>我想过,如果我不用十进制的话,那我现在只是 <code> hex14 </code> 岁,看上去甚至还年轻了不少,差不多正是故事发生的年纪。我如此抗拒这逢十进一的进位法,正像 1999 年的人们忧惧着千年虫:边界情况总是令人担忧的。<p><strong> 某一天,我突然想到,我已经比作品中的很多角色活得都久了。 </strong> 在考完试的同时,我发现原来我渴望开始的青春的少年生活好像已经结束了。唉,你这卑劣的做题蛆——是可以这么说的,但我只感觉有些难过。现在我看到中学生在编程啦、做游戏啦、组乐队啦、写小说啦,觉得我那时似乎也想要做这些事情来着。<p>我坚定的想:夏天大概是我最不喜欢的季节了。而我是出生在这个季节的,虽说,又有什么所谓呢?尽管我不断地暗示自己,生日的意义其实不大,难道直到生日了才能算长了一岁吗?但这日子还是屹立地插在时间的轴上,纹丝不动,我没法不注意到。暑假结束了,夏天就结束了——我很久都是这么想的。这是学生天真无邪的时间观,哪有什么十二个月,一年只是学期和假期交替着罢了。于是我恰恰好地落在八月的三十号:再晚一天,就该去领新书,交作业;再继续晚一天,就要开始上课了。真奇怪的时候啊。<p>可我虽然这样地想,夏日仍旧不会结束。九月初的天气依然炎热,甚至到了十月也还会这样。行星缓慢地公转,直射点缓慢地向赤道走。很慢很慢。但光却走得太快。于是太阳的光焰还要伴随我很长时间。有一天我看着夕阳斜照进来的光发呆,看那束温暖的橘黄色。我突然想起「自古逢秋悲寂寥」了。原来夏天除了是我最讨厌的季节,还是我最难过的季节,或者二者其实是一样的。橘黄色的乐观是一种统计学,而统计学总是只关心其中一部分的。 <strong> 操。 </strong><p>盛夏将逝。《盛夏将逝》!我听着维克多·崔不断地唱 leto、leto。这是我认识不多的俄语单词了,夏天的意思,我打不出西里尔字母。录音室版本的编曲绝对算作了弊,至少有三轨吉他在交替着响。现场是不可能这样的,毕竟只有两个吉他手。但,录完这张专辑后,崔开着他的莫斯科人 2141,出了车祸。这是永不会有完整的现场演出的歌,盛大的夏天已经逝去了。一年后,整个苏维埃的盛夏也消散在空气中——不过,或许那时早已不是盛夏了。<p>我大概在高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多好的旋律啊。我说不出来。大概是迷惘?这么一想,那时我确实很迷惘,现在……也是吧?那时忘记盛夏将逝了,所以就现在吧。</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盛夏将逝…….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四・开开开学学学</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8-2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凑合开学><h2>凑合开学</h2><p>现在是 8 月 25 号的晚上十一点,明天九点就该上课了,教 Stable diffusion 之类的东西。哈,答辩教学安排。凑合着开学吧。<p>一进入学校片区,我的精神状态就和中心距离同步下降……有时候会想我来上学是干嘛的……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在玩《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black-myth-wukong> 黑神话:悟空 </a> 》,一款西游主题的动作游戏。等了这么多年,竟然真的等到了。游戏质量该说是瑕不掩瑜,我还是不敢相信竟然真的能玩到国产的大作。我从没奢望过一步登天,从一穷二白突然就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但游戏的素质还是给我了一点震撼。这是个好的开始,虽然迟了几十年。我觉得冯骥的那句话真的挺好的:<blockquote><p>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blockquote><p>我还没玩多少,慢慢打吧。<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485> 凉宫春日的忧郁(2006) </a> 》,一部校园动画。感觉团长就是终极的乐子人,我要创造一个乐子的 sekai!<p><del> 还是喜欢老番特有的莫名其妙感,可能这就是二次元。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pixel-9-重新定义了手机拍照-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7104> Pixel 9 重新定义了手机拍照 ,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谷歌新机 Pixel 9 上搭载的 AI 图像功能会给照片的可信度带来巨大的冲击。文章中有一例,是在外卖图片中生成一只蟑螂来诬陷商家……我得说这个冲击力确实非常大。</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补药开学><h2>我补药开学😭</h2><p>终于还是到了开学的日子。<p>一想到快开学了,我就一点干劲也没有。暑假想做的事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做完。我早就知道,所以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失落了。不过我练的曲子好像还是很难,临走前的几天还没有录出满意的音。算了,慢慢来吧。<p>早上起来收拾一下行李,到了机场之后发现还要等上挺久。然后我发现忘带了不少东西——都是收拾的时候太心不在焉导致的。算了,让家里和我的书一起寄过来吧 <del> (带回家的三本书还有一本没读) </del> 。<p>然后画面咻的一闪,我就回到了宿舍 <del> (什么乱七八糟的蒙太奇) </del> 。真相是,天气很糟,飞机晚点了两个小时,我实在不想提着箱子追末班车,还是打了个车回学校。<p>我在车上的时候想起,我高中快迟到的时候也会爆米打个车——我今早出门的时候看着我家的狗,一瞬间让我想起很多个相似的,高中返校的傍晚。<p>半睡半醒间到了学校,我还没反应过来。师傅说停哪里,我抬头一看是学校金色的名字。走在校内的大路上的时候,我发现包的拉链没拉,会不会在车上丢了什么东西呢?不过我不想管了,毕竟都已经下车了。<p>回到宿舍,整理好之后已经快一点钟。洗个澡然后下楼买一桶泡面——生活状态又回来了。明明刚回到学校两个小时。然后我熄灯后自己吃着泡面,说实话不是很好吃,而且还忘了接水。<p>对了,包里什么都没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在帮部门干活。想能不能做点好玩的东西,但是最后还是只能做出很无聊的设计……唉,想成为设计高手……</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空中的地平线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40939572ce0f9e86fcc44e5530f9c05.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空中的地平线</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8 月 19 日至 8 月 25 日、今年第 34 周、学期第 0 周的周报了。由于新学期开始了所以我决定久违的在周日写完周报。现在在听 <a href=https://music.163.com/album?id=241489739> 記憶線 </a> 这张专辑,心情好了不少……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四・开开开学学学.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三・夏末余晖</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8-2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有朋自远方来><h2>有朋自远方来……</h2><p>Pop 放假来广东玩,正好我也想去广州看展,于是说带他吃个茶楼好了。<p>穗深两座城市离得并不算很远,坐高铁的话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到。我记得上次去的时候地面上贴着免购票进站的广告,查了之后发现差不多是地铁的模式,但评论说体验不是很好。于是我还是按传统的办法买票上车了。<p>到广州的时候雨很大。Pop 说,从北京过来,怎么又回到北京路了(广州的一条步行街)。茶楼其实没有之前做的好吃,品控有点不太稳定了。吃完之后赶着去看展,在雨中疾走终于是赶上了,勉强在闭馆前看了半个小时。本来说在广州看完 live 再回去的,但我觉得有点太晚了。于是我买了那个乐队第二天在深圳的门票,坐车回深圳了。<p>听说以后两城可以坐地铁往来了,大概会方便许多。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去了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TMNK_wIVteapEZ5ouWceg> Award360°展2023 </a> ,一个 Design360° 主办的获奖作品展。作品的风格都比较实验,很厉害也很有趣。<figure><img alt=马桶!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1e54c6f02a452c43394f7ed719dfade.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马桶!</figcaption></figure><p>看了 <a href=https://wap.showstart.com/pages/activity/detail/detail?activityId=236356> Dope Purple 的演出 </a> ,嘉宾是云镜乐队。两支乐队的演出都非常……激情四射,主打一个和吉他打架。我今年看过的最狂野的演出。<figure><img alt=主打一个狂野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bf0775cd05b807a015d00f39b251da6_72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主打一个狂野</figcaption></figure><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43/> 十三号星期五 </a> 》,一部讲述水晶湖溺亡的孩子报复游客的恐怖电影。便宜土片,看乐了。<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04148/> 小丑回魂 </a> 》,一部讲述孩子们对抗小丑的恐怖电影。不恐怖的部分质感很棒,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主旨大概是不要害怕和团结一致,还挺正能量的。<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17598/> 电锯惊魂 </a> 》,一部讲述二人被困在密室里进行死亡游戏的恐怖电影。镜头很酷炫,叙事手法也挺有意思的,虽然细节有些难绷。恐怖片难绷一点也正常吧(<p><del> 上面三部电影是中元节晚上看的,说实话好像都不吓人。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设计这一专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但假设,设计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呢?<p><cite>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35RQjhoK_6yY0m4RP-ZJQ> 孙尧:赴韩年轻设计师,在漫步首尔中寻找「方法论」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我们需要 LLM,但我们仍然希望有公平可言,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发明出理想的公平是什么样子。<p><cite>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C6OM47uEv9R8oCOvYWkVA> Nature曝惊人内幕:论文被天价卖出喂AI!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硅谷的失败博物馆用这些翻车告诉你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0qqRMmQ4_JM98BsZ7wy9Q> 硅谷的「失败博物馆」,用这些「翻车」告诉你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收藏失败公司产品的博物馆。<blockquote><p>在硅谷的「快速失败,频繁失败(Fail fast, fail often)」口号下,失败有时甚至会变成了成功的「符号」之一。</blockquote><p>虽然乐观主义是很好啦……</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游戏教育再反思我们何以丧失了玩的能力><h3><a href=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b769ebdb5e6d6bf952f235> 游戏教育再反思:我们何以丧失了玩的能力 </a></h3><p>这期播客聊了我们为什么丧失了「玩的能力」,很复杂的话题。我觉得介绍里面的一段话写的特别,好(?),在这里摘出来:<blockquote><p>按在这期播客发布的前一天,家里人恰好又给我打了个电话。自从我把 Switch 塞给妹妹之后,关于她「一天究竟该玩几个小时」「有朋友到家里来该不该给她多一点游玩时间」「钢琴练不好到底应不应该怪游戏」的争论就一直徘徊在我们家里。因为这事,我妈久违地打了我妹,并且严厉地断了她三天的游戏时间。听说事后我妹一边赌气一边坐在钢琴前面,一遍遍地越弹越快。我们应该都认同「玩的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带来解放——或许也象征着和某种事物作抗争。我相信我妹弹不好钢琴肯定和玩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肯定和不给她玩有很大关系。可惜的是这种解放的、抗争的、重要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好好保存下来。</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什么是玻璃态设计风格><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pTF8rPk4je4cXMvQX-Vog> 什么是玻璃态设计风格?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界面设计中的玻璃风格。还不错,虽然我觉得用太多就有点土了。工商业最爱啊嗯。</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所谓翻译即非翻译游戏本地化工作中的叙事设计><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6689> 所谓翻译即非翻译:游戏本地化工作中的叙事设计 </a></h3><p>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翻译《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inds-beneath-us> 沉没意志 </a> 》时的一些方法。很结合原文,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翻译。</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初试-archlinux><h2>初试 Archlinux</h2><p>我前些日子看着我的 Chromebook,想着干脆装个系统玩玩好了。然后我觉得 Arch 可能好玩一些,然后就被安装流程硬控一天:找不到 u 盘做引导盘;安装的时候误触关机键;进行到最后一步发现前面少了一步;设置错硬盘分区……总之重试了四五回之后终于进入了系统。<p>然后折腾了 GUI、输入法、浏览器之类的东西,大概是可以用了。不过音频设备还没配置,而且我前几天换了个启动界面结果进不去桌面了,现在还没修所以一直是死了的状态。大概过几天恢复一下之前的备份之类的。<p>总之感觉还是挺好玩的。典中典之「Linux 是自由的(不过需要你的时间也是自由的)」。<p>参考资料:<ul><li><a href=https://arch.icekylin.online/guide/rookie/basic-install.html> archlinux 基础安装 | archlinux 简明指南 </a><li><a href=https://wiki.archlinuxcn.org/wiki/%E5%AE%89%E8%A3%85%E6%8C%87%E5%8D%97> 安装指南 - Arch Linux 中文维基 </a><li><a href=https://wiki.archlinux.org/title/Chrome_OS_devices> Chrome OS devices - ArchWiki </a></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8 月 12 日至 8 月 18 日、今年第 33 周的周报了。下周就要回学校了,暑假也结束了呢……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三・夏末余晖.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二・烤视频啊嗯</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8-1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你给我下楼走走><h2>你给我下楼走走</h2><p>很久没出门,家里有点嫌我烦了,正好找朋友们出来随便走走。诗羽老师还在上海打工,所以算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了。吃了个茶楼之后在华强北电子市场里逛逛,发现不少新奇的东西(而且说实话明明比游戏里科幻多了)。然后晚上找了个酒吧玩德州扑克,还是挺有乐子的。<p>这周还翻译了一个视频,有兴趣的话看看下面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这周好像没看什么。</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了和-ai-唱反调instagram-上演了一场-1200-人的行为艺术><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4391>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Instagram 上创作者们反对 AI 的一场行动。开头的那张火烈鸟还真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我在 <a href> 半燃其三十四 </a> 的时候也没绷住。<p>文中的 Beth Spencer 说:<blockquote><p>没有任何软件经历过我们创作艺术的挣扎和喜悦。</blockquote><p>我很支持这句话。然而——在蓬勃的生产力下,这样的小生产的微小的个人体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有另一个看法,作品是 <strong> 在创作过程中 </strong> 被决定的。这看上去是一句废话,不过我强调的是「创作过程」。<p>使用的工具、当时的心情、一点失误、偶然的想法……诸如此类的不被在意的事情,构成了作品(或许很重要)的一部分。使用矢量绘图软件,画出的作品就更不容易有那些自然的质感;在忧郁的时候写出的旋律,和平时是不一样的;偶发的好奇,会将作品带向一个未曾触及的崭新氛围……<p>而,使用 AI 工具做不到这些。使用 AI 工具的创作是怎样的?选择一些模型、框架、网络,输入提示词,调整随机种子,或许再放入一些媒体文件。然后点下生成。等待。几十秒或是几秒。不用等也说不定。<p>于是你就获得了一个成品。然后看看这和你 <strong> 想象 </strong> 的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明显的错误之类的东西。如果没有的话,创作就完成了。问题是,你的预期、创作的目标、你大脑里,比 AI 复杂许多的那个「潜空间」,往往是在创作过程中 <strong> 才 </strong> 决定的。 <strong> 你其实不明确知道你想创作什么 </strong> 。你要的是平静的氛围,是精美的画面,是引人入胜的情节——但这些都只是概念,作品的成型过程在你的脑中,而不在向量的潜空间里。<p>我不敢说,创作过程就一定决定了最后的作品,这种决定论和调 AI 参数落入同一个窠臼了。但我相信创作过程还是对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的,一切挣扎和喜悦都来自于此。你是你阅读的东西。作品是创作的过程。<p><del> 难道使用 AI 的创作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调整提示词与模型同样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我也是了解的。不过,用 AI 工具始终会被训练数据的统计学所影响,这是工具的属性了。在这个层面上,我没说这种创作过程是不好的,我只是指出工具和其他许多事物会影响作品。但我还是认为 AI 工具会妨碍人形成对作品的认知。传统的创作可从不叫 <strong> 炼丹 </strong> 、 <strong> 抽卡 </strong> ,不是吗?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代码艺术家不会被-ai-取代><h3><a href=https://lutaonan.com/blog/code-artists/> 「代码艺术家」不会被 AI 取代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使用 Cursor 工具协助编程的想法。我觉得文中最关键的是这段话:<blockquote><p>这里我提到的 <strong> 描述清楚我的需求 </strong> 是用 AI 生成代码中最重要的一点。所谓的「需求」不仅仅是描述这个函数需要做什么事情,还需要包含这个函数应该接收什么参数,返回的是什么数据结构。</blockquote><p>也就是说,设计系统、流程、操作、数据结构的任务,仍然应该由人类完成。为细小模块提供了清晰的需求之后,把用代码实现的任务交给 AI 合情合理。AI 做的实际是把伪代码翻译成代码了,于是程序员就不用再在复杂的文档海洋里找到需要的函数。 <del> 不过出错的时候或许会更加头痛吧。 </del><p>和上面一篇文章合起来看,人和 AI 应该怎么做应该是很清楚了。虽说我觉得艺术的创作和代码的创作不大一样,代码艺术家也不是艺术家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与兽相语通语者的秘密往事><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5510> 与兽相语:通语者的秘密往事 </a></h3><p>这篇文章用真实史料和添油加醋介绍了通语者的故事……这野史有点太狂野了,纯粹野生。</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最近流行的设计师色块头像居然大有含义><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NxDHz6ut_YeqQ1l_yau7w> 最近流行的设计师色块头像,居然大有含义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许多颜色的故事。 <code> #16161D </code> 这个颜色竟然叫「本质灰」,指的是闭眼看到的颜色。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定义的,不过还是感觉很酷炫。</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造体验><h2>创造体验</h2><p>发明新的有用的事物,很好。但这不代表,没有发明就是坏的。一些人常常在说,某个事物只不过是把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了,并没有真正创新的地方,怎么能叫「创新」,怎么能称赞呢?<p>我想,这种线性的单一的「创新观」, <strong> 绝对 </strong> 是有问题的。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创新的时候,并不都指的是创造了新技术或者新方式。合并原先已有的事物,实际上创造出了新的 <strong> 体验 </strong> 。<p>这不该被视为普通的优化。量变引起质变。尽管技术上是很好理解的拼凑、组合——或者你要叫做 <strong> 缝合 </strong> 也无所谓——在主观的层面上,事物提供给人的是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体验层面上确实是有显著的差异的。<p>当 iPhone 用触摸屏颠覆整个手机世界的时候,支持多点触控的屏幕已经发明许久了。不谈学术界与工业界之类的话题,创造体验,创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难道不算是一种创造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烤肉><h2>烤肉</h2><p>这星期试着翻译了一个视频。<p><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qYLezEiH/> 【中字 | 互联网地下史】黑客文化的起源 </a><p>起因是我想看些计算机文化的资料,发现 B 站上好像没什么这种视频。于是我去 Youtube 看了看,发现一个介绍黑客文化起源的视频。频道似乎没有运营很久,但是视频的质量非常的高,评论也在说「为什么你还不火」这类的话。我想,我能不能试试把这个视频翻译成中文搬运呢?<p>然后我就去学了一下,先下载视频,然后接着网站生成的字幕打轴(我的水平还不足以准确地听出原文),校对一下原文,然后开始翻译,调整样式,压制,上传——大概是这个流程。<p>我把翻译过程当成是一种学习:既是对英语的,也是对视频内容本身的。GPT 和翻译器在过程中帮了我很多,我可以询问 GPT 句子中某个词的作用,猜测原本的意思;或者用翻译器查查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语言大模型是做这种事情的。不过我没把翻译的 <strong> 权力 </strong> 交给机器,我要说,翻译出来的东西绝对不叫机翻。我相信我的语文水平大概还是够用的,于是我做了很多调试,尽力让每句话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原文中有大量的定语后置的结构,我在上面纠结了很久(大概还是因为我的翻译水平不够)。翻译的时候,我也顺着文本查了很多资料,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研读的过程。<p>我在翻译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我应该去找作者申请授权的。发了一封邮件未果之后,我联系了作者的 Discord。他很爽快的答应了,似乎也没在乎我的语法错误(<p>总之第一次烤肉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有兴趣的话请看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11 日、今年第 32 周的周报了。明天准备去广州看展的,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二・烤视频啊嗯.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一・长浪奔袭</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8-0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精神状态稳步下降中><h2>精神状态稳步下降中</h2><p>这些天处于一个悔恨 - 摆烂的循环中,心情不是很好,而且玩了很多黄油(甚至还给我玩出戒断反应了)。我操,假为什么会放成这个样子。生活一坨屎,而且做的东西也一坨屎……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67/> 银河系漫游指南 </a> 》,一部科幻喜剧。一段荒诞而又趣味横生的旅程,一个宇宙的终极答案,一群莫名其妙的生物。科幻喜剧是这么拍的!<p>玩了《 <a href=https://learngitbranching.js.org> 学习 Git 分支 </a> 》,一款有关 Git 的学习游戏。或许该叫交互式教程更合适一些?不过和游戏基本没什么区别吧。这下学明白什么是变基和摘取了,游戏化果然有利于学习😭</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如果一个源于地下音乐场景或特定社会运动的风格被广泛用于企业广告中,它是否仅通过美学保留其原始的叛逆精神或文化意义?如果根本没有反抗的核心,只是看起来「朋克」,是毫无意义的。<p><cite>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2sFVuFJmcPoauo__7O40w> 个人风格爆火后,它还独属于设计师吗?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控制论如何连接计算反主流文化与设计><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6021> 控制论如何连接计算、反主流文化与设计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控制论在那个年代的重大影响。我最近越来越感受到万物的联系了,我才认识到以前对我来说那些泾渭分明的事物,此时正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像。文中介绍了很多相关的读物,我想我应该去读一读。</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玩了就会着魔-反dd的影视漫谈><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6121> 「玩了就会着魔!」-反D&D的影视漫谈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数十年前的 「DND 恐慌」和相关的影视。不得不说这种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总归是要找些东西抵制的:摇滚乐、DND、电子游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神经多样性在游戏开发中意味着什么><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jKsYQahg7SAsh5tpmNrgA> 神经多样性在游戏开发中意味着什么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游戏行业的神经多样者们对于让游戏业变得更包容的建议。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术语(不过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是「有病」的),相对应的,所谓「正常人」称为神经典型人群。我觉得让游戏变得更包容是非常好的事情,应当让每个玩家都能平等地享受游戏,无论是性别、种族、认知、文化——虽然我觉得现在的方向不太对就是了。</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世界好吗><h2>世界好吗</h2><p>这个世界是 <strong> 美好 </strong> 的吗?<p>我可以看萌萌视频。我可以玩游戏。我可以听好听的歌。这种时候,我感受到的世界或许是好的,像那种冬日暖阳的欣喜。<p>但多地依然在打仗,生态、经济、文化、政治——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那么美好。<p>这和我有很大的关系吗?毕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地方,也没受饥寒交迫之苦?<p>但我想起凝望大海的时候。远方的浪总是会拍打过来的,而系统的某些坐标上,此时波涛汹涌。一切正在顺着偏导传递过来,日夜兼程。</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批注弹幕和对话><h2>批注、弹幕和对话</h2><p>前些日子,在读诗羽老师送给我的书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他留在书上的批注。看着他写的那些笔记,我想起了视频的弹幕。<p>批注和弹幕一样,相比起独立的评论,和内容的联系会更紧密一些:弹幕覆盖在视频之上,而批注甚至可以穿插在文本之中。如果把读书和看视频当作是和作者的对话的话,那批注和弹幕就更像是读者间的对话,或许更偏向讨论一些。<p>和(基本)匿名的弹幕对照起来,批注的距离会更近一些。手写字体、更加长久的陪伴——以及我真的知道批注者是谁。和熟悉的人进行对话明显是更亲切的。<p>不过这种穿插在内容中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干扰对原始文本的理解。我最近经常会关掉弹幕了,有时是不喜欢讨论的氛围,有时是不想受到他人的干扰。但我还是挺喜欢这些东西的,它们丰富了内容(或许在共创中已经成为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很有人情味。</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figure><img alt=一张有关黄星和红旗的海报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d4852a2a91f61ad9ec9cdc2a8107962_72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致敬传奇宣传海报</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7 月 29 日至 8 月 4 日、今年第 31 周的周报了。真的是热到爆,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一・长浪奔袭.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十・风雨不动</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7-2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台风天><h2>台风天</h2><p>在 <strong> 干燥热烈 </strong> 的华北呆久了,回到岭南才想起这是刮台风的季节。<p>潲雨淋湿了我的窗台,洒在书上,我急忙关上窗。风雨来得始料不及,难以捉摸。出门前还是大晴的天,顷刻就会变得大雨倾盆——然后在我回到家,洗去身上的雨后,又发现乌云已经飘远。飘散着,像是嘲讽我的。无可奈何。<p>夜里,会雷声大作,而云彩像是叠加了一层 <code> random() </code> 函数,在黑白之间不断地频闪,扰人清梦——透过眼皮的闪光。于是只好拉上窗帘,也忽略小狗的咆哮,勉强睡去。不过大部分时候我是熬夜到很晚,在雨停之后才睡的是了。<p>现在暂且是消停了,天空白的一尘不染。来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61458/> 大问题 </a> 》,一部从问题出发的哲学科普。这本书每章的开头都会问一些问题,当我去回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晰——于是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求知欲。不得不说这种阅读的体验还是挺有趣的。<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16104/> 从21世纪安全撤离 </a> 》,一部讲述能在 1999 和 2019 之间穿越的几个少年的故事。潮的出水了属于是,不带脑子图一乐看还行,视觉好玩的地方还挺多的,狂轰滥炸啊嗯。</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以前手痒给小树打了个结没想到这次回老家竟然长成这样了><h3><a href=https://www.v2ex.com/t/1059446#reply0> 以前手痒给小树打了个结,没想到这次回老家竟然长成这样了! </a></h3><p>这篇帖子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打结的树枝如何继续笔直成长的。学过的生物基本忘干净了,可能是生长素之类的影响。不过生命还是很神奇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应用程序是如何一点点侵占我们时间的><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90769> 应用程序是如何一点点侵占我们时间的?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应用程序如何通过设计使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哎,资本……</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每天都在用的游戏术语你真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吗><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5659> 每天都在用的游戏术语,你真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a></h3><p>这篇文章考据了「骰神」、「肉鸽」、「菜鸟」和「奶妈」这几个词的起源和发展。有趣的科普。</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中国的刺客时代先秦和中晚唐><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5693> 中国的刺客时代:先秦和中晚唐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先秦和唐朝的刺客们。我对历史了解的不算很多(但是对刺客很有兴趣),读了文章之后涨了不少知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滑铁卢牙齿战场清道夫的最爱><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5745> 滑铁卢牙齿,战场清道夫的最爱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18 世纪从战亡将士嘴中撬出牙做成假牙的社会风气。很难评价的事情,有点怪同时又很硬核。文中最后一段写的也很有味道:<blockquote><p>试想一下:为一个你一无所知的事业而战,在炮火和炮弹中冲锋陷阵,在震耳欲聋的火枪声和军刀的敲击声中前进。在遥远的比利时战场上,为了一个有钱人的心血来潮,在那里献出自己的生命。多年以后,一些富有的英国女士,喝着下午茶,会用滑铁卢战役中某个牺牲的、被遗忘的英雄的牙齿咬一块饼干。</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阅读心流><h2>阅读心流</h2><p>最近在读哲学书,很难懂。看了两行之后我就有点开始犯晕了,于是为了专注我就随便记些句子。<p>抄点句子的时候好像真的能帮助我理解,本来看不懂的话抄下来的过程中就分清语法结构了。于是,我开始慢慢的读得懂书在讨论什么,不知不觉中甚至都不犯困了。<p>这可能就是阅读的 <strong> 心流 </strong> 状态。我想起先前玩《异域镇魂曲》的体验,在游戏的前 2 小时,我基本是硬撑着头痛读那些文本的。然而在燃灰酒吧(或者是别的酒吧?清除者的?)与一个 NPC 聊天的时候,我开始一步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设定,慢慢的,一幅宏大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从此之后到游戏结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没再出现过刚开始那样昏昏欲睡的感觉,非常沉浸地, <strong> 玩进去了 </strong> 。<p>大概是,这些内容的理解难度更高一些,所以更难进入心流体验吧。但真正沉浸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为 Paranoid girl 重制了一版 logo。<figure><img alt=logo的展示图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f57afa1381d1dcf0595979e65c000e4.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萌萌</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7 月 22 日至 7 月 28 日、今年第 30 周的周报了。这两天天天在熬夜玩游戏——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十・风雨不动.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九・放假中的放假</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7-2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躺尸日常><h2>躺尸日常</h2><p>读书犯困,弹琴手疼,所以我这周躺在床上玩了很久手机。额,平板吧或许也有。<p>然后周期性地在晚上陷入一种自责的玉玉状态,睡不着觉。或许这是我自找的。就当这周是 <strong> 放假中的放假 </strong> 吧。嗯,请看这周没什么东西的周报。</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9912> 日常 </a> 》,一部天马行空的搞笑动画。我好喜欢这部的氛围😭<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shenzhen-i-slash-o> 深圳 I/O </a> 》,一款模拟嵌入式开发的编程游戏。游戏里对深圳有些奇怪的(刻板)印象,不过我觉得还是挺有趣的。编程,排线,读该死的文档。</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在机器翻译盛行的时代伪本地化是否还有必要><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90269> 在「机器翻译」盛行的时代,「伪本地化」是否还有必要?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软件开发的「伪本地化」做法,用对应语言的乱码字符替代真实的翻译文本测试效果。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做法,长知识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不是我就好奇为啥-ai-公司都要用星星符号><h3><a href=https://www.geekpark.net/news/338373> 不是,我就好奇,为啥 AI 公司都要用「星星」符号?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AI 行业对✨的偏爱。这种时候就很适合用克拉克(被用烂的)的那句,「技术足够先进之后和魔法无异」。<p>额,虽然我一直认为这只是科幻小说营造氛围的句子来着。</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何我们对minecraft的兴趣难以超过两周><h3><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b421n7Hb/> 为何我们对Minecraft的兴趣难以超过两周 </a></h3><p>这个视频介绍了「Minecraft 两周定律」:重回 MC 都很难坚持超过两周。看了之后还真是有点感慨,MC 的确是我小学初中特别喜欢的游戏,我估计一千小时应该是有的。但之后我就很少再玩了,每次重新打开游戏,摆弄一下方块之后,某天就不再上线;然后,之后重复这个过程。或许,没有什么游戏是能玩一辈子的,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玩 MC 的那段日子(可能只是因为那是童年罢了)。</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7 月 15 日至 7 月 21 日、今年第 29 周的周报了。一坨屎啊什么都写不出来,但是我又不想编点文字出来,还是就这样好了。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九・放假中的放假.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八・赏无</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7-14</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上上下下><h2>上上下下</h2><p>最近浅浅读了点哲学的书。不得不说还是挺有趣的,但是还是很悲伤,因为似乎对我形而下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在大问题上开阔了,可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呀。我在想,AI 泡沫会破,但我可能更早的就会被击败了,那该怎么办呢……<p>于是放假的第一周,我躺在床上看动画,读书。因为手柄的方向键不太好用,所以没有玩什么游戏。或许也该做些事情了,总之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13227/>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a> 》,一本如书名一样,讲述了「现代」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启蒙的书。在飞机上非常沉迷地看完了。了解了一些现代的思想,确实是非常有趣。大概算是一个简要的介绍,很浅显,不过对我来说刚刚好啦。<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70538/> 存在主义咖啡馆 </a> 》,一部讲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故事以及思想的书。读完之后对存在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存在先于本质」给了人一种创造的自由,不得不说是非常积极的。除此之外还了解了一些哲学家的作风态度,书封写的「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我是感觉到了。<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709396/> 知觉的世界 </a> 》,一部梅洛 - 庞蒂的哲学小书。好像是整理的电视节目的文稿,有些句子是有点难读(可能是法语的习惯,也可能是我太笨),观众都能看得懂也是很厉害了。评论说适合做梅洛 - 庞蒂自己的导论,说不定后面会看看他写的《知觉现象学》,听上去很有意思(<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93739> 乒乓 </a> 》,一部讲述一群少年与乒乓的故事的动画。很喜欢,节奏、作画、人物、情感,都感觉特别好。我以前没看过运动番,对乒乓球一窍不通的我看这部动画的时候依然会很感动。我会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部作品——大概,说 <strong> 后悔 </strong> 可能有点过了。不过我很喜欢。<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270499> 蘑菇的拟态日常 </a> 》,一部蘑菇女孩和煎蛋女孩的电波系日常漫画。很喜欢这种平淡的忧郁的氛围,一起赏 <strong> 无 </strong> 吧!<figure><img alt=漫画截图,少女们在讨论欣赏虚无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4e84695b11290ef89a9e4aecf8238e6.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看无看个够</figcaption></figure><p>玩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257527> 青空下的加缪 </a> 》。懒得介绍了,标题噱头作,和加缪没有一点几把关系。 <strong> 屎。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中世纪的人怎样看时间><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4890> 中世纪的人怎样看时间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中世纪的计时装置和时间观念。<blockquote><p>如果你是那种发现自己经常迟到的人,那么中世纪会很适合你,因为没有迟到的概念,那时候你不可能在上午 9 点准时与你的经理安排会议。当我们知道准确的小时时间后,老板可以更精确地要求你做足工时,而你,会为讨厌的迟到发愁。</blockquote><p>听上去还挺好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由天气引发的集体幻觉不列颠精神><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4218> 由天气引发的集体幻觉:不列颠精神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英国的天气是如何对「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很有趣,或许是「天气心理学」?</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地上星><h2>地上星</h2><p>在坐飞机的时候,我往下看,城市的灯光星罗棋布。<p>一瞬间,我想,这是地上的星星吧。城市的光总是耀眼,平日的夜里我是看不到天上的星星的;然而,在高空的飞机上,我却能看到地上的星星, <strong> 现代的星星 </strong> 。<p>这是古人从未见过的景象,虽然古人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就是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设计生活><h2>设计生活</h2><p>我常常在想,设计的究竟是什么。以前我觉得是物体,后来我觉得是体验,现在我觉得或许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些并不互斥,更像是一种迭代的关系。<p>设计 <strong> 物 </strong> 不单单是世界中的一个物体,还承载着人物理和心理的活动,以及与物体交互的生活。归根结底,设计应当承载创造新生活的重任。在这里,设计不仅仅是「创造使人愉悦的事物」,更与人类起源的造物活动联系在一起了。 <strong> 发明、创造、设计、制作 </strong> ,这些现代社会分工明确的活动,或许都是起源的造物活动的 <strong> 分化 </strong> ——都是改造自然,做出了新的事物而已:火、车轮、蒸汽机、互联网。<p>有时候,这种说法像是在为设计贴金;但我觉得这是现代对设计,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误解,它们是本为一体的。手机不单单是一种计算设备,现在已经成为肢体的延申,成为数字生活的入口,设计物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生活。<p>我不认为一定只有这些划时代的发明能改变人的生活,所有设计,或者说所有的实用造物都有这种功能:调料瓶、餐具、橡皮擦——无数生活中微小的事物,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p>我前几个月买了一个桶装水用的水龙头,从此我不用再弯腰费力把 5 升的水提起来,将水倒入我的杯中;我用囤积的杂物把水桶垫高,让瓶盖向下倾斜,然后我按下那个水龙头就可以享受到饮水机的体验。 <strong> 所有这一切,只需要一个十几块的、粗糙的、结构简单的塑料水龙头。 </strong> 在网上,这些东西叫生活好物,我从中感到了设计对生活的巨大影响。<p>设计是经过加工制造,分发消费,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的。在繁复的系统中,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作用。这是我现在的 <strong> 联系 </strong> 设计观,设计在生活中发挥价值,或许也能塑造人的生活。</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设计了灰分的篆书风格,做了张海报。感觉我是被矢量图害了,少惦记贝塞尔曲线吧。<figure><img alt=篆书风格的灰分二字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21ddb87acb59aa269f730e0bdc6920b.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新鲜出土</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7 月 8 日至 7 月 14 日、今年第 28 周的周报了。还真是充实的一周,可能是许多年以来看书最多的一周了。感觉还不错,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八・赏无.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七・代价是什么?</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7-0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意外发生!><h2>意外发生!</h2><p>我现在正坐在酒吧里写周报。<p>今天我本想着回家了的,但出门到半路发现,机票竟然是明天的(7 月 8 号)。<p>为了不被已经说下学期再见的同学当成弱智,我决定进城里住一天。订了一个便宜青旅,吃了胡同馆子,现在在北平机器就着大蒜喝啤酒。虽然出了点变故,不过日子还不错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bangumi.tv/subject/218707> 少女终末旅行 </a> 》,一部讲述两位少女在末世旅行的动画。我很喜欢这部作品淡然的绝望氛围,像优莉说的,「 <strong> 和绝望和睦相处吧。 </strong> 」</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图示理解Stable-Diffusion><h3><a href=https://jalammar.github.io/illustrated-stable-diffusion/> 图示理解 Stable Diffusion </a></h3><p>这篇文章结合示意图展示了 Stable Diffusion 的工作原理。去年我或许也大概看过一点类似的,但当时是看不大懂。不过现在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历史边角料丨吃的幻想><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4358> 历史边角料丨吃的幻想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吃的一些有趣事实。最近越来越感觉吃饭很开心,心情不好的时候暴饮暴食是有理由的!</section><section id="互联网巨头,如何合法地「偷」你的数据训练 AI?"class=level3><h3><a href=https://www.geekpark.net/news/337433> 互联网巨头,如何合法地「偷」你的数据训练 AI?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互联网公司如何在 AI 时代进一步从用户身上获取利益。唉,我们得到了便利的服务,却失去了太多,这真的值得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iPhone-X被列为过时产品,是什么让耐用品变成了消耗品?><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1137> iPhone X 被列为过时产品,是什么让耐用品变成了消耗品? </a></h3><p>这篇文章讨论了计划性报废和智能化趋势让产品的使用年限越来越低。或许计划报废算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难以维修的一体化设计,和越来越精密的元器件的确让产品不像以前那么经久耐用了。如果说这算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的话,智能化却是实实在在的 <strong> 过于注重当下 </strong> 了。软件世界日新月异,如果开始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持续更新的话,软件很容易就落后于时代的变化,更何况在这件事上没有人能做得面面俱到。<p>我期望新的、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但我又讨厌将所有事物都数字化的浪潮。我有一只表,其上的一些功能竟然只能通过蓝牙,用手机应用来调节——而手机应用基本上也没有别的功能。真的有必要这样吗?明明手表也可以调这些设置吧。我很难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或许是为了将来的系统更新之类的事情?<p>我离不开手机,这是事实。但这不意味着我愿意在手机上完成 <strong> 本来不需要手机就能完成的任务 </strong> 。好麻烦啊。即使这只表在未来还能正常工作,但我却不相信厂商会为应用提供如此长久的更新支持。到那时,这些功能就会被迫的被抛弃吧,永远埋在闭源的角落里,难见天日。数字化是好的——在一些情况下。正如文中的最后一段一样,一台经典的电风扇,永不过时:你很新,你有各种复杂的物联网的互动,但我能用更久。很久很久。</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多巴胺的神话><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SQwvZLk59rQqiAYQdfnog> 多巴胺的神话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多巴胺的一些科学事实。我以前(在没学神经递质之前)甚至觉得多巴胺是《美丽新世界》里的嗦麻(Soma),吃了之后就很快乐(。不管了,学到了新的知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这些AI产品,正在打破4.3亿人的障碍><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1156> 这些 AI 产品,正在打破 4.3 亿人的障碍 </a></h3><p>这篇文章了 AI 在无障碍领域的应用。我愿意相信这才是技术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而不是欺骗、剥削与战争。</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现代设计很好……但代价是什么?><h2>现代设计很好……但代价是什么?</h2><p>我以前对简洁、几何、现代的设计很着迷。那样精炼,那样有力……但这几个月,我渐渐地想,或许「现代」设计是有缺陷的。<p>你说它理性客观、认知负荷低、简洁有力、工业友好、利于扩大规模……那么,古尔丹, <strong> 代价是什么呢? </strong> 我相信有得必有失的朴素守恒律:既然好处这么多,总要有些缺陷吧。<p>我想,所有的特点都是一体两面的,理性是优点,也会变成缺点:机械、刻板、僵硬而无人文气息;认知负荷低与简洁有力,也会让承载的信息量变得更少;至于工业友好和利于扩大规模,那是对于生产制造者而言的,对于设计师,对于使用者,对于被影响的人来说,真的是那么好的事情吗?不会是这样的。<p>非主流、反设计、亚文化——于是小众的姿态在我眼里逐渐开始放出光来,我以前不喜欢这些风格的。现代设计很好。工业化、现代化是它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但世上不能只有一种设计,这种设计更不能是 <strong> 现代的 </strong> 现代设计。现在,我觉得即使是随意的画,也比起纯粹的几何构型来说,更有趣了。别那么着迷什么矢量图、标准化、比例与网格系统之类的东西,我们要做更好的设计: <strong> 对人,而不对机器;对生活,而不对数据 </strong> 。</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青旅体验><h2>青旅体验</h2><p>在我找酒店,感慨于帝都的寸土寸金的同时,我发现有些看上去很有意思的青年旅店。<p>万能吗?不万能。六人间,共用的洗浴设施,没有窗户。但床其实不算太小,高度也并没有那么逼仄。我还可以坐着用会电脑,箱子也可以放在床的角落。其实,睡起来说不定还不错?其实比我的宿舍安静多了,尽管我不是很信任同室的陌生人,在走之前做了些录像的装置权当一个摄像头。<p>我觉得这说不定还不错,尽管小了点,但是在小的空间内提供了相对较好的体验。但,应该如此吗?青年旅店,背后是高昂的地价与大量人口的居住之间的矛盾:或者是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北漂的青年,或者是还没找到落脚之处的新城市人;在这其中的暂住的游客,或许是生活最为丰裕的吧。或许一时兴起来到这的我也是,没什么悲悯的资格。<p>但我还是想,生产力不够发展,不能很好的满足居住的需要,为每人提供足够的空间、隐私、安全感与一个归属;经济水平有时又太过突飞猛进,让住宅成为普通人难以触及的一座高山。或许,是表面的经济水平了。<p>在声音中。背对着黄的刺眼的灯管,我在用我上午刚配置好的命令行播放器听 <strong> 万能 </strong> 青年旅店。当时,我只是一时兴起,想在这台电脑上装个音乐播放器而已,根本没料到过今天之后发生的事情。但我感觉很好。非常好。</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画了一张简单的漫画(或许是吧?) <br> 想学画画了。<figure><img alt=漫画的W子在对wlogo说话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0412c2a2ac66aad060f7747c42118805.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孩子,这不是我。</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7 日、今年第 27 周、学期第 19 周的周报了。这周的小学期有点莫名其妙,而且我感觉我最近遇到的坏事情特别多。不过,应该都结束了,下周的周报,我会在家里写的。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七・代价是什么?.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六・多写代码多写诗</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7-0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多多生活><h2>多多生活</h2><blockquote><p>多读书,多生活,多写代码,多写诗!</blockquote><p>这是我去年某一天发的,我还是觉得很应该这样。这周写了久违的诗,在后面可以看到的。这叫什么的,超越,自我实现,享受生活之类的事情。我只是觉得,没了这些事情我一定会失控。同时也不止这些,我喜欢音乐、游戏,或者学点感兴趣的内容,但写不下就没有写进去了。<p>又是一个月过去了,想了想我六月好像一直在因为学业而忙碌,而忙的究竟有没有用仍然是个问号。不管了,请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81309/> 雪国 </a> 》,川端康城写的雪中的小说。这本书还收录了未完成的《花之圆舞曲》,讲了几个舞蹈家的故事。我的确感觉川端笔力雄厚,很多地方的描写都很喜欢。故事的氛围总是很忧郁,雪国更为清冷一点(可能这就是侘寂)。不过我对爱情小说没那么大的兴趣,可能不会怎么看了。<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431767> GIRLS BAND CRY </a> 》,一部讲述少女乐队故事的动画。我一度很喜欢这部作品的感觉,但到后期剧情显得越来越奇怪。唉,或许我相比之下还是更愿意在前六集就腰斩掉,我很喜欢前面的集数的。<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22179> 黑岩射手 </a> 》,一部与内心的情绪战斗的动画。果然还是喜欢老二次元的感觉,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很喜欢😭<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47646> 刃牙 </a> 》,讲述少年成长和众格斗家故事的格斗漫画。第一次看是在高一的时候,现在看依然很好。这部作品不仅仅在打斗的场面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在战斗之外也有一些感人的情节。或许这就是刃牙能坚持连载三十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thehunter-call-of-the-wild> 猎人:荒野的召唤 </a> 》,一款拟真打猎游戏。非常慢,非常美。<figure><img alt=游戏的云和树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a2ba3ec63540ff72d4c7e1c36cefcf2.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这云,这树</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对于主机,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是减少开发者启动他们的游戏所需的时间。我称之为『三角形时间』。这意味着如果我只想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三角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允许我做到这一点的引擎技术?这听起来可能不难。第一代 PlayStation 可能一个月就能做到,但主机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到 PlayStation 3 时,这可能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缩短这个时间。PlayStation 4 和 5 要快得多,只需一两个月基本的图形技术(在这些系统上)就能准备好并运行起来。」<p><cite> <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3632> 译介丨MarkCerny:在制造游戏机时,我们并不是要制造低成本的PC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但软件的能力却不会有这么快速的发展,不但如此,还因为业务需求不断变化而导致软件复杂度急剧增加,软件的复杂性吞噬了硬件的性能。以至于另外一个定律应运而生——安迪-比尔定律:安迪给的,比尔就会拿走。安迪是时任英特尔 CEO 安迪·格鲁夫,比尔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就是说「摩尔定律」揭示下的芯片提升的性能最终又被软件吃掉了。<p><cite> <a href=https://hutusi.com/articles/the-history-of-software-engineering> 银弹飞过先锋大厦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苹果在玩一场欺骗感官的模仿游戏><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90437> 苹果在玩一场欺骗感官的「模仿游戏」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苹果用硬件模拟的真实世界体验。给笔加上阴影确实很有意思,我觉得还是挺好玩的。虽然可能<p>算了,我还是觉得挺好玩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本地优先永远><h3><a href=https://tonsky.me/blog/crdt-filesync/> 本地,优先,永远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本地优先软件的同步问题,提出了一些技术分析。「本地优先的目标在于把数据的控制权交给用户」,本该如此!云端服务有时是一种辅助,有时却变成了 <strong> 越俎代庖 </strong> 。有多少日记笔记的软件,在停止服务之后永远地吞噬了用户的数据,甚至不提供一个导出选项?我们热爱自己努力的成果:文字,图片,或者更多媒介。所以我们不信任服务商,情愿自己完成保管数据的繁琐任务。<p>我当然知道云端软件有它自身的优势:简单易用,比自己架设的服务更加稳定(大多数时候,当然在停止服务之前)。然而守护 <strong> 自己的 </strong> 宝物,对我来说是更好的选择。</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什么它被称作乔布斯时代的苹果><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OK1wBu3o69Y9MaOZtkgJQ> 为什么它,被称作「乔布斯时代的苹果」?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Teenage Engineering 这个设计公司。我真的好喜欢这种质感,虽然他们的所有产品都很贵(</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关于-yak-shaving><h3><a href=https://antfu.me/posts/about-yak-shaving-zh> 关于 Yak Shaving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em> Yak Shaving </em> ,直译是剪牦牛毛。大概就是指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被别的事情吸引注意力,最后什么都没有完成。这个词原本偏向贬义,但作者认为这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动力,不断地探索新的事物。<p>作者在文中提到重要的是 <strong> 点到为止 </strong> ,不要在一个方向上探索过深,不要忘记一开始的目标——一开始的目标还是很重要的,或许吧。说实话有点像设计发散,想一大堆可能的点子,简单尝试一下,然后抛下它,去寻找下一个。</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恨图标><h2>我恨图标!</h2><p>我恨图标!<p>好吧,其实没有那么 <strong> 恨 </strong> 。我恨的是现在滥用图标的现象,以及设计的模糊不清的图标。图标本该是一种高效的、跨语言的、直观的设计元素——然而有些设计忘却了图标的 <strong> 符号 </strong> 本质。如果这个图标设计的指代不清,过于抽象,脱离日常的经验,从 <strong> 能指 </strong> 根本辨认不出 <strong> 所指 </strong> 的话,这连传递信息都做不到,怎么成为高效的设计?<p>我更讨厌的是在设计不良的基础上,再堆砌一大堆的图标。完全不优化层级结构,不考虑米勒定律,像贴贴纸一样的排列一排图标,鬼认得出来什么是什么啊!(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5%8D%81%E5%9B%9B%E3%83%BB%E8%BF%98%E5%9C%A8%E7%9D%A1%E8%A7%89%EF%BC%9F.html#%E7%B1%B3%E5%8B%92%E5%AE%9A%E5%BE%8B%E7%9A%84%E4%B8%83%E5%8F%AA%E6%98%AF%E4%B8%80%E4%B8%AA%E9%9A%90%E5%96%BBux-myth-millers-law-the-magical-seven-was-only-an-allegory> 半燃十四 </a> 里提到一篇米勒定律的考据,不过米勒定律还是有价值的)<p>QQNT 是我最近用得最难受的软件,就是因为上面的这些原因。整个主界面基本没什么文本,能用图标的全用图标代替了,主打的就是一个极简主义——极简牛魔。真的有那么寸土寸金,以至于不能同时展示图标和文本吗?我觉得 QQ 有太多自己独特的功能,用户不能从日常使用别的软件的习惯迁移过来,再加上模糊不清的图标设计,使用起来就很令人沮丧……<p>指责总是简单的,我提不出更好的办法。但我还是可以再表达一遍我的感受。 <strong> 我恨图标!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听雨声><h2>听雨声</h2><p>在我又一次的,推演未来后绝望的失眠后,我决定爬下床,吃两片褪黑素,然后出去看会书。<p>我带上一本音乐哲学的小书,一片纸和我的钢笔——很便宜,但是我很喜欢——又去到了宿舍的楼梯间。我在夜里想干点什么的时候总是去那里,有时心情不好了去坐着喝点酒,或者吃个泡面什么的。<p>楼梯向上向下无限延伸。庆幸,也奇怪的,我从没有碰到一个人,尽管经常会听见细碎的脚步声,但遥远的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想起最近玩的打猎游戏,经常就是待在草丛里听脚步声的。好巧是一本关于声音的书,好巧我前些天复习到了听觉的特性:迫听性、全方位性、绕射性……听着这样的声音的我,觉得很是奇妙。<p>我总以为轻微的噪声,是水管或什么的声音,但我逐渐地觉得,那或许是雨声。我不确定,于是拿出手机看看天气预报。<p>不,我掏出手机又放回去了。我 <strong> 长了 </strong> 眼睛耳朵,鼻子也不错。我蹲在楼梯间低矮的窗户旁边,从玻璃的开口向下看。空气有一股湿湿的味道。虽然,窗户外面一片漆黑,我什么也看不到。<p>想了想,我拿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比我想象的清晰不少,甚至把我的呼吸声也录进去了。大概还不错。于是我又坐回第一级的台阶,把那一小节的书读完了,抄了几句旨意,起身离开,在嘎吱声中关上楼梯间的门。至少我比睡着的人们先知道,七月的第一个凌晨下了场雨,下得不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写了一首诗,是叫《卑星》的,还没来得及加上标题。<figure><img alt=一张写了诗的海报。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4f28a740edb47412c1a075f286fe0ae.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虽然我还没做完……</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6 月 24 日至 6 月 30 日、今年第 26 周、学期第 18 周的周报了。可算是有时间给我读书玩游戏了,我刚刚写了一段黑金属,虽然鼓编的很烂。不管怎么说,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六・多写代码多写诗.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五・丢掉幻想,准备……</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6-26</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落幕><h2>落幕</h2><p>这周考试,做作业,天天熬夜——不过好在在我写下这份周报的时候,任务已经都结束了。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半了,下周还有一个不知道学什么的小学期,不过大概也不会很有意思的吧。<p>终于是没什么事了,接下来我要干什么呢?读读书,玩玩游戏就挺好的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346060> After God </a> 》,一部奇幻漫画,讲人类和世界上出现的神对抗的故事。还算挺有意思,虽然有时候有点怪(</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汉化字幕的生产流程简介><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3193> 汉化字幕的生产流程简介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汉化工作者的工作流程。其实我也有点想翻译一点好玩的内容,权当学习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不能上网的笨手机怎么突然火了><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89508> 不能上网的「笨手机」,怎么突然火了?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一款功能非常克制的手机。数字极简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这是否实在是有点太简陋了。其实感觉我可以用我的翻盖手机,而且还好看一点。</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ai-复兴-rss><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9494> AI 复兴 RSS ? </a></h3><p>这又是一篇关于 RSS 的文章,不过我还收录进来的原因是这篇文章讨论了内容分发的不同模式。RSS 是一种个人的,主动的,定制化的模式;而算法同样可以为用户提供个人的定制化内容,只不过用户没有主动权。<p>大公司用算法替代了用户寻找内容的工作,一方面是一种方便,同时也让用户越来越失去对内容的把控。广告、奶头乐和舆论引导于是在其中见缝插针,穿插在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之间,我不觉得这对用户来说是件好事。<p>但 RSS 所需的心智成本、挑选内容的时间仍然是个大问题——大到让它这个曾经的霸主衰落到如今的地位。作者的观点同样是技术,用新兴的 AI 技术来补足 RSS 的短板,甚至架设一个用户可控的推荐 AI。听起来真挺不错的,是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花花公子跨时代的文化推手><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3683> 《花花公子》——跨时代的文化推手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花花公子》在黄色杂志之外的部分。说实话看到一众作家都在上面载稿的时候真是有点大开眼界(</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期望><h2>期望</h2><p>我一直在想,我马上就要 20 岁了。或许到了这个岁数,我就更不好自称为一个少年了,尽管我好像在仍是少年的时候也没有做过什么事情。于是我非常渴望的,在 20 岁到来之前,要做些什么值得纪念的事。<p>然而随着期限的不断靠近,我感觉我实在是做不了啥了。但我 <strong> 真的 </strong> 需要做什么吗?我开始想,或许是我的期望太高了,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总是觉得自己能做很多很厉害的事情,但我为什么可以呢?<p>所以,还是放轻松一点吧。慢慢来,久一点也没关系。</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考试前突然想做张海报,于是就做了。<figure><img alt=一张模仿构成主义的海报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69e3f6df397d841561b0a98ed24cc14c.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新时代——</figcaption></figure><p>建模课做了一把吉他!<figure><img alt=吉他的建模渲染图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af319355bcfc0c89444141770518c0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棱角分明</figcaption></figure><p>这是另一张做着玩的渲染图(<figure><img alt=覆盖菌群的吉他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87a7e0b5f133798da1119d5b597803f.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什么叫「乐队被菌群袭击了」?</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6 月 17 日至 6 月 23 日、今年第 25 周、学期第 17 周的周报了。由于考试,实在是拖了很久。我现在想去玩会打猎游戏,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五・丢掉幻想,准备…….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四・满目生悲</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6-18</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期末周开始了><h2>期末周开始了</h2><p>这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如果要我说学到了什么,可能也没有多少我真的觉得很有用的。<p>不过我倒是在这学期想了很多未来的事情,似乎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了。我还想再学些东西,可是——上学真的是最合适的吗?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而且,最近看什么都很悲伤。我或许快被击败了。<p>看着期末的考试、作业和答辩的清单,我越发地怀疑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了。但现在还是要糊弄过去的,就算只是随便做做。来看这周的周报吧,没写什么。</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刃牙道 2》,一部……TMD 不知所谓,一百多话我都看了什么。<p>看了水中スピカ的演出。第一次周二出门看演出呢,来回的时候竟然出奇的人少。高三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支乐队的视频,当时我还不懂什么是数摇,只觉得很好听——现在也觉得很好听。<figure><img alt=演出开始前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7951f4d4974a25389718e5c8dc174a9a.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等待开场</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管理代码——需要特别关注。 我看到无数程序有优雅的开始,然后死于程序员一遍又一遍添加的「微小黑魔法」。 就像园艺,仅仅种植是不够的,还需要除草和修剪。<p><cite> <a href=https://gpp.tkchu.me/architecture-performance-and-games.html> 游戏设计模式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违反 DRY 原则的解决方案通常被称为 WET,其有多种全称,包括「Write everything twice」(把每个东西写两次)、「We enjoy typing」(我们就是喜欢打字)或「Waste everyone's time」(浪费大家的时间)。<p><cite>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6%AC%A1%E4%B8%94%E4%BB%85%E4%B8%80%E6%AC%A1> 一次且仅一次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树莓派上市一块板子的逆袭之路><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dadlTsLi28k0nPWANTSXA> 「树莓派」上市,一块「板子」的逆袭之路 </a></h3><p>这篇文章讲述了树莓派的故事。自由、趣味、理想主义,这是非常具有极客精神的产品。</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ai-图片大赛闹乌龙真实照片竟意外斩获两个奖项><h3><a href=https://www.ithome.com/0/774/900.htm> AI 图片大赛闹乌龙,真实照片竟意外斩获两个奖项 </a></h3><p>这篇新闻介绍了在一个 AI 创作比赛中,一位摄影师用真实照片获了奖。假作真时真亦假——想起「宇宙歌剧院」的情形,我突然有点想笑。这个世界太乐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电子游戏是诗><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6mPLMTVjH5KggclONzUwA> 电子游戏是诗 </a></h3><p>这篇文章是 Jordan Magnuson 对「游戏诗」的思考,游戏可以简短有力,像诗一样。<p>电子游戏当然不是诗,建筑不是音乐,文学也不是雕塑,我不是很喜欢这种说法,无论是暗喻还是真的这么想。不过做些短的游戏,我倒是觉得很有道理。我总是觉得有的游戏太长了(可能是因为商业或者别的原因,不过我不管),如果更短更集中一些体验或许会更好。不是所有游戏都要像长篇小说那样的,短篇也可以很棒。</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一篇日记><h2>(一篇日记)</h2><p>今早我还是按掉了闹钟,没有去上这翘了半学期的英语课。我实在是不想听英美历史,真给我挂了再想办法吧。于是我继续睡去,做了很久以来最让我难过的一个梦。<p>梦里我大概是在和人聊天什么的,我说我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纯设计,可能有点偏技术吧。于是就问我 minmax 是什么,我说我不知道原理,因为 xx 里面集成了(梦里的我理解成了线性插值还是映射之类的东西,可能因为最近做游戏在用)。<p>对面的人说怎么可能集成,而且这也不是我不会的 <strong> 借口 </strong> 。这时候闹钟响了。我不知道我是被闹钟吵醒的,还是被梦里的人骂醒的。总之我是睡不着了。<p>醒来之后,我觉得确实说的有道理,我既然要以工科自居,就没有什么借口说我可以不用会,这太双重标准了。但现实是我眼高手低,自诩为技术人员,但是数理基础和技术能力都太可笑了。水平低下就是低下,拿「只是业余爱好」做挡箭牌,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做。<p>我一整天都在找我梦里的那个 minmax 是什么,查到了决策树和博弈论的内容,看了一下 ab 剪枝,还查了一下极大似然估计之类的,但我印象里应该是和神经网络有关的东西,这些都不太对。最后我查到可能是 GAN 用的一种损失函数,不过我也没有看懂讲的是啥,和我印象里的不太一样。<p>无所谓了,这证明我一开始就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云了个名词就以为懂了,然后被梦爆杀。很幽默了,不过这就是我干的事。<p>仔细想想还真是一坨 <strong> 屎 </strong> 。大一下的期末我也是在反思,那时候是因为自己选的物理课结果基本没怎么去。现在大二下,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什么。其实我什么都没有学到,只是沉浸于学到知识的幻象中罢了。臆想着学点什么,做点什么,行动力和毅力都差得惊人——我这三天基本就是睡觉看漫画。虽说看漫画没什么不好的,但我预定的开发的计划是搁浅了。还说不喜欢硬核学科呢,单纯就是过于废物罢了。在这种专业还能靠点以前的经验混一混,真让我读计算机或者物理什么的我怀疑早就挂满 12 分下线了。<p>如果反思真有用的话,我现在肯定很厉害了。这种时候倒是手脑分离了,我知道我所有的缺点,但是一点都没有改变。我唯一后悔的是,幻想和了解的太多,以为自己能做到一些事情,同时和真的做到相比,又一无所知。古猿能过活,鱼能过活,单细胞或者当个病毒也是能过活的;向往星辰和真理,却卑劣而软弱,当智人的我却不好过活了。尽管我明明活着却在抱怨这些事情,这也是森林草野的生物们会觉得很奢侈的傲慢。<p>「新年的事情不一定要在 31 号提出来,什么时候定下应该都是可以的。那么,新一年的目标是:再少说一些话,再多做一些事。但是这模糊得不像是一个可执行的目标,那就当作是一个愿望,或者一句提醒,反正也是说说罢了。」<p>在六月的年中回望,令人惊喜的——没有做到。我倒是熟悉自己,说说罢了,感觉有点难过呢。马上连年龄也要进位,时间已经不多了。或许也是打鸡血似的奋起两天,然后再变得提不起劲吧。有些习惯了,一直是这样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又一篇日记><h2>(又一篇日记)</h2><p>塔吊在旋转。<figure><img alt=远方闪着灯的塔吊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d58c333546738c35066f6c24b37bef5.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不停旋转</figcaption></figure><p>在阳台随意地瞥一眼,我一直以为那些光是高架桥上的灯。但在那个方向上,两侧的灯却开始向对方靠近,逐渐加速,最后重合——然后又远离中心。我盯了很久才发现,原来这是圆周运动的投影。三角函数。那个方向是一片工地,工地上有很多塔吊。 <strong> 很多。 </strong><p>几分钟前,我在抑制自己不要爆炸。和难用的软件斗争一天,还有很多任务要做,生活的时日不多。最重要的是,好吵。所以我讨厌多人游戏。我在某个瞬间特别想,额,找点东西击杀一下,然后挑个好地方坠毁之类的。<p>深呼吸。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我熟谙此道,大概是从高中开始。但这只是安慰剂,真正成瘾的抑制剂是音乐。被视为时代精神的民谣摇滚歌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有语: <strong> 他妈的把音量开到最大! </strong> 于是音量翻了五倍,分贝的倍数却要取 10 为底的对数。这种时候听激昂的曲子效果大概不好,而我最萌豚的歌单名字叫東方 PROJECT。<p>然而这个单近来也不是那么二次元了,我随机的歌,吉他声失真又清脆,却像一场炎热的暴雨。在急行的雨里,我确实感觉好了不少,所以我需要摇滚。拿起琴,在锈蚀的弦上弹了会黑金属,把混响开到最大。等到放下琴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右手的手腕开始发疼。<p>间歇的发狂比长久的急躁更好,冷静下来之后我研究了一下有没有更好的住处。或许我要离开宿舍的日期远比我想象的要更早。奇怪,或者不奇怪,即使看着和我想象中的挂逼房差不多,却也不便宜呀。吃什么呢?怎么读书呢?我的琴放哪里呢?最根本的是,资金从哪里来呢?工作怎么找呢?<p>一点点的现实的问题,已经足够把我击败了。这么复杂的事情,大家都搞得懂吗?街上的大人们,竟然都能习惯这样的事情,我苍老地像个小孩了。生活真难呀,越思考却又越手足无措了。大概就是这样的冷水,逐渐浇灭了所有人的童趣、好奇、幻想与热情吧。<p>一切都是会燃尽的。梦想、恒星、有机物,如果把氧化看成燃烧的话。 <strong> 草木成灰 </strong> ,这是归宿,这是悲观主义了。<p>年轻时热爱一些事物,进入社会后逐渐变得现实,然后中年的时候叹息:青春真好啊,当年我还做过什么呢——我讨厌这种故事。<blockquote><p>磨平棱角,先磨磨你的猪脑!</blockquote><p>这是我一年多前随便写的诗,最近越来越喜欢了。热爱不是为了遗忘的,生活不是始乱终弃的理由。「电子阳痿」不是电子阳痿,世上的好游戏那么多,你只是在一段好日子里,碰巧开始玩了一点游戏罢了。你根本硬不起来,而且这种性化的标榜非常奇怪。我送给所有成日叫嚣阳痿或者 ED 的人,突然提起来只是因为我觉得其实差不多。<p>在我仍然坚守着热爱的日子里,我坚定地划清界限,同时辱骂将来可能因为各种事情放弃的我。脑残一个。燃尽是不可避免的,但燃烧是可以对抗的。「以灰分作题,铭剑高悬:它要提醒我永远旗帜鲜明」,这是去年建站写的话,我很高兴我又坚持了一年。这是矛盾的,我悲观的理想主义了。<p>写点东西挺好的,让我能用一种互动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生活,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云云。哪怕是开头这样的体验,我也想记录下来。我在体验中成为我,所以缺一不可。垮掉派说「 <a href=https://writing.upenn.edu/~afilreis/88/kerouac-spontaneous.html> 自发性写作 </a> 」,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句子就是最好的句子,倒有点像了,因为我好像把写作时的零散的体验也漏了出来,比如这句的自指。还是进入下一段吧。<p>塔吊象征着建造。无数的塔吊在建造着更多的摩天大楼,砖石运输,砂浆流动——来自每一个运作的工厂,构成交织的生活。 <strong> 崭新万物,正上升幻灭如明星,我却忧郁踯躅。 </strong> 对了,塔吊下面的冰红茶不要喝,如果你听过这个的话,笑一笑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天边一大片的云,和旁边的大雁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a27f300f18b5ec4dfae4add31199b6c.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云端通信</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6 月 10 日至 6 月 16 日、今年第 24 周、学期第 16 周的周报了。明天要开始考试了,再背背看吧。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四・满目生悲.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三・速通游戏开发!</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6-1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杂牌啤酒><h2>杂牌啤酒</h2><p>上周的时候,买了一箱便宜啤酒。收到货之后发现,好像都是可疑的盗版产品。究竟是退回去,还是将就喝了,我陷入了沉思。<p>最后,看着上面的质检标记,以及充裕的保质期,我还是决定把这箱啤酒留下来。喝了几口之后,感觉其实还算可以。虽说我也没有尝过多少什么正经啤酒就是了。<figure><img alt=啤酒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1005741a10e64ae39c98832debb10bd.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便宜,实际便宜!</figcaption></figure><p>反正也是图一乐,挂逼一点也无所谓吧。洗完澡的时候开一罐还是挺舒服的,致敬葛城美里了属于。<p><del> 顺便一提我在做游戏,好难。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94909/> 答案在风中飘 </a> 》,鲍勃迪伦写的一些歌曲简评。说实话没啥兴趣,有点老派,而且对新的流派态度比较负面。我想起鲍勃迪伦年轻时说的一句话:「这不是老人的世界。」<p>而他也老了,是时候把这句话送给他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PLAYDATE:为精致而精致的潮品玩物><h3><a href=https://indienova.com/indie-game-review/playdate-review> PLAYDATE:为精致而精致的潮品玩物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PLAYDATE 这款掌机。我之前见过,外观还是挺吸引我的,然而查了查价格实在是贵的离谱。明明也不是什么性能型设备,完全就是设计和炒作的溢价(唉设计,唉外观)<p>这款掌机创新的交互方式是一个曲柄,不过这也不算是完全的创新。几十年前已经有别的厂商做过曲柄了,虽然我忘记了那台机器叫什么名字。我在之前的漫展上试玩了一次,是一个开出租车的游戏,曲柄对应的是油门。由于实在没习惯,所以基本上是在到处乱撞(<p>这学期学了人机工程,讲交互与控制对象要有对应性。一个在 YOZ 平面转动的曲柄,如何与 XOY 平面的物体建立对应的交互逻辑,或许不太好做。至少文中的几款游戏都挺奇怪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亚马逊部落用上卫星宽带,部落民迷上了色情和社交网络><h3><a href=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78368> 亚马逊部落用上卫星宽带,部落民迷上了色情和社交网络 </a></h3><p>这篇新闻介绍了互联网对传统部落的影响。有点难绷,无敌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赛博朋克酒保行动》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同类游戏总结与推荐><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2969> 《赛博朋克酒保行动》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同类游戏总结与推荐 </a></h3><p>这篇文章分析了《赛博朋克酒保行动》的文本、音乐、玩法,介绍了一些类似的游戏。文中提到了「第三场所」这个概念,指代生活场所和工作场所之外的,一些公共空间。<p>我确实很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做法,从一个平常的店铺切入一个赛博朋克世界,对我来说会比厮杀和博弈的帮派故事更有意思。(茶馆、武林外传啊嗯)</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信号真差——><h2>信号真差——</h2><p>地铁的信号属实是不太好。看着加载界面不断转圈,总让人很烦躁。<p>越流畅,肯定越好。但现实没有这么理想。有的命令行工具中会显示一个 ETA:预计完成时间。比起漫无目的地等待,这样会更好一些。但这种做法也不能让用户感觉更好,知道要等多久了,可还是要等很久呀。<p>然后就出现了一种小把戏:先快速地加载完进度条的大部分,然后在最后 5% 的时候卡住。可视化的进度,让用户觉得可能就差一点了,心情上似乎就不会那么焦虑;当然是针对普通的进度条而言的,可能现在的进度在普通的进度条上还没到一半呢。我注意到 QQ 就特别喜欢用这种技巧,无论网站打不打得开都要让进度条加载得很长。<p>我想了这么多,加载的页面还在转圈。唉,信号真的好差。</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有音乐真好啊。><h2>有音乐真好啊。</h2><p>比起视觉来,听觉更加容易超出生活的体验。只需戴上耳机,你就能听见一切的声音。虽说针对视觉,也有虚拟现实的技术(空间计算设备),但这些事物还是离普通人太远了。<p>听音乐的时候,你就听不见轮胎摩擦、树叶窸窣的声音,宿舍里键盘敲击、语音交流的声音,也能消去不少。音乐是一种隔离,无论是从感官上,还是从心理上——感觉影响知觉。<p>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我写「把耳机塞得发痛,好与世界隔离」。我以前还不懂碇真嗣为什么总是在听他的随身听,后来我把 Walkman 的壁纸换成了他的随身听。<p>听音乐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如果出行的时候耳机里不放点什么,我反而不太习惯呢。越来越多的耳机主打「舒适」,宣传里总说可以带一天云云。带上降噪的耳机,我们甚至可以长时间不接触外部的声音,沉浸在自己的音频世界里。<p>这种时候,我又有些胆怯了。所以我还是不经常用降噪功能,听听公路的风的声音,我会感觉和世界 <strong> 更 </strong> 有一些联系。音乐当然不是一个世界,音乐是一个 <strong> 结界 </strong> 。而结界漏点缝,不也很正常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一个泡沫做的手柄模型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abc5a23dd59f1e1550d6f3e91f4354e9.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玩者之心</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6 月 3 日至 6 月 9 日、今年第 23 周、学期第 15 周的周报了。一直在研究怎么做游戏所以好像什么都没干,下周见吧!<p><del> 希望下周能做成型吧。 </del></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三・速通游戏开发!.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二・骤雨安眠</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6-04</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怀念的雨><h2>怀念的雨</h2><p>周四的时候,下了一场很大的雨。等我开始注意到窗外的时候,明媚的下午已经变的暗淡昏黄了。风在树上使劲地摇曳,一片的树叶不断地发出高频的视觉信号,刺激着我的视网膜。看到这种情景,我有一种怀念的感觉,想起记忆里南方的台风天,像 <a href=https://woodash.cc/experience/%E9%9F%B3%E4%B9%90%EF%BC%9AAngelica.html> 听这首金属乐的时候 </a> 。<p>窗外狂风暴雨,但只要有这扇窗户挡着,我就可以在室内安然地做任何事情。下雨的时候——在我的经验里得出了这个结论——最适合的是睡觉。于是我安定地睡去了,或许是因为刚写了两份实验报告,实在是昏昏沉沉,连一点梦都没有做。<p>醒来的时候,已经出太阳了。我又回到了三十度的盛夏。卷云在天空微弱地凝望,青蓝的晴天仿佛根本就不记得什么乌云、暴雨和大风之类的事情。阳光蒸发着残留的水的痕迹,草木在空气中湿润。雨下完了。该上课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69646/> 达摩流浪者 </a> 》,一部记录流浪与修禅的垮掉派小说。书的感觉很好,常常也能给我一些触动。但当我意识到,五十年代的北美流浪汉也能吃上咖啡甜甜圈,哥们还在一五计划的时候: <strong> 我就没那么年轻,也没那么热泪盈眶了😔 </strong> 唉,生活和文艺是有阶级性的。<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882289//>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 </a> 》,如字面一样,整理了阿西莫夫写过的机器人短篇小说。黄金年代的科幻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机器人并没有广泛普及这一点,让小说看起来更像是发生在普通的人类社会,再加入少量的机器人的故事。不得不佩服阿西莫夫的前瞻性,写的真好😭</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如果和大厂签约,最终新鲜的水果变成了粗制滥造的量产罐头,好设计很容易就这样被毁掉。<p><cite>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nfFnCSFjlJoHvHp3-85QQ> 如何从0到1开发一款中文开源美术字?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如何从0到1开发一款中文开源美术字><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nfFnCSFjlJoHvHp3-85QQ> 如何从0到1开发一款中文开源美术字?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对 <a href=https://atelier-anchor.com/typefaces/smiley-sans> 得意黑 </a> 设计师的访谈。我觉得这还是挺有趣的一款字体,而且我也很喜欢其中的一位设计师( <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38053181> oooooohmygosh </a> 老师)。虽然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款字体,我更喜欢没有倾斜的字体一些。<p>文章里反驳了「得意黑是中文的 Comic sans」这一观点,我觉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两款字体无论从设计来源还是应用场景上都完全不同,不过得出这样的看法可能是因为两者都被用在了不合适的场合。字体本身又有什么错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不上班的第一年><h3><a href=https://lutaonan.com/blog/a-year-off-work/> 不上班的第一年 </a></h3><p>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独立开发一年的生活。「独立」,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独立开发者、独立音乐人、独立艺术家、独立游戏制作者……我也想要这种方向的生活。但我想,「独立」或许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而这些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借用平台作为界面,不直接接触人罢了。没有这种远程的受众,「独立」还能存在吗?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词语,还是「个人」( <em> solo </em> )好一些。<p>明明一点社会经验都还没有,就开始幻想做什么数字的游民了。这种旅居的生活也不是想做就做的,还是先研究一下如何获得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正常工作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当一款电子游戏成为小孩与大人的分界线><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kmJs4MTqsQvvMcSgcRY-w> 当一款电子游戏成为小孩与大人的分界线 </a></h3><p>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和一款游戏的故事。欲买桂花,同载酒……</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首位用户80-设备已脱落生活被颠覆了><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87587> 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首位「用户」:80% 设备已脱落,生活被颠覆了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Noland 这位脑机用户的一些事。许久没有关注脑机接口,原来脑机已经可以实现这么多的操作了。或许科技的积极价值就在这里:强化人类的能力。<p>Noland 说自己的生活被颠覆了,而伦理学家表示如果移除设备可能会「剥夺她在技术下形成的新身份。」新的技术要新的观念,而若是真的如专家说的这样,公司或许进一步变得赛博朋克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我们需要怎样的-ai-内容总结助手><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8530> 我们需要怎样的 AI 内容总结助手?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 AI 总结工具,以及作者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是读过就认为掌握了的幻觉式总结,我们要的应该是一份索引——而只是在这个时代表现为一份 AI 的总结。<p>凡是总结必定有压缩,而这种压缩基本不可能是无损的,AI 的就更不用说。一篇(值得读的好)文章,肯定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完全了解,通俗的总结又能做什么呢?如果你用总结来看文章,这世上的文章基本都是没什么深度的了。感觉我有点抱残守缺,冥顽不化——我其实觉得 AI 总结是有用的。至少我可以知道提及了哪些内容,如果我感兴趣的话,就自己看看;如果我是被标题骗进来,发现内容没什么意思的话,那还是就算了。<p>再想,即使 AI 的总结做的很好,一份信息密度极高的总结,读下来就能完全学会吗?把见到的所有文章都总结,凝结成「精华」,然后一口气地全部看完,究竟能了解到多少呢?可能该批评的就不是 AI 总结本身吧。或许这也是生产力色情/生产力狂热的一个侧面,总想在最少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虽然我也有点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ai-搜索已经在污染互联网了><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87611> AI 搜索,已经在污染互联网了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AI 引用 AI 的现象。在生成式 AI 发展迅猛的时候,或许这种抽象的正反馈也是意料之中,我有点说不出啥了(什么排泄内循环<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k9lwXQGcUkrokD3xbACqQ> 2010年以前的电子游戏,已经彻底死亡了87% </a><p>这篇文章介绍了电子游戏史之痛:很多游戏都消失了。我只是个新生代玩家,或许我见过的游戏都很幸运地「活着」,但看到这种事情还是很心痛。我每每遇到 BT 下不动的种子的时候,都有一种无力感——一份文件、一款游戏、一张专辑,就这么消失在互联网上了。如果只是沉眠在某人的电脑里,那算是好的结局。遗忘能杀死模因,游戏是数字的遗产,惋惜。</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数字鸿沟><h2>数字鸿沟</h2><p>周五出门的时候,遇见一个大爷问路。我看了看路牌,告诉大爷是往哪边走。大爷问,走到路口了,地图上的箭头怎么还没转向?我于是教他:您转过身来箭头就转向了。<p>于是大爷边道谢边拖着行李箱走了。我在想,这或许就是数字鸿沟吧。交互借用的一系列原则,或许对经验不丰富的用户并不适用。我玩游戏,我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方向和屏幕上的箭头对应;但,对着一个数字界面走路,可能对老一辈人来说是很难习惯的体验。<p>存在普遍的感知觉设计吗?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似乎不大有。如何让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更好地使用,大概是设计要深思熟虑的问题。</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唉,技术><h2>唉,技术</h2><p>像往常一样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的时候,却弹出了一个添加好友的申请,我看都没看就退出了。然后,过了一会我才反应过来,我扫到了车头广告上的二维码。<figure><img alt=抢占!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5c51f3c2f73abbda4fbdb568f8ad94e.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抢占!</figcaption></figure><p>我知道 QR 码的定位点、编码方式、纠错机制;但他们知道如何插入广告。正如全世界的学生在了解神经网络、损失函数和一切监督不监督的学习的时候,军队正在用 AI 对居民区进行战略轰炸。<p>技术乐观主义者想,技术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世界或许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strong> 因噎废食,还是饮鸩止渴,这是一个问题。 </strong> 辩证法的、弥合的、批判的路还很长。技术不那么重要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做了两张北极熊的动图。<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枫叶熊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0d0dd125fba3cf90b00e74cbf395cd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枫叶熊</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平泽熊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37c127073fdb919e6feff759bf62498e.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平泽熊</figcaption></figure></div></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奇怪的透视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62a64b45e64beaa06a18675b332fb47a.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奇怪的透视</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平生最爱。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39463bd4b330dfb2bfb4ae9768f3aaab.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平生最爱。</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5 月 27 日至 6 月 2 日、今年第 22 周、学期第 14 周的周报了。我在学游戏引擎,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二・骤雨安眠.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夜灯</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4-05-3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我记得我晚上补作业的时候一直用的是这个亮度的。<figure><img alt=有点怀念呀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d4ceac2fa1185af15c1942f0cfebc48.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有点怀念呀</figcaption></figure><p>室友习惯用更亮一点的,放在头顶的书架上。从我的角度看就像圣光普照。 刚刚自然熄屏的时候,我突然回忆起很多同样的,突然漆黑一片的时刻。<p>我有时候还记得自己在写什么,然后就凭着记忆在黑暗里把这一行写完,再重新点亮屏幕,看看自己有没有写歪来——大多数时候写的不会太整齐。不过这也算是枯燥的做题过程中一点小小的趣味吧。 当年的现在我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熬夜了,或许临近高考的时候我直接开始摆烂不写作业了。<p>这台电子书已经陪我度过了许多日子了,我用它看书、看笔记、上网、像这样在夜晚写作业——甚至我还用来写了小说和诗。鬼知道我是怎么忍受这不到 5hz 的刷新率和触控延迟,用词库贫瘠的输入法来写作的。<p>那时候的数字生活可能也很可笑。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地在网络开放的时间里更新 RSS,或者下载漫画,查点资料。就用这单线程又不支持断点续传的,连 JS 和样式表都加载不出来的原始浏览器,从纸笔摩擦着的教室接入浩瀚的互联网。我现在还存着当年没有看完的日报和维基页面,像是一份十年前的报纸——除了完全数字化。但我不会再看了。<p>刚才我刷了一下 RSS 更新的内容,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乏了,于是就想着看会书好了。夜已经深了,不想再开灯的我用什么来照明好呢?在桌上浏览一圈过后,我调好熟悉的亮度。事情变了很多,但老伙计还是很适合用来当一盏夜灯。</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夜灯.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一・无机不欢</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5-2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行动起来><h2>行动起来!</h2><p>我最近发现,我堆积长长的列表的根源,其实是我觉得我抽不出整段的时间,严肃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所以我书架上堆着书,电脑里堆着游戏,至于其他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strong> 稍后再做就是不做。Do it later, do it never. </strong><p>然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一整段的时间,而且就算中途被打断,也好过永远不开始。我觉得或许我还是把这些事情看得太重要了,重要到让我畏手畏脚,踯躅不前。随便挑个时间,做些事情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84411/> 论家用电器 </a> 》,一本从家用电器出发的文化散文。书里的视角都很有意思,比如说洗衣机是如何解放家庭劳动从而促进女性主义发展的、冰箱是如何缓冲市场的供需差异从而推动食品制造业规模扩大化的。生活中平常的事物,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呀。不禁让我感觉世界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果然很神奇。<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rym-9000> Rym 9000 </a> 》,一款复古的像素 STG。画面非常酷炫,质感我很喜欢。但对我来说实在是有点难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画面太过复杂,看不清自机和子弹的位置,而且还有很多初见杀的恶意怪😡所以我过了第一关就搁置了,有缘再说吧(<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469445/> 二十世纪建筑史 </a> 》,一部简短的现代建筑小书。我对建筑还是有些兴趣,不过杂七杂八地看了些内容之后还感觉自己是门外汉,或许读一些这种历史挺好的。读起来是挺有趣的,虽然感觉出现的人名实在太多所以没记住几个()<p>玩了《 <a href=https://vndb.org/v1194> 缘之空 </a> 》和《 <a href=https://vndb.org/v1899> 悠之空 </a> 》,两部发生在夏日的 Galgame。这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作品<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19/>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a> 》,一部有关青春和霸凌的电影。被模糊的言语误导,我以为这会是一部更向上一点的作品(不过画面的感觉确实特别美,可能就是这种视觉和故事的反差让这部电影更有冲击力吧。<p>看了 <a href=https://wap.showstart.com/pages/activity/detail/detail?activityId=222112> Chinese football 的演出 </a> 。早知道,还是中西部情绪😭<figure><img alt=真好啊live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843b9ece9353f9b9775605a4c608e4c.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真好啊live</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人们认为,这场现代主义的危机根源在于找不到答案。但他们错了,找不到问题才是现代主义的危机。<p><cite> 《20 世纪建筑史》,第 110 页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微软发布的乐高版-xbox为什么不用手也能玩><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86244> 微软发布的乐高版 Xbox,为什么不用手也能玩?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微软发布的模块化无障碍手柄。此前微软也做了一款模块化的无障碍游戏设备,我对那个印象还是挺深的。这些产品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于手柄的印象,但现在学了点设计的皮毛,我可以说出为什么了:设计是有适用群体的,没有符合所有人的人体工学。<p>里面那个直立的手柄我还挺喜欢的,用桌子来辅助输入说不定还挺好玩的。我临时需要一只手去干别的事情(比如喝水)的时候,确实会用桌子顶一下摇杆。<p>我觉得所有人都需要游戏。但,有时候,苦难和设计将人拒之门外。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我们要平等的,游玩的权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丑陋头像生成器><h3><a href=https://github.com/txstc55/ugly-avatar> 丑陋头像生成器 </a></h3><p>这个 Github 仓库可以生成(在我瞎蒙的普遍意义上的)丑陋头像。我很难说这个项目有什么美学意义,不如说这个就是反美学的。这也是程序员精神的一个侧面,滚你的美学。</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似烂柯人><h2>似烂柯人</h2><p>我很久没试过在自然光下看书了(其实我接触自然光本来就很少)。印象里的记忆,大概是小学或者初中在阳台看书的情景了吧。<p>不过我偶然地把书拿上床上的时候,发现其实还是可以照的见一点日光的。于是我就借着这样的光读书了——直到某个瞬间,我觉得有些暗了,抬头一看,原来已经夕阳西下,而我完全没有察觉。<p>连续的亮度变化,我是如何突然觉得「暗」的呢?大概有一个我不知道的阈值机制吧。不过我觉得这种缓慢的变化,还挺有意思的。从专注的心流状态退出的时候,阳光作为时间的代表,自然会让人有一种「时过境迁」的惊奇感,而这种体验是尤为难得的。专注的时刻不常有,惬意的午后也不常有,不是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ai-是你爹><h2>AI 是你爹?</h2><blockquote><p>科技变得无机器人不欢;任何工作都要有机器人,否则负责的工程师便会感觉上当。<p><cite> 《 <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sk_(short_story)> 冒险 </a> 》,艾萨克·阿西莫夫,1955 年 </cite></blockquote><p>在老师课上一次又一次的提及 AI 的时候,我逐渐不愿意再听下去,思绪开始飘到遥远的课堂之外,然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对于 AI 的狂热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 <strong> 魔怔 </strong> 的地步了。<p>什么叫「AI 是你爹」?先不要在意什么父权制的问题,这是一些男生会用的表述。 <strong> 人工的 </strong> 智能,已经变成了一个虚构的严父,决定着你的生杀大权;同时,对于 AI 的憧憬,已经演变成孝子对伟岸父亲的仰望。 <strong> 近五年来最伟大、发展最迅猛的技术,正被奇怪地赋魅。 </strong><p>一项技术能做的事情始终很有限,指望一个发展中的、不成熟的技术,能够颠覆整个世界,解决一切问题——这看上去是技术中心主义的,实际上是对技术最大的傲慢。 <strong> 盲目不是工程精神。 </strong> 学习 AI 是对未来的投资,但现在的技术同样有用。 <strong> 别当手工仙人,更别当 AI 孝子。 </strong> 这是我上了一学期令人苦恼的课之后最大的体会。<p>回过头来看,阿西莫夫在七十年前的描写竟然和现实惊人的一致。在「一切理工转计科,一切计科做炼丹」的 <strong> 宇宙机 - 人工智能强强联合 </strong> 中,不会点深度学习,不训练一些神经网络,你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做的和工程有关。唉,或许这就是发展之痛,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等着宏大的向量场终于找到一个方向。</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苦酒><h2>苦酒</h2><p>某天我倒酒的时候,一不小心倒多了一点。然后看着瓶底液面的高度,我把剩下的也倒了出来。然后我试图一口气喝掉了。<p>说实话的,其实这样并不好喝。在最后一口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吐的冲动,但为了不把我的晚饭糟蹋了,我还是压制住了恶心。然后我坐在座位上思考我喝这东西是为了啥。<p>先前试杜松子酒的时候,我也感觉很恶心,可能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味道,然后我就把剩下的大半瓶丢掉了。这次我想,可能是我的机体在抗议,它说它不是历经长久的进化来主动摄入乙醇的。<p>好吧,正好宿舍里的酒也喝完了,干脆先别买新的好了。我是为了好玩而喝的,但是现在我发现好像也没那么好玩。还是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喝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随机-cd><h2>随机 CD</h2><p>上周去鼓楼的时候,我挑了两张 CD——是看着封面和价钱选的,我其实根本都没见过那些专辑。这周的时候终于拿出来试了一下,都挺好听的呀,该说是我运气好吗。<p>一张是死亡金属,旋律很好听;另一张音色特别粘稠,我不懂叫什么(泥浆?石人?)。找了找网易云,没有找到这两张的资源,大概是真的很地下吧。<p>这么做也是挺好玩的,要不以后有空就去淘两张好了(我算不算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 gacha 游戏?)。话说回来,听 CD 也有别样的乐趣:打开专辑,艰难地扣出碟片,然后放进播放器,按下按钮等它转动起来,然后音乐才突兀地响起,你终于可以开始听了。<p>这其中最独特的,就是从按下按钮到音乐播放之间的延迟。数字时代的我,已经习惯了响应迅捷的交互了,一个按下之后不能立刻播放的播放键显得很奇怪(不过也有加载之类的情况发生,但这始终是异样的体验)。<p>但发生在 CD 机上时,并没有那么让人不快。凡是交互都需要反馈,但光盘加速转动的噪声算不算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呢?或许这是又一种把「旧日技术限制」当成「仪式感」的一种错位,一种怀旧情结导致的赋魅。但我确实感觉这样的过程会比加载条更好玩一些。<p>所以,我为什么现在还在用 CD 机?明明流媒体那么多,电子播放器发展的也不错(虽然这些我也在用啦)。当我摸到这两张漂洋过海的 CD 的时候,我感觉很神奇。经济全球化和物流让法国的金属专辑可以通过一家鼓楼的店铺,分发到我的手中;然后,这制造所用的塑料、油墨,甚至也来自于世界各地;再微观的,所有构成这两张专辑的原子,都参与在整个的物质循环中。实体的物件,对我来说或许代表的不仅仅是收藏,我感觉其中有更多的宝贵价值(或许是物以稀为贵了,谁知道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true dude."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ccecfda60928d5110e1def7b33827538.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true dude.</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天空盒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a852365c80815d9b6c4df43fdc014b82.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天空盒</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5 月 20 日至 5 月 26 日、今年第 21 周、学期第 13 周的周报了。这周读了好些书,感觉挺好的。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一・无机不欢.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十・关于关于的关于</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5-2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铅白炽热><h2>铅白炽热</h2><p><strong> 夏至是不算夏至的。 </strong> 我的意思是节气算不了什么,真正的夏至还是要看温度——某天我走出宿舍的时候,夏天就扑面而来了。<p>这几天实在是很热,上课的时候我似乎都要中暑了。我实在是没想到到了纬度这么高的地方,竟然气温也比南方更高了。同时这里冬天下的雪也不是太多,我当初究竟憧憬这里做什么的呢?实在是有些令人不解了。<p>这几天和我记忆里的夏天不那么一样。空气总是很浑浊,天也不像我见过的那样蓝。 <strong> 不蓝的日子怎么能叫夏天呢? </strong> 但夏天这就至了,火热得让人不想动弹。来看这周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everything> 万物 </a> 》,一款哲学/艺术游戏。你是狼,你是楼房,你是普朗克长度,你是终极的结构。很难说这款游戏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性吧,但是如果能进入心流状态的话,还是挺好玩的。<figure><img alt=游戏阶段性通关的截图。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336a3b710ce87c927323f5354a367c63.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欢迎来到,万物。</figcaption></figure><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etal-hellsinger> 金属:地狱歌手 </a> 》,一款金属配乐的节奏 FPS 游戏。流程不是很长,大概四五个小时就能通关一周目,如果想要继续刷分(或者玩肉鸽模式)也是可以的。音乐都很爽快,战斗的感觉也很好玩,除了可能紧急的时候有点手忙脚乱,我还挺喜欢的。<figure><img alt=最终boss战的过场动画。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2516ad4807800981e8095a31bbda10f1.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准备寿司!</figcaption></figure><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editerranea-inferno> 地中海炼狱 </a> 》,一款剧情驱动的点击解谜(?)游戏。画面的色彩很漂亮,音乐也还不错,但是这个个人主义叙事我实在是不太喜欢。所以我争取打了一个三输结局,但是没有给我蹦成就,不好玩了。<figure><img alt=一副印度风格的插画。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bf86d12629c14d7b9381011460bf044.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颇有印度韵味呀</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p><del> 这周没看到什么好的文章。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假数据><h2>假数据</h2><p>这周去听了一个关于设计的讲座,讲座的老师用工作坊进行了很多共创设计,和目标群体深入接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我其实没学到太多东西,倒是一开始说的一些话让我很有思考。<p>那位老师说大数据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数据,但可能并不是合适的数据;而设计可以用一些紧密相关的「小数据」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她主持工作坊的初衷。的确,数据是有问题的。作为降维的信息,数据始终不能复现复杂的现实对象;同时数据还有偏见的问题,小众群体细声呐喊的需求在数理逻辑下不会获得更高的权重。数据只是工具手段,人才是最终的目的。但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协调,毕竟数据分析还是很重要的,完全采用这样的工作坊,能做的事情就少了太多。 <strong> 这是可以磨合的吗? </strong> 我实在不是很清楚。于是随便写点碎碎念,未来再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逛书市><h2>逛书市!</h2><p>周六的时候,去了开在工人体育场的做书市集。令玄建议我们早点入场,到的时候人确实不多。会场其实挺大的,我们就东逛逛西逛逛,看见有意思的书就停下来翻一翻。现场的书都打了折,如果要买的话还是挺划算的,所以我买了不少。最乐的是,我在一个摊位翻了翻鲍勃迪伦的书,可能是看我挺感兴趣,然后工作人员就来给我详尽的介绍 <del> (叫推销更合适) </del> ,最后行云流水地带我去结账。盛情难却,盛情难却啊!于是我就买了。令玄等我走出来,说从他的视角来看我就是被诱导消费了。不过我本来就有一些兴趣,买了也无所谓。总之还是要感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之高(<p>会场其实有一些小活动、景观之类的,不过我把感兴趣的书都买了,对这些事情没那么多兴趣。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我翻书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了我什么事情,我没太听清,就知道令玄帮我否认了。过了一会我问他说了什么,他说工作人员问我是不是美妆博主(?)<p>逛累了就在体育场的座位上坐会,可能这样空空如也的绿茵场也是一种难得的风景吧,但太阳实在太大,所以也没有坐上很久。多逛了几圈,帮诗羽老师带了感兴趣的书,感觉有些疲惫之后,我们就准备离开了。等到我们走出会场的时候,发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令玄开始夸耀他的先见之明,我回过头去看看工人体育场门口的雕像。好热。<figure><img alt=工人体育场前的雕像。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fa377c7d71797f0b16e7210a613faa35.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光荣与梦想。</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鼓楼漫步><h2>鼓楼漫步</h2><p>从书市出来之后,我想去之前的摇滚店买点 CD,于是我们向鼓楼出发了。路程不是很顺利,不过还是到了。鼓楼还是一如既往的人多,我问他吃没吃过炒肝,他说等会可以吃,但是我说我可不吃。<figure><img alt=处理过的鼓楼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76dd57e787caad948143b85c8558df08.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黑太阳——</figcaption></figure><p>在鼓楼大街拥挤的人潮中,我们被迫的慢慢走着。有时候,走在街头就能知道这个城市适不适合你了:很久以前走在这样虚构的古色古香的喧嚷的街道上,我就知道我不喜欢这里。周遭的是鼓楼还是黄鹤楼,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一切都是那么无趣的千篇一律。<p>进店里挑了两张便宜的碟,都是没有听过的,不过我的目的就是来抽奖的。令玄还是喜欢轻音乐,对金属没什么兴趣,就只是随便逛逛。<p>然后,在共和国的心脏,我见到了最日式二次元刻板印象的 <strong> 中华娘 </strong> 。确实很可爱,我也没什么意见,只是感觉有些错愕。清宫剧的服饰在夏日的炎热中飘动,我们走进日式的快餐店。事情不太对劲,但这确实是现代生活。<p>吃了饭之后,就随便聊些事情。听他吐槽老师的抽象行为,我就盯着窗外看。被树挡住了,什么都看不见。隐约的,我看见窸窣的叶里摇动的色块,川流不息。</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这周做了两张小海报,都没有花很多时间,大概算是速写?有兴趣的话,请看看吧。<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故障风格的海报,上面写了“关于关于的关于”。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4ca9a67b3dfad49aedb918553f78769.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说的道理</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ACTIVE系列海报,结合了log的两个概念:原木和日志。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f0ea905dc0c0c707c74d136704a291c.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树倒下的时候,森林会哭泣吗?</figcaption></figure></div></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5 月 13 日至 5 月 19 日、今年第 20 周、学期第 12 周的周报了。最近是越来越不想上课了,我实在不想学这些东西,于是就自己找些感兴趣的内容看看。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十・关于关于的关于.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九・我在干什么?</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5-1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继续放假><h2>继续放假……</h2><p>五一结束之后,我还是不怎么想去上课。这周里,我大概只上了几节课,没有兴趣的全部都翘掉了。但是翘课之后,我又做了什么呢?仔细想想,好像真的没做什么,时间似乎就是完全浪费掉了。我本以为有自由时间可以更好的学习的,我还是要重新考虑一下。<p><del> 游戏记录的功能还在设计,我还是没找到好玩的表现形式。难道是我过于挑剔了吗?或者是眼高手低?大概是两者都有吧。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043943/> 隐士 </a> 》,一部关于终南山僧侣修行的纪录片。感觉还挺好玩的。<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14788/> 通识:学问的门类 </a> 》,一本介绍学科门类的书。我想读挺久的了,不过发现好像没那么厉害,基本什么都没学到(<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11984/> 重金属音乐 </a> 》,一本介绍金属乐的漫画小册子。很有趣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然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将我们的理性当成了「进步的过程」,但学科的发展历程不应是其趋于完善的历史,而应是「事物以及使事物分类形成知识体系的秩序等的历史」。简单来说,学科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世界观的变化」。<p><cite> 《通识:学问的门类》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为了让用户更熟悉鼠标操作以及提高 Windows 的娱乐性,微软向 Windows 3.0 中添加了「纸牌」游戏,帮助用户熟悉如何利用鼠标「拖放文件」,Windows 3.1 中「扫雷」取代了「黑白棋」游戏,以帮助用户学会利用鼠标的「左右键」。<p><cite> <a href=https://sspai.com/post/87835> Windows 设计史(一):从青涩到成熟(Windows 1.0—95)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传统的围棋棋盘并不是正方形的。它的长度比宽度略长,长宽比为 15:14。这是为了抵消人们在观察棋盘时产生的视觉透视。出于类似的原因,传统上,黑色的围棋子比白色的稍大一些,因为如果大小相等,当它们并排放在棋盘上时,看起来会不一样大。<p><del> 关于长宽比的说法很有趣,但是应该只是一种猜想。 </del><p><cite> <a href=https://matthewstrom.com/writing/the-polish-paradox/> 精雕细琢的悖论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星际拓荒何以伟大><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1355> 《星际拓荒》:何以伟大 </a></h3><p>这篇文章分析了《星际拓荒》的创作过程、物理基础、游戏设计等部分。这当真是一款被低估的游戏,我真的好喜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二十年后我再次和纸笔恋爱了><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7018> 二十年后我再次和纸笔恋爱了 </a></h3><p>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从数字化重回纸笔的感想。我在高三做题的日子里彻底感受到了在纸上书写的美妙——这种感觉当然不是来源于题目的。当我不再想做题的时候,我会在纸上写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是词句之类的,偶尔还写点诗。那个时候,草稿纸不再是演算圆锥曲线的工具了,那是我混乱而运转的思维本身。<p>这些日子,我越来越想起语文老师在我高一时的教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写,就没法思考。我在这些日子终于开始做读书笔记,该说教育果然是有滞后性的。虽然,为了检索和保存的便利,我做的仍然是电子版的;不过在记录之前,我确实喜欢在纸上抄写一些关键字词。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强制的思考:你要写出正确的字形,就必须在脑中默念这个词语,而这种专注会让你思考这些概念的<p>意义和关联。这当然是行为的成本,但我认为这种耗时的动作可以让人对笔记更加重视。<p>另一方面,在发散思考的时候,纸笔会显得更加随意与自由。随便写写画画,不用在意什么排版与对齐,想到什么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是笔记软件难以做到的,即使是使用数位板或者平板之类的产品,带来的感觉也不太一样。现在,我会说电子化在于效率与精细,而纸笔在沉浸和自由的方面更胜一筹。不过,归根结底,所有工具都有适用范围,博客肯定是用电子化手段写,而日记什么的,还是不要寄托在键盘和屏幕上比较好吧?</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到达国家图书馆><h2>到达国家图书馆!</h2><p>总是在宿舍呆着,我越发地感觉无聊而且压抑了。尽管天气很热,我还是想出去走走。一方面是散散心,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还是要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一些。于是我就随便叫上了令玄老师,具体时间也没定地就出发了。<p>吃了二次元牛丼之后,我们就去了国图里面。这次来其实还有一个目的,我想观察一下图书馆的人们,给我的设计作业贡献一点资料。不过,参考价值似乎并不是很大,国图的设计比较传统,而且一些问题我之前也注意到了。<p>我以为国图会更壮观一点,但是好像也就那样。不知道是不是我逛的姿势不对,总感觉我喜欢的类型的书挺少的。随便拿了两本书之后,我俩找了个地方看书。看着看着就到下午了。也是很久没有在外面读过书了,还挺有意思的吧。<p>看了一会,我说还是出去逛逛好了。我们没有定什么计划,就是随便找了个方向走着。路上聊一些天之类的,我给令玄老师介绍了一下设计学的一些概念,这下费曼学习法了。这样随意的走,竟然也真遇到了有趣的景色:我们走到了苏式的北京展览馆。社会主义新古典建筑,真好看呐。<figure><img alt=北京展览馆带有五角星的尖顶。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a3792b01a3ea08b8d4214943bbbd5ff7.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我需要更多社会主义建筑。</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5 月 6 日至 5 月 12 日、今年第 19 周、学期第 11 周的周报了。实在是没什么想写的,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九・我在干什么?.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八・末酒浸骄阳</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5-0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夏天又至了><h2>夏天又至了</h2><p>五一的假期里,我没怎么出门,连宿舍楼都很少出。研究了飞书的 API,虽然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比起埋头做,做之前应该先考虑一下的,我可是学设计的啊。<p>除了写了点代码之外好像也没做什么别的事情了?我在想如何设计好玩的东西,不过推倒很多方案之后还是没想出来,具体的请看下面的内容吧。还略微打了一点游戏,不过最多的是在晚上玩《 <a href=https://bangumi.tv/subject/2388> 缘之空 </a> 》。想起几年前的时候我也是晚上在宿舍床上玩 Galgame 的,那时还要记着生物实验的步骤,而现在的负担却没有那么 <strong> 显式 </strong> 的重了。<p>有一天我又在半夜里感觉饿了,于是关掉游戏,去 <a href=../records/在生命中吃泡面.html> 楼梯间的老地方 </a> 吃个泡面。听着歌等待泡面泡好的时候,耳机里碰巧响起了缘之空的 ed。真好啊,夏天。</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it-takes-two> 双人成行 </a> 》,一部双人闯关游戏。即使我是第二次玩了,也还是觉得这个游戏很好。这可能是近些年来我最喜欢的双人游戏,各处的把控都非常的好,难得的作品。</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书架的隐喻是为了帮助用户将以前关于书架的知识(作为存储和组织物理媒体的地方)转移到数字环境中。书架和木材纹理与系统的功能无关,而是为了加强隐喻。<p><cite> <a href=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flat-design/> 扁平化设计:起源、问题,以及为何扁平化 2.0 对用户更友好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你到底要用多少个游戏标记网站><h3><a href=https://glennwoo.com/2022/06/23/about-video-game-collection-tracker-websites/> 你到底要用多少个游戏标记网站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许多游戏标记网站。我一开始在「生活」栏目分享游戏的时候,思考了许久要用什么网站作为链接比较好。要说全面,肯定是 <a href=www.igdb.com> IGDB </a> 会好一些,不过我最后用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db> IndieNova </a> 。我比较喜欢它们的独立风格,同时无论怎么说,还是中文数据比较方便吧。 <del> 顺带一提三次元影视用的是 <a href=https://www.douban.com/> 豆瓣 </a> 而动画用的是 <a href=https://bgm.tv> Bangumi </a> 。 </del><p>除了写博客以外,我用这些网站只是为了看看资料。我不太喜欢在这些网站上记录内容,豆瓣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的残废管理系统是我出走的一大契机,于是我选择用 Notion 的表格记录自己的文化生活,到现在大概已经三四年了?<figure><img alt=大概是我最重要的表格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261be8fec7889110672eb5a6c56dd98.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大概是我最重要的表格</figcaption></figure><p>我基本只记录标题、类别、完成情况和日期,作者之类的我是很少去填的。想要刮削元数据的话也有办法,毕竟 Notion 提供了 API;但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我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我的原则是: <strong> 记录应该和生活中的语言一样。 </strong> 我,昨天,看了,这部电影;我,玩了,一周,这个游戏。我只需要记录这些内容就够了,其他的资料,根本没必要放在这里。我用这套系统用得很开心,如果有必要,我可以自己做一个年度总结之类的东西,反正时间数据都在我的手里。我不喜欢那些网站的评分和社交功能,而不喜欢就自己想办法。生活是自己的生活。</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我在五台山做义工><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8078> 我在五台山做义工 </a></h3><p>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在佛教的五台山做义工的经过(或许有点像出家?)。我其实还对这种山野的生活挺感兴趣的,如果学习一下工程技术,补全基础设施,可能过的也会很闲适?</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玩欧卡2的卡车司机开车为了生存游戏为了生活><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cCmm9tJENmk70qDx3noGA> 玩《欧卡2》的卡车司机:开车为了生存,游戏为了生活 </a></h3><p>这篇文章记载了几位爱玩《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db/collection/euro-truck-simulator/p/all> 欧洲卡车模拟 </a> 》的卡车司机。文章写的很好,每每这种时候,我就会想,世界上有游戏真好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粗野主义和反设计><h3><a href=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brutalism-antidesign/> 粗野主义和反设计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网页中的粗野主义与反设计。我这些天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可能地远离现代设计,让博客更有趣一些。后端是几天前就写好了的,但是前端迟迟未做,因为我发现我想不出什么好玩的设计。 <strong> 如果博客设计的像项目主页一样就有些太无聊了。 </strong><blockquote><p>数字界面正变得越来越简单和精简,因为这是用户需要和想要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领域在几十年的用户研究中所学到的。</blockquote><p>我很认同文章的这一点。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苹果、微软还是谷歌,他们现在的设计风格都很简单(而且好看)。但这种实用主义正在侵蚀那些非实用的领域。这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strong> 所有设计都是有适用范围的,而现代设计正在无休止地扩张。 </strong> 这种时候,粗野主义,反设计以及一切亚文化的东西都显得那么难能可贵。<p>但如果我持续地去探索那些怪异的风格,我会完全抛弃设计的功能性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这种探索是一种反思,而我(和其他设计者们)根深蒂固的现代设计观念是很难消除的,何况它确实有用。<p>如今最有活力、最丰富的界面设计,应当存在于游戏中。你可以见到育碧系扁平而简约的现代设计,也可以从各路独立游戏中看到艺术性更强的风格。设计游玩的人本身也在游玩,同时也热爱游玩。别那么严肃而理性,做些好玩的东西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aftermath这个词还真不是数学的锅创伤的词汇含义><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42852770> Aftermath?这个词还真不是数学的锅:「创伤」的词汇含义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em> Aftermath </em> 这个词语的词义和词源。原来真的和数学无关啊,我以为是什么抽象的数学概念(</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交互界面的跨时一致性><h2>交互界面的跨时一致性</h2><p>我去取外卖的时候,遇到一点问题。可能是商家自主配送的原因,送达之后,我的美团软件上并没有显示外卖的位置,查遍了短信也没有什么通知。于是我打电话给配送员,他告诉我外卖在哪个柜子里,让我小程序取件试试。于是我打开小程序,输入手机尾号,终于是取到了外卖。<p>然后我发现,我其实不需要打电话问外卖在哪里。如果我早点想起来的话,我用手机号就可以在小程序上取件了……<p>「如果我早点想起来的话。」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我去 <strong> 想 </strong> ?既然我一开始就可以取件的话,界面上应该显示一个跳转至手机号取件的入口,而不是单纯的「订单已完成」的字样。界面上有那么多广告的视觉干扰,这是平台为了盈利设计的,我姑且不去评论;但是这说明界面上是有空间放下实用功能的。<p>在平时的取件流程中,我点开软件,然后就可以在页面上看到取件的按钮;但这次的时候,原本展示取件按钮的位置似乎是直接消失了,没有留下别的信息。交互体验的一致性在此处受到了破坏:一致性不只是在 <strong> 单次操作流程 </strong> 中前后界面交互逻辑的一致;也是 <strong> 不同时间的操作 </strong> 中交互逻辑的一致。(不太严谨地)用函数式编程的思维来说,这里应该有一个「取件函数」,而具体的实现方式会随场景而变化,但用户面对的应该是一样的事情:点击按钮,然后经过一些中间步骤,拿到外卖。而做些跳转在工程上并不是什么难事。<p>拿外卖回宿舍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事情。不过那份外卖其实不大好吃,明明是废了这么大劲才拿到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失落日><h2>失落日</h2><p>我啊,那天想看看夕阳的。<p>都说看日出,我喜欢日落还多一些。但也不是平常地看,我最近发现宿舍的床的方向,可以让我在床上看见夕阳。我一直很喜欢睡醒看到日落的感觉,所以我这次想试试。<p>查了日落时间,然后订好闹钟之后,为了让体验更好玩一些,我把剩下的酒都喝掉了。然后满足地上床睡觉——我前一天睡得很晚,所以还是挺困的。<p>在梦里,我好像被黑客攻击了,常用设备都被击溃,然后我就醒了。但枕前没有我期望的残阳斜照,而天也是铅白一片。<p>我以为是时间还没有到,但看了看手机,闹钟已经响过了。我点开天气,看到原来是多云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最优,最恶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22374472129f1231ff382d3cc2c6c72.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最优,最恶</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5 日、今年第 18 周、学期第 10 周的周报了。写下这篇周报的时候,我思考了很久,决定一天都没有上课。或许放假这几天我也在反思什么才是值得过的生活,而有趣的东西不会在僵化的时光里诞生。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八・末酒浸骄阳.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比海色更蓝的梦</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4-05-0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突然间,很想看海了。我在梦里都未曾想过,明明是十几年里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的景色,在耽于 Galgame 的,幻想的夏日里,竟然会变成萦绕的一种情结。<p>有些人生的目标里会写:看一次海。看海,看什么呢?<p>我见过垂挂着椰叶的海,见过白或黄的沙滩的海,见过遥远北国冷冽的海,见过花花绿绿的运输船的海,而最多的还是人满为患、咸苦又沉满垃圾的海。所以我不再对这蓝色的水有更多憧憬了。但我实在的,没见过作品里蔚蓝的海。<figure><img alt="Sonny boy"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673489a0e39adf0aa509150f7c43f2a0.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Sonny boy</figcaption></figure><p>漂流少年,遇见的是一片沉沦的延展的海,那是一部蓝到冒水的动画,一片汪洋。蓝色总是让人着迷,蓝色是最受人喜爱的颜色,群青、钴蓝、青金石;克莱因、葛饰北斋、马克罗斯科;IBM、因特尔、微软;绫波丽、山田凉、比那名居天子。<p>我忘不了在双年展上见到的深沉的蓝色房间,除了无尽的蓝光,一无所有,好像感官也要被剥离。我在电子游戏里见过最宏大的景象,是《星际拓荒》里太阳爆发成超新星的那一刻,蓝色的光芒透过屏幕照在我的脸上。我每次都怔怔地看。<p>「塞尚说:『蓝赋予了其他色彩情感震颤』」,摘自贾曼的《色——彩书一种》。解决困扰工业界数十年难题的蓝色 LED 的发明者说,蓝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蓝色是他仍未成为一个工程师时,在小渔村见到的颜色。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当我在屏幕上看见缘之空里那样碧蓝的大海的时候,我所有的关于海的好的坏的记忆都无关紧要了。在幻想里,总有一片云,必须连绵而安定;在幻想里,要有一片海,一定无限的蔚蓝。</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比海色更蓝的梦.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七・脑中房</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4-3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再见了大学生活><h2>再见了,大学生活</h2><p>在大二仍未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大学生活快结束了。校园对我来说已经没什么趣味,我开始看各种工作的信息,甚至——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浑身酸痛,记起梦中的事情:我在上班。 <strong> 那个瞬间,我知道,我不再那么是一个学生了。 </strong><p>我曾经对大学有很美好的憧憬,或许就像每一个少年一样。但当我真的上了两年的学之后,我发现所有热血的,烂漫的青春,与我并不是那么相关。我也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我已经看见了求学生涯的尽头(尽管我不会停止学习)。<p>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吧,明明还剩下一半的光阴呢。但能改变的事情实在不多,我(自认为)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也不太多了。这种时候,我会怀念高中,尽管高中也不好玩,但确实有更多的意思。或许我未来也会怀念大学的时光的?我不知道,于是就写在这里给以后的我吧:<p><strong> 如果你对这段日子有这么大的兴趣,那么生活可能是更加令人失望的吧。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x411a7nF> 抽象:设计的艺术 </a> 》,一部关于各种设计的纪录片。实在是很好的片子,片中的设计师都很厉害。我特别喜欢第四集中的一段话:<blockquote><p>我渴望去发现那些我从未考虑过的事情。(有时)会有一种真正的,完美的开端的时刻,让你感觉到「这太棒了,我之前从未考虑过。太棒了,太美了。」而两秒钟之后,你简直不敢去设想,没有这个创意的世界会是怎么样。</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同时,互联网和信息的获取也非常重要。我们的一位好朋友兼同事写了一篇名为《大平面的现在》(The Big Flat Now)的文章,其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互联网在过去和现在以及潜在的未来之间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面感,我们可以通过指尖获取历史。在有互联网之前,你必须走进图书馆,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寻找参考资料,借此来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而当下科技的发展达成了某种效率,它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流畅。<p><cite>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1xeeiYJrjjGNuPJqG5QNA> 卷宗专访|OK-RM和他们的中国首展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杨梅夏紫橘柚秋黄谈论食物的幸福><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8361> 杨梅夏紫,橘柚秋黄|「谈论食物」的幸福 </a></h3><p>这篇散文是关于食物的。很轻松的文章,写得很可爱。</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频率错觉><h3><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quency_illusion> 频率错觉 </a></h3><p>这篇维基百科页面介绍了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又称巴德尔 - 迈因霍夫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在意识到一个特定事物之后,会更频繁的注意到它。<p><del> 所以有时以为大数据和算法发力了其实可能只是自己更关注了。 </del></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在0与1的境界之中……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2d0aa84ed77fcc146f732867450d280a.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在0与1的境界之中……</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比耶和华更为悲惨的卯兔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08a31cdc30d7b17bb1fc3ac31adbb7d5.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比耶和华更为悲惨的卯兔</figcaption></figure></div></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成式-ai-的蜂房><h2>生成式 AI 的蜂房</h2><blockquote><p>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p><cite> 《 <a href=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capital/05.htm> 资本论 </a> 》 </cite></blockquote><p>老师让用 AI 来做迭代方案,我不是很赞同。在和 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鏖战一晚之后,我不觉得 AI 能想出比我更好的方案。<p>在灵感阶段,AI 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在生成阶段,AI 做出来的图片也算是省事——但纳入到实际的设计流程中,我实在是怀疑 AI 的作用。在一个 <strong> 系统的理性工程 </strong> 中,期望模糊的、随机的、漫无目的的 AI 「撞击」到一个好的方向,这是在干嘛,布朗运动吗?AI 就像抽卡,但我觉得设计中的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使是做一些探索也不该这样随意。<p>AI 的图片生成是一种概率模型。而 AI 生成的「创意」,是否就占据了训练数据的大部分,是否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方案?我不禁这样地想。你可以用提示工程,对 AI 的结果进行调整,写提示词也算是自己的方案;但随便写几个描述,期望 AI 给出更好的方向,我觉得这是放弃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p>我现在有一种认识:你不加具体描述时,AI 给出的方案是最该排除的。它太普通、太常见,或许足够有用,足够合适——但这不是设计。设计者永远要脱出现实的桎梏,我们要创造出比世界更好的东西, <strong> 比大家习惯的那些更好 </strong> 。<p>我总是想,第一个想到的方案一定是最无趣的,我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般的灵感迸发。七步成诗值得称赞,但那些更加宏大的诗篇,一定是在灯光下煎熬了数千日月,挣扎、愤怒、自暴自弃、永不满足——只有这样才能 <strong> 炼 </strong> 成千古流芳的作品。量变引起质变,思考时间和方案效果,在统计学上永远成反比。而用 AI 还不如这种第一时间的灵光乍现呢。<p>我不是一个 AI 反对者。我周末看了些有创意的 AI 作品,在完成度和视觉效果上都令人赞叹。但同时,也有人在叫嚷着:「不要用垃圾制造更多垃圾。」如果用那个经典的比喻来说,(姑且不论这种比喻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摄影术没有消灭绘画——但摄影术没有简单到每个人都能拍出好照片。<p>工具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伟大。AI 很厉害,但世界上的好作品依然不多。它是一个概率模型,它不过是一个概率模型。我正在学习更好的 AI 制作流程,但我拒绝放弃我思考的主动权。设计批判技术,又吸纳技术。 <strong> 蛛网、蜂巢和生成式 AI ,远没有思维中的一栋楼房那样伟大。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闪耀的十二面体><h2>闪耀的十二面体</h2><p>上了半学期的课,终于是做成了第一个小模型。在组装的时候,不是这边翘起来就是那边漏个缝,我不禁感慨还是误差太大了。清洗之后竟然会进水!<p><strong> 动手总比看起来艰难 </strong> ,在开始之前,我想不到一个正十二面体能有多难。然而操作时候却状况百出,又让我感慨设计和工程的区别呀。在实现之前,所有方案都是没有意义的。或许是有一点,但这一点大多数时候也算不了什么。我觉得,这门课与其说是实践课,更不如说是思维课:在短暂的一学期里,我也不可能把手艺提升到很高的水平;但操作中带给我的启发是很难得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蓬头垢面><h2>蓬头垢面</h2><p>这几天我在玩《缘之空》,这不是什么需要操作的游戏,所以我串流到平板上,靠在床上推流程。<p>又是一个夏天啊。两年前的盛夏,我也是这样在床上看着奥木染的夏天的。少年的迷惘一点没有消失,甚至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还更加惆怅了。看了不同的作品,接触了不同的文化,最后发现还是二次元好,或许这也是一种回归。<p>放假久了精神状态是有些差,我试着把头发放下来了。透过发缝看着屏幕的体验也挺好玩,除了有一点痒,大概还是长度不太够了。我突然想,我是不是愈发的颓废了。<p>如果颓废指的是我习惯的生活的话,那我甘之如饴。所有的正统的、规训的、期望的评判,都不再重要了。我就是要在美好年华里翘课,玩 Gal,吃垃圾食品,看色情漫画——直到我不再把这些事情看得很特殊,直到我司空见惯到不主动去 <strong> 炫耀 </strong> 这些举动。<p>没什么值得担心的,我讨厌虚荣,讨厌装模作样,讨厌世俗的成功;所以我坚持自卑,坚持邋遢,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蓬头垢面」的我是闲适的,超越所有假装光鲜亮丽的时候。</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4 月 22 日至 4 月 28 日,今年第 17 周,学期第 9 周的周报了。放假了就有些懈怠,所以还是拖了一些时间。今天实在是不想去上课,所以就没有去。总之,祝您劳动节快乐!(如果现在不是的话那就祝您快点放些假吧!)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七・脑中房.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六・囹圄之作</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4-2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插翅难飞><h2>插翅难飞</h2><p>我这周一直在想如何脱离设计的舒适圈。我还是忘不了去年老师对我说的话:「你的作品风格很简约,可能是你的成长环境影响;但这可能也代表你不能处理复杂元素。」<p><strong> 我认输。 </strong> 一年过去,我还是什么都没做到。我壮志满怀,力图做一张完全跳脱出框架的作品,最后发现,这还是我平时做的样子。当我看到作品完成的时候,我真的很沮丧。我在思考什么是设计,但我显然是有些自大了。好吧,还是慢慢来,先看这次的周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055/> 再见列宁 </a> 》,一部黑色幽默电影。我倒是没有怎么笑出来,感觉挺唏嘘的。<figure><img alt=再见了,伊里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b011c86a950ed1d93e1db3fd57fec5c.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再见了,伊里奇</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p><cite> <a href=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2.htm>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谈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h3><a href=https://vimacs.wehack.space/Mail-vs-IM.htm> 谈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 </a></h3><p>这篇文章讨论了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IM)两种常用的通讯工具。 <strong> 即时通讯不能取代电子邮件 </strong> ,我始终是这么觉得的。但——从没有人说谁要取代谁,即时通讯不是为了革电子邮件的命的。我们需要漫长的书信,也需要轻快的聊天,IM 软件不适合正式的讨论,而电子邮件也不能进行一场叽叽喳喳的闲聊。其实,如果你坚持的话,这些事情也是能做的,但这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了。<p>诗羽老师前两天说,他「惊奇地」发现,Outlook 竟然没有邮件撤回功能。我知道 QQ 邮箱和 Gmail 是有这种功能的,但这似乎不是邮件协议规定的内容。这些服务的实现方式,更像是在你发出去之前给你缓存一会,你可以在中途撤销。其实这都不算是真正的发送,或许都不能叫作「撤回」,明明是取消发送才对吧。<p>他似乎很需要这种功能,而我作为互联网精神坚定的卫道士,自然强烈反对这种想法。为什么,通过服务器,发送到我的设备上的邮件,可以被人撤回?即使是发送方也不该有这样的权力。你可以修订、校对、再版,就像传统的出版业那样,但强制召回是不对的,而且发布方也应该承担自己疏漏的责任。但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设计学生,如果邮件是可撤回的,那么对发送方来说无疑是更加友好的。 <strong> 人是会犯错的 </strong> ,而为轻微的错误提供反悔的方式,似乎也还不错。这也是数字时代才能做到的壮举,你可以远隔千里之外,决定是否让对方看到你的内容。诗羽说他想写一篇文章,我想或许可以首先考查一下「撤回」的历史,这大概就和即时通讯有些关系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你们如何称呼带有条形回车键的键盘><h3><a href=https://superuser.com/questions/837448/what-do-you-call-a-keyboard-with-a-bar-shaped-enter-key/1368499#1368499> 你们如何称呼带有条形回车键的键盘? </a></h3><p>这篇 StackExchange 回答介绍了回车键的种类,根据标准,现在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回车键。我就说记得以前见过胖胖的回车键,但是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了,原来是另外的标准(</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学习原理><h2>学习原理</h2><p>我这周读了一些共产主义的原理,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精妙的理论总是让人满足,光是读这样的推理我就能感受到一种理性的欣喜。但这种理论,却不该是用来 <strong> 满足 </strong> 的。<p>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无疑和工科的「意识形态」十分契合。但在改变之前,我也是应该去读一些理论,光是个人的社会实践是不够的,何况我还只是一个象牙高塔内、脱离生产的学生。<p>刚入门就开始卖弄,总是不好,所以我也不作什么自我感动的评论了。继续学习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markdown-之痛><h2>Markdown 之痛</h2><p>首先,我要说 Markdown 很好用。很方便,很简洁。但 Markdown 还是有一些问题:如果你要说明 A 事物,然后分析 A1 与 A2,然后再对 A 进行一个总结,这种情况下,你的总结会被分到 A2 的部分中,这明显是不合逻辑的。<p>Markdown 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相比 HTML 这种高度复杂的标记语言,它没有闭合标签的概念。用户很少担心这些结构的问题,写 Markdown 的时候就像是在用纸笔做笔记,标题只不过是用粗马克笔写出的字罢了。然而,在这种时候,这种从现实迁移而来的直观理解,会被逻辑上的迷惑完全掩盖。关于 A 的总结不属于 A2。<p>Markdown 给文件加上了一个简单的样式,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让文件更有条理;而我们现实中记笔记的时候,有时候却是没有样式的:我们在阅读中划分结构,就像传统的文章一样。这种时候,「不声明总结」的从现实中而来的习惯,就和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相冲突了。我需要显式地写出来,再加入一个叫作总结的小标题。<p>其实这也算不上错,与 MD 伟大的创新相比,这种瑕疵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专注体验的设计来说, <strong> 一切不满都很重要 </strong> ,无论是因为什么。于是,我还是要说说 MD 的痛点:自带语法不支持一些简单的排版,比如说标题居中、文字并排展示,或者段内换行。<p>而 MD 也提供了解决办法:你想要什么样式,自己用 HTML 写吧;如果你不会而且不愿意学 HTML,那就别想了。好吧,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办法,有办法比没有办法好多了。 <strong> MD 是反排版的。 </strong> 尽管支持,但并不推荐在 MD 中使用 HTML 语法。这是追求简约的设计理念,但用户可能没有这么纯粹:我不需要很复杂的排版功能,但我还是想保留我习惯的那些样式。所以,我宁愿违背 MD 的推荐标准,也想用几个 HTML 标签。<p>不过,我相信,伟大的事物都有缺陷。在偶尔的吐槽之后,我仍然会打开编辑器,再写一行 Markdow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4 月 15 日至 4 月 21 日、今年第 16 周、学期第 8 周的周报了。这周的事情也不少,不过我把 RSS 做了,大概过几天会集成吧?无论如何,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六・囹圄之作.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五・飘扬之春</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4-14</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好忙的一周啊><h2>好忙的一周啊</h2><p>放了几天假后,我没想到这周会这么忙。作业又是视频又是演讲,基本是一直在干活。不过想想也是,快期中了,而且我们的负载一直都是这么不均衡的。忙完之后,我重构了一下之前的代码。清明没怎么干活,所以应该多写一些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这周倒是没看什么,就看了几集动画。求求你再播一集《 <a href=https://bangumi.tv/subject/431767> GIRLS BAND CRY </a> 》吧,我什么都会做的😭<figure><img alt=仁菜在挥舞着电灯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b99160c3f11937202f474a8744d700a.gif><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我们摇滚是这样的</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这个世界的经济现在由不超过 200 家绝大多数设在美国的公司所控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许多国家的财富,这是对大企业不断增长的力量的一个明显的例证。<p><cite> <a href=https://www.marxist.com/why-we-are-marxists-cn-simplified.htm> 我们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互联网巨头的-ai-无人超市背后却是-1000-个印度打工人远程操作><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80482> 互联网巨头的 AI 无人超市,背后却是 1000 个印度打工人远程操作?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无人零售」的背后真相。我们宿舍楼也有一个类似的售货柜,扫码开门,然后拿出东西会自助扣款。我之前很好奇具体是如何实现的,于是查了些资料。有些是通过 RFID 标签,有的是通过摄像头用 AI 识别。<p>但我们的这个柜子行为模式非常奇怪,在白天的时候关上柜门两分钟就可以扣款;但如果是晚上使用的话,基本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发来账单——我不由得想是不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上班。我倾向于认为是为了省电,晚上 AI 没有运行。不会真的有人在屏幕前标记价格吧,那也太精神污染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最无趣的数字><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0271> 最无趣的数字 </a></h3><p>这篇文章探讨了什么是「最无趣的数字」,不得不说这个话题实属是有点抽象。具体的思路是:一个数字在数据库中的出现频次越少,那么就证明这个数字的特性越少,也就越无趣。而那个数据库中记录了大量数列,比如斐波那契数列、二的幂次列等等。<p>想想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如果一个数在一个 <strong> 能被公式描述的数列 </strong> 中,证明这个数字也满足数列的规律。虽然把「有没有规律」和「有没有趣味」进行等同总让人觉得有点奇怪(</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麦当劳在荷兰推出特殊广告牌用薯条香味勾起你的食欲><h3><a href=https://www.ithome.com/0/761/626.htm> 麦当劳在荷兰推出特殊广告牌,用薯条香味勾起你的食欲 </a></h3><p>这篇新闻介绍了麦当劳的新型广告牌:没有标志和文字,只有一个散发着薯条香味的纯色广告牌。不得不说这种标新立异的广告还挺好玩的,我看到之后或许也会靠近看看究竟。但是这个广告牌里放真薯条的实现方式还是有点太抽象了,非常坏浪费食物,恨来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漫天白杨><h2>漫天白杨⋱</h2><p><strong> 如何判断春天来了? </strong><blockquote><p>哪里有什么叶初绿、雪消融、吹面不寒杨柳风。<p>我向来是按过敏判断春天来临的😇</blockquote><p>我写,在高三的时候。而现在我有更新的判断方法了,只消把头伸出窗外,一切都明了了。在漫天飘扬的柳絮面前,谁能说春天没有来呢?<p>「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仍未来北京的南国的我,直到看到真正的柳絮时才明白这个比喻究竟有多好。如此看来,柳絮恼人倒是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有鼻炎的同学打趣说,整个柳絮飘扬的四月他都不打算上课了。而我虽然没那么严重的鼻炎,却也不太喜欢这种「奇观」。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现在,我还看见柳絮在教室的地面上洒着许多。<p>其实上面几行说的柳絮,或许是杨絮也说不定。杨和柳的关系很近,而没有植物学知识的我确实也分不出来。 <del> 分出来似乎也没什么太大意义。 </del><p>查查看,这些树背后还有一段北京的历史。早年间为了绿化种植的时候,还没有人预料到后来这些 <strong> 轻柔 </strong> 的问题;而后来发展起来的时候,这些飞絮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火灾隐患、损害人体健康、加重清洁成本。但杨柳防风固沙的功绩却是实打实的,这么看也挺令人无奈。不过,现在是在想办法减少这些影响了,不过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p><strong> 那就让飞絮再飘洒一会吧。 </strong> 不过,要戴上口罩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my-old-gear-ikbc-w200><h2>My <em> old </em> gear: ikbc w200</h2><p>洗了洗键盘。<figure><img alt=贴着贴纸的键盘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c0e6489bc8e35f524852b422220805e7.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敬来生!</figcaption></figure><p>好吧,我实在是忍不了了,由于长期放在桌上,长久以来也饱受了风霜雨露的滋润。努力洗了洗之后,尽管算不上焕然一新,也能说整洁了不少吧。<p>这把键盘是很久以前买的,大概有四五年了? 那时候还没有客制化的潮流,用的也是原厂的红轴,虽然远没有现在那么多花样,但其实还挺好用的。塑料的颜色是特别复古的灰色,绿色算是一点点少数的高亮。而我为了与之相应,贴上了《赛博朋克 2077》中「来生酒吧」的贴纸,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磨损。<p>这把键盘,上学期被饮料灌了一通,有的功能键不太灵敏了。我拆开来仔细清洁过,但键轴焊在电路板上,里面可能还凝结了一点固体,我实在是没什么办法。不过也能凑合用了。这不算什么好键盘,配置在现在基本算不上什么了,想出手的话不会有人想要的;而我又舍不得把这把键盘丢进垃圾堆,毕竟还算是能用。<p>所以,这还是我现在的主力键盘,我大部分的数字生活都承载其上。我喜欢新东西,同时也是一个恋旧的人。我怎么放得下这个老朋友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怎么这么多灰><h2>怎么这么多灰!</h2><p>我的 Mac 最近总是死机,屡屡重启也没什么用。我不禁想或许是有些翻车,但思考了一会,我不认为一台电脑连稳定待在桌面都做不到,于是还是排查了一下。我仔细考虑了一下,感觉应该是积灰太多了。<p>拆开后盖的时候,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实在是有点脏了。拿到走廊清洁(同时吸了一堆的灰)一番之后,插上电之后,果然是没什么问题了。我意识到好像这台主机整个假期都在落灰,所以还是要经常清理才好。</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重构><h2>重构……</h2><p>这周把上次写的网页生成器重构了一下,原来的代码实在是太混乱了。把一样的代码合并,拆出函数,然后分成不同的文件,可读性好了不少。不过我觉得过些日子我会感觉现在的版本又变成了一坨屎,那还证明我的观念水平又高了不少。<p>我有机会学习了一下函数式编程的思想,实在是很优美。虽然我写出来的明显不是,但我努力地整理了一下函数,看上去竟也有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果然还是在实践中学习更好一些。我知道我现在的技术很差,不过继续努力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4 月 8 日至 4 月 14 日、今年第十五周、学期第七周的周报了。竟然半个学期都快要过去了,时间过得真是快呢。现在我在听《 <a href=https://music.163.com/#/album?id=130859270> …And I Return To Nothingness - EP </a> 》这张死核专辑,感觉还挺不错的。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五・飘扬之春.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四・调制波形,改变人生</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4-0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天清气明但是我什么都没做><h2>天清气明,但是我什么都没做</h2><p>这大概是学期第一次小长假,但——我好像是什么都没干。不太能这么说,我学了一下统计学,而且把先前没看完的番补完了;但是生产力方面确实是什么都没做。我也不知道我都干嘛去了,可能是每天醒来已经是中午导致的。<figure><img alt=粉色花朵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c59acda4d58968c529017c0bf8328fbc.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花开了。</figcaption></figure><p>文章也开始开花了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pril Rain 的演出。朋友临时有事,于是我就爽快接盘了,尽管我一首都没听过。现场乐迷特别热情,确实是很厉害的国际大团。旋律果然好棒啊<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228715>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a> 》。我只能说我没看懂,但是画面真的很美。<p>看了《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v411B7ek/> 直到光芒把我们带走 </a> 》和《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Z4y1y7sz/> Mayhem的十年 </a> 》两部黑金属纪录片。不得不说还真是……混乱且疯狂……</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你的自拍和聊天记录正被硅谷大厂砸数十亿美元疯抢><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N_r7JjHWHvyzykymPZLVQ> 你的自拍和聊天记录,正被硅谷大厂砸数十亿美元疯抢!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科技大厂对个人数据的抢夺。唉,赛博朋克。</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想让游戏主角好好挨骂也不容易><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VH6xkGshbgxZS_Ng5qn7A> 想让游戏主角好好挨骂,也不容易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游戏《巫师三》中的脏话设计。被各种村民辱骂,可能是初入《巫师三》的玩家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花钱购买的游戏里为所欲为,被一群用来填充地图的 NPC 嘲笑,显然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但是其实还挺对味的,小说里的人们素质也并不是很高。好吧,所以我们就要习惯一边拯救世界一边被村民辱骂了。</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my-new-gear-arturia-minibrute><h2>My new gear: Arturia Minibrute</h2><p>我买了一台合成器。<figure><img alt=我的合成器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fd6d656e019bd26118d70542b5cf79c.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山田凉为您演奏劲爆电子音乐</figcaption></figure><p>虽说是二手的产品,而且生产年份也很久远了,但还是让我爆了很多米(导致我这个月剩下的日子要过得很拮据)。不过真的拿到机器把玩的时候,我还是很开心。缭乱的旋钮、顺畅的滑块、模拟电路暖暖的声音,都让我很喜欢。<p>虽说听摇滚乐比较多,但我其实还挺喜欢电子音乐的。以前我经常听浩室,直到开始看二次元就没有再听了。然而,二次元里也有很多电子音乐的影子,游戏音乐更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电子音乐。我最近重新开始听东方系列的原曲,果然还是很好。在多年之后再次听到《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510071> Lotus Love </a> 》的时候,我浑身一震,竟然有想哭的感觉。那一刻,我满心地想买一台合成器。我好想做出这样的作品。 <del> 回过神来,一台 Minibrute 已经摆在我面前了。 </del><p>最遗憾的一点可能是没有多音模式,我弹不了和弦。但想想能弹和弦的那些产品(的价格),我也没那么惆怅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桌面空间不够,由于我本来桌上就有很多东西,这台庞大的合成器显然很难找到容身之所。最后我还是选择放在了桌子的左侧,用塑料袋当作防尘罩,并且希望它不要被我日常的用水波及到。</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速通乐理><h2>速通乐理</h2><p>买了新设备,算是我学乐理的一个契机吗?总之,我开始了(早该开始的)乐理学习。高强度地学了两天,大概是对基础乐理有些眉目了。好吧,我承认是在为以前的畏难情绪和拖延症还债,不然我现在可能早就有了更深的掌握了。<p><del> 学下来之后,发现乐理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不过还是要继续学习才行。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奶白色的酒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22acf53359622cd1c777e64a7087e91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混沌 AD 钙奶混龙舌兰……但是意外地还挺不错</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7 日、今年第十四周、学期第六周的周报了。标题的原句是「调制饮料,改变人生」,出自《Va-11 Hall-A》,一款很棒的游戏,而且电子音乐也非常好听。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四・调制波形,改变人生.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三・交互错误</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4-0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自助放假><h2>自助放假</h2><p>我的课其实并不算很多,也不是很清闲;特点就是单日课程节数的峰值很高、标准差很大——我其实除了周一课就没那么多了。如果翘上几天的课,我其实每周能享受的时间还是挺多的。周一的负担,我觉得实在是值得几天假作为补偿,如果没有假,我就自己放好了。<p>于是我读了些书,听了些音乐,以及,玩了许久游戏。这就是这一周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51501/> 误配 </a> 》,一本关于包容性设计的书。读了这本书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特别是意识到了我原来忽视的问题。「设计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实验室里的想法,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我读完书后学到的最大道理。去思考、去关怀、去做些真正的好设计。<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balatro> Balatro(小丑牌) </a> 》,一款 roguelike 卡牌游戏。除了好玩我无话可说,两天玩了十几小时,上课的时候也打了几局。我很喜欢游戏的设计,玩起来特别爽快。</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我不会画画,我只是线性代数的搬运工。<p><cite> 一位 AI 创作者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android-的无障碍服务让每个人体验精彩世界><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7150> Android 的无障碍服务,让每个人体验精彩世界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安卓系统的一些无障碍服务,分为听觉,视觉与肢体的辅助功能。读了《误配》之后,看到这样的文章怎能不读呢?其实,这样的「无障碍服务」也帮了我很多。我喜欢安卓系统的实时字幕功能,高中做英语听力的时候,打开这个功能,我几分钟就能应付完作业;而看外文视频的时候,打开字幕我也能看得更明白一些。安卓的「无障碍服务」也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接口,一些实用功能也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实现。当然,其他系统也并不缺少这样的人文关怀,有的功能做的也很贴心。无论是迫于法律和道德的压力,还是真正在关怀用户,无论如何,我们需要这种能帮助更多人的设计。</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本周整理了两本书的读书笔记,不妨来看看吧?<ul><li><a href=../notes/摘《艺术人类学》.html> 摘《艺术人类学》 </a><li><a href=../notes/摘《误配》.html> 摘《误配》 </a></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长风呼啸><h2>长风呼啸</h2><p>风啊,在春日的北京刮起来了。要说风的话,北京好像四季都有。不过春风倒是挺吸引人去 <strong> 沐 </strong> 一些的。<p>可我却没有什么见到什么吹面不寒杨柳的风,只眼睁睁看着夹杂着沙砾,灰尘,和各种小分子颗粒物的风吹在我的脸上。无论气象局有没有预警,我都是灰头土脸了。当然,这是夸张啦——不过这几天的空气质量确实不是很能让人欣赏。<p>但如果你不常外出的话,风尘还是风暴都是没什么所谓的。于是,在蜗居桌前的夜晚里,我总会听到风的声音。不是我熟悉的扫掠枝叶的声响,而像是一辆……轰鸣的摩托车?<p>我不知道,大概是风穿过建筑物导致的吧,或许建筑的结构恰好就让风能发出这么奇妙的声音出来。 <strong> 风神会喜欢摩托车吗?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科幻的年代><h2>科幻的年代</h2><p>我读了读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这是几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了,这么多年过去,人类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程序设计更加精细,电子电路技术也扬帆远航,甚至我们现在还有了能对话的人工智能——虽然机器人学显然还没发展到书中的程度。 <strong> 我们的时代,已经在很多方面比科幻故事更为先进了。 </strong><p>你知道吗?《银翼杀手》的时代,那个有着外星殖民、情绪改造技术、浮空车、仿生人的时代,其实是 2022 年, <strong> 而我们已经过了两年了。 </strong> 该说是作家太乐观了吗?明明都是一群科技的悲观主义者呀。过去的人的预言和期望,却遗憾地没有成真。儒勒·凡尔纳天马行空的设想,我们还没造出来;苏联人在时光胶囊里写的共产主义,我们也没有实现;但古人写的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我们倒是勉强能做到,只不过不是靠霓裳的羽衣了。<p>每每发现故事里的「未来」是我们的「过去」的时候,我会感觉有些感伤。现在人们写 2033、2049、2077、2185,或许都不是太远了。那时候的人也会感到唏嘘的吗?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界,要花上整整 <strong> 二十年 </strong> 。那技术又要多少年来塑造这个世界呢?社会又会花多少年来适应新的技术呢?我们不会预料到的。<p>世界总归不是小说,我痴迷的幻想也没有变成现实。未来可能更好,但也可能变得很坏——不过,真羡慕未来的人呀。如果我把这篇文章存在某种去中心化的网络上,未来会有人读到的吗?「家祭无忘告乃翁」,真希望到时候的世界能更好一些呀,人们幸福,而且总是创造。</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学校里的无障碍><h2>学校里的无障碍</h2><p>我今天去了图书馆,而走出大厅的时候,我想起我一直以来走的都是楼梯,那么有没有无障碍设施呢?我以前是没怎么注意过的,但今天既然想起,就要注意一下了。我走近左侧一直以来都没接近过的结构,发现那确实是一条坡道。只不过地上的灰尘与落叶层层堆积,大概是很久都没有人使用与清扫了。<p>但,顺着走下去,转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弯之后,我发现我竟然回到了楼梯上。回头一望,我下降了大概三分之二的高度,到达了中间的一块平台,而下面还有些台阶在沉默地等待。<p>如果我使用轮椅,难道要我先抬上几级台阶,才能开始用坡道吗?我过去做完手术的时候,经历过轮椅和拐杖的生活。上楼梯无疑是那段艰难时光里 <strong> 最 </strong> 艰难的——我每天上学都要与五层楼的楼梯搏斗。拐杖如果没有固定好,在我把自己撬动的时候,大概是要落在台阶上,再回医院做些手术了。但即使如此,拐杖的机动性仍然要好得多,轮椅是无法自己上台阶的。我知道,现在有些新奇的创造,用多个轮子交替着爬楼梯,但我不以为那惊心动魄的倾斜角和摩擦系数能保护本就脆弱的人体。<p>我有些迷惑起来了。但我觉得应该不是这样的,于是我探索了一圈,在隐蔽的墙后,我欣喜的,发现了剩下的坡道。这样,就 <strong> 能 </strong> 不上一级台阶地到达图书馆了。<p>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我竟然不由得笑了出来。「果然,我们还是有无障碍设计的嘛。」但我走下剩余的坡道,回头望去的时候。我想,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隐蔽了。为了美学的目的,把坡道拆成两段,弯折起来,再夹在厚厚的墙里,这算不上一个明晰的设计。让需要帮助的用户去「查找」帮助,实在是有些让人困扰。<p>图书馆内的无障碍厕所——我今天斗胆推开门进去看了一下,堆满了扫把与拖把之类的工具。一辆手推车横在门前,就连并不算宽大的我,以「直立构造宽度」都不能从缝隙中挤过去,使用轮椅的用户又该如何是好呢?<p>走下坡道的时候,我在想这些事情。既然都做了,为什么不做得 <strong> 更好一些 </strong> ?这些设施,究竟是形式主义用来敷衍的指标,还是为了解决困境而存在的设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脚底特殊的触感。我走到了盲道上。<p>既然已经观察了两处设计了,不妨也研究一下这一处吧。于是,我顺着盲道走去。令我疑惑的是,盲道并没有在主干道的位置列出分支,而是一路笔直地朝着道路前进。大概把转弯设置在前面了吧?可前面并没有人行道啊。无论如何,我要去看看。<p>但我只看见了这个。<figure><img alt=一条被马路截断的盲道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ffcb9fa9d9710b4b522b391ceb7e5f20.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道阻且长……</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3 月 25 日至 3 月 31 日、今年第十三周、学期第五周的周报了。先前说的新功能——似乎做的不是太多。不过我觉得我没有浪费时间,读了些书也是很好的收获。嘛,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三・交互错误.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摘《误配》</title>
<category>notes</category>
<pubDate>2024-03-3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本书副标题为「包容如何改变设计」。<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一章-初识包容><h2>第一章 初识包容</h2><section class=level3 id=误配阻碍人们获取社会资源><h3>误配阻碍人们获取社会资源。</h3><blockquote><p>这正是误配的力量。它只让一部分人获得社会资源,而非所有人。误配是阻止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最大障碍,是社会规划的副作用。</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设计导致了排斥><h3>设计导致了排斥。</h3><blockquote><p>无论好坏,设计了社会接触点的那些人决定了谁可以参与,谁会被淘汰。不知不觉间,这种排斥的循环逐渐渗透我们的社会,既阻碍了经济增长,又破坏了商业发展,损害着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设计塑造了我们进入、参与、贡献社会的能力。</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包容性设计原则><h3>包容性设计原则</h3><ul><li>识别排斥性的存在<li>向人类多样性学习<li>从解决小问题出发,扩展到解决大规模的问题</ul></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二章-圈内还是圈外><h2>第二章 圈内,还是圈外?</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排斥行为倾向于变成恶性循环><h3>排斥行为倾向于变成恶性循环。</h3><p>我们创造工具,工具塑造我们的行为。</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排斥的成因有很多><h3>排斥的成因有很多。</h3><ul><li>缺乏意识:没意识到用户的多样性<li>独断专横:让用户去适应设计<li>忽视:认为「边缘用户」不需要考虑</ul></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三章-排斥循环><h2>第三章 排斥循环</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排斥性设计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负担><h3>排斥性设计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负担。</h3><blockquote><p>使用厕所的人往往无法退而求其次或直接走掉。有时候,排斥性设计会给用户带来负担,逼着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使用方法。例如,一个只有传感器功能的马桶让用户在马桶周围苦苦找寻可以冲水的把手,甚至让他们去请教别人如何冲水,这都是极其不人性化的体验。</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残障并不是一个小范围的问题><h3>残障 <strong> 并不是 </strong> 一个小范围的问题。</h3><blockquote><p>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约有 10 亿人(占世界人口的 15%)患有身体上的残障。换句话说,目前大约只有 64 亿人的身体 <strong> 暂时 </strong> 是健全的。</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排斥并不是平均分布的><h3>排斥并不是平均分布的。</h3><ul><li>一些人会受到更多样、持续时间更长的排斥<li>一些多样性问题更受设计师的关注</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排斥是一种社会性疼痛社会性疼痛和生理性疼痛关系密切><h3>排斥是一种社会性疼痛,社会性疼痛和生理性疼痛关系密切。</h3><p><del> 查阅了一些资料,学界对这个观点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del><blockquote><p>人们用来描述被社会排斥感觉的词语,甚至也与描述生理疼痛的词语相似:受伤、心碎。</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设计造成的排斥会让人很沮丧><h3>设计造成的排斥会让人很沮丧。</h3><blockquote><p>人类是不公正的,我们并不可靠、容易犯错。然而,我们希望科技是公正的。也许它并不总按照既有的方式工作,但是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没有生命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正且没有偏见的。</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对排斥没有清晰了解时会导致惯性排斥><h3>对排斥没有清晰了解时,会导致惯性排斥。</h3><blockquote><p>当我们对排斥没有清晰的了解时,那些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习惯就会浮现出来,最终引起排斥循环。</blockquote><blockquote><p>惯性排斥让我们设计出不匹配的产品,它来自我们对受众群体根深蒂固的假设。</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四章-包容性设计师><h2>第四章 包容性设计师</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游戏与游戏设备缺少包容性><h3>游戏(与游戏设备)缺少包容性。</h3><blockquote><p>(叙述者波特是一位手部控制能力不足的设计师)<p>有一次,叔叔花了一整个下午试着把小块木头粘在手柄上,为的是让我能正常使用。可他的努力没有成功,我告诉他没关系,也许《最终幻想》就是不适合我。他说:「不可以,它应该是你也可以玩的游戏。」他拿起修改后的手柄,安慰我:「也许,我们只差一步,就能找到跨过障碍的方法。」</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试着在设计时重点考虑能力差异><h3>试着在设计时重点考虑能力差异。</h3><blockquote><p>当我们把人的能力放在产品的第一位来考虑时,将收获非常好的效果。人的能力是有限且不断变化的,无论人们的国籍、所受的专业训练、无意识的偏见或世界观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有多大。这为开始设计包容性解决方案奠定了一个共同基础。</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残障是人类与环境不匹配的交互><h3>残障是人类与环境不匹配的交互。</h3><blockquote><p>2011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残疾报告》,把残障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反映了一个人与自己的身体特征,以及与其身处的社会之间的交互」。这也是残障的社会定义。这些交互点正是误配发生的地方。<p>这也为设计师们打开了一个新思路。以前我们认为残障是指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正常」范围之外,如今我们重新定义了残障的概念,这是一个深刻的转变。当我们意识到残障人士无法合理使用设计方案不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正身处一种与环境不匹配的交互当中时,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责任就回到了设计师身上。设计师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增加或减少人们与世界之间的不匹配。</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包容性设计要让每个人都找到归属感><h3>包容性设计要让每个人都找到归属感。</h3><blockquote><p>包容性设计并不意味着设计一件所有人都能用的东西,而是设计多种让大家可以与之交互的方法,让每个人在设计中找到归属感。</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五章-与之共存为之存在><h2>第五章 与之共存,为之存在</h2><p>本章主要描写了美国底特律城发展中的排斥现象:追随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师拆除了「衰败」地区,将数十万人的社区夷平,来为建筑项目腾出空地。而原先的居民大部分都是非裔美国人。这种强势从上而下的建筑规划方式加剧了排斥和压迫。<blockquote><p>有的人不仅被他人排斥,还被各种经济机会排斥。</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六章-重建匹配关系><h2>第六章 重建匹配关系</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案例汽车设计使用的人体模型><h3>案例:汽车设计使用的人体模型</h3><ul><li>在汽车行业中,几十年来模型都按照男性的平均体型设计;<li>在 2011 年的使用女性假人(基于女性身体数据设计的人体模型)的汽车碰撞测试中,安全系数直线下降。</ul><blockquote><p>过去几十年的设计都以男性的均值为标准,工程师和设计师也都被训练成基于这些标准来优化设计。到 2011 年,汽车并没有突然变得不安全,而是一直以来都不够安全,只不过没有人留意到这种因性别差异引发的安全问题。</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不要抱着当救世主的态度做设计><h3>不要抱着当救世主的态度做设计。</h3><blockquote><p>当设计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设计的目标用户是「需要帮助的人」时,一种潜在的阶级感就会出现。况且,如果对别人的生活缺乏深刻的认知,设计师就很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设计师和建筑师常将使用设计的一方视为「他者」,这种思维会让设计师与目标用户之间产生裂缝。</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要从被排斥的专家处学习><h3>要从「被排斥的专家」处学习。</h3><blockquote><p>有意义的包容性设计远不止举办聆听会、焦点组会或采访路人这么简单。可以从建立「被排斥的专家群」开始,让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出谋划策。这些专家往往在体验设计方案时经历过最深刻的误配或受到过最负面的影响。和有帮助的群体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与被排斥群体一起设计,而不是单方面地为他们做设计,是将包容性融入设计的重要方式。</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七章-正常并不存在><h2>第七章 「正常」并不存在</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案例美国战斗机设计><h3>案例:美国战斗机设计</h3><ul><li>设计第一架战斗机的时候,美国空军统计了数千名飞行员的身体数据,并取均值进行了设计;<li>当时的理念是,即使机器的尺寸不能匹配每一个人的身体尺寸,但飞行员应该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适应设计;<li>在高频率的坠机事故后,研究员召集了 4000 名飞行员,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完全符合设计的均值;<li>后来发展出「个性化」的设计,如可调节安全带和座椅。</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正常人这个概念并不存在><h3>「正常人」这个概念并不存在。</h3><p>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位痴迷「完美人类」的数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他认为每个人与「完美均值」的差值对应着先天的「异常」程度。优生学中许多论点都与凯特勒的观点有关。<p>正态分布曲线的「中间」部分不应该认为是「正常人」,而也不应该从「正常人」出发,把两侧的人叫做「另一些人」。如果设计符合曲线中的「中间值」(数学上的平均数),不代表这个设计适用于所有人。</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人类的数据很复杂应当深度分析><h3>人类的数据很复杂,应当深度分析。</h3><blockquote><p>花时间去理解人类的深度和复杂性,即便只从身边的一小群人出发,也可以帮助平衡「大数据」的劣势。「厚数据」(Thick data)是指一系列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及其前后关系的信息。……「厚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们的感受、思考、反应和潜在动机的方式。</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排斥分为三种><h3>排斥分为三种。</h3><p>一个「需要双手才能使用」的设计会排斥以下的人:<ul><li>永久性排斥:截肢的人<li>临时性排斥:手部手术的人<li>情景性排斥:抱着婴儿的人</ul><p><del> 我认为图中的「障碍」换成「排斥」更好。「障碍」是交互的障碍,若是没有排斥,生物性状、身体状况、社会身份这些属性都不会成为一个「障碍」。 </del><figure><img alt=书中第117页图片,用图例展示了上述三种排斥。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970a92fec1266e56a7fdb98b4a6d0f0.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书影,P117</figcaption></figure><p><del> 我觉得或许另一方面的设计也能改变这种排斥。比如能达成人类手臂机能的义肢,会让截肢者的「永久性排斥」变为「临时性排斥」:拆下义肢时遭到排斥,装上义肢时这方面的排斥就消失了。但这类技术还未成为现实,让现在的设计调用尽可能少的身体机能、允许更多样的交互方式,仍然对所有用户的使用体验都有帮助。 </del></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八章-有关爱的故事><h2>第八章 有关爱的故事</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可达性设计不等于包容性设计><h3>可达性设计不等于包容性设计。</h3><blockquote><p>可达性的解决方案往往缺乏深入的设计思考。拐杖、轮椅、假肢、支架等肢体辅助产品,通常和外科医生手术室里的医疗器械一样:冰冷的金属、粗糙的材料、工业级塑料、毫无生趣的颜色。对用户和他们身边的人而言,这些设计就像一个提示,提醒别人他们是需要帮助的病人。</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被排斥者设计的方案可能对所有人都有帮助><h3>为被排斥者设计的方案,可能对所有人都有帮助。</h3><ul><li>打字机是为了让盲人也能写信而设计的 <br> <del> 2024.4.19注:此条存疑,因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93%E5%AD%97%E6%9C%BA> 维基百科 </a> 中提及的相关条目并没有导致打字机的直接发明。 </del><li>电子邮件是一位听力不好的开发者为了和耳聋的妻子沟通而发明的<li>为了让手部劳损的人也能使用电脑发明的技术,最后发展成了智能手机的多点触控方案</ul></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九章-包容设计未来><h2>第九章 包容设计未来</h2><section class=level3 id=设计有巨大的影响><h3>设计有巨大的影响。</h3><blockquote><p>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未来,一切都建立在我们今天所做的决定之上。一起来创造伟大的设计让人们互联,让他们与机会互联。有些设计师做的决定将影响数百万人很多年,我希望这本书说清了这种特权和机会的重要性。</blockquote></section></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notes/摘《误配》.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摘《艺术人类学》</title>
<category>notes</category>
<pubDate>2024-03-2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本书通过人类学方法,分析了小型社会的艺术,探讨了与艺术有关的一些问题。我对社会科学的了解太少,缺乏了很多的相关知识,所以从书里学到的内容也比较有限。不过我还是把我认为有启发的内容都记录了下来,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section class=level2 id=序章><h2>序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人类学把异文化-翻译成可以被理解的形式><h3>人类学把异文化 「翻译」成可以被理解的形式。</h3><blockquote><p>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学家所做的工作,也是一种翻译。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为遍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这些异文化很难为外人所理解。人类学家通过长时段的田野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深入其社会内部,将其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某些文化事件和行为,以民族志的方式「翻译」出来,其他文化成员便可借此理解其价值和意义。</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一章-异文化的艺术><h2>第一章 异文化的艺术</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反对-原始艺术概念><h3>反对 「原始艺术」概念。</h3><ul><li>当代的异文化艺术与人类社会早期的「原始」艺术大相径庭,现代小型社会的狩猎—采集的经济形态和人类社会早期的经济形态不同。<li>「原始」的时间长达数万年,不同时期的艺术差异也很巨大。</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形式可能由技术因素导致><h3>形式可能由技术因素导致。</h3><blockquote><p>不过,博厄斯认识到,节奏或平衡可能来自技术过程,比如用旋转的轮子制作陶罐,或者需要构造一种机械性能可靠的形式。</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艺术品是心理对象的一种表现艺术家赋予观念以明确的形式><h3>艺术品是心理对象的一种表现,艺术家赋予观念以明确的形式。</h3><blockquote><p>埃德蒙·卡彭特(Edmund Carpenter) 在对哈塞尔伯格的论文所做的深入评论中,就艺术对象及其赋予了具体形式的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做了精彩解说。卡彭特描述了一位因纽特雕刻艺人在一根象牙上做活的场景,其方式和西方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所进行的创作活动并无二致。雕刻艺人手持未经雕琢的象牙,向它发问:「你是谁?谁藏在那里?」然后他看到了里面的形象:「哈,海豹!」</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二章-艺术和社会生活><h2>第二章 艺术和社会生活</h2><p><del> 分析了艺术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文史基础太差,没看懂太多。 </del><blockquote><p>在蒂夫人看来,每个人都应有同等数量的察布。如果一个人拥有的察布超出了公平分配的数额,那么他就是从世系伙伴那里偷来的。首领地位也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一个有影响的人能为他的家族支系带来声望,也能在物质上帮助族内成员。博安南简明扼要地描述了蒂夫政治组织的全部分支结构如何想方设法地阻止头领扩大影响,不让他越雷池半步。如果一个人想做蒂夫社会更大支系的领导,那么他必然像对待自己的亲族一样,不时地对那些大支系的成员施以恩惠,他自己的直系亲属就会不可避免地认为自已被利用了,正在遭到伤害。他们会指责他施了巫术,换句话说:为了个人目的偷了他们的察布。结果就是,无论头领能为家族支系带来什么好处,「其他成员都怕他,设法削弱他,让他和众人一致」。最重要的是,蒂夫人的平均主义表现为对一个杰出人物的财产进行物质破坏。</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三章-艺术与视觉交流><h2>第三章 艺术与视觉交流</h2><section class=level3 id=缺乏社会文化语境就不能理解艺术但我们偶尔能确定艺术描述的是什么对象><h3>缺乏社会文化语境就不能理解艺术。(但我们偶尔能确定艺术描述的是什么对象)</h3><blockquote><p>异文化的艺术最具迷惑性的一个方面,就是让我们将其解读为写实性的。口语的能指及其所指涉的对象之间的关联非常随意,使语言明显有别于艺术,也给人一种错觉:尽管我们不学习合适的语言就听不懂非洲人的说话,但或许能看懂他们的艺术。不幸的是,很多人以失败告终,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异文化中那些貌似足够写实的艺术。</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艺术品的所指是心理构造而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对象><h3>艺术品的所指是心理构造而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对象。</h3><ul><li>艺术不需要完全和描绘的物品相类似。</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艺术和语言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相似性><h3>艺术和语言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相似性。</h3><blockquote><p>列维 - 斯特劳斯视之为某些小型社会的特点,他写道:「制造的每一件物品,哪怕最实用的物品,都是符号的结晶,不仅生产者懂得它,所有使用者也能理解它。」汉弗莱引用过的罗兰·巴特,认为我们自己文化中的物品同样如此。(cf.Barthes,1967: 26-27)即便我们穿着的衣服,也表达了我们的意图、我们的社会阶层、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因而,艺术和语言都能表达文化中总体意义组织的一部分,二者虽有不同但可能重叠。</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艺术家把现实对象转化成艺术来表达文化意义><h3>艺术家把现实对象转化成艺术来表达文化意义。</h3><blockquote><p>艺术家描绘事物,不是因为他无法得到真实之物,而是通过它所选择的风格媒介,将他们转化成艺术,能够充分表达其文化意义。</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艺术通过-重复引入信息论上的冗余从而达成目的><h3>艺术通过 「重复」引入信息论上的冗余,从而达成目的。</h3><ul><li>重复可以制造形式上的秩序感。</ul><blockquote><p>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感到愉悦,很可能是由于艺术家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另一方面创作出了新的形式,二者巧妙地混合在一起,令人满足和惊喜。</blockquote><blockquote><p>艺术不是芸芸众生平淡无奇的日常交流的延伸,也不是与之相反的事物:它运用重复和变革达到不同目的。</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四章-风格><h2>第四章 风格</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技术会影响风格但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h3>技术会影响风格,但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h3><ul><li>技术限制会导致风格的变化。<li>使用相同技术的文化也会产生较大的风格差异。</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剖分表现法><h3>剖分表现法</h3><blockquote><p>剖分表现法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看上去它的身体是纵向分裂并展开的。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在有些实例中,动物被绘成像是沿着脊椎切开并展开:胸腹部出现在中心,四肢向内弯曲,左右脚挨在一起,头部裂开,只在口鼻处相连。另一种方式是沿着腹中线分裂,展开身体之后,背脊就成了中心线。博厄斯以鸟的描绘为例说明了这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以头部为中心,身体向左右两侧展开。剖分表现法仅仅是众多相关的技术特征中的一种,所有这些技术都提供了分解身体的常规方法,并将各部分组合起来,装饰盒子、棍棒或「图腾柱」等物品。</blockquote><figure><img alt=书中图片,展示了剖分表现法的案例。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cd940a4f5086c234f6688ad431e43f61.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书影,P214</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第五章-艺术家的创造力><h2>第五章 艺术家的创造力</h2><section class=level3 id=艺术家可能会受制于外部价值观><h3>艺术家可能会受制于外部价值观。</h3><blockquote><p>格雷本关注的是「第四世界」的艺术,所谓「第四世界」,即处身于民族国家之内,缺乏左右自己生活进程的能力的少数民族。他认为,此类人群现在极少按照不受外界影响的标准,生产专供自己消费的艺术;相反,他们是为其他文化的成员生产艺术,后者是他们的财神爷,拍板决定怎样算是成功的艺术形式。一种极端情况是,第四世界的艺术家通过将体现本土形象和本土形式的作品推向市场,从而成功地展示他们独特的文化成就(雍古树皮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另一种极端情况是,艺术家完全听命于外部价值观,一味迎合西方人对带有异域情调的手工艺品的欲求,这些物品成为西方游客向朋友们聊起与野蛮的「他者」打交道时的谈资。</blockquote></section></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notes/摘《艺术人类学》.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二・锉如鼠啮</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3-2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你怎么知道我-github-连绿一周><h2>你怎么知道我 Github 连绿一周?</h2><p>这周写了点脚本,想了想,索性放到 GitHub 上好了;然后想了想,索性连绿几天好了。<p>我承认,有些日子是为了保持签到,而随便水了点提交。但我想这种方式或许真的会有用的,如果我将来能看到半页的绿色,怎么好意思中途放弃呢。虽然没什么含金量,但也能提醒我保持学习吧。 <strong> 坚持做,然后再想做什么。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89630/> 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 </a> 》。这就是我前几周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了解了不少柯特科本的生平。柯本还真是比我想象的抽象了不少(或许该说是恶趣味),同时也是病态得令人感叹。大概最后的霰弹血花不是一个巧合,自毁的尽头除了自尽似乎也没剩下别的答案。<p>「爱,和平,慈悲。」<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06126/> 艺术人类学 </a> 》。 <del> 终于看完了! </del> 这是我一月份带回家里看的书,大概读了一半就没有读了。这几天是重新拾起,把剩下的部分看完了。我承认,我买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类学」,刚开始看的时候实在是吃了些苦头。尽管我相关领域了解的太少,并没有吸收太多知识,不过读起来还算有趣。而且我大概知道什么叫人类学了。 <del> 然而下次买书还是要好好调查一下书里究竟是什么内容。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然而,中文里的方块汉字决定了中文不具有西文的灵活度。事实上,传统中文出版界的做法与西文正好相反,是「先算版心,再余白」。<p><cite> <a href=https://www.thetype.com/2020/01/16565/> 中文排版网格系统的五大迷思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我们认为 Python 开发者应该知道这些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它为我们灌输了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信心。然而,知道如何,尤其是何时不能使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位功夫大师,一个 Pythonista 知道如何用一个手指杀死对方,但从不会那么去做。<p><cite> <a href=https://pythonguidecn.readthedocs.io/zh/latest/writing/style.html> Python 最佳实践指南:代码风格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异文化的艺术最具迷惑性的一个方面,就是让我们将其解读为写实性的。口语的能指及其所指涉的对象之间的关联非常随意,使语言明显有别于艺术,也给人一种错觉:尽管我们不学习合适的语言就听不懂非洲人的说话,但或许能看懂他们的艺术。不幸的是,很多人以失败告终,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异文化中那些貌似足够写实的艺术。<p><cite> 《艺术人类学》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h3><a href=https://www.thetype.com/2017/10/13558/> 双语标准字:思路与实践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设计中英双语的标准字。所谓「标准字」,就是标识中相对于图形元素的文字部分。如何使多语言的文字之间相互协调,不仅仅是在标识设计中会遇到的问题,文章中的方法对许多类型的设计都有启发。 <del> 专业设计师真的好厉害啊😭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战国中山王如何影响了攻壳机动队><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9263> 战国中山王如何影响了《攻壳机动队》?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攻壳机动队》TV 版字体的由来。我很喜欢 TV 版用的这款金文字体,神秘而带有幻想感;正是因为攻壳放弃了那些几何主义、直线拼接的字体,才让这个标题字真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诚然,无衬线是一种设计风格,但就像鬼怪的攻壳一样,科幻不只有一种风格。<p>东方 Project 系列也热衷于使用金文,那也是幻想感浓厚的作品,这是我很喜欢的巧合。或许,我也应该多接触一些不同的字体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奇葩门把手难倒搭车人><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B1tdJSo9KmwvNqMw8V2cg> 奇葩门把手,难倒搭车人 </a></h3><p>这篇文章写了新车的那些「创新」开车方式给人带来的困扰。熟悉计算机的人知道,有一句话叫做:「不要重复造轮子」,如果有现有的方案那就用吧;而设计的符号学也强调设计语言是符号,要用外在形态向用户传递产品的功能;用户体验设计的领域更是有一本著作叫做《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27702/> 别让我思考 </a> 》:一眼看上去不像按钮的按钮不应该存在。用户和文化是有惯性的,这种创新受到批评,却不应该怪罪于现实的阻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立场,已经掩盖了实用的功能属性了。<p>但那些经历丰富的设计师们难道都没有我懂设计吗?我想也不尽然(不可能),或许这些都是创新过程中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是造福大众,如何是故弄玄虚,创新总是在这样的困境里徘徊。文章不仅分析了我不熟悉的车辆的历史,还从安全角度批判了这种创新弊大于利的现实,喜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文件路径二三事另辟蹊径从路径表示看操作系统的发展><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6642> 文件路径二三事:另辟蹊径,从路径表示看操作系统的发展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操作系统中文件路径的变化。在读到这篇文章的几个小时前,我正在苦恼:<blockquote><p>我 Linux 上能运行的程序,为什么在 Windows 上总是报错?</blockquote><p>经过一番查证,发现是两个系统的路径表示方式差异导致的。我于是抛弃了 <code> os </code> 模块,换用了更方便的 <code> pathlib </code> 。Pop 说他习惯用 <code> os </code> 的拼接功能,但我还是愿意把这种事情交给专门的库。能少写一行代码,都是莫大的福分了,而我也很少需要担心性能之类的问题:虽然你跑得慢,但我写得快呀。 <strong> 用我的时间换计算机的时间实在是没什么太大的必要。 </strong><p>经过这种事情后,读到这样的好文章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巧合。写得很好!</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我在做索引的生成脚本……其实这是很早以前就该做的事情,堆到现在再去更改结构的 <strong> 技术债 </strong> 有点太高了。 <del> 尽管我不知道这么简单的技术该不该叫技术债。 </del><p>但总是要做的,正如那句什么十年种树的话。所以我还在写这个生成器,快做好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额断网了><h2>额,断网了……</h2><p>上期我说在用 Chromebook 搭配远程桌面,还获得了不错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因此缺点也相当明显。<p>这周一的时候,我按常地匆忙起床,打开电脑,带上 Chromebook 就出了门:我已经计划好了用远程桌面了。等我迷迷糊糊地到了教室才发现,我的电脑竟然是 <strong> 脱机 </strong> 状态的。<p>我无能为力,而上课正好要用电脑……于是我上课中途还是回去拿电脑了——我在宿舍挣扎了半天,试图修好网络故障,但最终是没有成功。扛着电脑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在想:哈哈,这就是不稳定,这就是风险。<p>不过中午的时候我还是修好了,于是我又把电脑放了回去。我相信这次不会出问题。而我现在正在周一最后一节课上写周报,确实是没有问题。但以后我在出门之前或许要仔细检查检查网络状况了。我之前写了一个 Python 脚本,在每次开机的时候获取本机的 IP 地址,然后传到飞书机器人上,还算是有点用。或许我应该增加一个连通性测试的功能。<p><del> 2024-03-23:已经加上了,希望能有点用……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疑似有点太自由了><h2>疑似有点太自由了</h2><p>我一天听到四次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DOF),每次的概念都不一样。在机械原理里,自由度是原动件的数目;在统计学上,自由度是可变化的变量数目;建模课上说的自由度可能指的就是控制点的数量;在图形学课上的大概只是老师随口胡邹的,说飞机自由度更高一点。<p>我甚至还在闲鱼上见过号称「8 自由度」的 Live2D 模型,如果按机械的概念来说,大概只有四维的世界能实现这种壮举,而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在二维上表现出来的。自由度疑似有点太自由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啮齿之兽><h2>啮齿之兽</h2><p>高中的我,特别喜欢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里,那一篇雨果的《炮兽》。摊开书本,我能看见火炮在船舱内横冲直撞的画面。那时的语文课也有趣,面对这本选修的书,葛老也没有稍加放松,仍是详尽地分析了一番。那是高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我十分庆幸受了葛老的恩泽。而高三的语文课简直不能叫作语文课,实在是应试而恶心得令我作呕。回想起来,我竟然还写过那样的作文呀?「文以载道」的韩昌黎哪里去了?如果是他看见学子们的文章的话,大抵也是会失望的。面向考试的语文教育 <strong> 负了 </strong> 语文,但语文没有负了我;或许该说我没有负了语文才是——我要努力做到的。<p>炮兽在木质的船舱里,早已经被人制住了。是船长、大副,还是一个普通的水手?我却有点记不大清楚了。但也没什么所谓,我早已经毕业了。在合上那本书两三年后的现在,我在原型课上又想起那厚重的、凶猛的野兽来。看着往复的锉刀,我想,这就是一只啮齿的兽了。<p>「切割不是精细操作,打磨是精细操作」,老师是这样教导的。而放下张扬的钢锯,拿起隐忍的锉刀时,我发现这或许也是一头 <strong> 野兽 </strong> 。硬度的定义特别简单,甲能在乙上留下划痕,那么甲的硬度就大于乙了。于是坚硬的锉刀就大显神通,从塑料到木头都能 <strong> 搓搓 </strong> 锐气;如果算上高速的砂轮机之类的话,那么金属也不是对手了。<p>兔子的啃咬是不同于豺狼虎豹的:不靠锐利的尖牙,啮齿动物从来都是摩擦与剐蹭的爱好者, <strong> 从上到下,化为齑粉 </strong> 。长痛不如短痛。激光切割干净利落;钢锯没那么高效,但也不会持续太久;而这种连绵悠长的打磨,誓要挫骨扬灰,把粗糙不平的表面处理得丝般顺滑。面目全非。<p>缓慢的侵入的锉刀逐渐压紧,边缘在不知觉的时候就被削减了。或许是有知觉的,但还是没有温柔一点。</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雨><h2>雨</h2><p>起身望向窗外的时候,我遇见了北京久违的雨。久旱逢甘霖,但降些弱小的水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感觉很好。这雨让我想起记忆里许多下着雨的日子。<p>在印象里的雨夜,红绿灯总是喜欢待在马路上的水洼里,空气也有湿湿的味道。幼时的我总盼着红色的雨,那样我就能不用上课,在家里玩上一天。但直到我长大,似乎也没经历过几次,我总是在出门前回望一眼电视上坚定的暴雨黄色预警。它不会变红的,而我迟到的警报要开始红起来了。<p>下着雨,天气也会凉快起来。在清凉的风里,我会开始转动手里的伞。如果周围有同学的话,最后我们一定都会落得一个落汤鸡的下场;但偶尔伞上的水也会洒到路过的无辜人,无论有没有被骂,最好还是快些跑开,然后把笑声憋到十米之后。<p>雨天是不缺玩闹的:拿伞袋接雨水然后砸在地上;拿着长柄的伞当做刀剑,而短柄的折叠伞就是钉头锤了。即使没有这些事情,雨天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落雨的时候,街道会更清静一些:雨的涤荡把喧闹也一齐溶解而冲刷了。如果带上耳机听些音乐——当然不能有主动降噪功能——散步会变得很舒适的。天地无物,只我一人。<p>这些事情也却是在雨势不大的时候才能消受了。被四面的风雨淋得通透、裤子都能拧出水的时候,也不会再去想什么散步不散步的事情了。如果碰上的是台风天,那还是期望自己不要待在狂暴的雨里比较好。海燕会叫嚣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但我可不是高尔基笔下的主角呀。<p>但我好像也很久没见过这样的景色了,于是就在短暂的幻想里美化一些那些曾经恼怒的日子吧。出去走了一圈,北京的雨下得实在太小,落灰的伞恐怕已经开始失望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p>我给笔记本贴了点贴纸!<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一张关于蕾米莉亚与芙兰朵露贴纸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a6772409146df064ee003517f13f3817.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永远鲜红的幼月、恶魔之妹</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一张关于十六夜咲夜贴纸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ff5d13719027711306fc8e2a04055e8.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完美潇洒的女仆长</figcaption></figure></div></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3 月 18 日至 3 月 24 日、今年第 12 周、学期第 4 周的周报了。上了一天课感觉真的好累,还是不应该把周报拖到周一的😭下周见吧。下周我会带上新功能的!</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二・锉如鼠啮.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一・朗姆之红</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3-1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前言写点什么好呢><h2>前言写点什么好呢</h2><p>这周还是上课,玩游戏,读书,听音乐。似乎没什么变化,上周说的游戏已经通关了,还玩了另外一款。不过两款都是剧情向的 RPG,可能我要去找点别的类型的缓冲一下,不然会腻味的。<p>总是在玩游戏,所以好像也没干什么别的事情了。要做些事情的吧?总之我打算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做一个网页待办事项之类的东西,看看我以前究竟都挖了什么坑。 <del> 其实在 Github 上有一个,不过那个还是连我都不怎么注意,还是在网页里做一个好了。 </del><p>我在考虑标题用二十一还是用廿一。但是想了想,以后肯定终归是要用三个字的(或许更多字?),所以还是就这样好了。以及我发现我一直用的这个全宽的点,竟然不是中文的符号(参见《 <a href=https://www.0x08.org/posts/middle-dot> 中点在 UTF-8 和 GBK 转换中的问题 </a> 》),但我确实想让标题都是全宽字符,还是有点尴尬。 <strong> 不过实际效果要比规则更重要一些,我是这么觉得的。 </strong> 所以还是继续用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玩了《奇唤士》,一款俯视角奇幻 RPG。我在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4%BA%94%E3%83%BB%E5%90%AF%E5%8A%A8%EF%BC%81.html> 半燃其五 </a> 中提到我玩了这款游戏的测试版,在四个月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这款游戏的正式版。考虑到工作室还承接了《巫师 1》重制版的任务,我觉得这么说应该不会太失礼:《奇唤士》从《巫师》系列学习了很多。主角的形象,破案的玩法,以及各种让人落入道德困境的抉择——甚至游戏结尾的动画就是《巫师 3》那样的牛皮纸手绘。但《奇唤士》绝不是一个照猫画虎的模仿者,它们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我会说这是一部值得玩的作品。 <del> 尽管我要吐槽的点很多。 </del><p>游戏的文本很棒,很多描写都很有味道。由于破案的形式是「角色从环境中寻找线索」,而主角作为一个奇唤士可以从物品上读出残留的情感,于是游戏中的叙事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尽管为了推动游戏进程,在收集齐线索后系统会归纳出一个结论,但游戏中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只言片语。所以如果玩家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自己去拼凑故事,这也是本作的一大特色。<figure><img alt=《奇唤士》的游戏截图,描写了一个孩子躲在逃避下逃避现实,毯子成为了他的隐形斗篷。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44664f71886751304ed0abe3abda231.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隐形斗篷」</figcaption></figure><p>然而游戏中的「一般」剧情却没有这样的打磨:动机成迷,转折生硬,与这样的文本相比,不由得令人惋惜。此外,游戏后期赶工痕迹明显,大概是工作室已经开始开发下一部作品,于是就调整了项目分配——我觉得《奇唤士》本可以更好。<p>不过本作最大的问题还是战斗体验,实在是太无聊了,而且强制战斗还特别多,完全没有带来什么满足感。我一看到战斗就开始头痛,甚至我最后有几场是开了风灵月影修改器打的,一击必杀就是爽。如果说剧情是惋惜的话,我觉得这个战斗完全是没什么救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做战斗(我有点担心工作室的《巫师一》的质量了)。<p>首发版本有些 bug,同时虚幻 5 的优化也没有那么好。但我吐槽这么多,我仍然觉得《奇唤士》还是挺有意思的,尽管它没有那么好。<p>玩了《深空梦里人》,一款有着桌游感觉的赛博朋克 RPG。有评论说:这是威廉吉布森会做出来的游戏。这大概是一个让作者愧不敢当的评价,但我觉得《深空梦里人》真的很像一部 <strong> 科幻短篇小说集 </strong> 。游戏里有大量的支线任务,在游戏里称为「动机」,而作为一部重文字的 RPG 游戏(左右布局我认为是参考了《极乐迪斯科》),支线可不是通马桶之后给你随便来两句对话,而像是一个真正的故事。<p>作者在访谈中提到,他借鉴了很多桌游的机制(顺便说现在的电子游戏同质化的有点无聊),我猜指的就是骰子。作为一个剧情 RPG,《深空梦里人》从传统 CRPG 学习了一些机制,比如说属性和加点;同时也有不同,《深空梦里人》每回合最多可以用五枚六面骰做检定,用以推动事件的完成度。这就增加了玩家在行动时的规划维度:这个回合我要怎么利用这五枚骰子?玩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血量」,金钱,还有事件的倒计时,并权衡考虑,决定每回合的行动。 <del> 虽说到了最后我每回合都是模板化的刷材料了,不过一开始的几回合还是需要精打细算的。 </del><p>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深空梦里人》令我很欣喜。经典的各种科幻要素轮番登场,文字也充斥着想象力和各种情感:希望、无助、坚定、迷茫。在短短十小时里,扮演这个「梦里人」(sleeper)的我仿佛真的做了一场大梦。环形的空间站在深空中缓缓旋转,人们的生活举步维艰,网络里的数据车水马龙。孩子想知道什么是「雨」——那是遥远的地球的词语;而作为仿生的、生产的、产品的梦里人,想知道什么是「我」。离开空间站,还是坚守熟悉的生活,亦或者和网络的洪流融为一体? <strong> 一切都可以选择。一切都是选择。 </strong><p>《深空梦里人》是难得的游戏。概念不新奇,机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特别宏大的设定——但它讲好了一个故事,或者说,讲好了人们的故事。没有个人主义的科幻英雄,这里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你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你还是要过生活。回到叫「烽火台」的酒吧里吧,还有一会就到了来客人的时候。准备好今天的鸡油菌酒,正宗绿道蘑菇,十五寒冰币一杯。<p><figure><img alt=《深空梦里人》的游戏截图,对话中写着“铭记,但不要沉溺”。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3cc5445cfb58b34fc88f8575b247e55.jpg><figcaption>铭记,但不要沉溺</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执行命令后)刷新可视化界面,测试一下自己:这和你预期的变化一样吗?<p>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恭喜你!你学会了新的东西!<p>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也要恭喜你!你有新东西要学了! <cite> <a href=https://think-like-a-git.net/sections/experimenting-with-git/use-your-targeting-computer-luke.html> 用 git 的方式思考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可是我病了吗?世界是一场已然失控的健全中心主义狂欢。 <cite> <a href=https://sspai.com/post/87019> 2023 被焦虑和抑郁充溢,可我却不想被「治疗」 </a> </cite></blockquote><blockquote><p>超前消费有个很好听的说法「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幸福生活」,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其中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印象最深刻的有 2 句话,一个是「超前消费其实是对未来的收入过于乐观的一个行为」,另一个是「超前消费其实会对自己的实际收入和购买能力会有有一种误解」。毕竟在你觉得「我真的好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未来的你配不上这个东西。 <cite> <a href=https://sspai.com/post/86788> 当工作 7 年的月光社畜决定开始攒钱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用-git-的方式思考think-like-a-git><h3><a href=https://think-like-a-git.net/sections/experimenting-with-git/use-your-targeting-computer-luke.html> 用 git 的方式思考(think like a git) </a></h3><p>这个网络教程教授了 git 的进阶使用方式。对我来说,其中最具启发性的必然是 git 与图论/数据结构的对应关系。我早该注意到的,知道了 git 的具体结构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变基(rebase)和撷取(cherry-pick)也没有我原先以为的那么复杂。虽然我暂时可能还用不到,不过等到我要用的时候我会想起这个教程的。 <del> 或许试试呢?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从戒除安眠药开始我选择不再将自己外包><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6911> 从戒除安眠药开始,我选择不再将自己外包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努力重新获得生活的掌控的故事。我们从不缺少「励志」,我真正倾佩作者的思考和行动力。生活总是很难,「外包」总会伪装成甜蜜的解药,反抗这种诱惑就显得尤为可贵。安眠药治标不治本,不是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游戏的人档案馆失译数字游戏心理健康与有问题的游戏成瘾概念><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8904> 游戏的人档案馆|失译:数字游戏、心理健康与有问题的「游戏成瘾」概念 </a></h3><p>这篇讲座译文是关于电子游戏成瘾的,包括对于赌博的探讨。讲座中提出,电子游戏成瘾的定义模糊,而程度也难以判断。而演讲者的态度是:<blockquote><p>总之,游戏厂商确实会用很多手段,但这些手段不能和烟、酒、毒品这些精神活性物质相提并论。它们与其说是让人成瘾的手段,毋宁说是资本主义的伎俩。</blockquote><p>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演讲中还提到多巴胺与快感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也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么多年我都是被蒙骗了,真实的机制远没有这么线性。我对游戏研究还是有些兴趣的,我也想做这些内容啊😭</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figure><img alt=一张logo的手稿,结合了“失语”和人物头部。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0711c2185205ced37c5cb01d761c9758.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失语</figcaption></figure><p>大概是一张草稿?</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新古典主义金属锯><h2>新古典主义金属锯</h2><p>这周的原型课上要锯板子,总之就是要锯出一堆的正五边形出来。首先要用锤子与钉子在板材上定位端点,不过我大概是做完了。在操作时间里,老师是没有什么讲解的。于是,在锤子交响的声音里,我戴上了耳机。<p>点下随机播放,然后等待函数为我生成一个结果。随机数常常是会带来惊喜的——但「常常」却不是一个精确的概率,甚至感受会与语义相悖,明明大部分时间都不会有什么惊喜发生。在枪花的《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1482113923 lang=en-US> Sweet Child O' Mine </a> 》里,我开始拉动手里的钢锯。<figure><img alt=一张用手锯锯塑料板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b3eabd00212dbf281e84c8ae8a940886.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最喜欢的一集</figcaption></figure><p>推。拉。推。拉。往复的机械的动作,却让我不由自主的压上了节拍。这实在不是一个有趣的活,但也并不无聊。若要说的话,做的时候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但要注意安全,以及别锯歪了。匆忙带上 Walkman 出门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至少让我能在平淡的操作里找些乐子。<p>一首歌很短,但我的活确是还没干完。在等待换歌的时间里,我只能闻到 PU 板烧焦的气味。 <strong> 摩擦生热。 </strong> 热得我也把外套给脱了。桌子总是在抖,我就用一把椅子顶着,这能减小晃动的幅度;然后再靠在背后的激光切割机的工作台上,这位置还挺不错的,至少我站的没那么累了。那大概是一台激光切割机吧,我猜的,不过上面都是杂物,大概也是很久都没启动过了。<p>下一首是金属。英格威的新古典主义金属。我试图跟上节奏,于是肌肉开始酸痛起来。碎屑从台钳上抖落,落在我深绿的裤子上,但我没有时间去打理了:用力扭开台钳,把五边形换个方向;再把手柄转到头,夹得板材发痛——或许比起 <strong> 秋风落叶 </strong> 的锯子来,这都算不了什么了。铁马冰河,干净利落,还没反应过来就断了头。<p>一曲落尽。我发现我锯得有点太快了。喂,几十年前车库里的工匠们难道是这样干活的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轻型重器><h2>轻型重器</h2><p>扛着游戏本上课总是很累,实在是太重了。所以我之前试着用 iPad 的远程桌面来写文档,但总归还是有点别扭。一方面是网络有点卡,另一方面是 iPad 始终不是一台电脑。<p>但这周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带上我沉重的电脑,于是我就试了试 Chromebook 的远程桌面。没想到效果竟然还不错,快捷键工作都很正常,操作建模软件也并没有什么延迟,电量也堪堪够用——我的充电宝大概是功率不够,只能把电量维持在固定的数值上。不过这也够了。<p>我还试了试玩游戏,不过自然是被延迟狠狠击毙。但一些回合制的游戏 <del> 以及 AVG </del> 确实是可以玩的。但上课其实也没有什么玩游戏的机会,要玩的话我不如不来上课。<p>总之不用带游戏本上课之后,通勤变得轻松了不少。或许在有网有电,以及一台性能充足的远程主机条件下,像这样性能孱弱的设备也能胜任生产力的工作。或许在那个时候,用户可以带着轻便的设备,在喜欢的地方做些事情——以往需要笨重机器才能做的事情。我会期望这个时代到来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红朗姆><h2>红朗姆</h2><p><del> 这篇是喝酒当晚写的,感觉有点溜大了 </del><p>我买了一瓶黑朗姆,感觉似乎比白的更好喝一点。不凉,那我只能加上冰箱里的菠萝啤了,然后再混一点许久没用的糖浆,一杯乱七八糟的调酒就诞生了——没有层次感,口味的搭配也很奇怪,而且糖浆加得有些太多了,就连酒液都变成了红色。哈哈, <strong> 酒红色 </strong> 。<figure><img alt=一张红色朗姆酒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37cffd5e2d2d07a48586533c306cd6fb.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R E D</figcaption></figure><p>喝了些酒之后,詹尼斯的《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2775752&> Summertime </a> 》显得更加迷幻。我在弹 intro 的时候,竟然不自主地摇晃起来。音符像从遥远的世界传过来似的,旋律也超乎想象地迷人。但手指却明显没有那么灵活了,连奏的乐句总是弹出差错。看来是有得有失,我有些理解为什么有的乐手喜欢在酒后演奏了。<p>但夜深了,我不能持续地演奏的。于是我开始放着涅槃的专辑读科特·柯本传。柯本会喜欢朗姆酒吗?我不太清楚。但红朗姆其实是一个有些陈旧的文字游戏: <em> red rum </em> 倒过来就是 <em> murder </em> 了。<p>柯本倒是和谋杀脱不了干系。是经历谋杀了他,还是猎枪谋杀了他?天花板上的血迹在低落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说。嘿,接下这杯红色的朗姆酒吧。愿苟延残喘的就饮下,愿纵情燃烧的就点燃。或许,泼洒也是一种选择。用酒液写一首诗吧,就写——<p><del> 我后面发现柯本真的在墙上写了 Redrum(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89630/> 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 </a> ,2019 年 4 月第 1 版,100 页) </del><figure><img alt="一张《重于天堂》的原文图片,提到柯本在墙上写red rum。"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80c8d27ab989cb7744aec452dd7f414.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摇滚</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figure><img alt=一张梗图,主角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碇真嗣,反应了周末时光过得很快。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c92c312932de003129359ec8dcf6fad.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true dude</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3 月 11 日至 3 月 17 日、今年第 11 周、学期第 3 周的周报了。天气开始回暖了——或者说直接就变得超级热。前几天可能出门要穿羽绒服,这两天一件薄衬衫就够了。但空气不好,风也特别大,可能这就是帝都罢。不管啦,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一・朗姆之红.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十・或许我们总是笨笨的</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3-1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八小时游戏制><h2>八小时游戏制</h2><p>竟然这么快就到了第二十期了,我都没想到我能坚持这么久,虽然过程中有的时候还是在水字数,不过我坚持每一周都要更新。我知道一旦抛下我就很难再拾起来了。<p>忘记了,我要说什么。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呢?第二周了,我想生活应该进入正轨,是时候做些创造性的东西了。不过一周下来,似乎仍然是什么都没有做——大部分时间都去玩游戏了。我两天玩了 16 小时,折合下来竟然满足了 <strong> 八小时游戏制 </strong> ,令我很是欣慰。玩游戏的时间是不算浪费的,我一直是这么觉得的。不玩就不是生活。不过我还是决定打通之后开始做些事情,总是玩游戏也很单调。<p>我在纠结这游戏要不要写到生活里,不过才打了一半的还是先不写好了。下周或许能写出来吧,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游戏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wap.showstart.com/pages/activity/detail/detail?activityId=218831> 工重人物 </a> 的金属演出。虽然最后还是只听了两个队,不过真的很好。本来想着中途出来喝会酒然后再回去听最后一场的,结果找了好多酒吧都是人满为患。朋友说回学校里喝,不过我还是悻悻地离去了,站了很久有点累了,而且我还有点作业要写😭<figure><img alt=一张绯色地平线乐队的现场演出的照片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0fb943deaec0b75fc5eee7bd4f6e7597.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绯色地平线</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他写道「在撰写了 22000 多个回答后,我将陆续退出 Quora。我受够了网络暴民、纳粹分子、文盲、恐同和种族主义者,我受够了那些觉得发送骚扰和仇恨言论是没问题的人。我受够了为上面这些人每天去审核我回答下的评论区。Quora 没有做好他们该做的,他们把这些问题留给机器人, <strong> 完全无辜的评论甚至答案在被机器人删除,而种族主义者、网络暴民的答案则被保留 </strong> 。机器人就是问题本身,现在机器人也在回答问题了。那我就该走了……我已经尽我所能提供帮助了,这里不再有趣了。」<p><cite> <a href=https://www.geekpark.net/news/331571> 「美版知乎」沦为互联网垃圾桶,锅能甩给 ChatGPT 吗? </a> </cite></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有史以来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是一位诗人><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FSrt8JkWHBu7GijE_48PA> 有史以来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是一位诗人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诗人、化学家汉弗莱·戴维的生平。说他出现在高中的化学书上,我早就已经忘记了;但他命名氯气的功绩却是我不能忘却的。<blockquote><p>「戴维笔记本项目」发现,在戴维的手稿中,诗句和实验结果总是混在一起,关于风景、人物的素描或涂鸦也总是和购买烛台等事务性的记录混在一起。</blockquote><p>多有趣的人呀。</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入行-14-年我还是觉得编程很难><h3><a href=https://www.piglei.com/articles/programming-is-still-hard-after-14-years/> 入行 14 年,我还是觉得编程很难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编程多年来的感触。文中写了以下八条:<ul><li>写代码很简单,但写好代码很难<li>编程的精髓是「创造」<li>打造高效试错的环境至关重要<li>避开代码完美主义陷阱<li>技术很重要,但「人」也许更重要<li>求知若渴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方法<li>越早开始写单元测试越好<li>程序员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文中的答案是复杂度, <del> 这是我加的注 </del> )</ul><p>我确实学到了一些。 <del> 虽然我从没把自己当作程序员过。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万级安装量的开源作品一年有多少打赏收入><h3><a href=https://juejin.cn/post/7341593721100451880> 100万级安装量的开源作品,一年有多少打赏收入? </a></h3><p>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做开源项目的感想。作者的浏览器脚本有一百万安装量,Github 有两千多的 star,然而一年收获的打赏仅仅只有 330 元。很多闭源商业项目一个月赚的都比这多。<p>我知道开源不好做。但是我真不知道开源这么不好做。唉,希望开源作者们都能有更好的待遇吧。</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听><h2>听——</h2><p>我终于给我容量已满的 Walkman 买了一张 512G 的储存卡。<figure><img alt=一张我的Walkman音乐播放器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d501557a929953675d4369438f078db.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旧机器、旧摇滚</figcaption></figure><p>这是三年前买的机器,可以说我的高三基本就是听着这里的歌度过的。可能是因为无损音乐下的太多,原先买的 128G 储存卡大概在去年就满了,我也就一直没有同步新的曲目。<p>虽说下了很多无损音乐,但我其实对 HiFi 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我的设备仅仅是入了个门,我既没有继续深入的资金,也没有升级的动力了。音质对我迟钝的耳朵来说可能有边际效应,继续升级变化不会太大,而目前的动态其实已经超出我的鉴赏能力了——我听得见不同的乐器,但我的水平还不足以细细品味每一轨的演奏。说到底还是听个响,设备再好我也不能像扒谱那样全部听出来。我下的无损音乐其实更像是一种收藏:只有特别喜欢的专辑我才会花时间去找一个高音质的版本,听感上有什么差别不重要,播放界面上的特殊标记可能还重要一点。<p>于是我换上了新买的卡,迁移了以前的音乐,顺便折腾了点别的东西。我下了个 Termux,然后配置了一下脚本。我几年前也试过,但是没有成功;而我现在竟然连终端都会用了,不得不说 <strong> 确实 </strong> 有在成长。<p>高中的室友和我说,mp3 也就高中用用,毕业之后用手机就好了。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我还在用?<p>我其实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一个独立的设备给我的感觉会更好一些,没有电量焦虑之类的烦恼,而且功能也更纯粹一些。但这总是有些牵强,或许还是因为我舍不得当初购买时的沉没成本,或许还是因为我舍不得这个老伙计。总之,我想,这台 Walkman 应该能成为我的音乐终端,大概再用上许多年。</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古代机器><h2>古代机器</h2><p>我上周预约了借书,但一直没有去取。周三的时候突然想起,一看竟然已经是最后一天,于是我急急地出发了。<p>说是急,其实也不是很急,毕竟我是在分馆预约的,坐地铁十几分钟就到了。区图书馆其实并不大,门口放着一块「为人民服务」的巨石,真是对味了。我能感受到这座图书馆应该建成很多年了,馆内的许多地方都透露出年代感。<p>询问了一番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取书的楼层。我是在微信上办的电子卡,但那老旧的机器却只能刷实体卡,于是我还是回到了前台。工作人员似乎也很惊奇,也不太清楚该如何操作。难道我是第一个「从国家图书馆运输到区图书馆然后来借书」的人?不过人工系统倒是有应该具备的兼容性,我报出卡号之后之后还是顺利地把书借出来了。<p>信息化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像我这次遇到的情况,但这却不能怪机器的设计人员。在刷 IC 卡的时代,谁能想到未来会出现通过二维码来识别的电子卡呢? <strong> 历史的负担在这样徐行的机构里变成了一种冲突 </strong> :现在是 21 世纪最令人激动的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前所未有地发展。而我,和其他来借书的居民们,面对的是一台承载了上世代设计风格、甚至早在移动互联网之前诞生的机器。笨重,缓慢,粗糙,但恪尽职守。现实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银行、政府使用的编程语言已经古老到难以维护,于是就让原始的代码运行了几十年。如果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COBOL> COBOL </a> 语言,这是赛博活化石。<p>技术在发展,系统在升级,而这台机器却留在了那个时代。不是开发者没有前瞻性, <strong> 技术不能超越技术的时代。 </strong><blockquote><p>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p><cite> 刘慈欣《地火》 </cite></blockquote><p>或许,我们总是笨笨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不会知道未来的事情会怎么样。我们现在做的东西也会在未来变成废物,或早或晚。而我的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放在现在也和废物区别不大。甚至都不用到未来,几个月以前的作品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嘛,不过也好。发现过去的自己有多么傻逼,证明我有在成长,至少是在观念上得到了进步。 <strong> 越傻逼,越成长。永远傻逼,永远成长…… </strong><p>言归正传吧。持续更新,跟上时代是很重要的——但机器终究是没有换。这不是一个设计问题了。因素很多,但坚挺着的机器是不会知道的。<p><del> 对了,借的书是一本柯特·科本的传记。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裙子自行车与机械安全><h2>裙子、自行车与机械安全</h2><p>这周最幽默的事情,可能是我骑车的时候裙子被车轴卷上了。<p>嗯,故事讲完了。<p>不过有点太敷衍了,我还是再描述一下吧。周六的时候我穿着裙子去看 live,于是就骑了自行车。之前试过几次都没有出问题,所以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可能会被旋转的轮轴卷进去。等到我下车的时候,我才发现裙子卡在车轴里了。然后折腾了半天终于拔了出来,好像是线头导致的。<p>虽说我感觉应该不太可能——不是被车轮卷住说不定还是挺幸运的,至少我没有因为突然失去动力而摔到地上。上课学了「机械」的概念,机械原来不仅仅是我原来以为的车床起重机那些,自行车也可以算机械。所以这大概也算是机械安全了?<p>太宽松的衣物和长发,都是不能靠近旋转机械的。被机械卷入的惨案已经很多,后果是都知道了。这次的确是我没意识到,然后那天我坐扶梯的时候确实提了裙子。好玩是好玩了,但是还真挺不方便的。吃一堑长一智——或许吧,下次是要更注意一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成还是构建这是一个问题><h2>生成还是构建,这是一个问题</h2><p>半燃前面会有一份索引。但这个索引其实是我手敲出来的——我知道,我知道,这太蠢了。但是手打一份其实也并没有多耗时,与其费劲去生成,不如自己半分钟写一份好了。<p>当然,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技术太差。不过我这周终于想起来写一个生成脚本,而当我最终写好 JS 脚本的时候,我没搞清楚如何让 JS 修改完 DOM 之后再渲染网页,于是每次进入页面的时候总是要经过一个短暂的闪烁——但这真的很影响体验。我确实研究了很久,但是目前还没有解决问题。<p>而我之后在发呆的时候想到,我或许不应该用 JS 来生成。为了那些在按键机和 Kindle 上浏览的用户,为了那些不愿意,或者不能启用 JavaScript 的用户, <strong> 如果一个功能不用 JS 就能实现,那么就不要用。 </strong> 况且我文字为主的网页其实没有太多用 JS 的道理,图片对齐的脚本实在是无奈之举,而我也考虑了 CSS,即使不用 JS 也能显示一个比较美观的样式。<p>所以我或许应该做一个 <strong> 预处理 </strong> 的程序?例如在推送之前先修改之类的,我还要再研究一下。不过这次我确实意识到了如何才能提供一份更简单稳定的体验。我应该构建,而不是生成。</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刚发现原来网页的斜体是假的><h2>我刚发现原来网页的斜体是假的</h2><p>我在反思我上一篇里用的斜体中文。我其实是想强调那两个词语是两门课程,西文里是用斜体表示的,但我却不应该用斜体的中文。这不符合中文的习惯,而且字体也不支持这样的折腾。<p>所以浏览器会用一种「矩阵变换」的方式来模拟斜体:在渲染的时候直接乘上一个错切矩阵,把整个字体「掰」过来。这种做法是为了让不支持斜体的字体也能变成看上去倾斜的样子,尽管看上去可能很丑,但毕竟是斜过来了。<p>于是我把这个属性禁用了,然后我发现我的英文字体也板正地扳不过来了。奇怪,我明明是加载了斜体的。经过一番排查过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加载的斜体一直没有干活。这里显示的斜体原来一直都是假的,而我竟然也一直没发现,可能是斜体用的实在不多。于是我把这个 <strong> Bug </strong> 修好了,这样子我们就能看到真正的 <em> Italic </em> 了。<p>所以课程名究竟应该怎么表示呢?我觉得或许引号就挺合适的。我重读了 <a href=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3/20150113091548267.pdf> 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 </a> ,引号可以起「强调」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不用再他山求石了。我们不用斜体。<p><del> 然后我发现加粗好像也有问题,顺便修了。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图像><h2>图像</h2><p>这是一个新栏目,分享点奇奇怪怪的图片吧。<figure><img alt=一个招牌上写着“新世纪便利超市”的商店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366c8992f32fcefee0d3c6c04227e1b.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新世纪——便利超市?</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一张关于学校里显示课表的屏幕上弹出了windows的激活通知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97d997b47f66b4acbe59a1ea9b359e8.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学校可能是盗版软件的受害者</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一张我摆金属礼的照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229ab7866df381ba0e6100cc33c8c3da.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听金属听的</figcaption></figur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3 月 4 日至 3 月 10 日、今年第 10 周、学期第 2 周的周报了。两周其实是……半个月吧。明明感觉昨天刚刚开学,就已经这么快了呀。在急性子的未来到来之前,在摇摆的大卫·鲍伊的音乐里,在沉寂的光标闪烁之时——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十・或许我们总是笨笨的.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九・再买洋垃圾</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3-0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开学><h2>开学</h2><p>我不想。但学还是开了,尽管我失眠一夜之后迎来的就是 11 节课的周一。<p>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老师还是那些老师,或许多了些新面孔。转眼间已经快待上两年了,反过来就是:我只能再读两年的书了。当然,我可以选择再多在学校里学习几年,但终归还是要迈出这象牙的塔,进入社会的。我还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或许直到我真的面对的时候我仍然不知道——那就是后话了。现在,我应该做些学生的事情,在 <strong> 还 </strong> 是学生的宝贵时候。<p>上课算是混水摸鱼,而成性的我甚至有些课已经不去上了,尽管这才第一周。吸收了上学期的教训,我最后还是把几门课退掉了,我如果真的对课程名称上的内容感兴趣,或许自己学还更好一点。<p>但或许,不上课也不全是我的放纵(我不否认我确实有点放纵过头)。我这周一直在感冒,总是头晕体乏,一天恨不得睡上十八个小时。在持续的吃药下,我觉得姑且算是好了,于是周末终于做了点事情。哎,这下没了疾病的借口,我是应该多做点事情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玩了《 <a href=https://web.mit.edu/mprat/Public/web/Terminus/Web/main.html> Terminus </a> 》,MIT 的一款终端学习游戏。说是游戏,其实非常的——复古?这大概就是古老的 CLI 游戏的样子了,基本上就是输入命令,从终端上得到反馈,然后再输些命令。不过还挺好玩的,游戏教了我一些终端的常用指令,像是 <code> cd </code> 、 <code> ls </code> 、 <code> rm </code> 什么的。讲的故事就是你在世界中探索,最终获得 <code> sudo </code> 权限然后升上天堂——说实话我没太懂怎么拿了 <code> sudo </code> 就上天堂了,可能是文化吧。<p>若要说的话,肯定是去读文档学得更快一些,但这很好玩,而当年用这些指令的有许多就是这种爱玩的人。我想多接触一些 CLI 游戏,不过首先还是先要去正经学一下终端的,这个游戏已经让我有了大致的了解了。<p>看了《次元音浪》的演出。这是我第一次看二次元 live,氛围非常不错,几支乐队都很厉害,对原曲的改编也很有风味。出现设备问题的时候,大家会在下面喊加油;前面的朋友带了很多的应援光棒,我前面的老哥还打了一段 wota。到了初音的曲子的时候,大家都把光棒的颜色换成了绿色——我知道这就是我喜欢的文化,和谐、包容、热爱。<figure><img alt=好多葱葱人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6ccf109f8e328628e9126ab7f48c917.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好多葱葱人</figcaption></figure><p><del> 尽管有的时候没有这么美好,不过我依然喜欢着。 </del><p>看了 Blume popo 和 Polly 的演出。这是我第二次看 Blume popo 的演出了,上次是在深圳,和诗羽一起;而诗羽老师今年一知道演出的消息就通知了我。我叫 Pop 一起来看,他可能对我上次邀请的激流金属不是很喜欢,于是在路上一直质疑这次演出的水准。<figure><img alt=开场前的帷幕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9ca46a63160e57045c3c95070140782.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开场前的帷幕</figcaption></figure><p>好吧,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我们已经看了一天的 live,腰酸腿疼,耳鸣头晕。临时变更的安排、排队时凛冽的寒风、不算宽敞的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批评的原因。<p>但批评终究是没有发生。Blume popo 的震撼一如既往,清洗涤荡,加上场地的光效更是迷幻了不少。而我虽然先前没有听过 Polly,但也被他们的音乐捕获,掉进提琴弓与电吉他编织的声音里。<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来自 Blume popo 的野村美公"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70b4f3d6fe854050c4aecbe74e04dbb4.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来自 Blume popo 的野村美公</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来自 Polly 的越雲龍馬"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b9a920e77bffb84e9ab14af06e440b85.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来自 Polly 的越雲龍馬</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同样是 Polly 的志水美日"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98518a8e90b4ec5a22d639829c3e582d.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同样是 Polly 的志水美日</figcaption></figure></div><p>一天看两次 live,这还真是我劳累而欣喜的新体验。尽管由于要赶末班车,演出总是不能完整听完的,我也不知道这是第多少次了。于是写下文字的我已经开始触发戒断反应、脑中开始续播了。我问 Pop,这次的 live 怎么样?<p>他说:「跪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我是一个很有试验心的作家,意思是说,我的很多写作都是由「我想知道我是否能实现这玩意」这类小实验推动的。考虑到《VA-11 Hall-A》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创作长篇小说,我所想的一个心理练习是「我能不能写出两个混蛋的原因完全不同的混蛋?」<p>——《 <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60663> 译介丨”DAILY VA-11 HALL-A 2022 #8” </a> 》</blockquote><blockquote><p>在望京或西北旺(网易、百度、腾讯北京、新浪总部那个十字路口)工作的朋友不太可能会意识到,如果他们不在那里工作,他们的生活成本其实会大幅下降至「不需要在这些大厂工作的水平」。因为如果你每天早上要去赶晨会,晚上要 9 点下班,仅剩的周末又要睡懒觉、做家务和社交,就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逛社区平价菜店,而只能从盒马买食材,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做饭的价格甚至和点外卖差不了多少。<p>——《 <a href=https://1q43.blog/post/5322> 幸福的积分 </a> 》</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一篇远古文章谁谋杀了我们的游戏><h3><a href=https://mark1998.com/who-murdered-our-games/> 一篇远古文章:谁谋杀了我们的游戏? </a></h3><p>这篇文章分析了「游戏的失败原因」,距今已经 17 年,但其中的一些话语仍然适用。相比网游的年代,如今这个手游时代的游戏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列出了「策划每天研究的五个命题」:<ul><li>如何让玩家一直沉迷<li>如何让玩家吐出更多的人民币<li>如何让玩家拉帮结伙<li>如何让玩家相互仇视<li>如何实现隐性的现金赌博和金币交易</ul><p>现在看来,真是有些唏嘘。但游戏始终没被 <strong> 谋杀 </strong> ,或者说至少还是 <strong> 留了半口气 </strong> :我们有的不仅仅网络游戏。有些工作室在坚持制作 <strong> 利润率更低 </strong> 的单机游戏;在我写下文字的时候,仍然不断的有独立游戏在发布,在制作,在大公司和巨头留下的空间里生存着。这篇文章的作者 yocar,如今是《黑神话:悟空》的主制作人。而这个游戏备受关注,尽管仍未发售,也被不少人寄予厚望。yocar 这十七年里都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在发售的新游戏里看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革命者的胃><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8190> 革命者的胃 </a></h3><p>这篇文章写了革命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尽管文章中有很多我看不懂的概念,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游离的写作风格。</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的前世今生><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73345> 「#」的前世今生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井号从手稿中的记号变成互联网常用符号的历史。讲的很有意思,推荐了解。<p>我在建站初的时候,想创立一个标签系统,于是你可以看到每篇文章下面都有一段带着井号的文字。一开始的确是一些标签,但我后面逐渐觉得标签分类实在是麻烦而且无趣,于是就改成了在那个位置写一点吐槽的话语。<p>但符号的语义是不能乱改的,井号看上去和标签太有关了。于是我可能这几天会把那里的井号换成别的符号,但是换成什么好呢?</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figure><img alt=Macintosh~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9160babcc6170ddbeb5401bfedc67d2.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Macintosh~</figcaption></figure><p>为部门设计了一张挂牌,码掉的是部门的 logo。我还挺喜欢这张的,尝试了一下复古风格,虽然这稿是废案啦(</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欢迎直角引号><h2>欢迎直角引号!</h2><p>在拖延了许久之后,我终于决定把博客的弯引号换成直角引号。<p>不是因为什么正统的原因:直角引号与弯引号都是舶来品,要说正统的话,没有 <em> 句读 </em> 才比较正统。换用直角引号的作用基本上就是为了好看,这能让文字的灰度更均匀,而且直线和汉字更和谐一些。至少我觉得要好看一些。<p>此外,直角引号可以规避共用 Unicode 码位的问题。中文的弯引号竟然和西文的引号共用码位,在字形显示上经常会出问题,而目前 web 的复合字体方案实在是有点粗糙,我在建站的时候被折磨了许久。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打开本站的源码看一下我的解决方案。<p><del> 然后我发现破折号似乎也有这个问题,我直到今天读了《 <a href=https://www.thetype.com/2019/03/14918/> 不离不弃的破折号 </a> 》之后才发现。我先前以为字体就是这样设计的,原来也是码位问题,现在已经修好了。 </del><p>尽管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推荐的用法,正式场合还是应该使用国标推荐的弯引号。但在民间已经有一些「排版指南」推荐使用直角引号:<ul><li><a href=https://github.com/sparanoid/chinese-copywriting-guidelines> 中文文案排版指北 </a><li><a href=https://sspai.com/post/37815> 少数派写作排版指南 </a><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20506092> 写给大家看的中文排版指南 </a></ul><p>然而,直角引号相较国标的弯引号,实在是不太方便输入。但我可以在写作的时候使用弯引号,然后排版阶段统一替换。我在 Obsidian 里装了 Linter 插件,只需要按一次快捷键就能把所有的引号都替换好。<p>所以,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事情,但我还是拖了很久。或许我应该评估一下待办事项的难度,然后把简单的优先解决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帝都的水养人啊><h2>帝都的水,养人啊</h2><p>北京的水质实在是不怎么样,当然,有可能是我学校的问题。我回到学校之后喝的第一口水,就让我有一种浓浓的异样感。若是你把水杯放在桌上,沉淀一会肯定能看到大量的水垢。虽然我知道这些物质大概是没有毒的,但是喝白开水的时候还有固体流经喉咙的感觉实在是不太好。尽管我买了些矿泉水作为日常的饮用水,但有时候还是要和那台饮水机打交道。于是我久愈的咽炎在回来之后的两天又犯了,而且比以前还严重。<p>啊……南国的山河湖海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一台切割机><h2>一台切割机</h2><p><em> 设计工程基础 </em> 的课竟然是我儿时机械兴趣的回旋镖。<p>我一直很喜欢机械这些东西,看着实在是优美和谐,甚至还考虑报考一个机械专业学习一番——但那肯定是年少无知,我那时对要学习什么毫无了解;而我现在有一位真正学习机械专业的朋友,看上去可不那么轻松。<p>上课讲的齿轮和连杆都很熟悉,我初中还做过一个连杆的模型,确实好玩。但大概就到此为止了,我想后面的课程会变得很难,我肯定会知难而退的。 <strong> 兴趣 </strong> 和 <strong> 学习 </strong> 是不一样的,物理给我上了一课,从此我再也不敢自诩有什么兴趣。<figure><img alt=风尘仆仆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6ef8441058011b1998fb34cbfc511ee.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风尘仆仆</figcaption></figure><p>在 <em> 产品设计原型 </em> 的课上,我看到了一台,曾经梦寐以求的切割机。我儿时特别喜欢机械工具(现在也是),特别是机床、切割机、砂轮机这些能动的。我一直都很想要一台,但是自然是不能放在家里的,而我就算买了之后又能做什么呢?<p>我那时买了一大堆的工具:锉刀、台钳、手锯、烙铁,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玩意,装在楼下捡到的一个木箱里。但我想不起来我做了什么,除了一个笔芯弹射器,那东西连个蓄能的装置都没有,基本上就是一个用弹簧的弹弓。好像也没什么别的了。<p>古猿向空中抛出一柄骨棒,骨棒会变成宇宙飞船。 <strong> 工具决定了人,而使用是对工具的最大尊重。 </strong> 我想起尘封在家里的那一箱工具,感觉很悲伤。有的东西是为了创造而诞生的,躺在黑暗之中不是它们的宿命。但我感慨之余,也竟做不出什么,我是 <strong> 负 </strong> 了这些东西的。<p>我看到那台落满灰尘的切割机,我会想起很多事情。很多。但我不知道课上会不会有机会体验一下这台叱咤风云的钢铁利刃,或许不会了。它太危险,而我拿不起来。</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my-new-gear><h2>My new gear</h2><p>我突然想买一台 Chromebook。<p>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概率, <a href=半燃其十八・科技革命大量发生.html> 半燃十八 </a> 的后两篇文章都和 Chromebook 有关,然后闲鱼就开始给我推送二手 Chromebook 了(或许不是概率,是算法)。不过我思考再三,还是克制不住地买了。<p>作为一台 500 元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这台 Pixelbook Go 的外观太好了,谷歌的质感还是有水平的。ChromeOS 续航时间很长,充一次电大概能玩两天。我用 Linux 装了 Obsidian 和 VS Code,其他软件尽量用 web 端,体验实际上还挺不错。或许我之后会针对这个系统写一篇深度的体验报告,权当学习了,目前接触的时间还太短,不过已经感觉出是非常有特色的设计。<p>总的来说,这应该是我玩过的最好玩的洋垃圾。尽管性能并不多好,系统也有些槽点, <strong> 但这其实不是电子垃圾,我是这么觉得的。 </strong><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简约的 A 面"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c1a0905f68c65ab41b9d01deb3170b1.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简约的 A 面</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Linux魔改的系统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ca8b8c20c2befc082d5852440e78f49.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Linux魔改的系统</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这肯定是我见过最独特的 D 面"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6017ba240bbe8d1d998675e255bc1045.jp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这肯定是我见过最独特的 D 面</figcaption></figure></div></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2 月 26 日至 3 月 3 日、今年第 9 周、学期第一周的周报了。我试着在文中多插了些图片。嗯——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最近分享的少了一些,还是发到这里好了。我正在听 Blume popo 的专辑,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九・再买洋垃圾.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失眠时的一次日记)</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4-02-26</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del> 这篇文章当时发在了朋友圈。 </del><p>我不太抗拒失眠,直到晨光洒落,彻夜未眠的我发现要上的是一天的课。褪黑素好像没什么效果。奇怪,我在零下的北京总是热得翻来覆去,大概是换床的适应期还没过,睡意还留在遥远的南国。<p>失眠的时间是思考的时间——或者可能就是因为思考才失眠?我不太清楚,我习惯了失眠的时候想些东西。杂七杂八,不知所谓,不过我想了想之前那个火的 demo 果然还是应该重写一下,加一个气流的变量可能会好一点。思绪在这种时候从我胶着的大脑涌出,像一台坏掉的* 打印机 *,吐了一地的纸。先前在哪个展览上看到过,只不过我到的时候纸盘已经空了,除了被踩上大大小小脚印的纸,只能听到轮轴转动的声音。<p>手机更新不了博客,所以我还是发在了这里(不过我想我要研究一下手机如何才能更新博客)。我这几天试着把社交弱化,如果不是还有熟络的朋友,我大概会选择退出社交网络。可我还是做不太到,所以还要当公司的商品,但朋友圈是已经关掉了的,而且平时话也少了很多。<p>我感觉我是有点重度依赖,波奇是 <em> 「认知欲之兽」 </em> ,我也是。但是发这些成瘾的东西,我感觉并不好,或许我真的应该封闭一些,裹成一个刺猬球。前两天我写了首很难过的诗,然后决定还是不要继续玩这种模仿游戏了,像现充一样分享生活。我不是社交高手,尽管我确实很想要反馈。或者变得前馈一些,发了之后啥都不管,如果能不看评论就更好了。所以博客大概还是不会加评论的。<p>关掉朋友圈之后,我发现我经常在过度分享,仔细想想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还干扰别人的时间线,只是我自己想发了赚点互动,包括这条也是。本来写完之后给自己看看就得了,非要发出来,于是还是打开了。之前看到有的博客有一个自己搭建的微博,我以为是什么练手做的仿品,现在想想可能还真挺有用。或许我也应该做一个,能给我一种分享的宽慰,尽管一个人都不会看的。<p>很小的时候,我想:为了不要有人讨厌我,我要和大家都处好关系。我也不知道我做到没有,不过我坚持了很多年,虽然后面好像已经变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惯,会无意识地讨好别人。现在我发现好像只要我谁都不认识也可以做到没人讨厌我——此处应该插入一段大脑升级的 bgm。所以应该努力把现在的人际关系搞成一坨史然后归隐山林,整天和动物朋友说话。以后再说吧,归隐山林是不太可能。总感觉变的越来越 nerd 了,还是最刻板的那种,同时还没有能力,纯纯社交障碍了属于。<p>早上好,现在的确已经早上了。不过还是要祝你中午好然后晚上好,这是很老的《楚门的世界》里的话。下次见?可能吧。</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失眠时的一次日记).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八・科技革命大量发生</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2-2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不想开学啊><h2>我不想开学啊😭</h2><p>假期终归还是在元宵后结束了。结果回头看来,好像也没有干什么,不过我早就料到了,不如说已经习惯了(明明这样还是定了做不到的目标吗<figure><img alt=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开学恐惧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be73f5f8c022bdc7bf6a14a4fac4295.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开学恐惧症</figcaption></figure><p>根据我以往的经验看来,如果知道开学已经临近的话,放假也是放不舒坦的。所以我这次根本没记开学时间,直到过完年之后好几天才想办法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学,果然只有最后几天才会进入那种“不想开学但是放假也放不好”的失魂落魄状态。<p>唉,不过我现在还是坐在学校里写周报,明天开学第一天就要上十一节课,实属强度极高。再坚持一下就放暑假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280750> HEART GEAR </a> 》,一部末世科幻漫画,讲了一个少女和机器人为了拯救朋友踏上旅途的故事。<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52704/>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a> 》,一部选集电影,讲了六个风格不同的西部故事。我挺喜欢开头那种整蛊的风格的,而且很有创意。总的来说整部片子质感都挺好的,看着很有趣。<p>读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25256> 攻壳机动队 </a> 》,一部赛博朋克漫画。这应该是忘了第几次开始读了,我先前买了一套实体漫画,可是碍于实体书的体积,不方便带走,每次回家的时候又都没读完,所以这次我干脆找了一份电子版。士郎正宗的原作相比起电影和动画版,乐子多了不少,到处都是搞笑漫画一般的吐槽,少佐更少女了(虽然攻击性仍然很强就是了)。然后还有大量士郎正宗引经据典的注释,有点神神叨叨的,疑似溜大了。不过确实很厉害,枪械、格斗、战术、机械细节都很有真实感(具体真不真实不知道),科幻的部分也很酷炫,让人敬佩。</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应对不断增长的反用户网络against-an-increasingly-user-hostile-web><h3><a href=https://neustadt.fr/essays/against-a-user-hostile-web/> 应对不断增长的反用户网络(Against an Increasingly User-Hostile Web)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互联网的起源、现代的反用户网络,以及如何对抗这种趋势。这些网站通过大量的追踪器影响用户体验,并且收集用户信息,将这些信息用作别的目的:干扰投票行为、个性化广告、或者单纯增加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blockquote><p>这就相当于有人在真实的生活中跟踪你,像一个私家侦探,记录下你和谁见面,你说了什么,你花时间在商店里看了什么。<p>但你可以免费进入商店,所以你应该很高兴。这些商店也可能会证明这一点。“当然,这有点侵犯性,但如果我们知道你喜欢什么,我们将能够给予你更好的建议。”</blockquote><p><strong> 或许这种说法是耸人听闻,但我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权利。当然(作为一个可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还有用户的权利。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谷歌-chromebook-键盘为何采用小写字母设计官方称这样更合理><h3><a href=https://www.ithome.com/0/751/605.htm> 谷歌 Chromebook 键盘为何采用小写字母设计?官方称这样更合理) </a></h3><p>这篇新闻报道了谷歌产品经理 Donny Reynolds 对于键盘使用小写字母的看法:<blockquote><p>我们习惯了键盘是大写的,但是当你开始写文档时,如果你使用传统键盘,键入的字母和屏幕上显示的字母并不匹配,对吧?你按了一个大写的“D”,但出现了一个小写的“d”。所以我们决定让 Chromebook 不同:你按什么键,就显示什么。</blockquote><p>文章说“传统键盘”使用大写字母是传承自打字机时代,而打字机时代还没有发明小写字母。前半句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是后半句怎么想都是乱编的。打字机键盘上显示的的确是大写字母,但是按下 Shift 键后就可以切换成小写输入,和我们现在用的 Capslock 一样。<p>我查了一些资料,对于为什么键盘要用大写字母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最有道理的可能是因为大写字母的识别性更好?不过我想谷歌改为小写的操作可能受到了手机键盘的影响:手机键盘可以切换成两种显示模式,而默认的是小写模式。<p>顺带一提,我发现这篇新闻基本就是翻译了 <a href=https://www.xda-developers.com/why-chromebook-lowercase-keys/> 这篇文章 </a> 。然而也没有标注来源,原来是洗稿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如何在一个极偏执的大学里笑出声来><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37496> 如何在一个极偏执的大学里笑出声来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用技术对抗“偏执”的大学制度的种种故事。停电就用 UPS,网速慢就用树莓派通宵下载。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读书、写作、编程,我真的非常敬佩。现在从 <a href=https://twitter.com/Megabits_mzq> 推特 </a> 上看,作者在做独立开发者。<p>我想起《全球概览》中提到的话,技术是草根的直接权力。<p><strong> All you need is Technology. </strong></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一如既往<p>(的没有)</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xx-是一种艺术><h2>XX 是一种艺术</h2><p>总是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说服的艺术、运动的艺术、甚至还有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其中有多少是真的艺术姑且不谈——我觉得大部分换成“禅”,或者“道”,或者前面加上什么“真”“终极”之类的前缀都差不多。结果只是套大词罢了。<p>其实我这样说也不太对,毕竟艺术是什么已经争论了很多世纪了,我猜想还要再争论下去,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些令人迷惑的词语使用。我倒是理解这些作者对艺术的赞美,希望修饰的名词也有这种境界,不过实在是看得人有点审美疲劳(好冷)</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异地还书><h2>异地还书</h2><p>马上要开学了,但我借来的书还剩下一本没有读完,于是我只好还回去。<p>但借书的图书馆离我家实在是有些遥远——我那时是为了好玩而去的,而若是让我坐上两个小时地铁只为了五分钟的还书,我肯定受不了。但我想起之前无意中看到的通知,似乎我只需要把书还到最近的社区图书馆就好了。研究了一番之后,我将信将疑地去试了试。<p>然后,在机器上点一点,半分钟就还完了。算上来回的时间,大概只用了十分钟。不用把书送回遥远的本馆,想了想还是挺方便的。<p>不仅仅深圳有这种服务。我查了一下,北京似乎也有,不过信息引导还是差了一些,我甚至查到了两个信息不同的官方网站,其中一个显示我的区没有这样的图书馆——不过后面还是找到了。我试着预约了一本传记,从本馆运输过来,下周的时候估计就到了,然后我就可以在离我学校更近的图书馆取书,不用长途跋涉还是挺好的,希望以后的城市服务都能更便利一点。</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连载作品与游戏更新><h2>连载作品与游戏更新</h2><p>最近看了些作品,酣畅淋漓地全部看完之后,发现没有下文了,原来是连载作品!而前路漫漫,下次更新又不知什么时候,对于想知道下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p>我追番其实不多,大多数都是看的完结作品,不过如果很有兴趣的作品还是会追着看完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追番:每周急切地看完更新,追着进度跑。有些朋友说连载作品可以有更长的讨论热度,大家在更新前除了聊聊天也没什么可以干的,还可以反复看一看过去的篇章,说不定能发现新的细节。<p>而制作方也有在其中操作的空间,《 <a href=https://bgm.tv/subject/6390> 游戏王DM </a> 》中有一集的下回预告直接宣告角色死亡,引发了大量讨论(详情请查资料比如说 <a href=https://zh.moegirl.org.cn/zh/%E5%9F%8E%E4%B9%8B%E5%86%85%E4%B9%8B%E6%AD%BB> 萌娘百科 </a> ,因为我是云的);听闻网络剧还有通过上一集的观众反馈,来动态调整剧情发展的做法,实在是媒体工业的一大壮举。<p>像这样小单元地连载的形式,似乎在动画、漫画、网络小说、电视剧这类作品中比较流行,传统的小说、电影更倾向于多年磨练,然后一次放出完整版。当然作品也会有续作,但是每一部之间的独立性还是比较强的,基本都能把一个阶段的故事讲完。<p>而游戏更像是一种杂糅的状态:在内容上,游戏一般是完整的,即使是测试版,大多数也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玩法了(没有玩法就发布的……就算是抢先体验版也有点太抢先了吧)。然后后续的更新可能是软件层面的修复、玩法优化、或是引入新的玩法。作为一个持续更新的游戏,应该始终都保持了可玩性的完整度,就算是最原始的《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inecraft> 我的世界 </a> 》,也可以建造、挖掘。<p><strong>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谷堆悖论,如果一个游戏的核心玩法还没开发出来,那差异化的游戏已经形成了吗? </strong> 不过,什么是核心玩法呢?<p>还是算了,不要讨论这种哲学的问题。总之,我觉得动漫的更新模式像是 <em> 分块 </em> ,而游戏的更新模式像是 <em> 成长 </em> ,最后同样都是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不过对于在这漫长时间等待的观众和玩家来说,都是挺煎熬的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科技革命泛滥中><h2>科技革命泛滥中</h2><p>之前是 GPT,AI 绘画,这几天是 Vison Pro,Sora——总之在媒体的眼里天天都有科技革命,隔三岔五又有新技术颠覆人类社会。我说你搁这炒菜呢,翻来倒去的。<p><strong> 这些东西有用,但是没那么多用。 </strong> 信了媒体的话我们明年就能进军太空开发了,哪来那么多科技革命啊。虽然在 <a href=半燃其十二・草台班子,草下有屎.html> 半燃其十二 </a> 中已经引用过了,不过还是再引用一次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4%BC%8A%C2%B7%E9%98%BF%E7%91%AA%E6%8B%89> 阿玛拉定律 </a> 吧(我还是要说一遍这不是真理,只是我喜欢):<blockquote><p>我们倾向于高估一项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其长期影响。</blockquote><p>顺便一提,上次引用时针对的那个产品 Rabbit R1,实际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理想,不过卖的好像很好,大概是尝鲜的用户比较多吧。总之我感觉我们离真正的 AI 硬件还差了几年……或者是更久?谁知道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2 月 19 日至 2 月 25 日、今年第 8 周(学期第 0 周)的周报了。写完这篇周报之后,收拾收拾或许就该睡觉了。明天的课程很多,新学期也要努力! <del> (不会的 </del></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八・科技革命大量发生.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七・你怎么又迟到?</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2-1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好久不见><h2>好久不见!</h2><p>这周见了些老朋友。前些日子总是有些事,就只好在开学前匆匆见上一面。感觉好怀念啊,虽说明明在网上也是天天说话。<p>两年前要毕业的时候,令玄写“此别再见越千年”,说的非常悲情,然而事实是在一个城市后我却叫不动他出来玩。莫名其妙的跑回南方才见上一面。唉,人心。不过大家好像都没什么变化,总迟到的还是迟到、吃饭狂玩手机的还是在玩、喜欢二次元的还是一群啥乱二次元,总之是什么都没变。话说本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吧。<p>然后是连日出门,累的要死之后发现一周什么都没干。没办法,有点超出我的运动量了。不过好像确实没什么东西写,因为剩下的日子就是纯摊成一滩看漫画,开学的日子快要近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3208/> 如何阅读一本书 </a> 》,一本教你如何读书的书。说实话,可能详细得有点冗长了,如果我在三年级的时候读到,可能会有很大惊喜——现在我只觉得无聊。我确实学到了一点新东西,不过大概两页纸就能讲明白了。<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142614> 历经弦音 </a> 》,一部讲述英语老师被摇滚巨星 Jimi Hendrix 附身,从而开始玩乐队的漫画。我会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摇滚漫画,这是一部真正的音乐漫画,而不是借着音乐为主题展开的轻松日常故事,每个人都经历了巨大的折磨、焦虑、迷茫——然后再爬起来继续战斗。我已经记不清楚我多少次流泪,这是一部及其触动人心的漫画。看了漫画之后,我再看看躺在一旁的琴,感觉有些愧疚,我还是不够刻苦呀。<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aiden-and-spell> 少女与魔法 </a> 》,一个弹幕射击游戏(不过只玩了对战模式)。体量不算很大,不过完成度很高,而且美术非常精美,每个机体的战斗风格都很有特色。相比起毫无特色的 3D 大作,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精致的小品游戏,明显有趣多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我和来自巴西的一位同事在一次会议上交谈,他告诉我,他们首都巴西利亚的设计是由规划者有意为之的,试图避免街角——因为街角是人们可以聚集并在一起思考事物的地方,这可能对执政政权构成威胁。<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po4pSvdpY80IeZlWFeZ8A> 谁在脑控你? </a> 》</blockquote><blockquote><p>我在学校里教设计,我的学生们,尤其是年轻学生们经常给我看这种风格的作品。然后我就会说,挺好的,可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就像我之前说的,概念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概念和金属相关,那用这种风格的字体没问题。但如果单纯只是因为好看而用,那就没有意义了。简而言之,在设计中使用流行趋势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要有概念支撑。<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h_W8Mw3lzVUI-aT03q17g> Balmer Hählen:未来不可知,才需要当下的探索和实验 </a> 》</blockquote><blockquote><p>无疑,如果将一个阶层保持在低下的状态,这个阶层就会是低下的,但自由可以打破这种循环。让黑人去投票,他们会胜任投票;让女人承担责任,她们会负起责任。<p>——《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22104/> 第二性 </a> 》</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数字时代的内外一致性><h3><a href=https://www.hi-id.com/?p=3357> 数字时代的内外一致性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演变,以及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设计的内外一致。模拟时代是模拟信号的时代,比如说胶片、磁带都是模拟时代的产物;而数字时代是数字信号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的时代。模拟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听歌的?找到专辑,打开盖子,放入 CD,等待加速,然后开始听——但这种操作没有必要在数字时代还原一遍,我们只需要点击一次播放按钮就好了。这就是作者举出的一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是说明了核心的道理:数字时代的设计要符合数字时代本身,而不是对过去的模拟时代进行照猫画虎的拷贝。<p>我想,作者虽然没有说,这可能是一些符号学的考虑。我还想到同为数字时代的一个例子:软盘是早期的一种存储媒介,而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若不是对计算机历史有兴趣的人,或许根本不会知道软盘是什么东西。然而这样的设计却广泛地存在在每个人的设备上:我在 <a href=https://www.iconfont.cn/search/index?searchType=icon&q=%E4%BF%9D%E5%AD%98> 阿里巴巴矢量图标库 </a> 中查询了保存的图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软盘。我们仍然在用一个几十年前的“保存物”来隐喻保存的操作,怎么来说都有些太奇怪了。或许不仅仅是不同时代,在数字时代的不同阶段之间也要保持设计的一致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一块钱环游世界><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7649> 一块钱环游世界 </a></h3><p>这篇散文展现了作者对公交车的喜爱。<p>但,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坐公交车——主要是会晕车。在南国夏日里,公交车的体验实在算不上好,要么忍受车厢的闷热,要么开窗吸入马路上的尾气。所以以往每次下车的时候,我都要缓好一会,等到头晕目眩的感觉散去之后,才开始往目的地行进。不过,待在公交车上看窗外风景的感觉,的确会比地铁更有意思一些,如果我不那么晕车的话,我可能也会像作者一样多坐一些的。</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写了一首不能发的诗(那你为什么要说出来</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或许试试弱社交><h2>或许试试弱社交?</h2><p>我最近还是想把社交弱化一下,把朋友圈什么的都关掉,只剩下几个常联系的朋友,然后别说太多话。我感觉状态不是很好,而且有点上瘾。可能封闭一点会好一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2 月 12 日至 2 月 18 日、今年第七周的周报了。感觉好几天都很累,所以又是周三写完的。马上要开学了呢,果然这么多年了还是不舍得😭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七・你怎么又迟到?.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六・龙腾鱼跃</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2-14</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过年摸鱼咯><h2>过年摸鱼咯</h2><p>这周在过年所以理直气壮地没干什么,天天基本就是看动漫看电影(忍者杀手超好看😭),于是这周的周报没啥内容。下周再加油努力!加油努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玩了《 <a href=https://dccxi.com/trust/> 信任的进化 </a> 》(这是个在线游戏,点链接就可以玩!)。这应该叫做一个“教育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学到,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往往是“好人有好报”,获得最高利益的都是那些善意策略:不主动欺骗、不沉迷报复。<p>在道德启示之余(其实在《自私的基因》里我好像就读到了),我还很佩服作者能把科普做的这么好玩。如果有空不如去试试吧,大概半小时以内就能玩完。<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262994/> 铁血战士:狩猎 </a> 》。这铁血好弱,打不过部落民真有点难绷。<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652592/> 阿丽塔 </a> 》。我只能说和原作《铳梦》差的太多了,变成了土中土的美式叛逆青少年,科幻大缝合啊嗯。唉,大片。<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512661/> 银翼杀手2049 </a> 》。同样是好莱坞片子,这部的质感就好很多,虽然剧情还是有一点难绷,不过科幻味道对了。可能我还是喜欢这种慢节奏片子,阿丽塔真给我看出科幻爱情动作片PTSD了。<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935242/> 焦土之城 </a> 》。这是维伦纽瓦的片子,我看完银翼杀手之后觉得这个导演风格不错,于是把久有耳闻的这部找来看了。<p>故事讲了一对兄妹根据母亲的遗嘱进行调查,最终发现了母亲在战争中的经历。其实故事怎么样我不是很关心,影片中对战争的描写令人很难过:城中不断响起闷沉的枪声,人物却只能坐在窗前,毫无办法。说这个导演的风格很冷静,这种片段没有什么烘托的背景音乐,光是听到背景中此起彼伏的枪声我就悲从中来;后面那个起火的镜头让我怔怔地暂停了许久,然后一个孩子被贯穿,倒在地上。这个时候,我感觉故事什么的已经无所谓了,悲剧究竟是怎么样的,实在很重要吗?在这片焦土上,除了战争什么都不剩下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自证没用chatgpt副教授被迫用github写论文><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xTRLRO6ubq2jJTcwlbMA> 为自证没用ChatGPT,副教授被迫用GitHub写论文 </a></h3><p>这篇文章讲了标题这件事(偷懒是吧)。我感觉这种新型的女巫审判实在是很难绷,总是有各种鉴定大师在图片、文章底下说一眼AI——然而并不是次次都是对的。我见到有评论者说,这幅画哪里哪里的细节有问题,肯定是AI的,结果发现只是新人画师的水平不够。难道在AI之前,人类的绘画都是完美无瑕的吗?<p>AI追猎还表现在一种“定性不定量”上。大家现在都知道AI能创作内容,却不知道AI的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前些日子某争议游戏的评论区里,我见到很多人说“这种建模都是AI做的”,而据我的了解,目前工业界还没有这种AI建模的水平。然后我简单解释了一下就被淹没在了汪洋大海里,AI孝子的帽子扣的我直喘不过气来。<p>我还是应该说一下我的态度,我不反对AI——同时我也不支持AI,我只关心质量,无论是怎么做出来的。性质对我来说实际上没有那么重要,人类的创作也没有悲观到会被生成式AI自动毁灭的地步。所以我不太关心究竟是不是AI做的,我也没有什么强迫别人和我看法一样的权利,但是我觉得AI追猎可能有些舍本逐末了。<p>最后还是声明一下,本站的所有内容都是我自己写的,没有任何生成式AI的参与。不是因为我抵触AI,也不是因为AI写的不好(我没用AI写过这类的文章,我不知道,不过我猜应该风格很无聊),只是因为我想自己写。我也不需要什么高效记录,又不是工作报告,况且我每周都拖更。</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二十一世纪不宜写诗><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7453> 二十一世纪不宜写诗 </a></h3><p>这篇散文说诗已经陌生掉了。都说诗歌诗歌,歌是活得非常滋润,而诗确实是越发从生活中淡出,变得沉默,无言了。我几年前写了点诗,也不知道是哪来的一腔热血,但现在是越来越难挤出新的字了。<p>过去的我可能会很悲观吧,不过我现在倒是觉得这样也不是不行,挤不出来的诗意味着时机还不成熟,而我也没有什么诗句绩效考核的东西,不急也可以的。诗是不会消失的,哪怕诗人的职业从世界上消失,也会有人继续写诗。说到底, <strong> 为什么非要诗人才能写诗呢?为什么写诗的就是诗人呢? </strong> 似乎是没什么道理的。想写就写,不想写不写就是了,绝无那么多的约束。我每每看到一些自谓诗人的文艺青年,总是感觉有些头疼。桂冠是给卓越的人的,而我和他们绝对是无福消受,何必虚荣地这般呢?<p>不过我还要写诗,有时只有几句,有时只能有个开头了。非常的烂,但还是自得其乐着。二十一世纪不宜写诗,可能是的。我已经在门外了,不宜出门又有什么用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作为教育工具的电子游戏从刺客信条探索之旅说起><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7559> 作为教育工具的电子游戏:从《刺客信条》“探索之旅”说起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电子游戏在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前些日子看到有教师用《荒野大镖客》来介绍美国历史,我也想起我历史的知识基本都来自《刺客信条》系列,想了想说不定还真是有点用的。但是,正如文中说的,这些电子游戏首先为了游玩服务,而且游戏中的事实不一定经得起严肃推敲。<p>刺客信条天天篡改历史,已经成为玩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了;而刺客信条在篡改历史的同时,又有足够拟真的历史考究,大量历史人物在其中出现,所以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瞎编的还是真的。所以目前来说,寓教于乐可能只能图一乐,还是好好学习吧(</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给朋友们做的新年红包封面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05be61e0ddbed820bea11dd0a9e333c7.jpe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给朋友们做的新年红包封面</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为游戏群做的红包封面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766d3954e7c5c9fce7131d830a239518.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为游戏群做的红包封面</figcaption></figure></div><p>赶着春节,做了两张海报(其实是微信红包)。说起来也是临时起意,诗羽大年三十晚上叫我做一张,然后在过年前的十一点竟然真的做完了,也算是勉强赶了个过年。完全是用(右上角LOGO的)部件拼出来的,其实应该修一下龙鳞的分布的,但是懒了,直接用了 Illustrator 混合工具。还在想中间要放什么好,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放,嘛,做着玩的。<p>然后过了几天又做了第二张,这个确实是随便做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春节习俗会消失吗><h2>春节习俗会消失吗?</h2><p>这是诗羽问我的问题。作为一个从初中开始就感觉过年没啥意思的纯种死宅来说,走街串巷、拜亲访友之类的习俗对我来说基本是不存在了。不过能放假,能吃饭,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p>诗羽在想,春节的传统习俗会不会逐渐消失,我觉得大概是会的。那些农业时代的旧习俗,要么适应,要么消失,保留原样地传承下去基本是不大可能了。不仅仅是春节,很多传统文化也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不是一个传统的人,我可能有时候会觉得,如果传统的东西在现代不再有实际作用的话,消失就消失了吧。初一不动刀之类不知所谓的习俗,我觉得实际没什么传承的必要,家里如果要做我就跟着做,而我以后生活的时候,却不会有这样做的动机了。<p>所以,或许习俗真的会消失?我不知道,可能会有一些朋友把这些春节的习俗传承下去,但我大概是不会当这个接班人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2024年2月5日至2月11日、今年第六周的周报了。这周看了好多作品,摸鱼好爽。总之,迟来的新年快乐,以及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六・龙腾鱼跃.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五・从今天开始……</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2-06</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自由啊自由呵><h2>自由啊,自由呵</h2><p>我也不知道干了什么,日夜颠倒,在疯狂睡觉和对着代码急之间反复切换,但是疑似也没有做出什么来。我总是渴望有自己的时间,然后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可现实是,太多的自由成了我无福消受的奢侈品。说是要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动,而奋起的激情又不是可持续的。我仍未学会如何与自由相处,但或许我比以往好了一些,如果我能再多学一些就好了。<p>不过还是要先从不熬夜开始,不太熬夜。</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在看《 <a href=https://bgm.tv/subject/119799> 忍者杀手 </a> 》漫画版。动画是便宜动画,但是漫画的质量还是非常高的,画面非常有表现力,细节描绘的特别丰富(同时还是非常生草)。<p>在看《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22104/> 第二性 </a> 》。书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尽管我似乎完全不是目标读者),不过确实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一些生物学的观点,不过我觉得是因为成书年代的关系。书里说男性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的体验,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同时反过来也成立,所以当我看到书里一些对全体男性做的描述的时候会感觉有点奇怪(草<p>在玩《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agicka-2> 魔能2 </a> 》。虽然是已经玩过好多次了,不过一直都没有通关。第一次接触这个系列可能是手机端的《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magicka-wizards-of-the-square-tablet> 魔能:方碑之巫 </a> 》,给年少的我带来了巨大震撼。魔能系列主打的是元素反应,可以说比塞尔达、神界之类的都丰富一些。你可以扮演巫师混合各种元素,创造出多样的法术,或许看上去还有点炼金术或者化学的味道。朋友把尝试元素组合说成是“科研”,有一些是他科研多了的玩笑话,不过魔能的元素机制确实花样非常多,好玩。</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20793761> 什么是“鸟联网”以及如何对它进行改进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利用鸟类来传输网络协议数据的方法……额,飞鸽传书?</section><section><h3><a href=https://semver.org/lang/zh-CN/#%E6%91%98%E8%A6%81> 语义化版本 2.0.0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版本号的语义化规则,学习一个。</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大概是没有。<p>等等,你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 <a href="../play/燃烧/burn 0.1.0.html"> 半成品的火 </a> 。</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醉生梦死><h2>醉生梦死</h2><p>总是通宵的副作用,是总会做梦。我基本上是日日有梦,比如说什么在下大雨的雨天和朋友们去学校、又被叫回高中再来一次高考、还有在万米高空跑酷这种超现实的体验。醒来之后总是特别恍惚,要过了许久才能真的醒来。<p>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种体验的,我想可能是这些梦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明明是幻想,却给我一种怀旧的味道。虽然我总是想别怀旧,事实是我越来越依赖过去的记忆了,可能只是我先前还没到这个阶段罢了。<p>我很少会做噩梦,我印象中的唯一一次,可能是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我梦到一片大火——或者是一座火山喷发的情景,我实在记不清了,不过我感觉是火。或许这也不算是什么噩梦,比起什么妖魔鬼怪末日危机的简直太平淡了,不过我当时确实是梦到这样的场景之后就醒来了。在玩《看火人》的时候,我看到数字世界里的森林大火,竟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而我直到现在,有时候望向房间的窗外的时候,也在脑海里看见一片大火。不得不说实在是影响深远?可能我对火的奇怪情结就是从那时来的。<p>我儿时有一个幻想,做梦的时候,是不是在经历另一个我的生活?对比起来,可能梦里的生活更加有趣一点( <strong> 或许是因为在梦里逃避了现实的责任 </strong> )。</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烧香的唯物主义者><h2>烧香的唯物主义者</h2><p>好吧,我姑且把自己认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尽管我可能在有些事情上的认知还是不太够格。朋友说广东人信神的多一些,我倒是不太知道,不过我家里会有一些佛教和民俗融合的习惯。今天是立春,我妈让我去烧三支香,顺便许点愿望。<p>烧香我倒是经常在做,小时候家里会经常带我去寺庙拜一拜,有时候还对着观世音和药师佛磕些头之类的,长大之后我是不怎么再做了。拜铜像没什么用,就算是拜悉达多本人也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不过我也无意去和家里争辩,要我做些什么仪式我也可以做,反正烧支香也不会把我怎么样,而且我还挺喜欢那个味道的。<p>鞠了三躬之后——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是在给哪位神佛烧香,这里似乎也没有祭拜春神句芒的习俗——按理来说是要许点心愿,而我也不知道许愿什么。然后我想,我做的事情不需要保佑,那还是保佑一下家里一切平安吧。<p>平安的事情我没有办法,那么交给菩萨、交给拉普拉斯妖、交给概率论,交给谁都是一样的;不过我的事情是不能割让的:做好了是我的成果,做不好是我的责任,不做还烂了是理所应当,许了个愿,不做却好了只能说痴心妄想。万事如意的言语是一种憧憬、期盼、心愿;但不合时宜地说,包括我许愿的平安在内,这些想法实在是不会有什么影响,而我也不喜欢这种心理安慰。<p>我还是闭着眼睛,端着香想了这么多的东西。烧了这么多年香,我的想法是在变化,不过我还是不能把这三柱香完美地插在香炉里,总是歪来扭去的。家里说我烧了香,他们今天就不用烧了,我想也算是减少了一点无谓的碳排放,但过几天过年的时候大概还是要再来一回的。<p>庆幸的是没人知道我想的是什么,还是要感谢这个默念心愿的习俗,不然我真是想不出什么合时宜的话来大声诵读。轻烟从香尖上方游荡开来,然后消失在新奇的空气中。天有些冷,春天要来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没想好标题><h2>(没想好标题)</h2><p>现在是 1 月 31 日,周三。我刚刚洗完澡,而洗澡前的六个小时(或者更多一些?)里我在调整博客的图片样式,或许还要再顺延到前一天的傍晚。<p>洗澡的时候我在想,我是搞不明白技术了。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查文档,查论坛,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写了点东西出来。提交之后又发现不适配 iPad 端的 Safari,那一刻我十分想死。<p>文测字,武防身,而我的技术只能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做网站是我自己的爱好,多少还是学了一点;而同样是爱好,我肯定是比不过那些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朋友的。我都不敢说写的是前端,积木代码罢了。<p>方才傍晚的时候,我好像已经神志不清,恍惚地反复打括号,换行然后删掉,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喝了口水之后一看,好像前面的逻辑全是乱写的。于是,按住退格键全部删除的时候,看着一连串的屎山——可能没那么多,叫屎堆吧——在我面前消失的时候,我想,我是做不到在工位上兢兢业业十几个小时了。何况做适配是真的容易高血压、脑溢血、突发心梗蹬蹬腿。我听播客里的老师说:<blockquote><p>工资其实是工伤费,没钱谁自虐来写代码。</blockquote><p>如果不是我自己的网站的话,我可能都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我以前觉着我姑且算个技术爱好者,现在看来至少不是技术实现爱好者,大概率只是技术文化爱好者——答案是叶公好龙,不用动手的事情肯定是容易的。我可以燃烧热情去写这些东西,但是我可能不会为了写代码去燃烧生命。<p>我会继续学技术,但我不想做技术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 1 月 29 到 2 月 4 日、今年第五周的周报了(不过是又拖到了周二)。唉,试着改变一下生活,希望在剩下一半的假期里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五・从今天开始…….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四・还在睡觉?</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1-2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睡太少睡太多><h2>睡太少,睡太多</h2><p>好像每天都在睡觉。区别是有的时候通宵,然后睡到下午;今天是早睡了,十一点就睡觉了,睡醒吃了个饭又感觉好困,还是睡到了下午——这么一看早睡好像也没啥用啊。大概是把前几天缺的觉补上了,毕竟通宵了即使睡到下午可能也不够八个小时。<p>不过确实是没什么事情做,本来打算出门的计划取消了,所以基本上是天天在家看动漫。不过也确实不错,虽然原定的计划不是这样的。不过提不起劲的时候看书写代码也不太现实,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二次元了。书籍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二次元可能防护等级更高一些。<p>还是来看看这周都干了什么吧。好奇怪,好像没干什么。</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101437> 忍者杀手 </a> 》,扳机社做的便宜动画,但是莫名的魔性。动作基本都是 PPT,和各种便宜爆炸特效,感觉也做出了特色(大概)可能这就是邪典,即使是再奇怪的风格也能拥有一批拥趸。<p>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424663> 憧憬成为魔法少女 </a> 》,讲述了一个梦想成为魔法少女的女生变成反派总帅的故事(?)<p>这是一月新番,原作的漫画也还在连载,我看完更新的动画之后去补了漫画。这部作品总是能在癫和劲(和涩)之间切换自如,可以说什么都有。我还挺喜欢这种作品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创作的时候,你是在做一些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所以你不知道明确的“对”与“错”。想要有创造性,就必须有踏入未知的勇气。<p>——《 <a href=https://uxdesign.cc/if-you-want-to-be-creative-you-cant-be-certain-a1d899e8b3f2> 想要创造力,就放弃确定性 </a> 》</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不用充电的耳机来了智能手机何时能摆脱电量焦虑><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aYSdLvHbkYRF5QvtFee-Q> 「不用充电」的耳机来了,智能手机何时能摆脱电量焦虑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一款使用太阳能进行充电的耳机,和一些其余的“无需主动充电”的设备。<p>充电总是有些烦人。以前的年代里,一个设备没有电了,还要去找对应的插头;现在是好了一些,消费电子设备的接口比以前更加统一(尽管还是有些千奇百怪),甚至你也可以用无线的方式来充电。不用插拔充电线自然是方便了一些,我宿舍的桌子上就摆着一个无线充电的底座,用来给手机充电,不用的时候直接放上去,感觉上是自然了一点。<p>手机是每天都会记得充电的设备(姑且不谈负担),但有些东西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困境中:它们能支持长时间的使用,因此可能要经过几周,甚至几个月才用充一次电——这样当然很好,但是缺少了手机那样每日充电的习惯,可能我们真的会忘记这些设备是要充电的。是的,我已经是第二次放假忘记带手环充电线了。这个手环可能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所以我对充电可能没有那么深的印象,于是在我写在这段话的现在,这个奇怪接口的没电手环正躺在桌面上仰望天花板。<p>所以我可能真的会喜欢这些太阳能充电的设备,即便我不想着充电它们也能正常工作,或许未来的世界我们会逐渐忘记充电的概念的。然而,回到现在,这也有一些问题。一是文中提到的“太阳能噱头”,可能这只是忽悠消费者的字眼,具体的使用体验其实并不好;二是一个有些相关但我觉得不太一样的问题:环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为了环保”有时候比“为了产品”更为重要。但是这终归是人要使用的产品呀?<p>每每看到一些“环保设计”,我总会眉头一紧,甚至两眼一黑。可持续发展是很重要,但是我们是要让发展变得可持续,而不是为了可持续牺牲发展。我的意思不是说要像工业革命那般排放大量黑烟废水,只为了提高产量;我是想,发展和环保之间有一条线,应当在不过分伤害环境的前提下首先保证发展的程度。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环保才是有意义的——我说这话可能有些朋友会不开心,不过我确实是这么想的。<p>唉,立场始终不该比价值重要,虽说立场鲜明也很重要。怎么现在是这样的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macintosh40-年之前的故事><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73310> Macintosh:40 年之前的故事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苹果麦金塔背后的故事,还挺有意思的。乔布斯的确很伟大,但是总是只关注他一个人,也太个人崇拜了。这篇文章就介绍了很多共创者,比如杰夫为了和他们这些嬉皮玩在一起,不惜隐藏了自己的计算机硕士学位,在抽象的方面上还真挺 70 年代。<p>都知道的方面就不说了,文中也提到了麦金塔的一些败笔,比如说乔布斯大手一挥取消了散热,还没有内置硬盘(可能苹果现在硬盘卖这么贵是企业文化🤣),让麦金塔最终没有获得技术上的成功——不过在设计的历史上,麦金塔始终占有一席之地。麦金塔已经成为了(复古)电脑的符号,我之前做海报的时候,脑中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台传奇的电脑。没办法,好看就是好看,即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台电脑就是美丽的废物(</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影响ux设计的心理学研究the-most-influential-psychological-studies-on-ux-design.><h3><a href=https://uxplanet.org/the-most-influential-psychological-studies-on-ux-design-2f92fa6e2442> 影响UX设计的心理学研究(The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ogical Studies on UX Design.)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与 UX 设计有关的几个心理学研究:隐形大猩猩、米勒定律、菲兹法则(这是心理学吗?)、希克定律、霍桑效应。应该说是一篇科普,看个乐还行。<p>话说我去图书馆,感觉心理学的书架上全是各种幽默书籍,可能作为科学的心理学还是不如奇怪的概念吸引人。说实话我还挺对心理学挺有兴趣的,已加入豪华待办清单(前面还有一万项</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米勒定律的七只是一个隐喻ux-myth-millers-law-the-magical-seven-was-only-an-allegory><h3><a href=https://uxdesign.cc/ux-myth-millers-law-the-magical-seven-was-only-an-allegory-6283505f758d> 米勒定律的“七”,只是一个隐喻(UX myth, Miller’s law: the magical seven was only an allegory) </a></h3><p>这篇文章考据了米勒定律中数字 7 的来历,并最终发现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参考,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对应的数字可能完全不同。<p>作者从头到尾考据了米勒当年的论文,进行逐步的分析。文章中用了大量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BC%97%E6%9C%97%E8%A5%BF%E6%96%AF%E7%A7%91%C2%B7%E6%88%88%E9%9B%85> 戈雅 </a> 的画作,配上文字做成了梗图,不得不说还挺有意思的。作者最后对所有的所谓“法则”进行了怀疑,并表明“简短的话都是值得怀疑的”。<p>我确实赞同这一点。 <strong> 如果一篇论文可以在信息不失真的情况下压缩成一句话,那么还写论文干什么? </strong> 一句话总结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我们又很喜欢看这种内容,而不是大段的论述。不得不承认短句在认知成本上还是占据优势,而这种优势可能就是另一种代价。</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给龙渊做的头像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4a6bf2973c33e74fbd7fe405ad832e3.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aquaes</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为豹式装甲做的海报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189a7f93c0203addf118a6955a1bb79b.png><figcaption aria-hidden=true>豹式装甲·阿良河基维</figcaption></figure></div><p>把龙渊的头像做完了,说实话我还挺喜欢的,感觉很萌。后面的堆叠是手工摆的,体验来说可能还挺像插花,那就是赛博插花了(或者说摆盘更像一点<p>然后做了一张海报,素材来自《憧憬成为魔法少女》漫画第 17 话和 12 话。原图有点糊于是我做了超分,但是好像有点过了。豹豹子真可爱呀🥰🥰🥰</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配置了图床><h2>配置了图床</h2><p>这周终于研究了图床该怎么弄。我的 CDN 是腾讯云的,所以想了想干脆图床也用腾讯云好了,应该也不会用太多流量。或者后续有什么问题再说。<p>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好像一层裸的 COS 容易被大嗨客直接把账单刷爆,所以还是搞了个子域名用 CDN 套了一层。说实话我完全不懂都是什么东西,可能玩博客最后还是要学计网。不过我专业也不用考这个,干脆找点简单的云一下好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一个图书馆><h2>一个图书馆</h2><p>和很久不见的森之去了深圳图书馆新开的北馆。建筑非常气派,非常几何,外立面的质感还挺棒的——完全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我也只能这么说了,不过确实非常酷炫。北馆和隔壁的美术馆应该是同一期的建筑,风格相互呼应,真的很漂亮。<p>来之前,在网上看到评论说这个馆不让小朋友进入。到了之后果然看到门口安检的姐姐阻拦一位父亲,询问孩子满 12 周岁没有。虽然最后这位父亲还是硬生生带着孩子进去了,不过这种考虑总归是好的,小朋友有时候是有些烦人,十二岁对应的大概是小学六年级,或许真的会阻拦一部分安静看书的孩子,但这一刀切的还算是有一些道理。何况还设立了给儿童专用的阅读区域,我觉得想法是很好的。<p>馆内有很多的书墙,扶手电梯两侧的书墙摆的全是英文书。我说这是不是有些太景观了,同时确实有很多人在借着背景自拍。书墙的确看上去很壮观,不过可能还是普普通通的书架更实用一些。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去过的图书馆太少,总之我是第一次见到书架底层倾斜的设计,为的是让读者不弯腰就能看到最底下的书是什么。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的,毕竟我在学校图书馆里总是要弯腰去看第一排的书,等到腰酸背痛的时候就不看了。<p>一开始借了《第二性》的第一册,但是发现我的包好像装不下,打算读电子版好了。于是我准备还回去,却发现那个自助借书机没有还书的选项,想了想把第二册也借出来了。既然不让我还,那就顺其自然好了,何况有借书的期限我更可能把书读完——大概吧。<p>然后我们去吃饭。我本说去吃麦当劳,森之选了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西餐厅。最后评价是不如麦当劳。</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本来有一篇考据的文章,但是我估计短时间好像也写不完,于是就从这份周报里移除了。之前那篇按键的,可能等我完善一下网站之后会单独整理出来的。<p>这就是 2024 年 1 月 22 日至 1 月 28 日、今年第四周的周报了。这几天有些降温,说不定还是有些冷的。那么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四・还在睡觉?.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三・现代化的忠实信徒</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1-2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放寒假的第一周><h2>放寒假的第一周</h2><p>这么说似乎是有点奇怪,不过回到家里的时候才算正式放假,这样就有道理了。<p>上周的周报拖到这周三才写完,这周加把劲了——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写完。回到家里的日子好像过的比学校更快,醒来已经中午,看些视频,玩玩游戏,一天就过去了,然后又一觉睡到中午。想到我寒假应该要做一些事情的,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了——于是继续玩到半夜,睡到下午。<p>不过寒假本身就很幸福了,实在干不了什么,干脆就这样吧(反正我也料到了)。来看看这周的周报吧,其中一篇文章有些长,如果不想看的话可以跳过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257486/> 局外人 </a> 》,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默尔索对所有事情基本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冷静而冷漠。或许是有点无病呻吟——但我有时候感觉我也有点这样,虽然远不及他那么无所谓了。<p>看了 <a h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12838> 时过夏至 </a> 的演出。诗羽说这是“心中最好的中国后摇之一”,我说我要来批判了,烂了请我吃饭。我没主动去听他们之前的作品,想着现场初见一下好了。<p>结果是没有烂,而且真的非常厉害。虽然我氛围音乐听的不是最多的,但我也挺喜欢这种风格的。乐队的音响效果真的玩的特别好,厚厚的音墙总是让我思绪纷飞,能唤起情感的作品应该是很优秀的了。美中不足的是场地的设备好像有些问题,声音总是会莫名的变小;而且光效实在是有些粗暴,其实可以再丰富一些,总是用 RGB 蓝其实有点让人眼睛难受——不过其实还挺迷幻的,当你发现视觉和平常不一样的时候。总之我觉得诗羽老师说的不假,这的确是很有风格的乐队,最后我们去吃了萨莉亚——当然,不是他请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如果你很难为你的项目找到参考,那可能是个机会,做点大的了。<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cDfwS2T2xgxR_wFgvimrA> 我们和一位全球顶尖创意领袖,聊了一个小时 </a> 》</blockquote><blockquote><p>为什么等着别人把你的生活变成产品?<p>—— <a href=https://twitter.com/BartronPolygon/status/1745200387131638034> Bart Trzynadlowski 的推文 </a> (他正在开发一个开源项目,鼓励人们自己制作 AI 硬件设备)</blockquote><blockquote><p>自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以来,心理学家在许多不同的背景下揭示了知识幻觉。例如,得克萨斯州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市场营销助理教授马修·费舍尔(Matthew Fisher)发现,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极大地高估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理解。<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h1jRMFjzA16gZn9juglmg> 对无知的无知,是一种知识的假象 </a> 》</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注意游戏外的游戏体验><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5392> 注意,游戏外的游戏体验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正式游戏之外的游戏体验,比如开启游戏的加载时间、游戏前的设置菜单、在游玩之前游戏带给玩家的印象、游玩的环境等等。<p>游戏体验不只关乎游戏设计,游戏体验不仅仅关于游戏本身的体验。如果没有 发售前的过度宣传,《赛博朋克 2077》和《星空》玩起来可能没有那么糟糕;如果我只剩一小时就要去上课了,游戏玩起来绝对更加紧张——我初中就是在周末去补习前的短暂时间里玩游戏的,我还记得《刺客信条 2》里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刺客古墓有多难,以至于我迟到了都没打过。<p>有时候,和朋友玩再烂的游戏也能找到乐子;有时候,即使是好评如潮的大作我都提不起兴趣。体验很神奇吧,不是吗?<p><del> (我想去读一些体验方面的书,或许过两天去趟图书馆吧)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按钮设计button-design-ui-component-series><h3><a href=https://uxdesign.cc/button-design-user-interface-components-series-85243b6736c7> 按钮设计(Button Design — UI component series)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UI 中设计按钮的一些要点,其中对我有启发的有这几点:<ul><li>按钮与链接功能不同,链接用于导航,按钮用于行为<li>按钮的风格可以强调行为(调整视觉比重)<li>要让按钮一眼看起来就是按钮,而不是让用户思考“这是不是一个按钮?”<li>避免不可用的按钮,如果这个行为不可用,应该在用户点击按钮之后提示,而不是不允许用户互动</ul><button style="margin-top: 50vh; margin-bottom: 10vh;"onclick=alert('你好,谢谢你的点击!但不好意思,你可能被按钮迷惑了。\n\n我甚至都没说查看什么呢,你想看什么呢?')>立即查看</button><p>文章写的很清晰明了,配的图也很具有说明效果,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挺好的。不过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好的按钮呼吁用户行为。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做法。<p>营销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行为召唤(Call to Action, CTA),通过一系列设计引导用户做出行为。设计师可以通过修改按钮的视觉比重、文字、甚至加上动画等等方式,来引导用户点击按钮。如果一个红色按钮上面写着“立刻购买”,还发出漂亮的光来——那这个按钮相比起普通的按钮来说,就更能让用户采取行动。而问题在于,设计师通过视觉传达和心理学原理,来引诱用户操作,达成目的,但用户在交互之前并没有经过严肃的思考。你点击了我上面的按钮吗?如果你被我骗了,我表示非常抱歉—— <strong> 但可能有些设计师是不会表示抱歉的。 </strong><blockquote><p>用户在过程中并不会觉得是被强迫的,而是出于自愿的,但实际上用户的自愿行为是被设计师设计好的。<p>——《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39611439> 一文搞懂CTA是什么,以及使用场景、转换目标、设计要点 </a> 》</blockquote><p>我厌恶这种做法,但有设计师们以这种做法为豪。通过操纵潜意识,设计为用户营造了一份自由的幻象。这是我在 <a href=https://woodash.cc/records/%E6%95%B0%E6%8D%AE%E7%9A%84%E4%BA%BA.html> 数据的人 </a> 中引用的“为财富而设计”了,罔顾自由的用户体验。行为召唤、诱导性提问、洗脑营销、甚至狂热的政治宣讲—— <strong> 心理学不应该用来践踏自由意志。 </strong> 我们需要真诚的高效的交互,不需要被引诱的行为。<p>并不是所有行为召唤的设计都这么极端,有些可能只是引导你去点赞与关注罢了,而仅仅是橙红色的购买按钮,在方便用户操作的角度看来也不那么违反人性。但当你面对充斥满屏幕的“优惠仅剩 1 小时,立即购买”的时候;当你鼠标移到按钮上却发现这是加购商品而不是确认支付的时候;当你打开应用,却下意识地点击到了活动页面的时候——<p>How does it feel?(鲍勃迪伦语)</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用好-f12一键开启浏览器的上帝模式><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5686> 用好 F12,一键开启浏览器的「上帝模式」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浏览器的开发者模式,可能挺适合从未尝试过的朋友们看一看的(?</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我还在做龙渊的项目,目前是有些纠结不知道如何继续了。我可能还要再尝试几种方案 <del> (其实真正在做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 </del> 。</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为什么是技术栈><h2>为什么是技术“栈”?</h2><p>我经常看见人们讨论技术的时候说这个项目的“技术栈”,而一直不懂为什么不直接说项目所用技术,或者项目的技术构成;而且技术栈哪里像栈了,明明跟先进后出没有半毛钱关系呀。于是我查了些资料。<p>技术之间是有层级关系的,比如 MDN 所说的“ <a href=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Learn/JavaScript/First_steps/What_is_JavaScript#%E9%AB%98%E5%B1%82%E5%AE%9A%E4%B9%89> 标准 Web 技术蛋糕 </a> ”,最底层是 HTML,中间层是 CSS,最上层是 JavaScript,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尽管并不是特别严格),由下方的技术支撑起上面的技术。<p>然而,这种关系和数据结构中的“栈”应该不大一样:作为数据结构的栈,其内的元素没有依赖与支撑的概念,尽管在用指针实现的栈里,元素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只要顶层的技术有多种可选的依赖,技术栈完全可以直接替换中间层的技术,而不对整体的运行产生影响——然而数据结构中的栈是不能操作非顶层元素的。 <strong> 我认为技术栈的“栈”,和数据结构的“栈”,仅仅是来自于相同概念的两个不同隐喻,而二者之间并没有特别多的关系。 </strong> 就像我们说的行云流水和落花流水,虽然都有流水二字,也都和水的特点有关,但是意思查了十万八千里了。<p>“栈”字本身并不常用,而数据结构中的“栈”名扬四海,看到之后第一印象想到数据结构可能算是情理之中。不过我现在明白,数据结构影响力没有那么广啦。<p><del> 说到底为什么“栈”不用一个更简单的翻译?草垛的垛、重叠的叠,是不是比栈更易懂一些呢?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额9-在哪里><h2>额,9 在哪里?</h2><p>这个标题本来想写成 1 在哪里的,但是总感觉有点奇怪,于是还是用了现在这个。不过你应该也没看懂我在说什么,我指的是:我们用的数字键盘,第一排究竟是 123 还是 789。<p>我们先不讨论 0 的位置——电脑键盘的布局上,第一排是 789;而手机屏幕上的却往往是 123 在第一排。这两种都是 3×3+1 式布局(331 布局),其中 123 在第一排的是顺序的,而 789 在第一排的是逆序的。你可能会注意到“逆序 331”并不是完全的逆序,但是为了行文简洁我姑且还是这样称呼了。<section class=level3 id=逆序-331适者生存><h3>逆序 331:适者生存</h3><p>电脑键盘的逆序布局最早可能来源于 <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Sundstrand> 大卫·桑德斯特兰德 </a> 1914 年发明的的加法器——加法器是比计算器还古老的机械设备,只能计算加减法,后来的计算器延续了他的布局。我没有查到他为何将键盘设计成这样,但考虑到同时代的其他千奇百怪的布局,我感觉背后可能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设计理念,只是随手做成这样了。<p>不过相比起以前的布局,这种布局虽然奇怪,但是足够好用了:根据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7%A6%8F%E7%89%B9%E5%AE%9A%E5%BE%8B> 本福特定律 </a> ,较小的数字出现在第一位的概率更高;而又根据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B9%E8%8C%A8%E6%B3%95%E5%88%99> 费茨法则 </a> ,移动距离短的交互更容易进行。思考计算器的使用场景:计算器放在用户身前,而用户的手置于计算器和身体之间,每当用户需要输入时,手必须向上移动。 <strong> 123 的出现频率更高,同时用户需要的移动距离更短 </strong> 。这份布局在输入效率上,相较同时代其他千奇百怪的布局来说,应该是遥遥领先的。于是这份布局逐渐地击败了其他的布局,在加法器时代和日后计算器时代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能就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p>一些资料认为,现代电脑键盘的布局起源于卡西欧。我认为卡西欧作为电动计算器的生产厂商,应该是对机械计算器布局有所借鉴的;而发明电脑键盘的人可能并没有对二十年代的计算器有过太多了解,他们的灵感来源于卡西欧的电动计算器也就很正常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顺序-331实验为先><h3>顺序 331:实验为先</h3><p>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手机键盘的顺序布局。手机的虚拟键盘布局,要追溯到按键机的时代,而按键机的布局又是从老式按键电话继承的,老式按键电话来自转盘——不不不,按键电话和转盘电话的布局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什么按键电话是顺序 331 式布局?<p>贝尔实验室是这段历史的主人公。这有一个小故事:贝尔实验室询问卡西欧,为什么他们的键盘是 123 在最后一排的,但卡西欧没有给出明确的设计逻辑。 <strong> 这段故事我见到了两次,而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来源,所以还是当一个半真半假的传言好了。 </strong><p>不过可以明确知道的是,贝尔实验室在 1960 年发布了论文:《 <a href=https://sci-hub.se/10.1002/j.1538-7305.1960.tb04447.x> 按键式电话设计与使用的人因工程学研究 </a> 》,针对按键布局进行了用户界面实验,对 16 种不同按键布局进行测试。实验人员将布局分为三个一组,让用户使用每组中的三种布局输入电话号码,记录用户的输入速度和准确率,以及调查用户对每种布局的喜好程度。<p>论文中提到“十位加法器常用的十键布局(指逆序 331 式布局)并不是小组测试中最优的”。论文中也提到两种 331 的布局的输入时间差异并不大——实际上所有布局在输入效率和准确率上差异都不大。实验人员是通过显著性差异来判断最优布局的。<p>在第一次的测试中,实验人员在每组中根据指标选出最优的一种,进入第二次测试。第二次测试中共有五种布局:顺序 331 布局、转盘电话式布局、速度计式布局、两列布局和两行布局。在第二次测试中,这五种布局的输入时间与准确率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五种布局都是可被采纳的。<p>然而,由于两列布局在“用户讨厌指数”上排名第一,所以被排除掉了。此外,方方正正的顺序 331 和两排布局“具有工程优势”,大概是相比弧形的两个布局更加容易制造,于是最后只剩下两种布局了。<p>我们不知道两排布局和 331 式布局究竟哪个更好,论文没有继续比较了,贝尔实验室可能继续进行了一些内部的研究。不过我们知道的是,1963 年,贝尔电话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按键式电话 WE 1500(Western Electric 1500),而其上就是流传至今、从机械结构延续到数字界面上的顺序 331 式布局。我猜测可能是因为这种布局更加适合长宽差别不大的机器,毕竟狭长形的电话应该不是很好看。<p>现在回过头来看,顺序 331 式布局很符合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阅读习惯(可能对不习惯这个阅读方向的用户不太友好了)。电话号码是序列数字,每一位数字之间并没有进位之类的关系,所以并不满足本福特定律。我 <strong> 猜想 </strong> 电话号码中各位的出现概率应该是大体相同的,不过我国目前的手机号普遍是 1 开头,所以在这里 1 的概率可能会更大一些。<p><strong> 然而其实也正如论文中所说的,各种布局对效率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strong>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布局的观念,可能各种布局对人们来说都一样陌生——尽管逆序的 331 式布局已经在计算器上大量运用,但是那时的计算器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效率工具,远没有进入大众生活。我们不知道,如果计算器再流行一些,逆序 331 的实验结果会不会更好,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目前使用的顺序 331 布局在这个时代是否依然是效率最优的, <strong> 毕竟我们的小键盘已经不单单是用于输入数字了。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什么-0-都在下面呢><h3>为什么 0 都在下面呢?</h3><p>无论是顺序 331,还是逆序 331,0 键屹然不动,稳稳地置于下方。0 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p>计算器上的 0 之所以位于最下方,除了因为“自然数从 0 开始所以放在下面”之外,我猜想这样的排布也有利于输入。忽略具体数值,只判断数量级的观念在有时候很有用,用 0 把这些位数填满会成为高频操作;此外,以 0 开头的小数也经常出现,可能是本福特定律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正如上文所说, 大卫发明逆序 331 布局的时候大概没有想过这么多。<p>贝尔实验室在论文中将如今电话采用的顺序 331 布局称为“几何形状相同但数字排列不同的方案”,思路上大概是对逆序 331 布局的微调得到的。贝尔实验室可能已经开始怀疑计算器的逆序 331 布局是否适合电话,因此调整了 1 至 9 的排布。但为什么贝尔实验室使用的排列是 1 到 9 到 0,而不是 0 到 1 到 9 呢?<p>一些资料表明,在电话的时代,0 代表的不一定是 0:在欧洲和北美的标准,按下 0 之后会产生 10 次脉冲信号,这时 0 代表的实际上是 10。所以,0 到 1 到 9 的排列,和 1 到 9 到 0 的排列都可能是有道理的,一种是根据视觉上的习惯,另外一种则是根据一些工程原因。<p>贝尔实验室延续了他们的习惯,在实验中的 16 种布局都是 1 到 9 到 0 的排列方式。于是修改过的顺序 331 布局就这么进入了实验中,最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手机键盘。<p>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单独的一个按键放在下方给人的冲突感更小:在阅读时,如果文本占满一行,接下来的文本会另起一行,向下延续。除了最下方的一行,其余行都应该是等宽的,这符合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p>可能学设计的朋友会觉得,若是将这种布局抽象成楔子形状,尖端向下不是更不稳定吗?我想可能是文字符号的意义盖过了视觉上的倾向。 <strong> 在操作电话的距离上,这些按键都是有语义的元素,而不是平面构成中的“点”。 </strong> 第一行若是孤立的 0 似乎显得很奇怪。若是你继续说为什么不把 012 排成一行,最后剩下孤立的 9……<p>好吧,我不太清楚,不过这似乎有些太异端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但是9-究竟在哪里><h3>但是,9 究竟在哪里?</h3><p>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两种 331 布局的历史,以及各自的特点。然而,现在摆在用户面前的问题是, <strong> 我们可不是当年懵懂无知的实验对象,我们已经形成了布局的观念了。 </strong><p>我生活中习惯于使用电脑,因此我更习惯于电脑的逆序 331 布局。因此,当我使用手机的时候,我发现我总是下意识地按到错误的键——这就是我写下本文的缘由。我想起同样令人困惑的游戏手柄布局:在 Xbox 系列上,X 在左边;在 PlayStation 系列,X(这应该是一个✕)在下边;在任天堂早期的 gamepad 上,X 在右边;而在包括 switch 在内的现代一些的机型上,X 在上边。<p>此外,一些银行 app 会开发自己的安全键盘,而安全键盘上的数字是乱序的——为了避免信息泄露,这样坏人就不能通过你的点击位置知道你的密码了。这种情况虽说比较罕见,但也提醒我们一个事实:你并不知道数字键盘是如何排布的。<p>电脑与手机的使用场景迥异,有的用户可以通过习惯,来分辨目前“应该”将大脑切换到哪种输入模式。 <strong> 然而,更混乱的是,你可以在手机上用计算器。 </strong> 手机计算器还原了现实中计算器的逆序 331 排列,于是你在一块屏幕上甚至可以同时体验两种布局。如果你是在用数字键盘解锁手机之后,马上打开计算器的话,可能大脑会打上一个小结,反应一阵子才发现两种布局的排布不同。<p>所以,在效率至上的当代社会,可能你总要花些时间思考键盘究竟是如何排列的;要不就是在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一通快速输入之后发现完全打错了。<p>贝尔实验室的实验距今已经六十余年,用户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目前的布局不是最好的,但变更布局的成本实在是有些大。看着世界保守的样子,在不出意外的未来,可能我们会继续同时使用这些几十年前的布局——没办法了,习惯习惯,眼尖手快一些,小心别按错了。<p>参考资料: <li><a href=https://retrocomputing.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5611/why-is-the-keyboard-and-cellphone-telephone-numbers-in-a-different-order> Why is the keyboard and cellphone / telephone numbers in a different order? - Retrocomputing Stack Exchange </a></li> <li><a href=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6/01/why-i-moved-from-a-square-to-a-circle-calculator-interface-design/> Why I Moved From A Square To A Circle Calculator Interface Design — Smashing Magazine </a></li></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好像还是现代化酷炫一点><h2>好像还是现代化酷炫一点……</h2><p>我尤其记得,我在高中橘红色的跑道上和令玄老师大话前程:我们说深圳太没有文化底蕴,还是去一些有历史的城市吧;往北走走,去体验一下不同地区的文化。<p>我也记得我们说,虽然北京挺有文化气息的,但是消费水平太高了,还是不要去了——结果最后都来了北京,我在郊区,他在更郊区一点的地方。<p>我没有后悔来北京的决定(我不喜欢后悔),北京的生活其实也挺有意思。这学期翘课出去的次数多了,我逛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去了不少有趣的地方。古建筑和商场不值得一提,北京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渗透在现代化中的传统——离开喧闹的公路,仅仅是走上十米,进入一条胡同,你就完全听不到“城市”的声音了。在胡同的小社区里,保留着数十年前的节奏,宁静而稳定。尽管可能不远处就是商业街,你却感觉不到太多现代的气息,一切都是那么朴素的景象。<p>我没见过别的地方有这种情况(我希望是我见识太少),或许你会拿深圳的城中村作比较,毕竟二者都是“现代化都市里不那么现代化的小社区”。但城中村的人口密度更大,功能也更加复杂,而且那里的人们也没有平静的资本和时间——总之在北京胡同里的体验是特别新奇的,总是让我想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城市里的隐居者大概就是这样的,不过隐居又仅仅是部分的隐居,你可以收快递、点外卖、享受所有现代的水电煤网设施,想出门的时候就可以随时回到热闹的城市生活中。<p>其实我还挺向往这种可以随意切换的生活。我以前在想如果在城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或许会很美妙,我好想要一栋类似工作室,可以随意供我折腾的建筑;而北京让我看到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大隐隐于市。当然,从物理上来看,这种生活需要大量的空间用来隔离,所以我应该做不到了。我又不能在市区占有几千平的隔离带然后只用里面的一点点面积。<p>北京奇怪的现代化也挺神奇的——我没说神奇是褒义词,可能更中性一点。从摊大饼的城市规划到没有无障碍通道的台阶,从割裂的发展状况到与公交车共用的自行车道,北京经常让我感觉很诧异。我和朋友说这里充满了 <strong> 奇怪的现代化 </strong> ,或者你愿意的话,说这是一座抽象的城市也可以。当然,这要考虑到城建的年代,和一些工程原因;但过去的规划在设计时,或许对持续升级考虑的有些少了。<p>我今天去了深圳的福田,难得的看见了这么多的高楼——过去常说高楼大厦让人感觉压抑,但在郊区住久了再回来看这种景观竟然有种莫名的感慨,虽然这些建筑物跟我没有半点关系。 <strong> 但是这里有很多扶手电梯,很多无障碍卫生间,很多令人舒适的设计。 </strong> 我在商场里看到酷炫的悬空楼梯的时候,对朋友说“北京商场可能没有这种风格的”。我去北京确实也逛了很多商场(为了学习设计),最新潮的 SKPS 似乎也不会用那么另类的结构,虽然 SKPS 有别的好玩的东西。<p>过去我可能觉得,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更重要一些,因为我生长于这个有些乏味的城市;现在我觉得文化似乎不一定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现代化也很重要。但什么是现代化?我说不上来。现代化是一种模糊的概念,表现出来或许就是理性的规划、舒适的设计风格、功能强大的先进设施、高效的工程建设,或许还有很多东西,这只是我粗略的概括。<p><strong> 你更喜欢辉煌的千年古建,还是一台电梯? </strong> 我不知道,我可能都需要——不过我想乘着电梯离开地铁站,然后走进这些建筑。这是一个烂比喻,因为北京地铁电梯不少——至少出站的时候有。<p>文化和现代化不应该是相悖的。可惜啊,有的地方厚此薄彼。</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没想到这么快就腊八了,而腊八一过,离新年也不是很远了。每年这种时候都有一些恍惚感,好像也是越来越严重了。下周要开始优化网站了哦。<p>就是这样,这是 2024 年 1 月 15 日至 1 月 21 日,今年第三周的周报,虽然实际记录的没有这么长就是了。上次说希望按时一点,这次好像确实按时了一点,虽然还是拖更了😭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三・现代化的忠实信徒.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二・草台班子,草下有屎</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1-1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总归是放假了><h2>总归是放假了</h2><p>寒假开始了。其实这个学期在上周基本就结束了,剩下的事情没有那么紧张,我甚至提前出去玩了一会。不管怎么说,大二上的日子是告一段落了,最后剩下一个不想做的作业,过几天再水一下比较好。<p>在宿舍看看书,做做图,一觉睡到下午,日子就是这么过的。有朋友远道而来,我于是也沾了沾光,出去玩了一圈——否则我大概很少会离开房间。只要不用上课,总是很开心的。但是我看了一眼下学期的课表,形式似乎比较严峻,周一要从早上八点连续上到晚上六点,考虑到我周末如果出去的话应该深夜才能回来,这种安排还是让人有些难堪的。不过这些事情留给下学期的我考虑吧,至少我目前不用上课。<p>而这篇周报拖的时间是有些长,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回到南方过冬天了。虽然按时更新周报的计划泡了汤,不过我和朋友这几天出去逛了挺多地方,还是挺开心的。于是来看看北京冬日里最后的周报吧(尽管我现在并不在北京</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40477/> 西文字体设计方法 </a> 》。这本书由日本设计师小林章所著,书中讲的就如标题一般,介绍了字体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笔势规划、视觉调整,还有一些实用的技巧。<p>这是我去年十一月向图书馆鉴购的书,前几天图书馆发邮件提醒我书到了,于是我马上去借了回来。没办法,设计类的图书由于纸质和印刷的关系,总是价格不菲,我也只能“致书以观”,从图书馆借取。我确实等了很久,不过读完的时候,我感觉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也做了一些笔记,过些日子我会整理整理发出来的。<p>看了《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5703/> 红辣椒 </a> 》。这是今敏导演的一部动画电影,有些朋友说这是“动画的盗梦空间”,不过其实这部比盗梦空间要早。画面的表现力很厉害,配上平泽进的配乐,梦幻的荒诞感直接拉满,我还挺喜欢这种风格的,有点百鬼夜行的感觉,只不过“鬼”的概念还宽泛一点:电线杆、自由女神像、武士、洋娃娃什么的。总之是特别酷的电影,还有点哈草,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吧。<p>看了叫 <a href=https://www.showstart.com/event/216611> Heavy monster </a> 的死核演出,淘金传主办的。其实这是朋友们想看 live,却不知道看什么,于是随便抽了一个,结果抽到了里面最极端的。结果好像还是有点太重型了,我们听了半个多小时就走了,我得说出去走了一天然后还来听死核是挺消耗体力的。不过我感觉乐队的水平的确很高,双踩特别恐怖,玩死核的都是人肉鼓机吗(<p>读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37019/> 埃里克·吉尔谈字体、排版与装帧艺术 </a> 》。虽然是秦忱老师送给我的书,我还是要说写的完全是一坨狗屎。(请原谅)<p>考虑到成书年份是 1931 年,还算可以接受,不过这本书应该进博物馆,而不是在 21 世纪印刷出来继续混淆视听。书中观点过时且傲慢,对工业化的批判完全浮于表面,而且不讲道理。<p>这本书篇幅不长,我正好在飞机上读完了。阅读过程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我也在思考作者的时代局限性,仔细想想现代的很多观念都是在二战后才兴起。在阅读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和艺术的态度简直如出一辙,然后我查资料发现作者确实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中坚人物,那提出这么多偏激的观点就不奇怪了。此外我还查到,埃里克·吉尔性虐待自己的女儿和宠物狗,具体情况请查看 <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c_Gill> 这篇维基百科 </a> 。<p>如果把这本书当成历史研究资料的话,我觉得似乎还能发挥作用。感谢秦忱老师的礼物,让我对工艺美术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del>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的话,可以看看这篇知乎: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437343> 如何评价简体中文版《埃里克·吉尔谈字体、排版与装帧艺术》? </a>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录><h2>摘录</h2><blockquote><p>它最悲伤的地方在于,项目不是轰轰烈烈的努力了一番,轰轰烈烈地迎来了失败,而是无声无息地沦为了它最初最不想成为的平庸的样子,就像海沟之中的火山喷出的小小气泡,不等它升上海面,就已经被深海的重压击垮。<p>—— <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6128> 泡影 </a></blockquote><blockquote><p>MBTI 为何如此受欢迎?其主要魅力之一无疑是它对我们自我认识的安慰性确认。不像那些声称能揭示潜意识深处信息的投射技术,MBTI 以更吸引人的方式重新包装了我们对自己的浅显评价。<p>—— <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5985> 译介丨人格测试的迷思:3 MBTI </a></blockquote><blockquote><p>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p>—— <a href=https://quoteinvestigator.com/2012/01/24/future-has-arrived/> 威廉·吉布森 </a></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19125795> 从塞尔达到动森:在游戏里使用综艺体是否搞错了什么? </a></h3><p>这篇文章从动森出发,讨论了游戏字体的重要性。在我 2023 年玩的游戏里,字体最奇怪的应该是《星空》;而我最喜欢的是《异域镇魂曲》。</p><img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30a7621f9c3712b7b2d3a6a1b33427ed.png><p>星空的原版中文字体识别性完全是一坨史,明明是小尺寸的字体,笔画却异常地粗硬,字体灰度大到难以辨认。 <strong> 太空科幻就要用工业风格的字体——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乏味的思维定势 </strong> ,而且在星空的本地化上,选用的字体更是严重妨碍辨认,当我看到 UI 上是这种字体的时候,我的感觉是绝望的,而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正式进入游戏。我马上打上了修改字体的 mod,方才感觉舒适了一些。</p><img class=bigimg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78ff7b2350b02a31cb4eea6339a3380.jpg><p>而《异域镇魂曲》中, <a href=https://tieba.baidu.com/p/7062320814> 汉化补丁 </a> 选用的隶书字体和游戏的美术风格显得十分和谐。作为经典的 CRPG 作品,这部游戏的文本量简直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基本一半时间都是在读文本。对于这样的游戏来说,字体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目前的设计惯性下,现代风格用黑体,复古风格用宋体,这两种风格基本垄断了字体的半壁江山。而在电子游戏中看见隶书,我真的是有些惊喜。尽管这是风格化的字体,可读性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而且字体的支持性很好,我在游玩中没有发现一处字体回退的情况。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字体,很有巧思。<p>电子游戏中的字体问题其实并不算少,前有选用萌萌字体的《毁灭战士》,后有大量把黄油体当作正文字体的游戏,然而这份字体是为了标题而设计的。我是希望以后游戏的字体能更加合适啦,如果能做的美观那就更好了。<h3><a href=https://www.rabbit.tech/research> 在计算机应用中学习人类行为 </a></h3><p>这篇文章研究了负责推断人类行为的大动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 LAM),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对应,他们的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控制的交互,用户只需要向计算机提出需求就可以完成交互,而不用经过视觉界面的操作。大动作模型绕过了严格的 API 需求,可以在人类使用的 UI 上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完成交互。<p>大一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未来的交互方式会是什么样的,而那个时候我们讨论的还只是幻想——半年之后 ChatGPT 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各种大模型轮番上阵,仿佛未来已经来临。而冷静之时,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4%BC%8A%C2%B7%E9%98%BF%E7%91%AA%E6%8B%89> 阿玛拉定律 </a> 指出:<blockquote><p>我们倾向于高估一项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其长期影响。</blockquote><p>我是觉得,这句话其实算不上一个定律,不过确实有警醒作用。我对语言交互的效率抱有疑问,而如何输入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但这总归是有趣的探索。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家公司正在卖硬件,具体情况如何不如再观望一阵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我正在为 <a href=https://ryongwon.github.io/> 龙渊 </a> 的公众号设计标志,具体情况不该透露,不过可以看看我很喜欢的这个字母 a,感觉特别可爱。<figure><img alt=logo中的字母a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6d794ff66c7ea0a171f578279259e16.jpg><figcaption>一个字母 a</figcaption></figure><p><del> 说起来已经拖了好久了,怎么总是在拖委托捏😢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为什么工程师是师数学家是家><h2>为什么工程师是“师”,数学家是“家”?</h2><p>我依稀记得,初三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名为“以你为师”的命题作文,我最后交上去的是一篇和军事有关的文章。“师”字的确有军事方面的含义,而我也的确讨厌那位语文老师。<p>上面的故事是我突然想起的,“师”字确实含义很多嘛,不过我们还是回到问题来。 <a href=https://www.zdic.net/> 汉典 </a> 中的释义是这样的:<blockquote><p>师: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p>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blockquote><p>我们现在说工程师、设计师、厨师、技师;说数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作家,我想可能和古代的“太师”“诸子百家”这种用法传统有关,具体的发展脉络我的能力是考据不出来了。如果说具体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差别的话,我查了一些资料,有些观点说区别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感觉还挺形象的,虽然可能并不是那么严谨。<p>但是烹饪方法是厨师发明的,绝不会有什么“烹饪物理生物化学家”;而作家也确实通过实践产出作品,不是单独研究写作方法然后寻人代笔,“师”和“家”的关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错综复杂一点: <strong> 在未分工的前工业时代,钻研规律和实际应用可能都是同一个人做的。 </strong><p>我们或许无法明确的定义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但可能我会粗略地说,“师”们更形而下一点,而“家”们形而上一些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摇滚店><h2>666 摇滚店</h2><p>和朋友在鼓楼闲逛的时候,我们偶然撇到一个招牌。<p>我很早以前就看到 666 的网店了,也听说它在北京,但却总是忘了登门拜访——而漫步的时候却恰好碰到,实在是幸福的邂逅。店铺非常低调,藏在两家店面的夹缝里头,看着就很地下。<p>推门进去就是金属乐了,虽然我没听出来是什么,不过确实很劲。店里有很多乐队的衣服,专辑,还有一些摇滚的饰品。东西就放在那里,看上去好像是自助的,我就拿出来试了试,真的非常自由。我买了一个 Megadeth 的护腕,和一个金属风格的手环,感觉很酷。<p>专辑架上的 CD 我基本就认出几张,那些 logo 辨认不清的绝对都是重型了。我们最后挑了一张窦唯的《黑梦》,下次我想去开盲盒,随便抽一张回去,听听是什么样的。<p>走出店的时候,我们才看见隔壁是卖小吃的店铺,面前的鼓楼大街汽车驶过。这家店开了 18 年了,据说店名来自 Iron Maiden 的 《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22448712>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a> 》。坚持摇滚十八年不容易,坚持什么都不容易,我希望我也能坚持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北海夜游><h2>北海夜游</h2><p>我说要不去北海逛逛,于是我们就过去了。从阴暗的胡同里穿过的时候,我们说可能这就是中式恐怖,往哪里走都是阈限空间。胡同的墙很高,而长长的路上又什么都没有,我说我不太喜欢住在这种压抑的地方。不过我们走了很久终于到了的时候,发现景区的门已经关上了,我们没赶上闭园时间。<p>然而,我们发现门好像一推就开了,根本就没有锁。思索了可能两秒钟,我们决定直接进去, <strong> 既然门没锁,就是欢迎我们来的意思吧。 </strong> 公园里也很暗,可能没考虑过这么晚了还有人的情况。我说现在是潜行游戏,如果等会被保安发现了就变成真恐怖游戏了——我试图避开了摄像头,但是发现好像没有死角,于是就回去大路上走了。<p>晚上的北京还是挺冷的,而且我发现也没什么好玩的,于是我们就往白塔的方向前进。走着走着真的有人拿手电筒照我们,但是之后什么也没发生。我以为会把我们拦下来之类的,但是好像根本不管我们,我们就继续走了。感觉非常抽象,不过这就是一个抽象的城市,倒也正常。<p>人这么少的景区我是第一次来,如果是正常时间的话这里应该是很热闹的,冰场里面应该也全是游客。我想找找《 <a href=https://music.163.com/#/album?id=36538> 他在时间门外 </a> 》封面的机位,但是只拍到了一张右侧的白塔。想了想,我说我可以把照片镜像一下,看起来就是左侧了。我们研究了一下还是没有往白塔上面走,照明实在不是很好,怎么说都有点太探险了。<figure><img alt=《他在时间门外》的专辑封面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2a9e1406893d4bbb7453a44ded43a60.jpg><figcaption>他在时间门外</figcaption></figure><p>然后我发现一个问题。 <strong> 能进来不代表能出去啊 </strong> ,万一出去的门是锁上的不就寄了。说这话的时候保安小哥发现我们了,给我们打开了门。看上去好像还是同龄人,而且我发现他的手机锁屏是原神角色。好吧,这可能是我最抽象的一次景区游览体验。</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关于北京的冬日总结><h2>关于北京的冬日总结</h2><p>秋天短的过分,夏天和南方一样的热,春天我忘记了,所以来写一些北京的冬日吧。<p>北京的冬天静电超多。我在摸金属制品前都会犹豫一下,怀疑上面潜藏了 <strong> 巨大的电能 </strong> 。脱下外衣的时候,你都能听到衣物的噼啪作响,说实话还挺酷炫——只要不电到我。当南方来的我第一次被水电到的时候我哑口无言, <strong> 嗯,水龙头流下来的水。 </strong><p>有时候挂在阳台的衣服会被冻住。一开始,我发现我晾晒的衣服好像 <strong> 不那么柔软 </strong> ,我以为是晾的太久了——后来更冷一些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是冻成冰块了。我当时真的很难过,感觉那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详情请见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5%85%AB%E3%83%BB%E5%88%9D%E9%9B%AA%E8%BD%BB%E8%B8%8F.html> 半燃其八 </a> )<p>天气非常的干。我每天都开着加湿器,但是感觉还是有些不够。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鼻腔里都渴望着水汽;而久违的咽炎也被触发,起床的时候连着嗓子一起疼。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幽默的,我在北京严重脱皮,回广东才两天就好了不少,不得不说水是生命之源呀。<p>如果下雪再多一点就好了。新下雪的时候的确很好玩,但是日子久了,积雪未化就变成泥了。灰蒙蒙的雪实在是算不上很好看,如果踩上去还会留下鞋印。好吧,我承认是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幻想破碎了😭<p>不过最应该说的是冷。对我这个没点寒抗的人来说还是挺冷的,我觉得我穿的够厚了,其实往往并没有,还是在大街上冷得发抖。不要低估温度,这是这学期我新学的教训。<p>这么看来北京似乎不是特别宜居的城市,不过我也不是吐槽什么。天气算是地方特色,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自己抽象的地方,习惯了其实也还好吧,毕竟当地的人们都是这样生活的。不过我还是觉得这种差异挺有意思的,比如说前一天我在一月的北京瑟瑟发抖,回到广东后热得开始出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h2>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h2><p>我前几天去大兴机场接朋友,于是我先坐地铁过去刷卡出站;之后再原路返回,却无法进站了,提示我有些问题。我当时没有管,于是就换了个刷卡方式先进站。我在不同的站点测试了一下,原先的那张卡一直都无法使用,我一直想找个服务窗口解决一下,但是一天路过了四五个站点,服务窗口竟然都是空的。<p>想了想这个问题真的很奇怪。同站进出应该不算是非法操作(我指的是程序层面的非法,而不是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毕竟用户可能会出现出错站的情况,而再次进站应该算是一个特别正常的操作;而机场这种特殊场所,用户作为迎接者的行动模式应该是和我一样的,这种需求应该被纳入考虑。再扩充一点地想,如果不允许节点自指的话,每天会出现多少用户被阻拦的情况?<p>如果我坐地铁到大兴,从大兴乘坐飞机出发,过一段时间再回来,乘坐地铁离开—— <strong> 我仍然是同站进出 </strong> ,那么我会被阻拦吗?如果这种情况不会出现问题,背后是有一个定时刷新的机制吗?那么为何要设置成定时刷新而不是始终可用呢?还是说这样的乘客也会被阻拦,即使你完全是按照直觉行动?<p>我想了很多程序层面的问题,然而更加奇怪的是出现问题本身。公民纳税建设地铁,代码逻辑竟然能被我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质疑,而关键的服务岗位又总是空无一人。我并不是要求什么尽善尽美,但是这些问题应该早就被专家们解决了,而不是被我这个学了一点皮毛的学生提出来。<p>最后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有人的服务窗口。第一个处理问题的大哥态度比较好,但是他好像操作不了,于是叫来了一位主管似的人物。主管言语之中的态度像是我逃票一般,开始一直坚持说我没有付款出站,我说我这里有扣款记录,又审问似的叫我出示,看了之后才得出我是同站进出的结论。 <strong> 我不明白,把乘客逃票当成默认结果是合理的行为吗? </strong> 再三确认之后,我终于摆脱了罪名,主管向我说明, <strong> 当时我刷卡报错的同时,尽管我没有进站,还是在系统中记录了进站 </strong> ,而之后又没有出站记录,所以我的卡一直都不能正常工作。<p>我实在是无力吐槽。为何报错的暂且不谈, <strong> 抛出异常之后竟然还要把数据记录进系统? </strong> 一个入站出站能写成这样,我完全搞不明白什么道理,是有什么工程上的复杂考虑,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过我没有管这些事情,我当时说能不能把我的异常入站记录清除掉,因为我想的是我并没有进站。<p>然而主管强调地说,进站记录不能 <strong> 清除 </strong> ,你要 <strong> 补 </strong> 出站的票,但是由于你正常付款了,所以补票不收你钱。 <strong> 结果像是我被施舍了一样,在服务窗口花了十几分钟终于讨价还价免付了几十块的地铁票。 </strong> 是的,我抠抠搜搜,爱占小便宜,就是为了少花点钱坐地铁去咨询的。系统问题,但责任全在我方。<p>一整天下来,我和朋友们提着行李爬了不少楼梯,该有坡道的地方全都没有。我们都是学设计的,朋友们说这里是不是应该有无障碍设施,我说 <strong> 应该有,但是没有 </strong> 。朋友们玩了几天,跟我说了北京的印象,我觉得简直太贴切了,我住了很久竟然都没有这么深的体会:<blockquote><p>这是一个城市不在乎人,人也不在乎城市的地方。</blockquote><p style="margin-top: 8rem;"><strong>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strong> 经过了这些事情,我要补充一句。<p><strong> 当你学了一点知识之后,你会发现草的下面全是屎。 </strong><p>然后诗羽老师追加了另外一句。<p><strong> 所以草才长得这么好。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周和朋友们出去玩了好多天,于是脆弱的周报写作计划被破坏掉了。我一直想让这个流程更 <strong> 鲁棒 </strong> 一点(鲁棒就是稳健的音译,不推荐用但我喜欢这个词),但是感兴趣的摘录和网页文章是可遇不可求的,而随笔的想法也不是唾手可得,我唯一有把握的可能是近日生活的内容,我会在完成作品之后尽快地记录下感受。<p>所以看起来我的掌控也只有这么一点罢了,如果我继续遵循灵感写作的话,我还是会在最后才开始写作,拖更会成为一种常态,我也在探索有没有更适合的方式。不过还是先收尾好了。<p>这就是 2024 年 1 月 8 日至 1 月 14 日、今年第二周的周报啦,不过我写完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三周的周三了,该说这是拖更最久的一次。我朴素地希望下周的周报能更按时一点,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二・草台班子,草下有屎.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一・仓鼠(不是真的)</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4-01-08</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们安全了暂时><h2>我们安全了……暂时</h2><p>真正考完试的时候,我总有一种虚幻的感觉——那么多考试和大作业,我竟然真的都完成了,简直难以置信。我这两天倒是轻松的有点无所适从,显然是还没有从忙碌的节奏中回过神来。不过严格来说期末周并没有完全地结束,9 号的时候还有最后一门考试,然后之后有一门作业,但压力没有之前那么的大了。等真正做完的时候,这学期就真的告一段落了。<p>我总以为已经过了很久了,实际上这只是 2024 年的第一周,今天才只是 7 号。我可是有很多事情想做,而日子也确实还长呢。放假总是让人非常开心,读书、玩游戏,或者一觉睡到下午都是很不错的。做些开心的事情吧,已经难过好久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玩了《Disc room》,上周好像写过了,不过这次是在考完试的晚上通关了。后面的关卡确实难度很高,我基本已经死到麻木了,点了重新开始之后大部分时间是马上又死掉了。最后的 boss 我打了几个小时,梦里都是那个一阶段,不过最后误打误撞地过了,我甚至还没反应过来。<p><del> 整体来说还是一个很精致的硬核游戏,如果你喜欢纯粹的躲弹幕的话可以去试试( </del><p>看了《黑客帝国》三部曲。这个 1999 年开始的系列可谓是大名鼎鼎,我云了好多年,基本把精彩镜头都看了几十遍了,但是还没看过一次正片。想想总是不好,于是还是决定看一下原片。<p>我感觉挺好玩挺爽的,但没那么多震撼的情绪。豆瓣的朋友说的就很好:<blockquote><p>想 quote 张潇雨的一条微博:“越是伟大的作品,在多年以后再体验越会感觉平平无奇。因为那些伟大的部分已经传承和渗透到无数的后来者里,成为了这个世界「默认设置」的一部分。换个角度讲,在实际接触到那个原始作品之前,你已经体验过它无数次了。” 而这段话就是 2019 年的我,对此片的观感。</blockquote><p>这些设定我是见过挺多次的了,不过看基努打架是始终不会厌的,真的很帅。我是感觉情感戏含蓄一点可能看起来更科幻,不过也挺好了。<p>第二部更爽片一点,架构师说了一堆 b 话,大概就是把尼奥合并进主分支里面,然后就能进化了,感觉算是比较朴素的设定。第三部感觉就很没活了,唐氏战争片。我只能说一部比一部幽默,豆友还搞了那么多哲学解读,感觉不如当爽片看。<p>听说好像前几年系列重启,拍了第四部,风评烂的很一致。说不定该看了,就喜欢看明目张胆的烂片,表里如一。<p>听了 <a h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55041441> Eagerkill </a> 和 <a h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31159443> EXECUTION </a> 的联合演出,感觉味道很对,正中激流金属。见到了许多金属哥,战衣上缝了一堆布标,我感觉我也应该学习一下缝纫然后 DIY 一件。还见到了一个白发的外国老头,按老詹都 60 岁了来推断应该老头年轻时也没少溜,金属到老了属于是。<p>其实我还挺喜欢的,然而 POP 说他要回去写论文于是就中途回去了😭我的金属演出😭</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抄><h2>摘抄</h2><blockquote><p>反主流文化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是为了比主流更好。<p>——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60413/answer/1535307503> 《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一本怎样的刊物?为什么在美国科技界有那么大影响力? - 虎天涯的回答 </a></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用-git-帮助写作者更好地完成工作><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88492519> 用 Git 帮助写作者更好地完成工作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在写作流程中结合 Git。我在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5%8D%81%E3%83%BB%E6%88%91%E8%BF%87%E5%B9%B4%20%E2%89%A0%20%E6%98%8E%E5%B9%B4%E4%B8%8D%E6%91%86%E7%83%82.html#%E6%B6%82%E6%8A%B9%E4%BF%AE%E6%94%B9%E4%BF%A1%E5%8F%A3%E9%9B%8C%E9%BB%84> 半燃其十 </a> 中记录了用 Git 来写作的想法,这篇文章在 2019 年已经发现了。其中还提到一些方法,比如说写一句换一行,我在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5%85%AB%E3%83%BB%E5%88%9D%E9%9B%AA%E8%BD%BB%E8%B8%8F.html#%E4%B8%BA%E4%BB%80%E4%B9%88%E4%BD%A0%E5%BA%94%E8%AF%A5%E8%AF%95%E8%AF%95%E4%B8%80%E5%8F%A5%E8%AF%9D%E6%8D%A2%E4%B8%80%E8%A1%8C-writing-one-sentence-per-line> 半燃其八 </a> 中写了一些我关于一句一行的想法,不过这种写法确实有利于版本管理。我目前正在研究能不能在差异视图中按中文分词来划分,但是好像没找到好的办法。</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the-whole-earth-catalog是一本怎样的刊物为什么在美国科技界有那么大影响力全球概览嬉皮士生存指南wiki全球概览><h3><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60413/answer/16621111> 《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一本怎样的刊物?为什么在美国科技界有那么大影响力? </a> & <a href=https://blog.csdn.net/TNTIN/article/details/38088477> 《全球概览》:嬉皮士生存指南 </a> &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553242> Wiki:《全球概览》 </a></h3><p>这三篇文章介绍了《全球概览》这本记录了各种工具方法的杂志,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被称为纸上的谷歌。我看了之后才知道那句又饿又笨的话原来是乔布斯引用的,我还挺喜欢那句话的。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说了这样的话:<blockquote><p>在新左派呼吁草根政治权力的时候,《全球概览》回避政治,推动草根的直接权力——工具和技能。</blockquote><p>这是很伟大的举动。在那个信息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代,通过杂志建立了一个工具索引,想想都很科幻。我可能对这种嬉皮士的行为没有一点抵抗力,简直酷飞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提示词工程的问题视角><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5484> 提示词工程的问题视角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提示词工程,核心是准确描述问题,限制产生的回应。比如我如果看不懂维基百科的概念的话(有时候实在术语太多),我会让 AI 帮我归纳一下:请用初中生也可以明白的语言向我解释这个概念,避免使用术语,多使用类比方法。虽然很唐,但是还挺有用的。<p>感觉提示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和编程是一样的,机器往往缺乏语境、经验、判断,而人有更复杂的智能。所以如果你要让机器执行一个行为,就不能像命令人一样;如果你要让机器回答一个问题,就不能用向人提问的方式。以后或许智能一点了就不用这么折腾了,不过搞清楚怎么问问题还是挺有用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译介丨人格测试的迷思-the-cult-of-personality-testing2-mmpi与tat><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5832> 译介丨人格测试的迷思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Testing)2 MMPI与TAT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MMPI 和 TAT 两份心理学测试的历史以及一些影响。我对心理学是一窍不通,完全是当杂谈看的,不过也了解到了一些知识。比如“如果不必书面回答,人们可能更愿意承认一些尴尬的想法或行为”,这点我看着好像还挺有道理的,或许做调查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不过还没查资料验证。<p>其中有提到公司向员工派发这些测试来调查员工。一些人表示测试中的一些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公司无权知道。<blockquote><p>社会批评家芭芭拉·艾伦瑞奇(Barbara Ehrenreich),《打工不易》的作者,曾指出:“这些测试的真正作用可能不是向雇主提供信息,而是向潜在员工传达信息,那就是你将对我们毫无秘密。我们不仅要你的时间和努力,还要你的全部自我。”</blockquote><p>这些为了医学目的被创造的测验,似乎最后被用在了错误的地方上。我想起真理元素制作的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h4y1P7Ce> 关于IQ的视频 </a> ,其中提到 IQ 测验曾经被用于优生学的用途:禁止 IQ 不达标的人生育后代,“三代白痴就足够了”。看来这些事情,经常事与愿违。</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巫师的灰色地带><h3><a href=https://indienova.com/indie-game-news/the-shades-of-grey-of-the-witcher/> 《巫师》的灰色地带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巫师》系列游戏中的道德“灰色地带”,并与其他游戏的道德系统做对比。《巫师》原作的小说其实就经常在探讨这种两难处境,而 CDPR 可谓是得其精髓。我记得在《巫师三》中我做了一个支线任务,一群大学生在到处摧毁乡间的神像,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愚昧的——我们看起来可能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这个世界里真的有那些超自然力量。把神像破坏了,保护神老登是真会发怒的,想了想我还是选择阻止了这些学生,但是好像没什么和平沟通的办法,最后还是全部击毙了。然后我看着一地的尸体陷入了沉思,只要你不是纯图一乐的玩家,应该面对这种任务都会感觉很难办。<p>游戏里还有很多这种的任务,比如《彼处山猫与狼共舞》,一位猫派猎魔人同行去村庄执行猎魔委托,但是富裕的村长却不肯付钱,还想把猎魔人杀了灭口。于是猎魔人一怒之下把整个村子全屠了,然后玩家来调查灭村的原因,找到了这位猫派猎魔人。于是玩家可以决定,是按公理把猫派猎魔人惩治了,还是作为同行理解他的处境,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知乎上一句描述就很贴切:<blockquote><p>村长赖账是不对的,屠村是不对的,杰洛特杀了猫派也是不对的。</blockquote><p>在生灵涂炭的世界里,好人是很难做的。不仅仅是行为上的难度,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作者盛赞《巫师》系列中的设定,不去管数值化的道德系统,而是重点刻画选择造成的影响。有一些道德系统是“两者相抵”的:你做了一件坏事,但如果你再做两件好事,就能将功补过,你就是一个好人了——而现实的道德往往没有这么简单,这不是一个会让玩家信服的机制。古老的游戏机制有技术与思维的局限性,放在多年之后肯定会遭到批判。最后引用文章里的结尾吧,写的真好:<blockquote><p>好的决策设计不是给角色套上圣人光环,或者让他们邪恶地捻捻胡须。而是要让玩家知道,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会导致相应后果,无论后果是什么,都必须承担一切。</blockquote></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难道我是仓鼠><h2>难道我是仓鼠?</h2><p>这周我买了三本书,想着这几天看一下的。然而转头一看,书架上还有十几本没翻过的书。我还会收集一堆游戏,下载一堆电影,尽管先前的还没玩完看完。感觉囤积癖是有点严重了,我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想要。steam 吧中有一句话: <strong> 我都花钱买游戏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玩? </strong> 大概就是这种喜加一的心理,仅仅买了就感觉很满足了。<p>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句话,我也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放在书架上证明我要去读,不读的书我不会放在书架上”。挺有道理,放在那说不定我哪天就读了。不过这样还是不太好,尊重一下的话还是应该好好读书才对。<p>所以我们这种有囤积癖的人,无论是数字的还是现实世界的,可能都是一只仓鼠。不断收集,有备无患——虽然只是自我满足,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的啦。学富五车是做不到了,不过同样用牛车的话,汗牛充栋大概还是容易一点。</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缩写缩的是什么><h2>缩写缩的是什么?</h2><p>现在的缩写有点多。中文的我们可能还能大概猜到是什么意思,英文的纯属首字母,实在是看不太懂。什么是 GPT,UI,LLM?我们似乎绕过了语义本身,直接通过事物来理解概念了,都知道 GPT 是那个你输入文字就能给你回答的 AI,至于每个字母代表什么根本无所谓吧。<p>这样也无可厚非,毕竟缩写就是因为原文太长了,比如 GPT 是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 Transformer 模型),UI 是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LLM 是 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尽管这些全称我们不一定能看得懂,涉及到了一些专有名词了,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细节:比如 UI 是用户界面,和最终用户有关;LLM 是大语言模型,重点在于语言,而不是图像或者视频;GPT 这种涉及到了专业知识,不过如果你大概了解一下你也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缩写不会告诉我们的事情。<p>缩写模糊了语义。对于未接触过的人来说,一个缩写的名词是完全看不懂的一串乱码。缩写应该是交流用的,只有大家都了解缩写代表了什么的时候,缩写才能发挥作用。这么看,缩写也是一种黑话,你应该是看不懂什么是“赋能目标,反哺目标生态”的。其实我也看不懂这是想说啥,因为这是我用 <a href=http://www.shadowingszy.top/text-generator/index.html> 互联网黑话生成器 </a> 生成的。<p>所以缩写不是理解用的,虽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了解背后的语义,不过可能还是知道一下缩的是什么比较好。</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那我还能干什么><h2>那我还能干什么?</h2><p>这学期我倒是报了很多课,但是留的作业都是水水就过去了。我对那些主题实在是没什么兴趣,而我也确实没有额外的产出,结果一学期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干。交完最后的大作业的时候,我在想:我究竟在干什么?那我还能干什么?<p>我这几天总是想起高中老师葛老说的话,他反对“聪明但是不努力”这样的说法:<blockquote><p>不努力就是最大的不聪明!</blockquote><p>我有时候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在耍这种的小聪明。我怀疑教育,怀疑被灌输的东西,怀疑现有的规则,我不能真的去接受一些什么——但我单纯地反对,而没有做得更好,更像是一种无理取闹。 <strong> 完成大于完美 </strong> ,如果我真的按照规划来做的话,至少不会停滞不前。这是一种选择,但我很难让自己接受这样的道路,我不太想选。<p>我想做一些事情,有的我尝试在做了,有的我还没开始,有的可能我很久都做不到。幻想不会太有用,我缺少行动力。我会觉得走错路比一动不动更好一点,至少是在走了。但算上这周已经是三周没有做过什么东西了,我想着变得高产一点的,但现在每周写周报就已经有些精疲力尽,我在写这篇的时候已经感觉很累了,但还是要写下去,我不知道还坚持多久。<p>我好像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做事的时候会出神,想为什么我在做这些事情。我总会想这样做是对的吗——结果往往是不对,不太对,太不对。这种时候我感觉很沮丧,或者是有点茫然吧。<p>我依然不知道不做这些的话,我还能干什么。我并没有什么莫名的豪情壮志,既有的路径已经足够曲折了,我只是压抑地选择了另一条,某种程度上也是毫无选择的。不过马上我会有时间做些事情,只是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就是 2024 年的第一篇半燃了,很对不起最后还是写了点低落的东西,谢谢你能读到这里!<p>我为 Woodash 想了一个更像名字的翻译,不过现在还不能说(而且在写一首小诗),到时候用那个名字来署名好了。这是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1 月 7 日、今年第 1 周、学期第十九周的周报。虽然我好像又拖到周一才写完了,怎么总是在拖更呢。新的一年里祝你能更 <strong> 好 </strong> ,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一・仓鼠(不是真的).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十・我过年 ≠ 明年不摆烂</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2-3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于是又过了一年><h2>于是又过了一年……</h2><p>莫名地进食、莫名地上课——莫名地生活,之后,竟然又过了一年。该说时间还是特别地快,这周结束之后,我的课程就结束了,紧接着的是几门期末的考试。考试之后就又到了假期,我是打算去到处转转,回来的时候就读点书,顺便更新一下这个博客——明明考试还没完我就在计划这些事情了。<p>不过马上就是要到 2024 了,这份周报算是碰巧地,正好在 31 号停止,不然我就要思考是不是应该提前发布了。总之这就是 2023 年最后的半燃了,也正好凑了个整数。我确实有鲁迅批判的十景病, <strong> 不过先生,我们可是十进制的生物呀。 </strong> 接下来该是最后的内容了,请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这几周是挺忙的,令玄强烈谴责我两周不登陆 steam 的行为。我确实没太多空,不过想了想还是应该坚持玩游戏,所以我在复习得实在麻了的时候决定去搞点游戏玩。<p>玩了 <a href=https://indienova.com/game/disc-room--1> 《disc room》 </a> ,剧情什么的不管了,总之就是你要躲锯片——直线运动的、弧线运动的、加速的、分裂的,反正就是各种锯片往你身上飞,是有点像弹幕游戏。而且还是挺难的,一关存活 20 秒都不是很轻松。我很喜欢这个游戏的完成度,根据一个基本的机制能扩展出这么多有挑战的关卡。开局那个在地图四周的锯片我觉得设计得特别好,防止玩家缩在角落(版边)不动,不过自己一不小心撞上去的时候还是挺生气的。<p><del> 这是我学数学实在学不动的时候下的游戏,虽然挺难,但是我感觉还是比数学简单点。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摘抄><h2>摘抄</h2><p>这是一个新栏目,我打算在文章前分享一些我很喜欢的句子(这也是参考 <a href=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weekly/> 阮一峰老师的周刊 </a> )。有些的原文可能不是中文,我会在机器翻译上加上一些润色。不过不是字字对译的,我会按照我的习惯来修改,大概率会有自己的理解(其实是一定的吧)。<blockquote><p>作为程序员,每天使用自己做的软件的时候,我都能体会到一种禅宗的流动感。我们不仅仅是在测试软件,而是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去体验软件。直面程序的错误、缺陷和限制,很能激发我的灵感和动力。<p><a href=https://olano.dev/2023-12-12-reclaiming-the-web-with-a-personal-reader/> 用个人阅读软件夺回网络控制权(Reclaiming the Web with a Personal Reader) </a></blockquote><blockquote><p>(独立网站)最重要的是,玩得开心。在 90 年代,网络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 GeoCities 等工具设计个人网站。这些网站会用 Java 小组件,或者瞎眼的绿色背景——甚至还有一大堆动画 GIF。可能这些网站看着很丑,而且代码写的很烂,但它们很有趣。保持怪异,保持有趣。<p><a href=https://indieweb.org/principles> 独立网站原则(principles - IndieWeb) </a></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网页><h2>网页</h2><p>Linux 中有一个主张:所有的东西都是文件。<p>那我也照猫画虎地说吧,互联网上所有的文章都是网页:无论你是公众号推文、是知乎回答、维基百科或者个人博客。于是我决定把“文章”栏目改成“网页”,不然硬把一堆奇怪的文体塞进去也挺奇怪的。 <strong> 网页叫“页” </strong> ,其实和书籍文章之类的也很相像。不过我暂时可能还是分享一些表达性的文字,而不是一些别的工具网站。我也不好排除以后的可能,或许我碰到很有感触的网页也会放在这里的——不过这期我们还是来读读文字吧。<section class=level3 id=如何描述中科大具有中科大特有科气的男生科男的特点><h3><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3340006/answer/3337272273> 如何描述中科大具有中科大特有科气的男生—“科男”的特点? </a></h3><p>这篇知乎回答分析了“柯南”的一些特点——我考不上科大,不过我还是挺汗流浃背的。与其说是中科大学生的特色,不如说是理工科学生的一种状态。没有数据和调查,我不好说这是普遍还是少数情况,不过我身边的氛围会是这样的,而我也从中确实看到了自己的样子。<p>虽然总是被强势工科的朋友调侃我的数理基础和技术水平,但我还是挺以自己学的是工科而自豪的。但自豪总是没什么实际用处,特别在我学不好的时候。我上学期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物理,因为我以为我很喜欢物理—— <strong> 实际上可能只是我的幻觉。 </strong> 我只是碰巧在中学学的好了一点,看了一点科普书,读了一点传记,就以为自己是什么狂热爱好者了。然而上了大学后,我连每周专注地听三节课都做不到,最后考试前的晚上我发现我甚至分不清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blockquote><p>我一直以为的兴趣,原来只是特殊又不再有的一次巧合。</blockquote><p>这是我在考试前的晚上写的话,我感觉有点悲伤。如果我真的进入了物理专业会怎么样?我记得我是有填报的。那个时候我可能我会离文章中的样子更近一些,更……不过还是算了,我不太喜欢假想另一个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既然已经到了现在那就不要再去考虑了。<p>我还是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篇回答,精准破防,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可能,真能解其中之味。</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我怎么不爱年度音乐报告了><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71245> 我怎么不爱「年度音乐报告」了? </a></h3><p>这篇文章表示年度音乐报告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喜爱的音乐不必由平台来告诉我们。当然,这些报告也不是毫无用处,比如它确实能告诉你某天晚上你在听什么歌,今年你更喜欢什么——尽管偶尔会有点难绷。<p>报告显示我某段时间特别喜欢一首歌,算法没有错,我确实反复播放了许多遍,但那是因为我忘记关掉单曲循环,然后出去上课去了。用数据来猜测用户喜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旁观的算法无法判断我此刻究竟在想什么。播放次数与我的喜好可能确实有一定的相关,但这个推论却不太坚实,虽然工程角度来说也只能这么做了。<p>报告里,今年我的年度歌手是 <a h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22393> 阴阳座 </a> ,我的确很喜欢这支乐队,基本把他们的全部专辑都听了一遍,也买了几张 CD。但我心中的年度会是《孤独摇滚》里的 <a h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54103171> 结束乐队 </a> ,我一定会这么说的。<p>我去年的年度写的是 <a href=https://music.163.com/#/artist?id=90520> 深紫 </a> ,其实和今年的原因差不多,是因为这些乐队的歌数量太多了,而我又基本听完了,所以在播放次数上自然是碾压其他的歌手。年度报告是一个有趣的功能,亲民的统计报告无疑给了用户认同感,并且带有很多的分享属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设计。目前的算法可能准确率还不够,不过以后这些算法肯定可以更好地描述用户的喜好,指标更丰富、记录更细致——但决定权始终是用户说了算的。 <strong> 回调函数、数据库和生成器们,我偷偷喜欢的音乐,你们不知道吧?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独立网站运动的主页><h3><a href=https://indieweb.org/Main_Page-zh> (独立网站运动的主页) </a></h3><p>这是独立网站运动的主页(又说一遍?),由于 indieWeb 好像没有正式的翻译,所以我就翻译成了这个,参考价值非常有限,不过这是我的理解。独立网站运动支持人们的互联网自由:自由掌控自己的创作、自由地修改他们、自由地做网页,而不用被日益膨胀的社交媒体和平台挤压。我们骂 B 站审核超级敏感、骂百度贴吧艳红删帖,骂微博夹了发送的图片—— <strong> 所以还不如自己动手,做自己的网站。 </strong><p>我一开始建站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好玩,不过这些日子我也思考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感觉自己建了站果然还是挺好的。我大致看了这个网站的一些文章,也学到了一点东西(不过暂时还没开始做),之后可能会再深入了解一下的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从密码朋克开始的奇妙故事><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OBe7IZXcIEkUw3j9pWPyw> 从密码朋克开始的奇妙故事 </a></h3><p><strong> 注意:我并不推荐任何人在缺乏对区块链技术和密码学有深入了解的时候,将虚拟币作为“理财手段”。我不懂技术,但我知道币圈很多人是如何倾家荡产的。 </strong><p>这篇文章介绍了“密码朋克”的故事。密码朋克(cypherpunk,这绝对致敬赛博朋克了吧)是由一群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组成的组织,主张维护互联网的隐私。该说敢戴上朋克这个名字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他们的确是干了票大的——前几年的挖矿浪潮还有余波在呢。我想了解这部分的内容,其实找了很多的文章,但是由于和虚拟币的紧密关系,太多作者字里行间都冒着一股财迷心窍的味道,我实在是不太喜欢( <strong> 甚至有的作者把朋克和死亡金属混为一谈,不想调查可以别写,滚回去炒币 </strong> )。<p>但和现今那些玩家的唯利是图不同,密码朋克做的事情我确实感觉非常酷。那是一份美好的愿景,在他们的所作所为里充斥着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尽管现在的状况我也说不上是有多么伟大。不过以朋克之名,这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也赞同他们的部分理念,剩下的有些我只能说: <strong> 真 TM 朋克 </strong> 。<p>我还搜集到了一些相关链接,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12195592> 蒂莫西·梅:《加密无政府主义者宣言》 </a> - <a href=https://firocn.github.io/1993-03-09-a-cypherpunk-s-manifesto.html> 密码朋克宣言 </a></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快速度过指南><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e-lUrfZQSHyE8r-OWf0Gg> 2023快速度过指南 </a></h3><p>这篇文章 <strong> 不是正能量 </strong> ,写如何就能快速地度过一年,作者的说法是:<blockquote><p>往年这篇都在年初推送,今年改年末了。没别的原因。只是想增加大伙儿的悔恨感。</blockquote><p>严肃地讲,时间是连续的,无论是年还是时分秒都是一种规定,明年没有道理比今年特殊多少;或者换一种说法,今年怎么烂,明年还怎么烂,别幻想过了个年就能焕然一新了。<p>尽管如此,我还是对接下来的日子有点期盼,主要是因为我傻逼吧。</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嗯……没有。不过我在做期末作业时候想,做的东西是不是太无聊了,总是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方式,虽然也不坏吧,但是很难称得上好。囿于固定的流程是不好的,我又不是什么机器人,感觉还是要多做些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5%85%AD%E3%83%BB%E4%BE%BF%E6%90%BA%E5%BC%8F%E9%9A%8F%E6%9C%BA%E6%95%B0%E5%8F%91%E7%94%9F%E5%99%A8.html#%E5%88%9B%E4%BD%9C> 《铁月亮、肉齿轮》 </a> 那样的东西,不过我仍然感觉那张也有点无聊了。唉,设计好难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心流但是><h2>心流,但是……</h2><p>我好像永远专心不下来。即使是在最专注的时候,我也会分神出来想别的事情——这是我很早就发现的事情,我高中的时候就经常在想些乱七八糟的。但是好像情况和平时的乱想有点不太一样,平时的神经似乎比较懒散,我只会在专注的时候,思维才会切换地这么快。所以就是,我在专注的时候会更分神。<p>这是我今天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现的,我发现我一想着专心去躲弹幕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浮现各种事物:下午和朋友聊的东西、常常回忆起的曲调、甚至 ” 我怎么在分神 ” 这样的想法。然而操作水平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好像还提高了不少,我能做几个神穿,随手从间隙里穿过去。所以事实就是我边注意着屏幕上的画面,边操作手柄,边想着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还把关过了——同时如果我什么都不想反而还过不了。<p>我感觉这可能是心流状态,但是问题是我的专注度却不是很高(虽然状态好像还不错)。回忆起我以前的经历,好像这种事情也不少,让我怀疑我是不是有什么注意力缺乏之类的问题。高中的时候我和咲凌讲,我感觉写不好语文作文主要就是因为考试的时候思维太跳脱了,这么看来还真是长久的问题。(对了, <a href=https://sallyn.site/%E9%9A%8F%E7%AC%94/%E7%A0%81%E5%87%8C%E4%B9%A6%E7%89%87/2023-12-4th_start-blog/> 咲凌的博客 </a> 这周也上线了,欢迎去看看!)<p>不过感觉似乎也没什么所谓了,我在高中考试的时候都能魂飞天外,而现在的日子里早已经没什么比那更需要注意力的场合了,不如说我基本脑子都不怎么动了。我倒是很喜欢这种状态,神游一会,不也挺好玩的嘛。</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双端-git><h2>双端 git!</h2><p>看上去是成功了(这是测试时候写下来的语句)。<p>应当介绍一下我的写作工具的。我现在大部分的写作都用的是 Obsidian,一些小的记录可能用 flomo,或者直接发到微信上。而 Obsidian 并没有自带的备份功能,我是不太放心的——虽然没什么人在乎,不过我还是比较珍惜自己写的这些东西的。于是我探索了一番,最后使用的是 git 方案,托管在 gitee 的私人仓库里。搭配上插件其实还挺方便的,我改了快捷键,在保存的时候自动推送到远程仓库,也不用我多加什么操作。<p>这是 PC 单端的方案,但我挺想在 iPad 上也部署一下的。我挑了几个 git 客户端,最后选了 Gitviewer,虽然好像很久没更新了,我还是买了。其实是因为别的能用的都太贵了,我是真不舍得为了 git 每年爆几百米。伟大的 iOS 竟然没有一个开源的 git 客户端,我还挺奇怪的。<p>总之调试了一下大概是能用了,虽然体验上没有 PC 端那么无感,不过能达到功能就已经挺好的了。所以现在是 PC-iPad 双端 git,我可以在两台设备上写作了。我的笔记本其实还挺重的,我不太想天天带着到处走,轻量的任务我以后就可以用平板完成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涂抹修改信口雌黄><h2>涂抹、修改、信口“雌黄”</h2><p>既然说到 git 了,顺便说点别的事情吧。上面的小标题是我高三写的一首诗(的第一句),我也忘了接下来是什么了,总之是没有写完。不过这句我还挺喜欢的。<p>都说 ” 信口雌黄 “,究竟什么是雌黄?都知道我国书画常用矿物颜料,雌黄就是一种常用的黄色矿物,尽管这个化学式( <span class="math inline"> <em> A </em> <em> s </em> <sub> 2 </sub> <em> S </em> <sub> 3 </sub> </span> )我看着实在是不太安全。而雌黄的颜色,正好和古代的黄纸差不多——于是雌黄就有了现代“涂改带”的用途,可以完美覆盖掉黄纸上写错的字,而不太影响美观度。于是雌黄作为一种修改的工具,就被人拿来形容那些随口乱说,罔顾事实的人。<p>大概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对细节出处之类的感兴趣请去查阅相关资料吧。这典故还挺好玩的,虽然由我来介绍还是挺奇怪。写作总是反复的、迭代的:或许是一时的笔误、或者是对文字不能定夺。古时的人们和我们一样会修改——他们用雌黄,我们用橡皮、用涂改液、用退格键。诗人辛波斯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说着这样的一段话:<blockquote><p>某个人端坐桌前或躺靠在沙发上,静止不动地盯着墙壁或天花板看;这个人偶尔提笔写个七行,却又在十五分钟之后删掉其中一行;然后另一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blockquote><p><strong> 诗是凝练的文字,每次修改都是一片尸山血海,文字的尸山血海。 </strong> 推敲的贾岛,会从唐朝一直走到遥远的太空世纪,谁说写下《银河帝国》的阿西莫夫就不会修改文字了?应当认为修改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p>而那些废弃的稿件,最后都去了哪里?废纸堆、垃圾桶——或者直接在壁炉的火焰中化为新的养分。淘汰的文字往往是没什么生存权的,而保留这些历史版本也确实不太方便。版本管理一直是难事,而或许林纳斯的 git 能解决一部分问题。<p>我在去年九月的时候,部署了 obsidian 的 git 仓库,当时我想“即使是再文学的文字工作也应该有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作方式”,如今已经是使用了一年有余。简单地解释,git 可以把你做过的所有修改都记录下来,比如 <a href=https://woodash.cc/weekly/%E5%8D%8A%E7%87%83%E5%85%B6%E5%85%AB%E3%83%BB%E5%88%9D%E9%9B%AA%E8%BD%BB%E8%B8%8F.html> 半燃其八 </a> 中的一个例子:<blockquote><p>- 让我感受到一种 <strong> 牙疼般的干扰 </strong> :<p>+ 让我感受到一种 <strong> 持续的骚扰 </strong> :</blockquote><p>git 会帮你把两次提交之中修改的语句标记出来,这样你就能看到具体修改了什么内容。这个工具起初是为了代码的版本控制而开发的,我倒是觉得这完全可以推广到很多文字工作, <strong> 代码也是一种文本呀。 </strong><p>尽管目前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我有个想法,把 git 里的这些记录导出成详尽的报告,或是做些直观的可视化,应该会挺好玩的,虽然感觉用处仍然不大——但如果是诗呢?如果,我是说如果,你能看到在空白的画面上,一首诗逐渐浮现,再打碎,再迭代地重组,沉默许久之后又更改了字词,调整顺序,整段删除——最后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首精致的诗,呕心沥血、千锤百炼。 <strong> 不觉得这很酷吗?作为一名理工男我觉得这太酷了,很符合我对文字的想象,科技并带着趣味。 </strong><p><del> 又画大饼了,总之怎么都要等放假再说,但是我怀疑我到时候也不会做的😓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所以,今年的半燃就结束了?我也想回忆一下今年都干了什么事情,不过好像找不出什么标志性的事件,但我感觉生活还是挺有意思的——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由无数平凡的日常组成。不过我今年最满意的事情还是搭建了自己的博客,也算是了了一个小小心愿。<p>那么,是时候结束了。这是 2023 年 12 月 25 日至 12 月 31 日、今年第 53 周、学期第十八周的周报。这是今年最后的周报啦,感谢你能一如既往地看到这里,我会继续写的。明年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十・我过年 ≠ 明年不摆烂.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九・为什么有人在酒吧写代码?</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2-2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怎么就期末了><h2>怎么就期末了</h2><p>明明感觉刚刚才期中考结束,马上就到了期末了。说实话感觉大学的时间过的真挺快的,比以前的日子快多了。小学的时候感觉日子特别的长,高中的时候却感觉时间实在是太快了——而到了现在的时候,我近乎不知不觉地又过了一年。<p>期末的时候确实是挺忙的,一周下来我积压了不少推送的文章还没有看。冬至要干活,圣诞节也要干活,这才称得上健全——我今天(周六)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眼里的血丝实在是有些重了。写了几天的 CSS 样式,是有些神志不清,于是我现在决定写点周报来放松放松。说是放松,但其实脑子还是在动,听起来挺奇怪的。碰巧我这周读了一篇文章就说这个事情,讲其实切换不同种类的活动是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的,我也不是很懂,但我确实要写点周报,不然又得拖更了。<p>于是我在等泡面的时候抽空写点文字,请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ai-会让传统软件的形态消亡释放出新的机会><h3><a href=https://www.geekpark.net/news/329253> AI 会让传统软件的形态消亡,释放出新的机会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AI 给软件带来的一些新变化,其中提到未来的交互方式应该是图形用户界面(GUI)和自然语言交互界面(LUI)结合的方式。如果说语言交互会取代图形界面,我肯定是不赞同的;但这种说法我就很同意了,哪怕是不用语言大模型的时候,我也会让小爱同学帮我定个闹钟,还是比自己调方便一些(主要是调时间的交互实在太烂)。不过听上去还是有些像没用的真理,毕竟没有交互方式会真正消亡。<p>不过,文中提到的这段话倒是给我一点启发:<blockquote><p>GUI 的本质是一种供应侧为主导的交互方式,像是所有人都在走同一个房间或者迷宫,首页往左走,菜单往右走这样的分流方式,所有人按照供应侧的规则和方式去做。LUI 则是按照用户的意图去组织应用内的能力,包括应用外部的 API,这是一种交互以及应用范式的变化。</blockquote><p>供应侧主导这种说法倒真是贴切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分享了一个案例:确认与取消究竟谁在左边好一点?经过一些完型和视觉动线的分析,老师给的结论是 MacOS 那种取消在左侧的更好一点,而不是像 Windows 那样的左侧确认右侧取消。虽然我还是觉得左侧确认好一点——不过今天不是来争论这个的。无论你支持哪种方式,这其中都有一个现象:用户要顺应平台的想法来操作。<p>尽管用户 - 设计这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反馈的,如果一个功能设计的不好,用户会拒绝,而设计方也可以加以修改。但是,在确定与返回的这种问题上,你不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如果你心中有了一种观念,却恰好与设计的不同,那可能就是比较难受的事情了——比如说我很不习惯苹果的复制粘贴键(以其实是我不习惯用 command 键当快捷键),以及滚轮的方向。后者有点像是 3D 游戏中的视角反转,你还可以自己选一种习惯的方案,但系统的键位我确实是没什么办法。<p>供应侧会影响用户,同时也会影响设计师。保守的话,你就需要去顺应现有的设计规范,这些方案往往是检验下证明有效的,尽管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你想要去打破一些规则,势必要碰到一些阻力,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当然,如果你选择用一种亚文化的姿态来设计,那就可以通通无视这些什么供应侧的鬼话了。我这周看到一个 <a href=https://www.bylinebyline.com/articles/new-age-endless-freak-out> 博客 </a> ,绿底红字,爱读不读。与之相似的还有金属 LOGO 之类的极端设计,完全不理什么保罗兰德,什么瑞士风格,主打的就是一个个性。对了,我有机会想调查一下金属风格 LOGO 的发展,很久以前就想做了,不过一直没有行动,现在写在这里或许还能压力我一下,大概之后会写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理想的视窗不存在the-ideal-viewport-doesnt-exist><h3><a href=https://viewports.fyi/> 理想的视窗不存在(The ideal viewport doesn't exist) </a></h3><p>这篇文章调查了 <strong> 很多 </strong> 种视窗大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网页设计中根本没有理想的视窗大小。你应该做好在任何设备上访问的准备。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博客(我的博客!)是响应式的,按理来说在很多常见的现代设备上都能正常显示。我是根据我手上有的这些设备测试过几次的,也找了一些朋友来给出反馈意见,最后做了这样的一个网页。说实话的,我只能说在有些情况下只是能看而已,并不能说体验多么地好。<p>写到这里,我想起我之前说要用 Kindle 测试一下的,结果好像是忘了,于是我现在打算测试一下看看效果。现在是 2:25。<p>好吧,我回来了,现在是 2:30。完全是勾式。疑似用相对尺寸用太多了,这种老式浏览器完全无法显示,但是文章模式的字也很小,我感觉挺奇怪的。之后有空我可能要重写一份能看的样式,作为一个 Kindle 用户还是应该做点这种事情的。<p>其实期末有一个大作业就是要做一份网页出来,我这周做的基本就是这个。但是由于一开始没有考虑响应式的这些问题,导致最后的显示效果简直是乱成一团,我现在在重新开始写一遍,希望能赶上最后的展示。唉,早该想到这一点的。<p>我是觉得,做前端最大的挑战就是视窗大小不固定。但是作为设计,如果能在不同的版式里保持相同的风格,那也算是挺有成就感的事情(证明设计方案的“健壮性”很高呀)。这算是实现了我以前的梦想了,我写 <a href=../experience/展览:吉格尔、空山基> 展览:吉格尔、空山基 </a> 的时候说“电子文本为了适配不同屏幕,抛弃了视觉上的‘设计感’”,而现在看来只是未见世面,美丽的网页实在是太多了(这一段是在原始文本里的注释,而我迁移的时候已经删掉了,一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二是我还没做注释样式)。我确实佩服那些能在流式的布局中展现自己独特风格的设计师,他们比四十年前的平面设计师想的要多了许多了。<p>总听见什么“带着镣铐跳舞”,好像带着镣铐是无奈的举动。如果说百花齐放的视窗大小是一种镣铐的话,有的人在跳舞的时候就要自豪地炫耀自己的镣铐,金铁激荡,铿锵作响。 <strong> 镣铐是一种特色,而不是一种妥协。 </strong> 当然,设计师头发是要多掉一些了(跑</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ai-时代的炼金术prompt-完全食用指南><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79923> AI 时代的炼金术:Prompt 完全食用指南 </a></h3><p>这篇文章……额……介绍了如何与 AI 对话,准确一点地说是如何更好地使用 Prompt。但是非常难绷的是,炼金不仅仅是标题的比喻,文中真的融入了大量和炼金术有关的语句,读起来感觉就非常抽象。不过诙谐归诙谐,文中确实讲述了有用的方法,值得学习。</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按理来说我确实一直在做东西,不过想了想课程作业还是不要放上来好了。所以这周依旧是没有创作😢,下周会有的(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们要如何显示图片呢><h2>我们要如何显示图片呢?</h2><p>图文混排无疑是一个大问题。无论是在纸媒的时代还是如今电子化的社会,如何展示图片都是需要细细考虑的。而在视窗尺寸百花齐放的电子阅读时代,我偶尔能看到一些奇怪的问题。<p>在一篇分享海报的推文里,我竟然一眼看不全整张海报——海报的高度刚好比屏幕还高,划上来也不是,划下去也不是,卡在那了。这种时候无疑是极为难受的:分享的内容是以图片为主的,但是我总是只能“管中窥豹”,怎么能摸到全象呢?<p>碰到一个竖长的图片显示在横宽的屏幕上的时候,我总会感觉浑身难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一直在做正方形的图片,其实正方形还挺好的。<p>或许在更未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用被屏幕的概念束缚了,戴上头显之后,屏幕的尺寸可以更加任意地变化,而不用管什么限制。到那个时候,可能图片显示就会更自由一些——不过我感觉还是会有新的问题,但是我不太明白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javascript-领域大神><h2>JavaScript 领域大神!</h2><p>不用做项目的时候我大概很久都不会去学 JS 的。但很不巧的是,我这周还是学了 JS,也粗略研究了一下如何写点好玩的效果出来。添加监听器的语句实在是有些冗长,但是其实看着还挺酷的:<div class=sourceCode id=cb1><pre class="sourceCode javascript"><code class="sourceCode javascript"><span id=cb1-1><a aria-hidden=true href=#cb1-1 tabindex=-1></a><span class=bu>document</span><span class=op>.</span><span class=fu>addEventLIstener</span>(<span class=st>"someEvent"</span><span class=op>,</span> (<span class=bu>event</span>) <span class=kw>=></span> {})</span></code></pre></div><p>如果用 Fira Code 字体的话,那个箭头真的会连起来,在 ide 上好看了不少。</p><del> 2024 年 3 月 4 日注:已经把网页的代码字体换成 Fira Code 了。就是这种效果! </del><p>前些日子我看到了 <a href=https://js13kgames.com/> js13kGames </a> 这个网站,正如其名,里面的开发者都致力于开发只有 13kb 大小的网页 JS 游戏。在大型游戏动辄几十上百 G 的现在,这算是返璞归真的了,同时也非常的炫技。我肯定是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但我想,说不定我也可以在这里加上一点 JS 的小游戏出来。<p>我是说个人博客可以在多媒体方面更丰富一些,之后有空的时候我会试试在正文中加上一点小游戏的。一种融合游戏的阅读,不觉得很酷吗?</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阿里健康体与展览><h2>阿里健康体(与展览)</h2><p>我偶然看见 <a href=https://www.foundertype.com/index.php/News/newsdetails/id/141.html> 阿里健康体 </a> 的页面,就点进去看了看。我印象里阿里的设计还是做的挺不错的,做了 <a href=https://ant-design.antgroup.com/index-cn> Ant Design </a> 这个设计系统,也有 <a href=https://www.iconfont.cn/> iconfont </a> 这个挺好用的矢量图标库,所以这次发布的字体我还是有兴趣看一看的。<p>看了之后有点莫名的眼熟感,直到我看到下面的应用场景,我想起这是我上半年看过的公益展览。阿里之前在北京 798 办了一场有关视障人群的公益展览,我尤其记得门口第一个告示牌上面的提示:<blockquote><p>所有展品均可触摸。</blockquote><p>我看到了许多的展品,有为视障人群设计的日常用品,有盲文版的书籍,也有专门重置的游戏,像是象棋和扑克牌——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基础需求,还应该满足美好的生活需要。进门的展板像一个屏风,背面投影了坂本龙一的演奏视频,整个会场弥漫在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500071> Aqua </a> 的氛围里,宁静深远。而在对面的墙壁上,有一块巨大的屏幕,上面显示着醒目的盲文字符。<p>其上写的是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我当时的确对着盲文字符表 <strong> 翻译 </strong> 了许久,终于拼读出了它想传递的信息。我印象里大概写的是“家”,或者是“爱”,总之会是很美好的东西。而我,无法想象我用眼睛都反应不过来的文字,要怎么用指尖去阅读。<p>在内侧的房间里,放映着一部纪录片,名字掷地有声: <strong> <a href=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39175/> 盲人不按摩 </a> </strong> 。从打破既有的联想开始,纪录片讲述了视障群体的困境,就业、生活、政策、婚姻、性。剧中的老哥调侃地讲述了盲人按摩师们是如何解决性需求的,谈笑间带着几份辛酸。他在分享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blockquote><p>我们需要政策调整,需要有更多的就业空间。我们需要<p>(停顿)<p>大胆地去爱,爽了就叫出来!</blockquote><p>设计的力量很小,它不能解决很多问题;但设计也有力量,去造福、去关怀、去改变。设计向善是很伟大的事情,我很喜欢那次的展览,也很喜欢这次阿里分享给社会免费商用的字体,精致温和,也很有价值。虽然我好像主要是在写之前的展览,是因为我想起来之前好像忘记分享了,不过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如下载这套字体试试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智能手环其实还挺方便><h2>智能手环其实,还挺方便?</h2><p>我现在基本每天都带着华为的这个手环。一开始是因为我有点不舒服,于是就想着买一个设备监测一下相关状态。功能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睡眠监测,心率,压力这些功能,应该很多手环都是有的。不过除了这些健康相关的功能外,这些手环也普遍支持了一些支付码、NFC、消息查看这些功能。<p>额,我这个不是什么广告,其实我不推荐你买华为的手环,APP 在非华为手机上难用的要死,严重歧视用户,而且交互体验也做的很垃圾。请去买别的品牌,不过大概功能都是差不多的。<p>我最近发现消息查看这个功能在冻手的冬天其实非常好用。北京最近一直是零下,如果不戴手套可能很快手就没有知觉了。然而这种时候实在是不方便用手机,所以我在室外都尽量避免操作手机,不然还要摘下手套,把手给冻得通红。<p>但是手机总是有提醒,尽管我已经把大多数应用的通知都给关掉了,只留下了几个通讯软件。但是我也不能确定哪条提醒是重要的,除非我看一眼。这种时候,用手环来显示消息就挺方便的了,我抬抬手腕就能看到消息的内容,想想还挺好的。<p>不过可能我也可以设置一下手机,让锁屏状态也能看到消息内容。但是戴着手套拿手机其实也不是特别方便,我经常锁屏键都按不到,手套太厚也不是很好在口袋里掏东西。所以我还是先用着手环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我是超级后藤一里之酒吧打工><h2>我是超级后藤一里之酒吧打工</h2><p>平安夜的时候我去酒吧打了次工。(额这可能是我拖更的一个原因)<p>不过同时我还是要赶作业的进度,所以我带了台电脑去。本来想着在地铁上工作一会的,但是我可能还是低估了北京地铁的含金量,根本没有位置给我坐着用电脑。不过后面我还是间歇性地在酒吧写了两个页面,周围的朋友可能都觉得很奇怪,竟然有人在酒吧写代码。我们邮楠是这样的,甚至可以在垃圾筒上写代码。<p>我之前没干过这种事情,感觉我可能真的是波奇。接待客人语无伦次,被拉去陪玩还什么都不会。而且感觉是没什么存在感,我在酒吧待了几个小时,老板最后发现我原来是工作人员——而且旁边的哥们打 UNO 忘了给我发牌😭<p>这算是挺新奇的体验,我甚至还有免费 live 看。之后有空或许也会去玩玩吧(大概不过人太多果然还是有点想开启芒果假面模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结果又拖更了,不过其实是我预料之中的正好当作圣诞特辑(bushi<p>这是这是 2023 年 12 月 18 日至 12 月 24 日、今年第 52 周、学期第十七周的周报。虽然发表的时候已经是 12 月 25 的圣诞节了,祝过节的大家节日快乐吧,不过我可能已经对节日失去热情了,有点难过。这就是这周的周报啦,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九・为什么有人在酒吧写代码?.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八・初雪轻踏</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2-18</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初雪><h2>初雪</h2><p>周日盼望着的雪,终究还是没有下下来——但周一凌晨的时候,的确有雪花开始飘落在校园里了。只不过下的倒是不大,甚至不及小狗撒尿,让我想起南方毛毛的细雨。何况宵禁的门锁固若金汤,我只能从装了限位器的窗户伸出半只的手臂,感受一下初雪的动量。我是能从松散的质感上分辨出来这是雪,而不是伪装的雨;但一把手抽回狭小的室内之后,也只能看到消融的水渍了。于是只好悻悻睡去,想起晚来天欲雪的诗句,又喝了半瓶久违的威士忌,上床看《甲贺忍法帖》了。<p>不知是宿醉的缘故,还是由于什么别的希冀,往常睡到中午的我,竟然在九点钟就自然地醒来了。室友也几近是在这个时候醒来的,他走到阳台,回来后神情激动让我看看外面。于是我看看外面——确乎是一片苍茫,虽不及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但也算是白茫茫的一片了。雪早已经停住了,而零下的温度也催眠了活跃的分子,把熔化的过程也一齐慢了下来。他叫着我下楼去看看,然而我这时的头疼还没完全好。<p>我是在南方长大的,尽管我妈说我小时候来过冬天的北方,但我记忆里实在是没有雪的印象。难得的,这算是我第一次看到雪了,尽管好像并没有什么实感。我总是对莫名的事物有莫名的期待,而新奇感又褪去地很敏捷。不过,当我穿着帆布鞋踩在雪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体验啊。<p>好吧,由于睡眠不足,我一整天都有点神志不清,也无暇去激起什么高级的美的旨趣了,不过看到路旁混着泥浆的灰雪的时候,我承认我有点幻想破碎,并且刚刚意识到雪其实和雨水的成分差不太多,而且我在的这里叫做沙河。<p>写于 12 月 11 日夜,怎么说呢,有些怅然若失(不过这只是平常的天气现象吧)。<p><del> 反转了,之后下了更大的雪。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这周看了 <a href=https://bgm.tv/subject/3916> 《甲贺忍法帖》 </a> ,一部忍者主题的动画。故事中,原本达成和平协议的两派忍者家族,因为一条德川家康的命令开始互相残杀。而在荒唐无谓的战争之中,不乏渴望和平的人,却被形势裹挟,无力回天。故事中有大量对比,上一秒还在温馨日常的忍者们,下一秒就要投入尸山血海的战争。双方都不是有错在先,所有人都是无力回天的棋子,而看到莫名的相杀实在是令人悲伤。战争总是残酷的,而被利用的战争更加剧了悲剧的意味。第一话的标题是相思相杀,最后一话的标题是来世邂逅——江水流逝之后,无人生还。多希望和平会来到啊,在甲贺和伊贺的村落,在这个战火不断的世界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何为-bento-式布局怎么生产力工具网站都在用-什么是-linear-设计风格><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4628> 何为 Bento 式布局,怎么生产力工具网站都在用? </a> & <a href=https://sspai.com/post/79347> 什么是 Linear 设计风格? </a></h3><p>这两篇文章介绍了网页设计的一些内容——我只会说好酷炫。风格真的挺好看的,不过我做不成这样😭</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讨论-tga-和年度游戏时我们还可以聊些什么><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4976> 讨论 TGA 和年度游戏时,我们还可以聊些什么?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TGA 这个电子游戏大奖的一些方面。TGA 刚刚结束,在社交平台上激起的讨论可远远没有停止。我始终不太相信 TGA 的专业程度,不过主要还是因为我的口味和那些评委都不一样吧。不过每年的“年度最佳”,总会引来许多冠军粉的争论,我还是觉得挺莫名其妙的。哦对了,我之前玩的《Cocoon》果然预料之中地没有拿到奖,不过我早就给它颁奖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机器人可以取代米开朗基罗吗><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Mq2VWC9-nLwoCYwXUgEvw> 机器人可以取代米开朗基罗吗? </a></h3><p>这篇文章讲述了利用机器人进行工作的雕塑家们。文中有一段问答,由作者向工匠们提出问题:<blockquote><p>“你认为米开朗基罗会使用机器人吗?”<p>“他当然会!”</blockquote><p>不过文章的标题让人感觉很奇怪, <strong> 米开朗基罗做的事情不是凿石头,而是雕塑。 </strong> 我感觉技术恐慌似乎还在蔓延,让我们以为工业机器人和生成式 AI 都要取代创作。实际上前者做的只是体力工作,而后者做的目前最多算是低级的脑力工作,二者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应当认为机器人和锤子斧头关系更密切,而 AI 像是在一旁献计献策的(初级)学徒,这是微软的 AI 服务取名 Copilot(副驾)的原因,也是我现在的看法。 <strong> 米开朗基罗不可取代之处是米开朗基罗的表达,是他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米开朗基罗敲击石块的动作。 </strong><p>这个时代对创意工作者的挑战尤其严峻。但既然叫做创意工作者,而不是内容生成者,或许更应该自豪,为了深夜的幻想,为了对世界的洞察,为了悲痛与爱。去做些被数据集忽视的东西吧,可被统计的不是创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css-封装2023-年><h3><a href=https://developer.chrome.com/blog/css-wrapped-2023?hl=zh-cn#live-demo-has> CSS 封装:2023 年! </a></h3><p>这是谷歌关于 2023 年 CSS 发展的总结。然而我只是学了基础,这里面的一个都没见过。不过可能以后我的网站会用到里面的内容,我现在有很多想要做的功能,但是目前都还没有做。Stay tuned!(画饼中</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wetware-brain><h3><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tware_(brain)> Wetware (brain) </a></h3><p>这篇维基百科页面介绍了“湿件”的概念。非常酷词汇,爱来自科幻。</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为什么你应该试试一句话换一行-writing-one-sentence-per-line><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73957> 为什么你应该试试一句话换一行 </a> & <a href=https://sive.rs/1s#comment-77848> Writing one sentence per line </a></h3><p>这两篇文章推荐在 markdown 的源文本写作时写一句换一行。这样子有一些好处,比如说可以控制句子节奏、理清逻辑、方便版本查询、减少废话。看上去还不错,于是我在这篇周报的时候切身地尝试了一下,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太适用于我的写作。<p>最难以接受的一点就是,频繁的换行破坏了我的写作体验。我需要在每一次添加标点之后按下回车,而回车键的位置注定需要我的手移动一段距离。这样频繁的操作打断了我连续的输入,而且也很累人。<p>这种方式不仅仅在体验上造成了影响,也从视觉上割裂了句子之间的联系。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距离更近的事物会被认知成一个整体。 <strong> 而面对竖向排开的语句,我不像是一个写作者,而像是一个批评家了。 </strong> 当然,可能这就是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审视自己的文本。但我写的东西大可不必这么严肃,还是一口气写到 头为好。<p>不过我也在这种尝试中发现了我写作的一些习惯,这种时候,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都被放大了:我一眼扫下去,发现我句首关联词用的特别多。然后我发现(你看现在就在用关联词了)我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好像很多,而且有时候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转折。可能这就是我的写作习惯,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用什么自然语言处理之类的方式分析一下我写作的特点,感觉挺有意思的,之后可以试试。<p>在我随笔式的写作中,我发现这种写法并不合适。不过我对它在严肃文本写作中的能力还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说不定这真的会让技术文本更加清晰易懂,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再测试一次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性别可以被强行更改吗世界上最成功变性人之死><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KRqYlWouSLvcLUdD-f9Lg> 性别可以被强行更改吗?“世界上最成功变性人”之死 </a></h3><p>这篇文章记录了大卫·赖默的一生。这是一篇让人悲伤的文章,起于父母朴素的动机,却导致了不幸的结局。科学家莫尼的做法完全就是把大卫当作实验对象,缺乏对孩童的尊重。大卫被强行抛入了一个规范,罔顾本人意愿,他又该如何适从新的身份?性别是复杂的事情,我知之甚少,但我尊重大卫的选择。他一生经历了太多不公,而他仅仅是想过上普通的生活。希望未来的世界会更加的性别友好,而再没有如此的悲剧发生。</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img style="display: block; width: min(90vw, 500px); margin: 0 auto;"src=../images/雪星雷达.png><p>无论是雪、雨,还是灰尘,迎着光的时候总是看得更清楚,不觉得很像雷达吗?于是我就简单做了这张图片,感觉有些勾式,不过还是放上来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技术播客节><h2>技术播客节!</h2><p>最近正值 <a href=https://podfest.tech/zh-CN> 技术播客节 </a> ,许多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播客都参与了活动,产出了大量有趣的播客内容。虽然我只是作为一个学生,还没有参与到工作当中,我也从里面了解了不少知识,也大概对行业有了一点粗泛的了解。不过听完之后,我对就业的焦虑还加深了不少,当然肯定不是节目的原因,我在纠结我要做什么方向的工作。<p>我感兴趣的方向太多,却似乎一无所长,永远只是泛泛而已。全才是很令人向往的,但在统计学的意义上,付出的时间更多,水平肯定就是更高的。我愚笨而慵懒,不可能有天才们那般对时间的掌控,这样看来我的想法可能就是纯纯的幻想时间了吧。不过我还是会再继续探索一段时间的,或许到了时候找一个自己满意的方向,或许被生活推搡着,盲眼掉进深暗的坑——谁知道呢?<p>不过这个节日真的很好,听播客的时候感觉非常不错,我会感觉听众比起观众来更加靠近现场,我粗略地想,可能是因为看视频的时候,我们会幻想出深度的信息,摄影机也像是旁观的视角;而音频的电平和现实中的远近几乎是对应的,所以可能播客会更像是一场现场的谈话。当然这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分析,不过倒是没什么所谓,我喜欢播客,其实是我喜欢里面的自然感。没有什么精密的组织和编排(当然可能会有一个大纲),只是大家关于一个主题,即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到底其实就是聊天嘛。我也喜欢和朋友漫无目的地闲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是很想做一些类似这样的东西的(?<p>好吧我又在这里挖坑了,不过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如去听听这些电台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试着穿了裙子><h2>试着穿了裙子(?</h2><blockquote><p>“我喜欢穿裙子,因为它们很舒服”</p> “没有什么比温馨的花朵图案更舒适的了。穿着连衣裙感觉舒适、性感、自由,好有趣。” <p style="text-align: right;">——柯特·科本</blockquote><p>于是我这周买了条裙子,体验一下柯本说的感觉。抛开现代的成见,古中国有说“上衣下裳”,在欧洲也有不少民族把裙子当成传统服饰,无关性别——但这始终没有什么说服力,规训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走在路上的时候,我确实会感到有人在看我,不过我倒是没什么所谓。爱怎么看怎么看,关我什么事情。<p>穿裙子确实有一些不习惯的地方——在大风的天气里我甚至走不动路。裙子像一面庞大的帆,我完全迈不开步子,被风吹得乱飞。然后是上楼梯的时候,我算是明白为什么影视作品里为什么要提着裙子了,不是为了什么优雅,是因为不提起来的话,我直接踩裙子上可能会滑下楼梯。总之我可能还要再适应一下,才能不让裙子被各种奇怪的东西卡住。<p>不过说到底还挺好玩的,而且很好看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踏雪寻><h2>踏雪寻……</h2><p>踩雪的体验是很新奇的。这也合理,毕竟我以前也没有见过雪。面对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像孩子一样去摸一摸总是合乎天性的。当然,我确实是摸了,不过当时没带手套,摸完之后已经感觉不到手的存在了。<p>好吧,手感这个事情不太好体会(我大概懂了),那可以试试雪踩起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总安全得多了吧。这周断断续续的有降雪,路面基本一直覆盖着积雪。不过要说安全,也不能算——积雪厚度不够的时候实在是非常的滑,我屡次要和雪地来一个亲密接触了。那天拿着高高的快递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实在是如履薄冰,而雪确实可以算一种冰晶,虽然和成语的原意不大一样。<p>在雪积起来的时候(嗯……积分?),踩雪这件事才让我觉得好玩了起来。雪有一些像南方海边沙子的质感,只不过更加松散。每每踏上一步,身体把雪层压紧的时候,你会听到干涩的、摩擦和挤压的声音,这很神奇吧,明明一氧化二氢在平常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是更加温润的。踩上崎岖的雪面,脚却稍稍陷下去的时候,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南阳的黄泥,想起来我还在那样疯狂的环境里行走过呀。不过相比起来,还是踩雪轻松一点,而且我知道雪下是坚实的地面。<p>于是,没见过世面的我,在雪天里终日地踩雪。踏雪按道理来说是要寻梅的,可我在这也没见过梅花,不过无所谓了,寻些别的也好;或者,单纯地什么都不寻找,玩耍就挺好的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永远翻滚><h2>永远翻滚!</h2><p>《甲贺忍法帖》里有一句,“被雨所染”,而我是真真的被雪所染了。细碎的雪晶飘落在我黑色的大衣上,也抗拒着滑落,只是紧紧吸附着,弄得我一身都是白色的颗粒了。<p>染雪回到宿舍的时候,我挂好身上沾着水渍的衣服——紧紧依偎的雪花在暖气的威力下也不得不消失了——然后听见微弱的曲调。我发现音乐是从我悬挂着的的耳机里传出来的,而我看到任务栏的图标,发现上课之前我好像忘记停止了,于是歌单里的音乐一直在循环播放。<p>戴上耳机的那一刻。不对,不是那一刻。而是掰动横梁,把耳机置于我两耳上方的时候,再到我完全松开手,调整好耳机的位置的过程中,青山吉能的歌声由远至近,吉他声逐渐显现,鼓的力度开始增加,最低频的贝斯稳稳的落下,然后我与整个世界隔离。这是一种行为式的滤波,由高频开始,逐渐切向最低的频率,到最后,我再听不见外面的声音了。<p>真好啊,尽管我对着屏幕删改了一个小时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的心情,不过我觉得这种体验真的非常的好。继续 Rolling,永远翻滚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暖气><h2>暖气</h2><p>我还是不太喜欢 <strong> 太温暖的 </strong> 暖气。坐在这样的房间里,我感觉我都要晕了。房间的温度实在是太高,而且干的过分,总让我昏昏欲睡——但我试图去睡觉的时候却根本睡不着。不过想到外面冻手的风,开一点还是好的,至少我的手能写字了。可能之后我要想办法找一个靠门或者离暖气都远一点的地方,免得昏迷过去。</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冰冻><h2>冰冻</h2><p>周四的时候,我发现我晾在阳台的衣服冻住了,顿时悲从中来。流感、考试、大作业,这些问题我都能解决;但是衣服冻住了,我真的很难过。这种事情就像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一样,我什么办法都没有。<p>大洋彼岸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正在酝酿,我的课程还在继续学一些奇技淫巧。这种事情不如让人工智能来学,那我的 <strong> 人类智能 </strong> 是用来干什么的?我总是感觉很无助。<p>我倒是很认同 AI 课老师提出的看法:后 CHATGPT 的现在,已经不是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的时代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他没给我们逐行讲过一次代码,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如果我连学习 AI 基础都没有用的话,我怎么去面对 AI 的时代呢?努力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了,算死我全部的脑细胞,我也不可能达到 GPTv1 的算力。当然,和 AI 比没什么必要,总有人说只要比别人会用 AI 就能脱颖而出了。我感觉很可笑。被狮子追赶的羚羊只要跑得比同伴快就好了——可这次的狮子是无穷无尽的。到了最后,你又该把谁当作垫脚的石呢?<p>作为一个技术爱好者,我欣喜若狂,这个时代有太多伟大的发明了;但作为一个技术悲观主义者,我又不免得悲从中来,尤其是想到那些机房里的显卡仍然在彻夜狂鸣的时候。衣服还在阳台上冰冻。理性做不到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知道。(不过查了下知乎,只要把衣服拿到室内解冻就好了,我会试试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仍然悲伤><h2>生活仍然悲伤</h2><p>不知是在雪中浸淫太久,还是由于这凛冽的风,我感觉我是病了。<p>我终日地流鼻涕,以至于我开始思考这是不是一种保护机制:如果没有这些分泌物,我的鼻腔可能早就冻得发裂了。吸取了上次“畏寒日”的教训,我最近自然是没有怠慢这零下的温度,但是冷冻的天地啊,还是逐渐激活我全身的炎症。久愈的咽炎,和中耳炎一齐回来了,让我感受到一种持续的骚扰:疼痛倒是不多,却比嗡嗡的蚊子更加恼人。吃了几天的药,还是没有特别痊愈,索性还是就这样耗着,我的命怎么来说都比病毒来的坚强。<p>尽管带病的时候不该如此——我洗完澡之后痛饮了一大罐的冰啤酒。这是受葛城美里的启发,我买的也是她在剧中喝的 asahi(说到底其实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还挺贵的),或许也算是一种致敬?说到这,我洗澡的时候才发现我的项链没摘。那也是一条葛城美里同款的十字状铝合金项链。广东的工厂使用 CNC 的工艺,再做上一层薄薄的磨砂,看上去竟然比官方联名的更有质感,而且价钱也便宜了不少,还是应该感叹二次元的钱真好赚以及现代工业的伟大——跑题了。不过昨天的时候室友倒是指着项链问我,“这是你的信仰吗?”我只是告诉他,好玩罢了。我自然是反基督的,同时也反一切圣人,幸福只能靠自己争取,光烧香拜佛是没甚鸟用的。不过在生病的时候,我感觉生活仍然是很悲伤。<p>前些日子我还说“莫名的悠闲”,一到病起的时候,事情就蜂拥而至了。而我确实是累了,只想在床上睡上整整的一天或者更多的日子——但还是昏沉地按掉闹钟,爬起来开始做数据结构的作业。事情多我倒是还能应付得来,毕竟有些事情去做就能解决,但生活越来越复杂了。<p>我总是感觉很茫然,但总是什么都想不明白,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想太多了。我高三最悲伤的时候写了一条日记,写“我羡慕乐观主义的人,若无其事地面对活,有说有笑地前进”,我那时候也和朋友说过,想的越多越悲伤,而我真真的想的太多了。按理来说这也正常,目前可能是构筑观念的关键时期,但我还是无法自已地觉得很糟糕。<p>我想,我过去做了太多错事了,却又追悔莫及。但我依然没有把握在未来做的更好,于是只能反复地去谏往者。我常常在反思我过去做过的事情,然后发现我总是在伤害别人,每每这种时候我感觉很伤心。我很笨拙地想去交些朋友,却总是做出这种事情,我在想,我是不是应该再消失一点比较好。<p>新年的事情不一定要在 31 号提出来,什么时候定下应该都是可以的。那么,新一年的目标是:再少说一些话,再多做一些事。但是这模糊得不像是一个可执行的目标,那就当作是一个愿望,或者一句提醒,反正也是说说罢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很遗憾拖更到了周一,上周实在没什么话说,于是这周我报复性地写了很多,但愿下周不要又说不出话了。这是 2023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月 17 日、今年第 51 周、学期第十六周的周报。我刚刚一推算以为是我周数记错了,因为到了年末竟然是 53 周,查了一下好像今年确实有 53 周,而一年按理来说是 52.14 周,可能今年刚好叠上去了一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八・初雪轻踏.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七・纯属摆烂</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2-1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没什么动力了><h2>没什么动力了</h2><p>这周基本是一直在摆烂,什么有创造的工作都不想干,天天看动漫,死狗模式了属于是。十月份做网页的那一周是我这几年来最有行动力的一周,想想还真挺不可思议的,明明是临时起意,但也干劲十足。如果能一直保持那样的劲头,我现在大概已经是技术大神了——不过这是幻想时间,我每天睡到下午才醒。<p>好吧,就当是给自己放了一周假,下周开始应该积极一点了。而且也快要期末了,应该开始做些准备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这周算是看了很多作品,感觉什么都不想干了,于是就疯狂的摆烂(<p>看了《Lain》,一部实验性质的赛博朋克动画?剧中的道具设计非常的酷,场景非常有味道(玲音也很可爱!)。说是预言性质的神作,不过倒不是特别吸引我,可能是我看了几部别的赛博朋克导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好,氛围感很强。<p>看了《缘之空》,一部关于夏日恋情的动画,更多的我不好说了。我确实很喜欢这部作品,这算是我的入宅作了。这次是第三次看,感觉依然很好。剩下的我会在下面的章节里讲的!<p>看了《恶童》,讲了罪恶都市(?)里两个孩子的故事。美术风格很棒,画面精细而且很有真实感,不是说像真实世界,而是会让人相信“这样的世界应该会存在吧”,大概是这种感觉。讲的故事其实比较平,但是表现得就很酷炫了。我一开始感觉电影里的孩子让我想起现实中的熊孩子,然后突然想到,这证明角色塑造的真实,笑了笑继续看下去了。<p>看了《企鹅公路》,小学生和大姐姐的奇幻故事。如题一样,电影里有很多的企鹅,让我想起之前去 SKPS 看到的互动装置,一群机械企鹅会盯着你看。故事非常有奇幻色彩,某种程度上也讲了些探索和科研。总之风格非常惬意,适合阳光明媚的清晨,虽然我是傍晚看的。<p>玩了《HOLSTIN》的 demo,这是一个俯视角的像素游戏。这个游戏最酷炫的一点就是它的像素是 3D 模型渲染出来的,支持八个角度的视角旋转。似乎解谜环节主打的就是旋转视角,发现一些被遮挡的物体。此外还有战斗环节,当你进入瞄准状态的时候,视角又会从俯视角变成越肩第三人称,堪称炫技。我承认这个美术风格非常吸引人,第一眼看上去非常惊艳,但是游玩起来非常坐牢。解密环节总是转动视角很累,而战斗时切换视角又总是让我晕头转向,而且战斗也挺难的。<p>不过还是要称赞一下一些小的巧思,比如精美的像素动效以及物理碰撞,在你解密久久没有进展的时候 NPC 会叫住你给你提示,也不太出戏。总体来看我觉得这个游戏还是挺有趣的,看看正式版能不能改进这些小问题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步履蹒跚六十年中文编程史话><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98677771> 步履蹒跚六十年:中文编程史话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中文编程语言的历史。现代计算机技术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发明,对我们的语言体系并没有提供那么原生的支持。我们也曾面临着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直到现在还没完全解决(Unicode 中的中文字符还在增加)。中文编程是一条 <strong> 道路 </strong> ,我过去看到易语言的时候,觉得纯属是多此一举,现在觉得似乎也有其合理性了。<p>但一方面是英语水平、文化差异之类的原因让中文编程有了存在的理由(虽然我这么说,但我仍然没那么喜欢英语,也没觉得需要强制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中文编程的效率、性能实在是难以与主流编程语言抗衡。我们仍然绕不开汉字的输入,而打英文其实不需要选词(当然我们也有不需要选词的输入法,不过目前最主流的全拼方案仍然需要大量选词)。语言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中文在计算机领域仍然需要发展。如果未来有一种足够好用的中文编程语言,我会去用的。以及,文中提到的 <a href=https://wy-lang.org/> 文言 </a> 编程语言真的很酷。</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一些描绘夏天韵味的典型场景><h3><a href=https://bangumi.tv/blog/323704> 一些描绘夏天韵味的典型场景 </a></h3><p>这篇文章里分析了《缘之空》的几处夏日场景。我确实喜欢作品里夏日的感觉,总让人感觉特别青春美好。我高三的时候玩了原作游戏,当时打通之后甚至产生了作品后抑郁,好几天里满脑子都是奥木染的夏日场景。想起来那段日子也确实是炎炎的夏日,白天在广东的夏日里热到脱水,晚上得闲去体验一下作品里的夏日,那的确是一段美好的时光。</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技术是条不息的河流而-chatgpt-将会如何影响编程><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4803> 技术是条不息的河流,而 ChatGPT 将会如何影响编程?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AI 在编程过程中的应用。借助 AI,现在的程序员们写代码的速度更快了。可以简单的类比一下,用 AI 写代码就像是打字,你打出关键字后AI就会给你提供多种方案,然后你只需要像选字一样选择就好。这无疑提高了工作效率(前提是AI的提示可用的情况下),让程序员可以少写一些简单的重复代码,这么想来还挺美好的。<p>或许这种提示会扼杀创造力,尽管可能大部分情况我们并不需要写出特别创意的解决方案,AI 提示的作为工程代码已经足够使用。这么看来和我之前读的文章(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QPbuMVvxYrF8gv3xCrseg> Microsoft Word 如何改变语言使用惯性? </a> )里提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毕竟写作是创意性更多,而大部分的编程工作只需要解决问题。</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年度热词只能是它><h3><a href=https://www.ifanr.com/1569831> 2023 年度热词,只能是它 </a></h3><p>这篇文章……算了,不用说都知道是人工智能。对每一个科技爱好者来说,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一年,仿佛我们已经处在了变革的前一刻,不知何日人类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额……<p>小伙伴们对不起!(逃</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否定之否定><h2>否定之否定</h2><p>我这周第三次看了《缘之空》,哦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仔细想来,我这三次对这部作品的态度转变还是挺耐人寻味的。<p>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我觉得这部作品简直太好了,并因此开始看动漫——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我的入宅作,春日野穹是我第一个喜爱的角色(或许还导致了我这些年的白毛控倾向)。我这些年都很着迷,在记忆里这甚至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堪称神作。<p>不过看得出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洗脑,滤镜叠太厚了。在去年的十二月,我突然想起,要不重新体验一下这部神作,于是重新看了一遍。但是看完之后感觉非常失望。感觉上其实非常一般,远没有我记忆里想象的那么好,剧情上衔接不完美的地方也很多。当时感觉挺伤心的,原来这么多年以为的神作,只是因为儿时的记忆美化罢了,当时懵懂无知,面对这样一部启蒙作品自然是赞不绝口;而现在长了点见识,再回头去看自然觉得无聊。认识到这个残酷的事实之后我还是很悲伤的,因为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以前喜爱的那些作品了。万一我回头去看,结果发现没有那么好了该怎么办?<p>然后这个月,我不知怎的,又想起这部作品,于是又看了一遍。然而却找回了以前的感觉,我又开始觉得这部作品好了。尽管确实有些地方,走向成谜,画风崩坏,镜头复用,但我依然喜欢这部作品。我觉得这个时候似乎不再是滤镜的影响了,我真心觉得这部作品的氛围很好。<p>从惊喜,到失望,再到喜爱——这个过程,不是很像“否定之否定”吗: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第三次的观看中,我接纳了这部作品的不完美,或许这才是面对作品的态度。先去喜爱,再去批判——然后找回自己曾经喜爱的理由。我终于懂了什么是否定之否定。</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额……<p>上周说少写一点,好像真的做到了,虽然按理来说不是这种方式的。虽然我也不想就这么结束,但是由于这周实在太过摆烂,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写了,我也不想为了字数凑一堆流水账上去,干脆就这样吧(瘫<p>这是 2023 年 12 月 4 日至 12 月 10 日、今年第 50 周、学期第十五周的周报。本来听说今天会下雪,但是我等到十点钟,我们这里还是没有下来,看来这雪是不会下了。我会多写一点内容的,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七・纯属摆烂.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六・便携式随机数发生器</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2-0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生活><h2>生活</h2><p>应该说明一下的,这个栏目虽然叫做生活,但是我不是把所有事情都记录下来了。其实这个栏目更像是“文化生活”,我在这里分享的都是作品和作品的体验,虽然这段话几周前就该说的。<p>周一的时候玩了《超阈限空间》,一款视角解密游戏。流程很短,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通关,我觉得这个长度应该刚刚好,解密游戏再做长了我就顶不住了(实际上后面已经有点开始头疼)。这个游戏的核心就是“反直觉”,各种视错觉和超现实的机制,让玩家积累的经验全部无效了。按下按键的时候,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远处的物体,不一定是真的;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地面是否坚实,会不会突然地坠落下去。这个游戏给了我太多惊喜,随着玩的游戏的增加,以及对游戏设计理论的了解,我逐渐能在看到画面的第一眼就猜想机制、发现伏笔、思考埋伏。但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 <strong> 又 </strong> 变得一无所知了,就像第一次玩游戏的时候。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体验,我屡屡惊叹于游戏的设计,最后一场的演出更是好到让人瞠目结舌。这是我游戏生涯中体验最棒的两个小时,打完之后还意犹未尽,对着制作名单发呆。(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一定去试试!<p>然后和 Pop 玩了好几天的《地痞街区》,一款 roguelike 的俯视角射击游戏。这个游戏我在好几年前的 alpha 测试阶段就试过了,确实好玩。这次玩的时候发现多了好多内容,而且明年好像要出续作了。这个玩起来还是挺爽快的,而且很上瘾,各种像素血块乱飙,主打一个暴力。职业和技能也很丰富,完成任务的方式非常自由,贿赂、潜行、骇入,或者大杀四方——全凭你的喜好,总的来说还是一款不错的肉鸽游戏,不过也有肉鸽游戏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那么耐玩。这几天高强度游玩下来感觉已经有点没意思了,不过可能多找几个人会有更多的乐趣。<p>我这周还在玩《圣书物语》,一个打字游戏,但是同时还要躲弹幕。听上去就很抽象吧,这绝对是我玩过的最抽象的那一类游戏。游戏中你要扮演一个驱魔人,通过念圣经(还是别的经典,我不太知道)的方式来净化恶魔。所以就要玩家一个一个字母地敲出经书上的单词(是的还没有汉化),同时躲避敌人的攻击。整个玩起来就很精神分裂,不过我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我的打字其实非常的烂,指法不标准,而且记不清楚键的位置。游戏的难度其实还是不低的,每一关我基本要重打好几次才能过,不过也正好练练打字技能,而且还能锻炼一下英语阅读的能力(虽然学的都是什么宗教词汇和脏话,感觉帮助没有多少)。<p>周四的时候我去看了演出(票价非常便宜),为此我还熬夜赶完了好几天的作业。有一个乐队出现了一点事故,不过好在剩下的两个都还不错。LTN 乐队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尽管他们多番地说:“我们不是脱口秀演员”,但表演还是让人非常快乐的。最让我惊喜的无疑是鲜克的演出。下面我就直接搬运当日写的感受吧,第一手资料的体验始终是最真实的(而且我也懒得再写了)<blockquote><p>当上一个乐队的演出结束后,鲜克的主唱(之一)拿着一把 PRS 走上台,我对虾老师和芙老师说,感觉有高手。</blockquote><blockquote><p>这把美国来的、絮状贴面的墨绿 PRS Custom 不会想到,它有一天,能成为一块玉。鲜克是今晚给我们惊喜最大的乐队,从第一个和弦的氛围开始,在主唱换用戏腔时达到高峰。扎实的鼓点(后来他们说这是核队的鼓手),厚重的音墙,与民族风格浓郁的旋律与词与唱腔,不得不让我折服,为之震颤。</blockquote><blockquote><p>这场演出的门票,算上学生优惠,我们一人只花了 22 元,这是他们的第二场演出,我想之后可能再也没有这么便宜的票了。</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卡片设计的终极指南译><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93086780> 卡片设计的终极指南(译)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卡片如何设计。其实是这些日子我在做课程项目的时候大量用到了卡片型的部件,其中有些建议还是很有用的,比如说不要用分割线。我一开始的方案用了很多分割线,但是看起来效果并不好,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全都去掉了,看起来确实更清爽。课堂上老师提到,尽量让整张卡片都是可点击的,而不是只有小小的链接才能交互。这个确实很有用,我在创作里就用了这种方式。一开始确实只有标题可以点击,但是我在试验的时候发现,可操作区域太小其实很影响用户体验,就干脆把整张卡片做成可点击的样式了。这算什么,偶然发现?不过也挺好的,凭自己的能力发现了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译文作为设计师无限滚动的-feed-流是否应受到限制><h3><a href=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U5MTk2MA==.html> 译文:作为设计师,无限滚动的 FEED 流是否应受到限制?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无限 FEED 流的各种方面,设计上、工程上、和道德上。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blockquote><p>从无限滚动中得到的一个教训是:极致的易用并不意味着对用户或人性最为有益。</blockquote><p>看到这句话,我们会想起许多产品吧?这个教训弥足珍贵,对于每一个创造美好体验的设计师(我正在努力成为)来说,都值得铭记。</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oklch-色彩空间是搭建色彩系统的最佳选择><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560489954> OKLCH 色彩空间是搭建色彩系统的最佳选择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OKLCH 色彩空间。谈起色彩空间,我们第一印象可能是 RGB,但 RGB 是为机器而设计的,人类不能直观地感受颜色;于是我们现在更多地使用 HSL 和 HSB,色相纯度亮度的概念更加直观,而且深入人心。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同纯同亮的黄色与蓝色,黄色看上去要明显更亮。这往往让我调色的时候很苦恼,我只想换个颜色,而不想重新调整明暗。就没有一个更现代的方式了吗?<p>OKLCH 看上去非常吸引人,简单地说,它通过视觉科学的方式,修正了这些问题。颜色变得连续而均一,而且对设计更加友好。虽然我设计和技术都是半桶水,但我也能明显感知到设计有些时候还是古法炼丹,你说这是传承也可以,但我只感觉到低效而且陈旧。这是我想看到的改变,设计需要更多的技术介入,说实话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要。</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实践任务管理系统中的上下文><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4600> 实践任务管理系统中的「上下文」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场景让 TODO 软件更好用。说实话的,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而且非常智能,降低了用户的操作复杂度。未来的智能助理,可能干的其实就和这种事情差不多(当然肯定会更复杂)。</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本想在实验室看云最后却改写了历史><h3><a href=https://www.ithome.com/0/736/576.htm> 本想在实验室看云,最后却改写了历史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威尔逊如何发明了云室。很美的文章,很美好,很伟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失业一年后我现在怎么样了><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4459> 失业一年后,我现在怎么样了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失业后的生活。尽管作为一个学生,我还没被社会毒打过,什么都不知道。但我会赞美作者笔下的生活,跳脱出游戏规则,自尊自立。我不想做齿轮,如果可以,我不会去做齿轮。</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figure><img alt=铁月亮、肉齿轮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b1c15c27a8b1b31177b4b795ad64c03d.png><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本周做了一张海报。其实这周一直在做设计,部门的、课程的,但是做这些东西做久了总是感觉太受约束,于是就应该做些自己的项目了。如此的,我照样把发布时的原文贴在下方,那是我熬夜到早上六点写下的,伤悲而疲乏,但依然有能量。<p>铁月亮、 肉齿轮。<p>“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他们把它叫做螺丝。”许立志在 2013 年写下这首诗,次年,从楼顶跳下,终年 24 岁。他比 25 的海子少活了一年,却也比 25 的海子多打了许多年工。许立志是一个工人诗人,白天打工,夜里作诗——可工厂先逼死了工人,再逼死了诗人。<p>诗歌不只有浪漫主义。三吏三别离我们太远,打工诗人们的诗歌却离我们太近。现在,到处都是铁做的月亮,我们都是肉的齿轮。从三和人才市场,到 <a href=https://996.icu> 996.icu </a> ;从建筑工地上打灰的工人,到为 ai 提供训练养料的数据标注员,我们命运相连。<p>做这幅海报的时候,我不甘心做的平淡如水,人畜无害,那样我对不起他和他的诗。可这是我现在能做出最好的作品了,再无一点余力,心里有愧,也只好告一段落。我一直想试试极繁主义之类的东西,pinterest 上有设计师称作 Anti-design,反设计。我尤其记得构成课时,老师对我说的话:你的风格很简约,可能是你接触的作品的影响,也可能是你没有处理复杂元素的能力。而我真真的,是后者。我只会做不用动脑的极简主义,我不是说极简主义不好,而是我做的时候不会动脑。<p>于是面对着这样一个题材,我试了试一些极端的、有些过载的风格。我知道,这看上去并不那么温和,但这是一个严肃而且残酷的主题,几何主义什么也反映不了。视觉传达究竟要传递什么?形式服从功能的话,为什么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极简风格?这应该是出问题了。<p>先锋的独立的设计都很好,但我们也要关注眼前的主题。设计始终不是艺术(尽管设计可以具备艺术性),更不是文艺青年与小资产阶级的玩物。我是人民群众,而设计始终为了人民服务、为群众发声。尽管我目前还做不到这么纯粹,但我会继续做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当我们输入文字时我们在想什么><h2>当我们输入文字时我们在想什么</h2><p>我在玩《圣书物语》的时候,发现一个事实:我的英文输入效率比中文要慢得多。仔细思考后,我觉得是我对英文的熟悉程度不够造成的,打中文的时候,我能快速地反应出我要输入什么键;但面对游戏中生僻的词汇,我要努力地去辨认,然后记在脑中,再打出来。当然另一方面我也对英文中的字母组合不太熟悉,比如“power”这个词让我死了许多次,我总是来不及打出来。<p>于是,我们输入文字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要输入一段文字,我们首先要在脑中“念出”它们,然后再去寻找对应的键位。而我的英文并不那么“自然”,尽管我能看懂听懂,也能表达一些简单的英文,但我不像英语母语者那样用英文思考。英文对我来说更像是离散的字母组合,只不过有些组合更加整体一些罢了。就比如我要打出“print”来,我会有意识地想,我要先打 p,再打 r,接着是 i,然后是 n 和 t,我的水平还不足以把英文看成一个整体来看待。<p>而作为一个用中文思考的人,我对中文的熟悉程度显然更高,我知道一个字怎么读,马上就能知道它怎么打出来,即使我用的是双拼输入法,需要再进行一层转换(双拼是一种把字拆成声母和韵母,再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各个声母韵母的输入法,比如说“半燃”这个词,在全拼下是“ban ran”,在双拼下就要打“bj rj”)。哪怕是我要经历一次映射,我也能很流畅地输入中文,而不用考虑别的什么。当然,这可能不仅仅和母语有关,还可能和语言间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中文的每个字都是单音节的,而英文不是,当然这就是专业的语言知识了,我是一窍不通。仔细想来还是挺有趣的一个话题,等我有对应的知识了说不定会去研究一下。</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随机数占卜与决策><h2>随机数:占卜与决策</h2><p>我不久前买了一个 D20 戒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随机数产生器,我这几天经常用它来帮我决策,比如说数值大于二十就玩一会再做作业什么的,可以说很好的解决了我的选择困难症。如果怎么选择都无所谓的话,不如让随机数来决定吧。<p>实际上按照 D20 原本的用法,这个戒指也可以用来做一些占卜之类的用途。把现实看成一次跑团,比如说我现在要去上课,投一个敏捷骰,如果出目大于 15,我慢慢走就不会迟到。当然,这个 <strong> 完全没有任何道理 </strong> ,投出的结果和现实没有相关性,更没有因果性,单纯是为了好玩。因为我迟到了也无所谓的(厚颜无耻嘛这不是)。<p>这样看来,用复杂的方式占卜还不如这个方便,只要建立了一套数字的映射就行,我印象里算卦好像就是三个铜钱产生的随机数。作为一个唯物主义战士,我向来是不相信各种占卜的,塔罗星座梅花易数,额,接下来我要提及一款卡尔荣格上世纪的性格测试。好吧其实都差不多,我确实不喜欢玄学。仅仅是为了好玩的话,这些占卜也太死板而僵化了。<p>我有一个更有趣的占卜方式,比如你随便抽出一本书,然后随便翻开一页,默念自己的问题,闭眼指出一句话,这就是你得到的解了。我现在试一下,把我的操作过程写下来。比如说我的问题是“我能在十二点前写完周报吗”,然后去拿一本书。好拿到的是加缪的《局外人》,然后随便翻开一页,指出一句话,我得到的结果是“可以说,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解释卜辞了:这句话表达了我的行动是可有可无的,影响不大;那么对应的就是我只能顺其自然,继续写就能写完。<p>可以看到这种解卜方式完全就是瞎扯,可问题是别的占卜也差不多,只不过规则更复杂,卜辞更严肃,让你以为不是在瞎扯。所以既然都是瞎扯,我宁愿用我更喜欢的方式,让我喜欢的作品参与进来。具体我到时候有没有写完其实也无所谓,因为占卜只是占卜,就算我真写完了也不是占卜的功劳。不过我会在最后说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回车与换行><h2>回车与换行</h2><p>发布那个海报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在 iOS 上编辑的分段的文字,在安卓的微信上看起来连成了一片,中间还夹杂了几个问号字符。我把这些字符复制到了 VSC,发现这是 U+2029,叫做段分隔符,而安卓端的微信好像无法渲染(虽然明明 iOS 和 Windows 上都可以,可能实现方式不一样)。于是我打算研究一下这个符号有什么用。<p>我在 <a href=https://softwareengineering.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1291/why-are-there-so-many-spaces-and-line-breaks-in-unicode> 这篇文章 </a> 里学到了,原来 U+2029 实际上是纯文本中的段落标签,我看到的空白其实是两个段落之间的空隙,而不是一个“空行”,感觉还真是奇怪的设计,而且看上去兼容性也不太好。<p>我顺带着学了一下回车和换行的知识。在很早的时候,在打字机上想要在下一行打字需要两个步骤,首先是把打印头移动到行首,然后再把纸往上移动一行,这两个步骤分别叫做回车和换行,我们现在按的 Enter 键代表了以前的两个键。而且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尽管看起来都一样,但具体的实现方式也有不同,有的需要回车和换行、有的只用回车、有的只用换行,虽然最后在各自系统上的显示效果是一样的,但是换用不同系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还真是混乱,计算机界有各种复杂的标准不统一,能不能稍微大一统一下呢(</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是本周的周报了,我在想要不要少写一点,毕竟废话实在是太多,而且我会不由自主地无病呻吟,编些文字出来,这样不好。下周的时候我要注意一下,少写一些没有用的内容,当然有价值的内容不会少的。这是 2023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3 日、今年第 49 周、学期第十四周的周报。没想到已经十二月了啊,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还是有些虚幻感。顺带一提,我没在十二点前写完周报,实在是对不起,这周有些,忙?可能也不是,但是很累。总之,下周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六・便携式随机数发生器.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五・启动!</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1-26</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启动><h2>启动!</h2><p>在临近期末的最后一个月里,我又开始玩游戏了。实际上我在十月份之前玩了一些游戏,像是《异域镇魂曲》和《星空》。但不知怎的,自从国庆的旅行回来之后,竟是一个多月没再玩过游戏了。尽管马上就要到了期末的日子,我还是觉得我必须开始打些游戏了,马上就要大二下了,而我多玩游戏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着实比期末考试更让我感到焦虑。<p>我是很想做点游戏出来,但总感觉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无论是技术、理论、观念、审美、还是游戏阅历,都差得很远;我又不想做出一点毫无新意的东西,就自我标榜为游戏人了。虽然我确实挺高不成低不就的,但还是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比较好——毕竟我现在不打算靠做游戏当工作了。我曾经很想进入游戏行业,但这些日子逐渐思考、冷却,行业的光环也淡了不少。其实根本就没有我想象中的灵感迸发、满腔热血;我们的游戏行业只是互联网行业中普通的一个分支罢了,仍然是用户调研、竞品分析这些东西,重商业与技术工业要远远多于创意和内容。我想做的是一些内容主导的东西,并且可能还带有强烈的作者性,既然这样,干脆还是自己当个兴趣好了,也省得进去打拼消磨我的热情。兴趣变成职业会很悲痛的。<p>跑远了,我只是想说,我要立志多打游戏,多玩一些有趣的、好的作品。不过最近可能不是天天都可以抽出大把时间的,我想还是玩一些短流程的游戏好了,如果流程小于六小时就一次打完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近日生活><h2>近日生活</h2><p>这周看完了《混沌武士》,渡边信一郎导演的公路片动画。江户时代的日本,加上嘻哈文化,给本作带来了独特的风格。对武士形象的再创造非常有趣,新奇而不脱离原型,形散神不散,而且打架的时候在地上街舞很帅啊。音乐也很好听(四季之歌😭!),我这几天因为这部作品开始试着接触了点说唱,其实也不错。整部作品有种说不出来的好,可能是调性吧,给人的感觉非常不错,总之是一部非常独特而且有趣的作品。<p>玩了《奇唤士》的 demo,愚者理论工作室RPG新作的一个试玩版。这个波兰工作室同样负责《巫师》的重制版制作,我是看到一个视频才了解到这个游戏的,本来只是通过视频感受一下制作水平,但是看到游戏画面的时候我觉得我还是玩一玩比较好。正好官方在 Steam 更新了中文版的 demo,何乐而不玩呢?玩了之后发现确实不错,一读环境文本的水平我就觉得这会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沙皇俄国的华沙,主角是一个懂得魔法的巫师——不过这些年的作品都喜欢新造一个名词,所以叫奇唤士,可以通过读取物品上残留的情感,像是一个通灵侦探。游戏的部分都还不错,细节也很到位,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卡了,我感觉还可以优化一下。游戏预计明年不久发售,我应该是会玩的,希望完整版是一部好作品。<p>还玩了《Cocoon》,一款解谜游戏,也有几场 BOSS 战。我在开始游戏之前折腾了 XGP 还挺久的,感觉 XBOX 客户端应该是目前最难用的平台了。不过游戏的体验还不错,应该说它给了我很大惊喜,精致又克制,体验十分流畅。我没玩过太多解谜游戏(主要是因为笨),感觉这个算是最好的那一类了。听说进了今年 TGA 的年度独立名单,如果能评上倒也不错。不过感觉 TGA 纯属是 CJB 媒体,实际上评不评无所谓了,反正我挺喜欢。由于实在是很满意所以我准备写一篇文章,大概会在近日发出(?<section class=level2 id=写作写作写作><h2>写作!写作!写作!</h2><p>其实,我写周报的目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反思的场所。写作可以很好地把思考展现出来,在写作的时候我可以从外部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陷入一个逻辑的死胡同中。每周坚持写作,让我的思维清晰了不少(可能是幻觉吧),而且我对文字逐渐变得熟稔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好事。尽管每次的周报都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但如果把这看作是文字形式的冥想,就自然了许多,而我是没有冥想的耐性的。<p>在推荐文章的时候,我也可以通过写下一点文字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我确实刷到了些很深奥很酷炫的文章,但我看不懂,所以我没有推荐出来。我在这里写的都是自己读了之后有收获的内容,希望对你也有一些启发。</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有没有一个永久储存数据的地方><h3><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491409/answer/3294184079> 有没有一个永久储存数据的地方? </a></h3><p>这篇知乎回答介绍了 DNA 可以作为信息存储的媒介。虽然一眼看上去很扯,毕竟 DNA 经常会发生突变,信息真的能存储下去吗?但是仔细考虑一下,如果能有一种足够稳健的校验算法,和目标信息一齐存储,说不定还真可以。不过可行性分析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我主要是觉得用来写科幻很有意思。</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cybertext读书笔记一小说和游戏之间的那片广袤的新世界-谈谈大语言模型与非线性交互叙事><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13947> 《Cybertext》读书笔记(一):小说和游戏之间的那片广袤的新世界 </a> & <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4013> 谈谈大语言模型与非线性交互叙事 </a></h3><p>这两篇文章都是同一作者写的,都与非线性叙事有关。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做“遍历文学”,这种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概念是,读者(在一次阅读流程中)所能读到的文本内容都不是全貌,可以想象一种通俗的比喻,遍历文学就像是一本书分成了两个并列的部分,如果你选择读其中的一本,那另一本就会被一个神秘力量丢进火堆里。你当然可以在之后再去读另一本,但那是一次新的阅读了。<p>或者用游戏玩家更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说,你进入了一个剧情分支,所以你就只能看这条线的叙事了,除非你读档,或者重来一次,不然你不知道另一条线发生了什么事情。遍历文学编写了“文本库”,而读者每次读到的文本,只是文本库中的一部分,不能究其全貌。<p>文章里还提到了作者等级的分类,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作者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概括地说,一手作者,自己创作;二手作者,写个程序让程序来创作;三手作者,用一个经数据训练好的 AI 来创作;四手作者,在平台上用上面那个 AI 创作,因为你无法实际访问到 AI,只能通过这个平台来输入输出。AI 的发展,让原来的创作工具逐渐像着一个协作者了,我们用黑盒的方式来考虑,你提出一个描述,然后得到一个作品——这个和你找了个人帮你做,好像,差别也不是很大?这个就见仁见智,有的人还把 AI 看成工具,有的人认为 AI 是协作者,在目前这个时代都可以接受。<p>而我的看法呢,我觉得用 AI 创作的人可以被称为作者,前提是做出来东西要够好。我有一套灵活的观念,如果你用大家都能用的方式,做出好作品,我就愿意称呼你为作者。无论你是绘画、写作、摄影,或者就是在几万份生成的 AI 作品里挑出一份确实很好的作品,那你就是作者。说到底,如果作品质量不到位,怎么做出来的都无所谓。这么看来还挺实用主义的,实用主义创作观,虽然可能会导致一些尊严信念之类的问题,不过时代的变化太快了,而观念往往变化地没有那么迅速,我也不是什么文化评论家,所以就原谅我图个省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我不明白文字版><h3><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opus/867570435907125248> 我不明白(文字版) </a></h3><p>这是一个独立游戏开发者对一些独立游戏人的批判。我倒是挺赞同作者的观点的,好好做作品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要认清楚自己的能力。独立游戏的特色是独特,我会喜欢《赛博朋克酒保行动》,喜欢《极乐迪斯科》,甚至更近一些,我这周刚刚玩的《Cocoon》,不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多么好,实际上每个作品我都能挑出一堆毛病出来,它们给人的感觉很独特。我可以去玩精美的制作啊,现在大作基本都是开放世界、收集丰富、演出也很酷炫,但是意思就少了很多。<p>独立游戏最重要的是独立气质,或者怪诞、或者自赏,和正规的商业大作去卷,怎么卷的过?想做什么做什么,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其实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你做点不同的好玩的,我感兴趣就去玩。不是每个独立游戏都要像《我的世界》这样改变世界(尽管这个后来也不算是独立游戏了),或者收获多大的商业成功,当然开发者可能也有这种梦想,不过我的意思是做烂一点也无所谓。我也想做烂游戏。</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这周……额……还是没有做图……不过我作品看了不少,所以……<p>好吧这也不是借口,不过我现在有一个精妙的 ACTIVE 的点子,就差开始做了。我这周做了一次实验,有兴趣不妨看看吧?<section class=level3 id=在不用手机的一周里><h3><a href=../essays/在不用手机的一周里.html> 在不用手机的一周里 </a></h3><p>这周做了一个实验,我尝试在这一周里不用手机(实际上只是工作日的五天,而且也不可避免的违规了几次),这是我写的一篇实验报告。在实验中我发现,脱离手机的生活是可能的;然而,我也不必彻底地和手机做一个了断。我会继续用手机,但我会拥有更多的掌握。</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自然的光><h2>自然的光</h2><p>我在白天会更愿意把窗帘拉开,透出一点天日的光来。当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照明,那样我不如开台灯。我觉得这样来反应时间会好玩一点,由于我基本是中午才起床,所以实际上距离日落也过不了多久。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太阳正在落下,那么我什么时候会觉得太暗了呢?这又变成谷仓和秃子的问题了。亮度在连续地减少,我的阈值在哪里呢?<p>老师说分类是人类智能的基础,这样看来还真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不管这些事情,我觉得用自然光来照明,会让我显得更接近自然一点,因为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宿舍宅着,能通过这种方式和世界有一点联系不也挺好的吗,虽然更像是一种自我说服就是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进化稳定策略><h2>进化稳定策略</h2><p>这周继续在看《自私的基因》,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进化稳定策略(ESS)。简单来说 ESS 就是群体中大部分个体采用的策略,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违背 ESS 的个体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ESS 是稳定的策略,但对群体以及个体的收益都不是最高的。<p>如果我们把群体最优策略称作“乌托邦”,并且在这种乌托邦的时候,每个个体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并不会出现为了达成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情况。这种乌托邦的收益最高,然而却不太稳定:如果某个个体开始打破这种状况,实行一些损人利己的策略,那么整个乌托邦状态就会被打破,最后落到纳什均衡的进化稳定策略时期。<p>需要注意的是,那个打破状况的个体,尽管可以在一开始通过改变策略获得短期的更高收益,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多个体会开始与其进行抗争。因此在负反馈的系统中,这种打破状态的个体也往往不能获得长远的更高利益——在最后的 ESS 时期,其获得的收益会比乌托邦时期少得多。<p>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我觉得或许同样可以从(其他)生物扩展到人类社会。我们永远短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设计探店><h2>设计探店</h2><p>其实这应该是上周的内容,但是上周被冻傻了于是就忘记写。我看到一个设计 UP 提出了一个“设计探店”的概念:美食探店是去品尝食物,而设计探店就是观察学习店铺的设计风格。<p>店铺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展现品牌的风格。现代店铺的设计风格大概率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判断),因此可以作为“经过筛选的材料”,供人学习。<p>上周我和令玄老师去故宫,但我比他早到了太多,于是我就进旁边的大商场看了看,有没有有意思的店铺。可以把这些大型商场看成是一个“设计展”,虽然可能没有什么特别新奇独立的作品,但应该都是经过考虑,经过商业检验的稳定风格。确实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 Adidas 橱窗里的舞狮剪影,Apple 店铺中仿造工业金属板防滑纹理的玻璃台阶,东安市场门口的小资法文招牌。确实挺好玩的,哪天没事干的时候要不出去探店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注释与阅读体验><h2>注释与阅读体验</h2><p>在读书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我要不要读注释呢?我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本全校注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基本每一页都有半页的内容是注释,然而我在阅读之前,我不知道这些注释对我理解有没有用处,注释里究竟是梭罗一些鸡毛蒜皮的日常支出,还是他日记里的个人思考?从概率角度来讲,我觉得可能前者出现的次数还更高一点,但我也不想这样错过其中可能宝贵的信息。这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我是要选择更值得的策略,不去读它(但是我买的是全校注版本欸);还是巨细无遗地扫视每一条注释,从中挖掘可能的信息,尽管可能大部分对我的作用都不大。<p>再者,尽管在注释很精炼的书里,我也经常疑惑我要什么时候去读注释。有的注释放在每页的最下面,有的注释则出现在章节的最后,对于电子书来说,还可以用超文本注释,点一下就可以出现,具体的文本在什么位置就没什么所谓了。然而,无论是哪种注释,都会打断阅读体验。我连续的、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的阅读,会因为注释的出现而发生突变:页注不需要我的操作,我只需要简单扫一眼,算是最温和的;而遇到超文本注释,我必须把捧着设备的手抽出来一只,然后去点击屏幕上的链接,读完之后还要关闭,体验更加不好;而最极端的是章节尾部的注释,我要记下页数、翻页、在一众条目中找到对应的那条,读完之后再返回原来的文本。如果遇到很多注释扎堆的情况更是灾难,我阅读贾曼的《色》的时候尤有体会。那种时候我要像初中抄作业的时候,不停的翻阅前后的页数,那个时候我是在寻找确定的答案,但读书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这个注释对我的理解有没有用。<p>同时,这些注释都有一个问题。注释与正文作为两段不同的文本,在文本间的来回切换之中,不仅会耗费你的精力,而且也会把你的体验搅碎。目光一扫,看完注释之后,我要怎么回来?我之前读的是哪一行?前文讲了什么内容?我在看注释之前在理解什么东西?对阅读体验来说,这会是一场灾难。对于常规的书籍来说,作者的写作顺序可能不是线性的,然而呈现出来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线性的。有些情况下,注释不是作者本人写的,而是编辑对文本的补充,这些注释就是相对离散而又独立的。但我们在线性的正文与离散的注释之间来回切换的时候, <strong> 我们的阅读还是线性的吗? </strong><p>人的注意力没有那么稳定,我们需要把一段文本完整地吸收,才能产生充分的理解,而中途的任何打断都是不可接受的:电话铃声、新的消息、甚至是一只路过眼前的飞虫。这就是我还在用 kindle 的原因,尽管我现在可以用更大的屏幕去读书了,但 kindle 不会弹出新的消息。而我平时读网络文章的设备也是常年免打扰模式的,目的就是减少这种外界的打断。<p>但文本内部的打断我却无可奈何。注释只是站在那里,不断地刺激着我: <strong> 读我,或者不读我,都无所谓,你的体验已经被我打碎了。 </strong> 我努力地忽略小小的方括号,却始终无法忘却有一个注释的事实。这就像应用上的红点提示,在看到的那一刻,你已经知道有一条未读的通知了。<p>所以在 Woodash.cc 上,我努力地避免注释,就连一个方括号的标注都不要出现(我的超链接基本都是指代文本中的对象的,感觉上和注释还是有些区别,不过仍然会影响一点阅读体验,请见谅吧)。对于我这种体量的文章来说,如果我真的需要写点什么,我完全可以打一个括号,或者用一些别的办法。而需要详细补充的,不应该成为一个注释,我会把它们写成后记的形式。我对书籍注释的态度是批判的,它们确实会有存在的必要;但一篇短小的网络文章,真的有必要写那么多注释吗?何不融合到文章里面?每每看到这种文章,我会很不想读,如果读到注释发现只是一些玩笑话的时候,我实在是很绷不住。写注释的时候,不妨这样想象,你的注释用 AI 配音读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再想想要不要继续加上注释:<p>注意看,文章中的这段内容有一个注释……<p>勾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三刷孤独摇滚中><h2>三刷孤独摇滚中</h2><p>这周我又开始看孤独摇滚了,上次看的时候,我还想着每个月都看一遍的,但是好像后面就忘记了。我是真的很喜欢这部动画,这是我最喜欢的动画了。我还记得上次看的时候写了一点文字,我想,或许再引用一遍好了,不过会稍微改动几个字。我赞同当时的情感,如果哪一天我有了别的想法,可能会写下新的体会。如下,请看吧:<p>完结后的半年我二刷了一遍孤独摇滚,却还是没有顶住青山吉能演唱的 ed,很少有歌能把我听哭的。<p>对我来说,孤独摇滚这部作品,不是能用好坏来评价的:这是多年以来犹豫周转,不能定夺之后,我遇到的最喜爱的作品。我觉得这是值得我热爱十年的番剧,或许更久。<p>孤独摇滚常用的情感节奏是图穷匕见型的:像决定打工却泡入冰浴、申请表演却临阵脱逃。从低谷上升,酝酿许久,预备承接上新的蜕变;但却急转直下,又落回谷底,造成巨大反差,给人十分难绷的感受。但——在所有整蛊与乐子之下,是后藤一里努力却无法获得改变的模样,可不是那么惹人开怀的。娱乐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些,像是糖霜,掩盖孤独苦涩的心。<p>(我买不起也弹不出来的)黑卡的声音总是能触动我内心的最深处,常常说吉他是会哭泣的,波奇的琴声可能是漫长到天地废弃的绵密的雨,将我浸泡到几近破碎。她会成为许多人的 Guitar Hero,而不在技术方面。我在喧闹的 solo 片段里想到了许多东西,或许会和她想的有些相像。 最庆幸的是,后藤一里永远拒绝成为一个被定义的成功人士,这不是弱智的励志故事。她只是做出一点改变,收获一点幸福;但永远阴郁,永远反抗做作与庸俗的社交。后藤一里就是波奇主义本身,给方圆不周的人们带来一点思考:正常一点,还是特别正常?<p>我会说这部作品真实,有趣,美好;但同时它也有各种毛病,若是评分我最多只会给四星,但我不喜欢评分。尽管如此,孤独摇滚对我来说仍然是特别有意义的一部作品,我很喜欢。这部番有点摇滚,但不多;剩下的,会用孤独补满。<p>在演幕表的结尾,在青山吉能最后的声音里呵:<p>闲石轻转,秋阳斜照,若有晓风。然后,一个背负着五公斤的梦的少女,推开沉重的家门。</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好的,这就是本周的周报了,算起来比上周多了——额,三千字??好像是有点太多了,不过总比没有东西写好一点。这是2023年11月20日至11月26日、今年第48周、学期第十三周的周报。下午去打球了,冻得我手指发肿,现在敲了这么久键盘了也活动得差不多了,等会去练练琴吧。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五・启动!.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在不用手机的一周里</title>
<category>essays</category>
<pubDate>2023-11-26</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起因><h2>起因</h2><p>在智能的时代里,手机变成了人体的外延:扫码支付、出行刷卡、移动通信、电子娱乐,有太多事情可以用手机完成了,手机逐渐变成一个 All in one(如何翻译为好呢?多合一?总之就是统领万物的感觉)的移动终端。现代城市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掏出手机的感觉,手机早已占据我们的生活。<p>我常常说自己相比起手机,更习惯于用电脑。然而,我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其实并不算少,思索前后,却发现好像没什么东西值得我花这么多时间。在考虑不清的时候,不如用实践来检验。于是,我决定实验一番,在这一周里不用手机,看看究竟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思考><h2>思考</h2><p>首先,我为什么要做实验?回顾一下,我想要搞清楚究竟是哪些不必要的事情占据了我使用手机的时间,但干扰因素实在太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有哪些应用是我必须使用的?<p>我的逻辑是:如果在哪个瞬间,我觉得,不用手机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体验,我用某个应用可以更方便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应用就是我需要的,我就可以把它保留下来。而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应用,我会在之后对它们进行处理,或者是卸载,或者是弱化它们的存在,总之我已经知道我需要什么了。 <strong> 我坚持体验为先,实践导向,逻辑分析,科学优化。 </strong><p>在实验之前,考虑到完全脱离移动终端不是那么现实,比如我仍然要做签到、记录、甚至是紧急通讯之类的事情。那么我允许自己携带一部平板作为辅助工具,以备不时之需。<p>平板和手机有什么不同呢?现代意义上的平板可能是苹果公司开创的,乔布斯用初代 iPad 填补了手机与电脑之间的空隙。平板可以运行手机的软件(尽管体验并不那么舒适,但应该还是能用的), <strong> 同时又可以提高操作的成本。 </strong> 二者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大小:手机之所以叫手机,是因为一只手就能掌握,一切操作,尽在掌中。 <strong> 简便的操作,在无意识中增加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欲望,或许就是这样我们才会过度使用。 </strong><p>然而平板的尺寸注定了它不能放在口袋里,不能随时掏出来玩耍,因此每次试图去取得平板的时候,在拉长的动作里,我会思考:我现在需要用平板来完成任务吗?,而在掏出手机的半秒内我往往是无意识的,并且在手机屏幕智能地亮起后就会条件反射似地解锁进入桌面,然后开始到处浏览,尽管可能并没有什么需要看的。这是手机厂商优化的结果,不得不说这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让使用手机更便捷更无感,以至于它甚至变成了一种直觉。不过这也让我们无意之中放弃了对自我的动作的掌控,这是便利后面隐藏的弊端。<p>通过放弃操作的便利,我可以重新获得对行为的思考,成本越大的动作,我越会认真考虑。所以,我觉得用一部平板来做辅助工具,会比完全不带手机,或者带一部只装了通信软件的手机更有助于我分析。</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规则><h2>规则</h2><ol type=1><li>在这一周的五天内,手机只能放在书架的角落里。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上课时还是在寝室时均不允许使用。所以题目应该写成:不用手机的一周(的工作日)里。<li>遇到特殊情况,如果必须要用手机来解决问题,允许 <strong> 迅速地 </strong> 使用手机,但不得打开无关应用。所以题目完整地写出来应该是: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手机的一周(的工作日)里。<li>每天记录当日的体验,着重记录下感到不便的情景,并且遇到需要使用手机的情况也要完整记录下来。</ol><p>因此我会在记录里写下我使用的应用,虽然不是什么广告,不过可能都是我比较习惯的应用,如果有兴趣不妨去试试吧?现在是 11 月 18 日,周六,距离实验正式开始还有两天。<p>那么,实验开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记录><h2>记录</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周一><h3>周一</h3><ol type=1><li>情景:上课前,发现我不知道要去哪个教室上课(尽管已经大半个学期了我还是没有记住)。但是平板上没有装我平时用的 <a href=https://www.wakeup.fun/> <strong> WakeUp课程表 </strong> </a> ,我摸索了一会终于在微信上找到了学校的课程表应用,连忙赶过去上课,难免迟到了一点。于是我晚上的时候立刻装上了课程表。<li>情景:走在宿舍的楼道里,看见夕阳的颜色挺好的。但是当时身上连平板都没带,想打开 <strong> 相机 </strong> 拍摄也只好作罢,等到再次经过的时候已经看不见了。或许我可以带上我的微单,感觉回到高中生活了呢。<li>情景:我每天有记账的习惯,然而平板的笨重屡屡让我放弃详细的记录。我用的是 <a href=../weekly/半燃其一・世界需要设计.html> 之前 </a> 推荐的 <a href=https://buckwheat.app/> <strong> Buckwheat </strong> </a> ,或许手机更适合干这种事情,能好好地利用起便捷的优势。</o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周二><h3>周二</h3><ol type=1><li>情景:走在路上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点子。不过我坚信这个是需要记录的,还是把平板掏出来记录了一下。这样看来我用的 <a href=https://flomoapp.com/> <strong> Flomo </strong> </a> 应该是值得使用的。<li>体验:不带手机的感觉其实还挺好的,我不用时刻确认手机的位置、有没有新的消息(事实上一般也没人找我)、甚至手机有没有电。超市有一台机器可以刷脸支付,我今天下午出去的时候甚至身上什么电子设备都没有带,实际上也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所以,手机的存在似乎可以再弱化一点?</o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周三><h3>周三</h3><ol type=1><li>违规:电脑端微信登录过期了。我试图用平板扫码登陆,但是结果并不支持(纯属逆天设计)。我真没想到实验中第一次违规竟然是因为这个微信,不过没什么办法,我还是把手机拿出来扫码了。<li>情景:出门的时候,我想骑一辆共享单车。其实按理来说用平板应该也可以扫码,但是我还是没掏出来,总觉得有些麻烦。所以用 <strong> 微信 </strong> 来扫码应该也是挺重要的(尽管我之前好像总是吐槽微信的小程序让微信臃肿地像一个操作系统里的操作系统了,但是这个时候发现还是挺有用的)。</o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周四-周五><h3>周四 & 周五</h3><ol type=1><li>这两天没有记录,我甚至没感觉到没手机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所以就这样子结束吧。</o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结束之后><h3>结束之后</h3><p>于是,这次的实验在周五的晚上结束了。我重新拿起书架上的手机,发现还剩有一点点的电。重新拿起手机的感觉并不像是久别重逢,而是云淡风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原本以为实验过程会是一种折磨,但其实我觉得不用手机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当我拿起手机的感觉,我更感受到的是一种陌生感:原来手机拿在手里是这个感觉呀。像以前一样解锁进入桌面之后,我大概浏览了一下这些天的推送消息,大部分都是没什么用的。但是有点意外的事情。<p>我好像错过了部门的消息,由于忘记在平板上装飞书,给我布置任务的时候我完全不知情。好在不是什么紧急的任务,不过我还是挺对不起的,连忙道了歉。这个应该算是实验中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了。</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果><h2>结果</h2><p>实际上好像——影响不是那么大?按照卡诺模型来分析,似乎手机提供给我的大部分都是魅力属性: <strong> 拥有的时候可能我会满意一些,但没有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不满。 </strong> 我在实验中很少感觉到少了什么的感觉,我原本以为我必须要手机才能生活,事实上不是这样的。<p>手机说到底,还是一种工具,对我的生活更像是锦上添花的——当这样想的时候,我回忆起以前沉迷于手机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明显是 <strong> 被工具掌控了 </strong> 。我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我需要的应用,但其实也没有几个,不是吗?我得出的需求是如此简单,然而我打开设置面板,发现我的手机里有一百多个应用。尽管这个实验不能完全代表我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我还是觉得,我的数字生活可以更简单。<p>逐步扩大的存储空间,让我无所畏惧地往手机里塞下新的东西,这是一种囤积癖,而我的囤积不像过冬的鼠,我可能很久很久都不会再打开这些应用。<p>于是,我清理了我的手机,卸载了几十个应用,同时简化了桌面。现在我的桌面只有 10 个应用,其余的所有应用都在应用抽屉里面,如果我真的到了需要的那天,我知道怎么寻找。看着简洁的桌面,我感觉一种释然的感觉,其实这样子就挺好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总结><h2>总结</h2><p>实验的结果,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虽然我确实了解了我的需求,做出了一些改善,但我觉得在这次实验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获得了五天脱离手机的生活,可以重新思考人与手机的关系。我冷静下来,开始从外部的角度思考手机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而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都没有思考过这个事情,而是自然地把手机接受了,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手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或许我早已忘却了(尽管上学的时候不允许带手机,我还是一直在用,所以可以说我一直在过着有手机的日子)。<p>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次 <strong> 实验 </strong> ,不如说这是一次 <strong> 体验 </strong> 。我在这几天里,试着过了没有手机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想起这段日子;在面对手机的时候,我会想起一段短暂的脱离手机的时光,从而对我在手机上的行为有了一种新的认识:<p>我会继续用手机。<p><strong> 但我不需要一直用手机。 </strong><p>少用手机,我也能过得很好。</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ssays/在不用手机的一周里.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四・畏寒日</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1-1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h2>索引</h2><ul><li><a href=#热烈庆祝本站建站满一月> 热烈庆祝本站建站满一月🥳🥳🥳 </a><li><a href=#话题似乎在衰减> 话题似乎在衰减…… </a><li><a href=#文章> 文章 </a><li><a href=#创作> 创作 </a><li><a href=#耳机外放> 耳机外放 </a><li><a href=#畏寒> 畏寒 </a><li><a href=#结> 结 </a></u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热烈庆祝本站建站满一月><h2>热烈庆祝本站建站满一月🥳🥳🥳</h2><p>我刚刚才意识到,如果这是第四篇周报的话,那么这个小站已经上线运行一个月了。不过严格来说并没有,准确来说要到 24 号才满一月,但是用周报的来记录方便一些。于是我现在就定义今天是建站一个月了,热烈庆祝!(其实什么都不会有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话题似乎在衰减><h2>话题似乎在衰减……</h2><p>好吧,这篇周报相比前几周,内容的丰富程度似乎有所降低,但是长度其实差不太多。不过写不出来东西我也没什么办法,毕竟我又不能为了水周报写一堆流水账上来。但是这个现象的出现值得引起警惕,无可记录的生活是危险的,而且这才是第四周。<p>我突然回想起高三的时候,我和令玄老师走在路上,我和他说,我想每周都写点什么出来。那时是没有实现,实在是抽不开身,只有一些零碎的不定期的更新。但阴差阳错的几年后,我竟然真的开始做了。其实建站的技术门槛也不算高,我大一应该也是能做出来的,但当时却是没有做,那样子我还能更早地开始这一进程。不过还好我现在已经在坚持每周写作了,尽管好像这周开始渐显颓势。如果我姑且把这称为内容创作的话,这可能就是内容创作者不得不经历的困境:无法持续稳定地产出。所以这个年代的 AI 浪潮才会……<p>咳,跑题了。言之有物的前提是有物可言,我这周开始重新看作品了,藉此来增加内容的输入,虽然我不能保证这就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在下一周的内容里。但我还是会读下去、写下去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上财不普通本科生指北><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9y3pkF9n6U9Ikp-CLkaNw> 上财不普通本科生指北 </a></h3><p>这是在上财的诗羽老师转发的一篇文章,虽然我不是上财人,还是读了,顺便转发过来水周报。文中的生活多样,多彩,无疑令人向往,尽管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上想要的生活,看到这些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诗羽老师说“不同专业也要面对同样的困境”,我感同身受。大学生们似乎总是有共同的语言:早八、考试、DDL、还有对专业和前途的不确定;似乎每个专业都有人在迷茫、在焦虑、在怀疑未来。<p>所以大学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我倾向于把它看成生命中的一个启发,而不是有些老师和家长在中学阶段宣称的万能灵药——只要上了好大学,读了好专业,好好学习,人生就美满了。诗羽老师分享了他父亲的建议:大学期间没有什么是“不务正业”的,要多去探索未知的生活(说实话我很羡慕诗羽老师有这么开明的家长)。<p>我在《从一到无穷大》里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定理:醉汉漫步定理。这个定理描述了这样的现象:假设有一个醉汉,辨认不清方向,于是他从原点出发,每次随机地朝一个方向跨出一步。所有条件都是理想的,每个方向的概率都相同,而且每次的步长也一样(这个醉汉控制肢体的精准度竟然如此之高!),那么在许多步之后,他会怎么样呢?我的第一直觉是他可能会在周旋徘徊之后回到原点,可能你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然而在概率论的魔法下,如果设定步长为1,步数为n,那么这个醉汉离原点最可能的距离是: $$R=\sqrt{n}$$ 我们惊奇的发现,走的步数越多,这个醉汉可能离原点越远!当然,这只是粗略的、修辞上的说法,具体的论证过程可以看看这篇内容: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402405/answer/1185545231> 「醉鬼走路问题」该如何解释? </a><p>你懂我的意思,这个理论也很有启发性。尽管这不能算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我只是恰好联想到,而且很想写出来),人生的路比醉汉走的复杂太多。但我仍然相信,多去尝试新的事物总是好的,哪怕一时遇到挫折,撞了南墙——又有什么所谓呢?继续遍历,继续寻路,继续踏出新的一步吧。正如我很喜欢的一句话:<blockquote><p>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blockquote></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eliza-效应---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3><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zh-cn/ELIZA%E6%95%88%E6%87%89> ELIZA 效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h3><p>这个维基百科页面介绍了什么是 ELIZA 效应。我觉得这算是一个很有趣的解法,用极度完备的语言学武装机器人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但是用一些心理学的技巧同样可以。有时候应该跳出技术的圈子,用多学科的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所以还是要广泛学习啊(</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p>这周没有做什么创作,其实在打工做拨片,但是就不放上来了。不过我写了两篇文章。<section class=level3 id=在生命里吃泡面><h3><a href=../records/在生命中吃泡面.html> 在生命里吃泡面 </a></h3><p>我那天半夜实在饿得慌,于是打算出去楼梯间里吃泡面,这就是在等待面泡好时写的一些想法,不过由于写的太长,开始吃的时候面已经凉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电影蓝色巨星><h3><a href=../experience/电影:蓝色巨星.html> 电影:蓝色巨星 </a></h3><p>周六的时候我看了《蓝色巨星》这部动画电影,我在高三时经常看它的原作漫画,这次的动画化也是非常精彩,算是瑕不掩瑜。如果你对爵士乐感兴趣的话,不妨先去看看这部作品?因为我其实写了一些剧透在里面,不过我希望凭我的文字也能让你体会到一点这部作品的魅力。来演奏爵士吧!</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耳机外放><h2>耳机外放</h2><p>这几天耳机都不太带了,反正也是当个 bgm 用,而且听的还是二次元,能响就行,于是直接把耳机挂在桌子上外放当音响用。孤独摇滚已经听过很多遍了,我甚至可以在脑中补全一下缺失的频段,音质就没那么重要了。<p>感觉这也是一种祛魅,听音乐不一定要多高的音质,多好的设备的。我想起小学总拿手机外放对着耳朵听歌的日子:一个人走在傍晚的街道上,看着左手在路灯下摇摆留下的残影;右手拿着手机,压在脸上。我在汽车驶过的摩擦声里、在路人喧嚷的嬉笑声里辨认乐曲的旋律,一曲碎月我能那样听上许多遍。那个时候能听到東方的音乐是件好事,我还是很喜欢東方的音乐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不用耳机,可能是太懒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畏寒><h2>畏寒</h2><p>本周的标题来自这个视频: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m4y1q7RU> 【Jacob Geller | 中字】畏寒 </a> ,而当时看的时候我还不曾在意。直到我这周四出门的时候,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了寒冷的威力。<p>周四我和令玄老师去逛了故宫。我出门前看了天气预报,当时显示是十度左右,似乎并不是很冷,而且我预计在下午的时候还会升温,于是我穿了两件就走进了十一月的,北京的,冬天。<p>旅程的前半段还算愉快,游游走走,到处看看。但在故宫广场上漫步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阵恶心。我起初不以为意,以为是我晕车了,或者是风太大。但后面仔细想来,我明明是坐地铁来的,怎么会晕车呢?何况我也没有吃了很多风,不应该这么难受的。不过我以为喘喘气就好了,喝几口水继续向前走。<p>直到后面我实在是走不动了,恶心得异常想吐。我从没体验过这么反胃的时候,感觉至少比晕车的恶心强上两个数量级。每次踏出一步,我都在努力地压制自己,尽量不要让自己吐在故宫里。虽然我不太感兴趣,但是还是不要坏了游客们的雅致。<p>感觉出故宫的那段路异常地遥远,令玄老师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如果没事早开始聊天了,走一路不说话——证明我实在是没空说话。我路上还想要不路旁找个酒店直接休息一会,甚至在想第二天如何赶回去上课,或许挑个暖和一点的时候。<p>我就这样地强撑到了麦当劳里(麦门😇),坐了一会,症状好了不少;喝一杯热可可,感觉又重获新生了。于是我查了一下:在受到寒冷刺激的时候,机体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藉此抵御外界的寒冷。然而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导致消化系统血管收缩,让人产生呕吐的感觉,所以简单来说是给我冷吐了。我一开始还不知道是温度的原因,因为我觉得如果很冷的话我应该会哆嗦,但是我并没有感觉到战栗。<p>我感觉好点之后就坐地铁回学校了,在回学校的路上也有一点这样的感觉,不过我尽快地赶回了宿舍,然后在座位上瘫了好久。好吧,至少我知道不能小瞧冬天了。<p>于是我想起在一个月以前看过的这个视频。视频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他缺乏想象力,这样的严寒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冷”和“不舒服”。而我出门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在南方长大的我,缺少对寒冷的认知,我不太知道冷和严寒之间有什么区别。恒温动物是脆弱的,人类是其中尤其脆弱的一个物种,而我是再其中更为脆弱的一个“病弱的”个体,我的身体状况并没那么强健。我知道五十度绝对是人难以忍受的温度,但零度和零下十度呢?我过去感觉没那么可怕,因为北方的人们常年生活在这样的温度里,应该是没那么骇人的。<p>然而这种话只有具备充分的保暖措施才说得出口,当我在寒风里神志不清,胃里翻江倒海的时候,我不再这么想了。 <strong> 我必须承认寒冷的恐怖。 </strong> 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圣诞的前夜,我多少年来从未正视过这隐藏的凶手,只以为是作家为悲剧安排的桥段;我也读过《荒野猎人》、读过一些野外求生的书籍,但我以为荒野的寒冷的威胁离我很远,直到我在一个现代都市里被寒冷完全掌控,举步维艰。<p>残酷的自然,头一次残酷到了我的头上。我现在更加尊重自然,更加赞美工业文明了。在千万年之前,可能也有一个像我一样愚蠢而无知的人,没做好 <strong> 保暖措施 </strong> 就出门(我现在非常严肃,穿厚衣服要说成保暖措施)。那个人有极大概率会 <strong> 死 </strong> 在冬季的严寒中,从分子到肢体、从内而外都不再运动。如果我那天走入一片荒野,我会逐渐被寒冷夺去温度,失温,然后倒在冰冷的大地上。而我不仅没死,还恢复得毫发无伤,还能在这里写周报,我感觉这是一种幸运。人能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人造物是人与残酷自然的中介,我庆幸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不必再像原始的人类一样直面自然了,我不必 <strong> 死 </strong> 了。<p>冷热是微观分子运动的宏观展现。分子的惰性像一种癌变,在物体之间传染:冷的物体夺取热量,直到一切热的平衡——或许这就是我们宇宙的热寂归宿。但不用看那么远大了,我走在街道上时,空气就会开始夺取我的温度,而我体内的化学能开始与之抗衡。这明明是一场战斗啊,我们很少会意识到,却又攸关生死。所以,在凛冽的风里,在见不到暖阳的阴影里,在即将降下的雪里,我们应该怕冷。我们,畏寒。</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这周的半燃用长文水了不少篇幅,这个我也要整理成文章,那这篇周报好像就没有什么东西了。但是我已经写到这里了证明我实在是黔驴技穷,还是干脆地收尾吧。<p>这是2023年11月11日至11月19日、今年第47周、学期第十二周的周报。我在一首不知名的前卫金属里(还挺好听的)写下这篇周报。下周再见吧!</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四・畏寒日.html</link>
</item>
<item>
<title>电影:蓝色巨星</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11-1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我在高三最后的日子里,看得最多的就是《Blue Giant》这部漫画。这是我看过最好的音乐漫画,作者石塚真一用极具表现力的画面,讲了一个爵士乐的故事。我屡屡折服于画面的冲击力,仿佛我就在爵士的现场,听一个叫“大”的少年用力地吹奏久经沙场的萨克斯。明明是一部关于音乐的作品,却没有声音,这很奇怪吧?好在每一话的标题都是爵士乐曲的名字,我也能按图索骥,听听这些经典的作品,来想象漫画中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p>但是想象终归是想象,我始终不知道宫本大的演奏会是什么样子。即使这样,我也忘不了那个在河边吹萨克斯的少年,他乐观,大大咧咧,志向远大,始终在练习。没有练习的音乐作品都是残缺的,我始终这么认为。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作者的音乐经历,变成了铅笔下的画面,细致、专业、富有动感。我能感受出来,石塚真一对爵士乐的热爱,这份热爱从未消失,即使他早已不再演奏,所有的一切的热爱与梦想,都融进了宫本大的身上。宫本大是作者的梦,也是所有热爱爵士乐、所有在音乐道路上追逐的人的梦。<p>正因如此,当我得知这部作品终于动画化的时候,我欢欣雀跃。看了 PV 之后,我凭直觉就觉得,这烂不了。听说上映后,果然是好评如潮,但我却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观看,实在是有些苦恼。而过了这么久,在我几近忘却的时候,诗羽老师提醒我,已经有汉化资源了,于是我马上下载观看。我很庆幸我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我现在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剧场版作品。<p>在屏幕上和久违的角色重逢,看到他还是那么开朗,我也挺开心的,我在那段看漫画的日子里心理状态可不是特别好。当他拿起萨克斯,吹响长音的时候,我想起许多事情。高考后的暑假我开始弹电吉他,最近在练一些很吃力的东西。高三的我不会明白的,练习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躁、焦虑、自暴自弃都有可能发生——但宫本大始终在练习,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看到后面玉田拼了命地练鼓,直到手指发抖的时候,我想起我第一次拨响吉他的新奇,想起我第一次按弦时的疼痛,想起所有跟着节拍器练习的日子。当然,我现在水平仍然远远不够,我还是在每天练习,因此我想起的其实就是我现在的样子,感触颇深。<p>电影中的音乐很好,比我幻想的更适合这些角色。我其实听爵士乐不是很多,平时的兴趣也只是听一些东方的同人爵士曲目,不敢说自己对爵士有多了解。但片中的音乐我还是很喜欢的,我考虑之后多去学习一下相关知识,这部作品值得成为入坑的理由。其实漫画就很足够了,但我当时只是听了漫画中出现的曲目(好喜欢 <a href=https://music.163.com/#/song?id=2023192802> Impressions </a> 😭),没有更深入的去了解。片中的爵士乐或深远悠长,或富有激情,他们的乐团真的做到了“用爵士传递感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片中大量的演奏画面也很生动,说实话,在漫画的表现力已经很震撼人心的基础上,动漫化如果不能充分还原原作,会让粉丝很失望的。但立川让监督做得很好,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都非常棒,我屡屡被炫丽的画面激颤,心潮澎湃。唯一一点要说的就是如果 3D 镜头能做的再精致一点就好了,现在的有些过于油腻了。<p>看到雪祈走入 so blue 的时候,宫本大憋住没哭,我没憋住。雪祈用行动告诉我,一个钢琴家,失去了右手,是不幸;但左手还在,是幸事。何况他本来就经常使用单手演奏呢?于是,一个挂着绷带的独臂钢琴家,咬着牙,用激烈的动作为观众们带来了属于雪祈的演奏。他从未轻视过音乐,从未轻视过 so blue,而观众也不会辜负他的精神,报之以雷鸣般的掌声。这不是对他遭遇灾难的同情,泽渡雪祈不需要同情,这是对他音乐纯粹的认可,我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p>雪祈说那是最后的演出,爵士乐团不能一直合作的,我感觉有些惋惜,但却绝不是遗憾。玉田最后没有继续走音乐的道路,但他当时说“我感觉现在不做会后悔一辈子”,并为此奋斗了一年,最后和同伴们登上了 so blue 的舞台,这或许就足够了。没有一起走到最后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创造了很多。过程中的一切都有意义,那段时光无疑是宝贵的。但宫本大要成为蓝色巨星,泽渡雪祈要改变爵士乐的现状,就不能继续在 JASS 里合作,而是自己去开辟新的天地。<p>每每看这种作品,我会想起自己为什么开始弹琴。其实可能也不是什么多复杂的原因,单纯就是喜欢罢了。宫本大这种角色会支撑我继续学习,继续热爱音乐。他的道路还没停止,在最新的漫画里,他正在美国追求新的音乐。蓝色巨星,是顶尖爵士乐手的称号。我渴望看到他成为一颗真正的、炽热的、蓝光闪耀的超新星;我也希望能演奏出像模像样的音乐作品,所以:<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好,来演奏爵士乐(摇滚乐)吧!” </b></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电影:蓝色巨星.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在生命中吃泡面</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3-11-18</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p>你大概率是见不到有人半夜在楼梯间吃泡面的。学数据结构应该是消耗了我大量的精力,导致我在做完作业后感到非常的饿。但是室友早已经睡着了,我在宿舍里大快朵颐就不是特别合适。不过我前几天发现楼梯间还挺安静祥和的,而且不会吵到别的同学,所以就提着热水壶在这里开饭了。<p>这里混响很大,就连我撕开泡面包装的声音都会在空气中回响,神圣非凡。我往上走到顶楼,发现了一地的烟头,还散发着尼古丁的余香,看来这洞天早已被经验者探索过了,同时也提醒我等会要把垃圾好好带回去。中央空调(或者是变电箱?我不知道)的噪声像是长久的风,在狭隘的楼梯间里萦绕,黯然侵入我昏散的意识。熬夜是有些累了,可能醒来的时候又是日已迟迟,不过这样就可以少吃一顿午饭,其实还划算。<p>睡裤很薄,台阶的温度隐隐地传递到我身上——其实热量是由我流向它才对,不过无所谓了,甚至我都没有擦掉堆积的浮灰,一屁股坐了上去。在等面泡好的时间里,靠着离散的台阶,我决定读读书。<p>在看的是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高中生物课本的推荐读本,也是我高一曾读过的书,虽然并没有读完。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基因DNA之类的东西,而现在已经是我高考后的第二年了。虽然很多知识已经和高中生活一样地远去了,但关于遗传和自然选择之类的内容我姑且还记得一些。生物学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我至今还在用反馈和稳态的视角来看待世界。<p>生物学有时候是反道德的,甚至会以一种难以接受的方式走入我们的世界,比如我们熟悉又唾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残酷的竞争啊,往往没有我们人类想象的那么温和,死了,睡着了,一切都结束了,哪里还有定义的道德与观念呢?《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更是说明了不少流血的真相,失去人性,失去很多,但兽性才是一切。<p>不过这不是一本鼓吹人类间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书,作者的观点始终认为,即使生物界再怎么残酷,我们再怎么生而为动物,人类都应该保持道德:天性如此,但不必终生如此。作者在序言中写,总有人分不清阐述事实和支持观点的区别。似乎这两个事情总是很难分清,但——真相再不可接受,也值得被告知,这是科学的态度,它们始终存在,充耳不闻是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也许这才是人类的真正宝贵之处,人类可以违逆这千古的法则。<p>我晚上和朋友聊天,说,不值得活的时候,不如真的死了好了。与其继续呼吸,不如早日参与进物质循环,说不定还能去别的星系体验一番(体验是一个比喻)。当然我现在还有不少在做的想做的还没做的事情,生活还是值得一过的。他说感觉我已经要坏掉了,但我觉得其实还好,这不是悲观,这是坦然。回想起来,我高一读了《自私的基因》之后,似乎对生命有了新的看法。活下去可能很有用,但是不那么必要了。昂首挺立,继续呼吸,然后呢?继续做一些厌恶的事情,换取宝贵的口粮,维持劳损的躯体?还是说及时行乐,及早死去——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这可以做后备方案,但目前还不必这么极端。我现在在努力地放弃,放弃规定的路径,放弃甜蜜的规训,放弃追逐的幻梦。保研考研,考公考编?买车买房,落户一线?门当户对,结婚生子?勤勤恳恳,奋斗终生?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然后呢,死了,一生完满?<p>打开任务面板,全部放弃,其实也挺好的。这段反问看起来有些虚无主义,如果是基于现有的观点的话,你说的对,地球ol是一个开放世界冒险游戏,都什么年代还在玩线性箱庭关卡。假如有一个生命的最佳解法,以往隐藏的底层逻辑是,你要活得久,活得好。但是我偶然发现,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条件,或许我的峰值与均值幸福度都会得到大幅提升。<p>我至今还记得《自私的基因》里的两个比喻,或者说是两个定义:人是基因机器,也是模因机器。但面对组成我们部分的这些小东西,我们毫无办法。这本书给了我审视生命的新观点,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万物灵长,我们只是有些特别的生物,在小星球上占了点优势罢了——你以为我会陷入机械唯物与决定论之后的悲观主义困境吗?我会说:既然如此,那还怕什么呢? <b> 所以去干各种操蛋事情吧,过得荒诞一点,在凌晨的楼梯间吃泡面。别浪费宝贵的低熵,在散成基本粒子之前。 </b></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在生命中吃泡面.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三・有闲遇晓风</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1-1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似乎有些不明的悠闲><h2>似乎有些不明的悠闲</h2><p>尽管大家好像都在期中周,但是我们的许多课程其实并没有设置期中考试,最近的课程任务也不是很紧张,因此我似乎可以感觉到一些不明的悠闲(或许也是我习惯了对时间进行一些重排,嗯,你懂的)。难得有机会出去逛逛,总比待在学校里好玩。梅里泰利的祭司们主张从自然中学习,尽管我的世界没有天球交汇,去体验世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section class=level3 id=困在信息茧房里设计师们作品越来越相似了><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FXcQCWVAvG9VSc7Eu4LKw> 困在信息茧房里设计师们作品越来越相似了 </a></h3><p>这篇公众号推文介绍了信息茧房对设计师的影响,简单地说,信息茧房让你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同质化。我认为信息茧房可以被看成是“设计趋势”的终极形态,然而,设计师作为内容生产者,与设计趋势的关系更像是反馈的关系:信息茧房为你推荐这种风格,于是你去创作这类作品,从而增长了这种风格的规模。这是一种正反馈的调节,当某种风格达到一定规模后,它便会像滚雪球似的持续增长,从而影响更多的人。<p>然而,我并不是说潮流有错。流行的往往是经过筛选的方案,行之有效,在实用性层面来讲,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无论从审美疲劳、风格竞争、还是单纯的信念角度来讲,设计永远需要创造新的事物,去接触不一样的风格。设计是在发展的,并且始终推陈出新,困在信息茧房中,做出来的只能是越来越乏味的内容,这是内容生产的能量传递效率:如果大家都用前人的设计来做设计,最后产出的内容,相比最初的作品都是失真的,甚至不用考虑观众的抗性。<p>文章中也提到,对抗信息茧房的方法在于阅读,我更愿意称作:广泛吸收。我的看法是,做设计不能只是做设计,始终在设计领域中耕耘,你的逆熵终究会被耗尽;要去接触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领域,去体验,去学习。说一个好的小说家要知识渊博,写出来的要是“生活的百科全书”;设计师其实也差不多,只有了解社会生活,才能做出贴近生活的设计。于是我还是主张体验为先, <strong> 世界很大,该去看看。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chat-向左agent-向右><h3><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62704254> Chat 向左,Agent 向右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 AI Agent,我阅读完文章的理解就是,相比起 Chat,Agent 要与世界作更多更复杂的交互。文中提到 AI 的幻觉问题,我觉得这个词语归纳的真是很好。就拿这篇文章发布的平台知乎来说,知乎有一个口号还是标语之类的东西,意思是面对一个问题,你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但是在我目前的 GPT 体验来看,大部分时间 GPT 都在乱编,从逻辑上完成你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事实可信的答案。其实文中大量的专业知识我还没看懂,所以也不能说什么。不过我从作者的描述中感觉到,AI Agent 或许能让 AI 再一次改变世界。看不懂也无所谓了,云一下假装我懂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情景式游戏设计-gdc-talk的文字分享><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3667> 情景式游戏设计 [GDC talk的文字分享]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情景式的游戏设计,与业务式的游戏设计相对应,主张在设计中更多关注玩家。其实很多观点似乎看起来和老师在交互设计课上讲的非常接近,我比较好奇业务式原来不会这么做吗。<p>其中有一句很打动我:“意义是体验过后的残留”。我一直很重视进行中的体验过程,但这也提醒我,体验后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其实想来如果只有体验,或许就只像是一种感官刺激了,而不能造成更持续的影响。我想做一些能真正被记住、被喜欢的作品,看来还要继续思考。</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3 id=我会用车出行但不必拥有一辆汽车><h3><a href=https://sspai.com/post/83639> 我会用车出行,但不必拥有一辆汽车 </a></h3><p>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在日本使用共享汽车的体验。其实我发觉租赁经济在现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对于我的这些轻度需求来说,其实往往没必要准备那么多东西,轻装上阵总是好的。我曾经就在考虑,如果我想过一种游荡的生活,或许就不应该买车(其实我考虑的更多的是买房,那个还严重一点):如果我经常在城市之中迁移的话,我需要不停的把车开到新的地方,还要考虑保养之类的事情,而且你在不用的时候心里会一直挂念车的状况,毕竟是爆了大米的。如果这种服务能发展的很好的话,我大概以后会愿意使用的,不过还是要考虑实际需求。我很喜欢这个标题的感觉,它很明确地表达了一种新的观念。在城市中买一个房子,买一辆车,甚至,做一份工作数十年——这些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不太喜欢。 <strong> 都什么年代,还在搞传统“安家”? </strong> 我始终对流动的生活抱有期待,当然,这种生活也是有不小风险的,或许要更努力地提升个人能力来对冲了。</section></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利用校徽延展设计的图案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7cad7c7c4d259cc270ba16b7d3852678.jpg><figcaption>邮点无语!</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ACTIVE系列的第一张海报,主题为“回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61d09c79abbe0cab32774bbbf45667c.png><figcaption>ACTIVE.0x01.回文</figcaption></figure></div><p>左侧这张作品是为论坛设计的坛服图样,我觉得还挺好玩的,可惜似乎没有过审,不过我可能会自己订一些亚克力挂件之类的,随机掉落一下?(大概<p>右侧是 ACTIVE 系列的第一张作品,0x01,“回文”,我想不如把发布时的文章搬到这里来(又水字数了)。<p>ACTIVE 实际上是 “ACTIVE: Code Text In Visual Elegance” 的递归缩写,意为视觉优雅的代码文本,有些做作,但是我就是为了递归凑出来的。<p>尽管我们都将代码看作是忠诚的逻辑语句,但作为文本的代码仍然具备视觉属性。在编译与执行之前,代码作为一段言语,首先被我们认知。在图形学的诸多过程之后,像素涌现成有意义的文本,凝成屏幕上发着辉光的代码——在以微秒记的时间内,趣味萌生。虽然我只能产出大量屎山,但我也发现,有的代码看起来是很有趣的:缩进通过格式塔形成斜线;连续的逻辑判断秩序井然;而运算符往往构成了一种映射的对称关系。在等宽字体的加持下,编辑器的界面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网格系统,构成在代码之中自然生长,这让我很感兴趣。<p>我不想提及代码的美学,那首先让人联想到精妙的解法;但用优雅也有这种倾向,于是我无奈地加上视觉作为限定;再加上一个喜欢的递归缩写,就编出了这个系列的名字:ACTIVE。激活、启动、运行中,无论哪种意思都是技术领域的常用词汇,调性相符;而活跃又可以用来形容这些从文本中涌现的构成,其实还勉强算是不错的名字。<p>这次是十六进制的第 1 期,当然也是十进制的第 1 期。这次的主题是“回文”,涉及了两种不同的自增运算符。当然,这不是会出现在生产环境中的写法,也没有上下文,你就理解成大于或者赋值就好,纯粹是我为了设计而编造出来的。不过这两种写法,应该是很多写代码的朋友们都了解过的典中典,具体的差别,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去自己搜索吧(实际上差别不大了)。<p>必须承认,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甚至比那些为经典台词做的设计更为偏僻。不过如果你能看到,感觉还有点意思的话,我就很满足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在学-figma><h2>在学 Figma</h2><p>终于在大二开始学习久负盛名的 Figma 了,说实话,我对之前学习的 Axure 不是很满意,感觉似乎有些陈旧了,而且有点过于繁琐。Figma 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现代,操作也很符合直觉,而且吸力超强,感觉随手一放就对对齐了。虽然可能会导致后期微调的时候有些难堪,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原型软件,或许也不需要太多像素级别的操作(吧?)。<p>而且这个多人协作也感觉非常好玩,响应非常迅速,看上去就很能发挥出高效率(之所以说发挥是因为好像效率还是要靠我们争取的)。说是在学,其实并没有学,以前用过不少设计的软件,因为界面和逻辑都很像,我直接上手开始用了,或许以后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再去查询一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原来文档不是用来读的><h2>原来文档不是用来读的</h2><p>好吧,我承认我有些愚钝了,我才发现技术文档不是用来读的。我为了将 Markdown 转换成 HTML,去学习了一下 pandoc,准确来说是硬读开发文档。读的是一个眼冒金星,用法没掌握多少,倒是练了不少英语阅读的能力。<p>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好像不是用来读的,我只需要看一下大概用法和提纲,然后不懂的时候过来搜索就行了。感觉是以前读课本读多了的惯性,下次还是找点效率更高的方式,比如去搜索“三分钟掌握基本用法”这样的文章之类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去逛了逛><h2>去逛了逛</h2><p>周四的时候,虽然不是惠风和畅,冬风已经吹得我找不着北了,但也是挺天朗气清的,万里无云,天色很蓝。在这麻痹的冬风里,我去城里转了一圈。<figure><img alt=鼓楼的脚手架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b9cac7d603072696defe22e863b9c768.jpg><figcaption>鼓楼的脚手架</figcaption></figure><p><p>先是去了鼓楼,鼓楼好像还在装修,被脚手架包的严严实实的。看到脚手架我还会感觉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在我印象里北京还是古老一点,没这么太多的工业化。路人举起手机,构图了一会,说着不好看然后走了,我觉得其实还可以,如果你不是只想拍古建筑的话。脚手架虽然很难说是多美好的事物,但是自己的结构也挺有特色的,横平竖直,与鼓楼的勾心斗角形成了一种对比。我发现这个脚手架,不像是我以前见过的那些竹竿和绿网,竟然是和鼓楼的红墙青瓦一个色调的,或许施工时也想到了要融入环境,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破坏,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p>在鼓楼吃了点老北京特色的小吃,味道确实是独特。然后去了天坛公园,大风吹得我睁不开眼了,但感觉也不是很冷,可能只是虚张声势。景致不错,虽然有些地方的漆翻新的有些过于新了,我还是想看到“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好吧,我承认我其实对古建筑并不是特别感冒,宣传是能工巧匠的杰作,但当时的王侯将相与建筑师的关系可没这么融洽,更别提众多劳役的工人了。<blockquote><p>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blockquote><p>一样吗?不一样,但有些一样。美学的背后,可不是什么美学。这些封建时代的建筑,我承认它们的辉煌美丽,但可绝不是大家齐心协力建造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想到这些之后,赏景的兴致就淡了不少。我确实有点极端,我旗帜鲜明地反封建,批判帝王许多尊奢的行为,自然不能淡定地去看待这些苦难构成的建筑。不能脱离时代评判这些皇帝,但我想,我至少可以告慰一下这些苦难的工人,虽然于事无补,毫无作用。 <strong> 在古今的看不见的奇观的背后,会有多少人呢? </strong></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感觉这周写的少了,仔细想来确实没有太多的事情,不过我感觉这周设计做的比过去多,可能时间都花在这里了吧。这是2023年的11月6日至11月12日、今年第46周、学期第十一周的周报。这几天的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度左右了,什么时候能开始下雪呢?总之这就是这周的《半燃》了,我在循环着的孤独摇滚专辑里写下这份周报,下周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三・有闲遇晓风.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二・叶子还没红呀</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1-0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好冷><h2>好冷</h2><p>明明前几天还是二三十度的,现在的最低气温已经零度了。说“秋天是四季分明的北京最短的一季”,但这是不是也太短了一点。我这周本来想着去香山看一看满山的红叶,但是看了返图发现好像还没到叶子红的时候,于是我打算再等一等。谁知在这短短的等待里,秋天已经过去了,但叶子却还没有红起来。那我只能和花青素一起见证这个冬天了,如果能快些下点小雪的话,或许我还能看见带雪的红叶?或许也还挺不错的,找个时候出去逛逛吧,看看这个世界。</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在读什么><h2>在读什么</h2><p>按理来说这个标题应该把“文章“栏目也包含进来的,但是感觉内容有些不太一样,所以还是这样重复分类一下吧。<p>最近在读乔治·伽莫夫写的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782541/> 《从一到无穷大》 </a> ,其实这本书我在高一就下载了,但是现在才开始看,拖延症有够严重的(或者是囤积癖)。这本书是一部范围很广的数理化科普书,虽然有些内容我可能已经在课本上学过了(这么看来是不是应该高一读的),但是也学到了不少新鲜概念。<p>Pop 表示“为什么总是在看科普书,能不能读点科学书。”我说科学书我看不懂。感觉这种(硬)科普可能更适合我的水平,有一些容易理解的段落,也有一点需要认真思考的章节,作为一种了解还是不错的。其实我还挺喜欢科普读物的,我对科学的兴趣可能更多在于文化而不是内容(鉴定为云)。</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文章><h2>文章</h2><h3><a href=http://www.geekpark.net/news/326830> 人和 AI 合作,到底有什么危险? </a></h3><p>这篇文章指出和 AI 合作会导致人类产生惰性,降低专注度。而 AI 和以往代替人类体力劳动的许多发明不同,AI 代替的是一些智力劳动。在使用 AI 的途中,人思考的更少了,将思考的自主权交给了 AI。文中提到科学是“令人上瘾的药物”“慢性毒药”,新时代的人机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h3><a href="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MzNzA5NA==&mid=2652861711&idx=1&sn=e28fe0cbfefd7a394e32136835ff0668"> 言辞卫生:重塑性别平等的语言 </a></h3><p>这篇文章提到在现代语言中存在一些旧时代遗留的,性别不平等的用法。语言实际上非常重要,不仅仅关乎我们如何交流,还影响了我们思考的方式(或许之后我要去读读维特根斯坦)。要想塑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对旧语言进行涤荡确实是很有必要的。<p>不过非常生草的是,这个公众号是关于语言学的,但是有很多文章都用了 GPT,或者 DeepL(还有的是用的谷歌翻译和必应翻译),虽然读起来我没感觉有太大问题。是不是证明现在机器翻译的可用性越来越高了,连语言学人都在用(不过我还是希望有精校过吧<h3><a href=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60988> 你所不知道的“foo”和“bar” </a></h3><p>在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讨论中,我发现经常有人用 foo 和 bar 来命名变量、函数,或者什么方法之类的,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介绍了 foobar 的历史渊源,感觉是挺有趣的命名,就像是计算机领域的“李华”。<h3><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0%92%E5%BD%92%E7%BC%A9%E5%86%99> 递归缩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h3><p>这是一个维基百科页面,介绍了什么是递归缩写(Recursive acronym)。我很喜欢递归缩写这个概念,为不懂的朋友简单解释一下,GNU 是 GNU's Not UNIX(意思是 GNU 不是 UNIX)的缩写,可以看到 GNU 这个缩写竟然又出现在了全称中!因此这个缩写是递归的,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无穷的。为什么要查这个呢,其实是我在做一个好玩的项目,名字是 ACTIVE,不过缩写了什么目前还不能告诉你(是一个递归缩写!)。<p><del> (我在这里又一次看到了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91204/>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a> 这本书,感觉真的应该去读一下了。) </del></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figure><img alt=一张秋天树叶的海报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E7%A7%8B%E6%97%A5%E5%9E%83%E5%9C%BE.png><figcaption>秋日垃圾</figcaption></figure><p>这周只做了这一张娱乐性质的,说实话做的也不太好,起因是我看见秋天的树景中漂浮着一个垃圾袋。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煞风景,本来就是垃圾桶旁边的树,我感觉这个挺有趣的,我就做出来了,做的也比较垃圾。不过我们还是要保护环境的(笑</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还是没有填坑><h2>还是没有填坑</h2><p>正在研究如何写一个脚本帮我把 Obsidian写的 md 文件转换成 html,目前看到的一些直接转换工具都不太个性化,所以打算自己做一个。准备去学习一下 Pandoc, <abbr title="Read The Fucking Manual"> RTFM </abbr> ,也算是锻炼一下自己阅读文档的能力。不过图片功能还是没有做好,目前还是这样先用着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周报的写作><h2>周报的写作</h2><p>我感觉,其实不应该把所有事情都攒在周末一次性写完,这样太严肃,太像工作报告了。而且我写的时候也很有负担,担心遗漏了什么。<p>不如每天都记录一点,在每天体验的保质期内就写下来,一是会更加忠于现实,二是周末的工作也会小一点(不像这周一样迟更!)。</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记录的度><h2>记录的度</h2><p>读到一篇文章,作者介绍了他是如何用软件记录每天的事情的。比如吃饭花了多久,学习花了多久,读书花了多久。我第一感觉是有些太麻烦了:作者连游戏中进入一个新地图,到新地图通关之间发生的关卡都要记录下来。我幻想了一下当时的场景,大概是你正在玩游戏,然后突然丢下手柄,拿起手机,然后过一会再拿起手柄继续游玩(然后再拿起手机)。其实在我看来这已经把游戏的连续体验破坏地所剩无几了,玩游戏更变成了一种任务,你要通关,你要去全成就——而不是享受其中的体验。<p>抛开对体验的破坏,我觉得这种记录方式也有些繁琐,毕竟你还要打字,要备注。我在想有没有一个更无感化的方式,例如制作一个按钮,当你按的时候就会开始计时,等你再按一下的时候停止计时——这看起来和秒表挺像的吧。不过,这个按钮会记录下来所有计时的数据,等到你有一段空闲的时候,或许就可以凭着记忆为每个计时补全数据,例如这段时间干了什么。<p>当然这个方案还是有些问题,一是人仍然要去记忆,这算是用记忆的负担换了操作便捷了,不过转念一想这可能并不是太大的额外负担,毕竟就算不用这个东西我们也会对干过的事情有一些印象的(会,吗?);第二点就是如果遇到一些“多线程”的情况,这个小小的按钮就没法表示了。此外还有一些续航、携带方式、数据同步之类的一些工程学的问题,不过我没有细想了,因为我发现一个事情:<p>我们真的需要巨细无遗的记录吗?对于我来说,我的手机上有屏幕使用时间,电脑上没有自带类似的功能,不过我用 <a href=https://github.com/Planshit/Tai> Tai </a> 来记录每个应用的时间,用 <a href=https://wakatime.com/> WakaTime </a> 记录 VS Code、Obsidan 这些文本编辑器中每个文档的编辑时间,但是其实——大部分数据对我来说都是没有用的。我很少会去看这些数据,最多是和朋友炫耀这周又花了多少时间做项目的时候(有点像 Steam 的游玩时间了)。我理解一些朋友对高效的追求,只要把一天对时间的利用都详细量化之后,就可以从中分析出一条脉络,看看哪些是可以优化的时间。这种自我观察的想法我是支持的,但是我或许还没看到这样做的意义——确切地说,我觉得这项工作的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包括一些朋友正在尝试的,“用一个摄像头对着自己,记录自己的状态和屏幕,然后在日后复盘”这样的计划。<p>如果在未来,可以有一个智能的助手,能无感地分析你每日的行动,而且并不用你操一点心,它就能为你撰写出详尽的报告,而且为你提出建议的话,我会很乐意地使用的(姑且不考虑隐私与一些心理问题,毕竟还是被一个外物所监视了)。但是在目前这个时代,我似乎还没找到一条“值得”我记录自己的理由,或许是方法不够,或许是意识还在发展。总之我会继续探索这个问题的,希望有一天有一个更好的方案。</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幽默选课><h2>幽默选课</h2><p>发现这学期的选课都比较幽默。我上学期说要选课无脑拉满,看起来是有些过于相信()了。不过好消息是或许我之后能少学一点,这学期先努努力吧。</section><section><h2>半夜大厅喝酒 谁懂</h2><p>那天水果好像是半夜有点 emo,叫我出来喝酒,但是也没地方去,于是就在宿舍大厅坐着,和他喝到了两三点。聊了一些文学音乐之类内容,回忆了一下青春,有人陪着一起喝酒吹逼还是挺美好的(但是好像有些吵到别的同学了!滑跪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试图把-Mac-作为媒体中枢><h2>试图把 Mac 作为媒体中枢</h2><p>说上次搞了个小 Mac mini,但是其实还在研究别的玩法。之前总是死机,然后我摸了摸表面发现温度挺高的,一开始我还怕是哪里故障了,后来发现是风扇转速太低。于是我把风扇转速调到了 3k3 rpm,差不多处于一个可接受风噪的临界点,这样散热效率就好了不少,整机温度可以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配置完之后好像运行起来稳定了不少,也不会死机了,目前已经是四天没关机,依然很稳定,不过还是应该一周停机一下,让这台老机器也休息休息。想到这算不算是终极简易版的服务器运维,这下从零开始的运维工程师了。<p>我还配置了一下 Jellyfin,用来看下载的动画。一开始用的刮削方案不是很好,我都想放弃了,但是在群里有大佬推荐用 <a href=https://github.com/kookxiang/jellyfin-plugin-bangumi> Bangumi 的插件 </a> ,我用了一下确实效果不错,还有一个通过文件名来读取信息的功能。这个之前难了我好久,我以为如果要保持 bt 上传,又要能被识别的办法只有硬链接了,然而硬链接又不是很好做,让我十分为难。不过这个读取信息的功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感谢开源社区😭这样我的媒体库基本算是配置好了,剩下的就是看了(但是我好像抽不出时间看啊,或许这才是最大的困难😢)</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看演出去><h2>看演出去</h2><p>周末的时候去看了演出,虽然还算可以,不过也有点幽默,下次我肯定不会去了,具体方面我感觉要再写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场馆超级闷!)。<p>我最近很纠结,如果理性一点,遇到不喜欢的事物应该不再去谈的,这是我以前的习惯,但是我又很想素质低一点地直接去骂。或许我可以精神分裂一点,先骂然后圆场,两边都给我说完了,非常幽默。</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随记><h2>随记</h2><p><span class=grey> 看到评分时 <br> </span> 评分实际上是基于过去作品的,因为观众通过已有的作品建立起来了一套对比的认知。<p><span class=grey> 在课堂上不敢回答时 <br> </span> 有些知识我比较确信,我就敢说出来;而有的事情我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只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就不太敢说出来。<p><span class=grey> 联想时 <br> </span> 网页和页面都有一个页字,我们也说“下一页 PPT”。新语言是不是把过去的概念做了延申?<p><span class=grey> 思考时 <br> </span> 对于新用户来说,可能是产品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用途,因为用户一无所知,要通过“产品能干什么”来推导出“我能用产品干什么”。但对于有经验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是通过自己预期的用途来要求产品功能的,因此他们会提出一些新的需求,因为目前的功能不能达成想要的结果。<p><span class=grey> 思考时 <br> </span> 超分辨率有时候挺好用的,但是这或许是“唯像素论”在图像领域的延申。有时候清晰远远没有氛围与表达重要,超分工具通过虚构的细节,一定程度上抹消了原有的“意境”(这么说会太虚幻了吗)。<p><span class=grey> 思考时 <br> </span> 见微不一定能知著,随意地用局部推广到整体是缺乏依据的。所以我们讲“合理外推”,重点在合理。<p><span class=grey> 思考时 <br> </span> 体验是会递减的。一首动人的歌,在第一遍听的时候可能促人潸然泪下,但第十次听的时候只剩下节奏和韵律了。或许这是我们的“抗性”。<p><span class=grey> 看 kindle 时 <br> </span> kindle 的这个动态分页实际上效果不太好,因为随着字体的调整,图片的位置变得不固定起来,不像出版物中精心设计的文与图的视觉动线,读者经常需要来回翻页来对照文字与图片。不过可能很多电子书都是纯文本的,那么这就没什么影响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h2>结</h2><p>总之这就是这周的《半燃》了,虽然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了第二周的周一,不过我要假装还没过新一周。这是2023年的10月30日至11月5日、今年第45周、学期第十周的周报。现在是十一月的初冬,我在侧窗透过的寒风里写下这篇周报,下周再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二・叶子还没红呀.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一・世界需要设计</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0-29</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 class=level2 id=为什么写周报><h2>为什么写周报</h2><p>我实际上今年初的时候买了一本日记本,虽然并不是天天都有在写,我记录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日子。记录实际上是一种反省,让我回忆最近都干了什么。日记可能不是天天都有意思,但如果周记记成流水账的样子,或许证明这段日子应该反思了。以前有人说,吾日三省吾身,虽然每日都自省我做不到,但是每周做一些复盘应该还是可以的。<p>其实这周二的时候我已经发了半燃其零了,但是我觉得这周还是应该把第一期放出来,于是那些在其零中记录过的事情我就不会再说了。在这里,我会记录最近在读的文章、看的作品,以及一些简短的思考(不用写成长篇大论的那些),请随意看看吧。</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读过的文章><h2>读过的文章</h2><h3><a href=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72843> 城市无外 </a></h3><p>一篇有关城市、城市化与数字世界的城市化的杂谈,看文献像是论文,实际上行文更散文一点。其实后面的内容我更看的懂一些,作者把程序(应该是那些积累了大量用户的)比作城市,把数字世界的应用和现实世界的设施作比较,写了数字世界的城市化。<h3><a href=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blob/main/README-zh_CN.md> 提问的智慧 </a></h3><p>非常经典的文章,但是其实这周我才第一次读。读了之后也有了一些反思,我是不是经常在问一些愚蠢的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为(技术相关)提问者的准则还挺好的,可以帮助提问者更快得到答案,也让提问者能更尊重被他人的善意。<h3><a href=https://pimgeek.com/blog/what-i-want-vs-what-i-think-is-possible> 我想要的 vs 我认为可能实现的 </a></h3><p>标题表达的已经很清楚了,讲的就是要分清这两种想法。给我的启发就是要把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区分开来,在不同的阶段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创作><h2>创作</h2><div class=imgs><figure><img alt=为本网站发布所做的海报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6b09b70e93a0aea834bd7c3eb12c8358.png><figcaption>为本网站发布所做的海报</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郁郁寡欢,洋洋得意(的波奇)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dc30344a4a8ab1b9ac3b205dbcd5f07d.jpg><figcaption>郁郁寡欢,洋洋得意(的波奇)</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alt=粗制滥造的怪核 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51ed44a20160508dc0ce1ee04d66ec64.jpg><figcaption>粗制滥造的怪核</figcaption></figure></div><p>要保持创作才能保持活力,所以我每周都要做些什么出来。图片的问题比较复杂,暂时还没配置,这三张我就先放在 Github 上,以后或许会配置图床。<p><del> 2024年2月1日编辑:图床和图片样式都已经配置好啦。 </del><p>左侧是当时发布这个网站时候做的宣传图,我真的挺喜欢这张的。<p>中间是我在一个深夜里的心情,看着有些破碎感,或许还是有些醉了的。<p>右侧的是一张戏谑的怪核作品,虽说后续加上的文字是出于调侃目的,但背景的这张图我是认真做了的,这其实是作业的背景素材,这两天按理来说要做好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时间的成本><h2>时间的成本</h2><p>我在买东西的时候会一直浏览,货比三家,反复思考合不合适——我最近猛然发现,省下来的这点钱或许都不能弥补我的时间成本。<p>之前看了一篇帖子,讲 Warframe 里赚货币的方式,最有效率的其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工作,然后氪金——比在游戏里反复刷材料效率更高。时间是一种隐性的成本,我们往往聊成本的时候第一点想到的就是金钱,却忽视了优化金钱成本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对单项资源的优化,却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效益下降,所以考虑整体的优化才是更正确的。<p>或许以后我会这像样子来买东西,先思考好我需要什么,然后只挑五分钟,选一个最合适的就好了,总是一条条看评论其实也挺的。(或者以后五分钟找不到的资源我就直接买了,虽然以前觉得这种行为挺蠢的,但或许免费的才是最贵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推荐:Buckwheat-记账程序><h2>推荐:Buckwheat 记账程序</h2><figure><img alt="Buckwheat 的界面截图"src=https://media.woodash.cc/obsidian/4ead94f7e16972664c522f0d292ced83.jpg><figcaption>Buckwheat 的界面截图</figcaption></figure><p>Buckwheat 是一个安卓平台的简洁记账程序,开源免费、采用 Material design 风格的界面设计。主界面类似计算器,只需输入金额并确定就可以提交一条记账,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方便快捷的。<p>我特别喜欢这个 Material design 风格的界面,精致温和,而且非常易于操作——当然主要是好看,视觉是有强大的力量的。<p>我很喜欢这个程序,而对于这样一个开源项目,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宣传,于是我就在这里推荐了,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去试试吧,你可以在 <a href=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danilkinkin.buckwheat> Google Play </a> 以及 <a href=https://github.com/danilkinkin/buckwheat/releases> Github Releases </a> 获取。<p>当然,支持开源项目的方式还有参与开发,但是目前我的能力还做不到什么——不过我可以试试用自己学设计的视角思考一下。我发现交互体验有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于是在 Github 上提了一个议题(issue),说实话这种时候就感觉英文不够用了,哪怕这些年来写过那么多作文,我还是怕开发者不能理解我的意思。<p>在这样一个 GPT 的时代,不用 AI 来解决这种问题简直就是不解风情了。我把自己写好的初版投给 Bard 和 Bing,让它们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地方。Bard 对我的英语好像评价很高,说大部分都很流畅(可能这只是安慰我的话语),我按着它们给出的建议修改了一下内容,也学到了一些表达。不得不说 GPT 真是伟大的发明啊,用来学习语言还是非常好用的。</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合作的难度><h2>合作的难度</h2><p>我有时候不会选择合作——我并不是说合作的时候我会摆烂不干活,态度不会影响工作,合作的时候我会好好完成的;我的意思是如果有得选择,我会更想独立完成,因为我发现合作的过程或许没有独立完成愉悦。<p>都说,合作中沟通很重要。沟通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确保对方知道你想干什么——但这是在实践层面的。在开工之前,我们的信仰、观念、态度是不是一致,是不是也很重要?或许许多项目还不用上升到这个层面,所以大家都跳过这一步,直接进入沟通环节了;对于一些更加表达的项目,观念一致(或者求同存异)是很重要的。<p>理解不代表认可,而说服也分为辩论层面与观念层面——而沟通是可以习得的,理论上讲,我认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近乎无损地展现出来,只要方法合适。所以我觉得合作真正的难度还是在于观念的协调,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何方圜之能周兮——大概是这样子。<p>不过我真的很感谢过去、现在、将来能和我一起做项目的老师们,因为我在想的这些事情,大家应该都有感觉吧。而我理解别人还是挺慢的😭不嫌弃我真是太感谢了。</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如何随时记录><h2>如何随时记录</h2><p>我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真正的随时记录思考,有太多想法是转瞬即逝的了,而我记忆力总不是很好。我现在在用 flomo 来记录,大部分时候还好,但也总有掏不出手机的时候,而且打字也有些麻烦。<p>我在想或许可以用一个类似录音笔的装置,要有长续航,要能自动转文字,而且要能自动同步,如果能无感化就最好了(智能手表或许合适一点?)<p>我写完上面的文字的时候发现,好像有点太跳跃了,像是我在“文章”里说的工程思维,我太快就去思考如何实现了,我应该用设计思维先定义问题的。这么看来固有观念还是太过根深蒂固,我还是要再多磨练啊。</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随记><h2>随记</h2><p><span class=grey> 醉时 <br> </span> 喝多了,躺在床上总感觉头在往下沉,身体随时都要旋转。<p><span class=grey> 发现院领导对我们专业不是很满意时 <br> </span> 我承认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想未来的世界需要设计。<p><span class=grey> 摸鱼时 <br> </span> 好像开了节能模式,话说得很少,好像在认真思考,其实只是神志不清。</section><section class=level2 id=结语><h2>结语</h2><p>大概就是这样,这是2023年的10月23日至10月29日、今年第44周、学期第九周的周报。现在是10月末,我在京城的晚秋写下第一篇周报,下周再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一・世界需要设计.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半燃其零・钻木求火码后记</title>
<category>weekly</category>
<pubDate>2023-10-2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这是《半燃》周报系列的第零篇。半燃的英文翻译是“half-burnt”,指的是事物燃烧到一半的状态:不太好,不太坏,用作“灰分”的下属栏目还不错。<p>既然是周报,那么我会每周记录一下经历的事情、在做的项目、读的书玩的游戏之类的。记录生活其实还是有些意思的,特别是当你盘点起来才发现这周过的还挺有趣的时候。单调机械的生活或许不值得一过,永远年轻,永远搞点乐子,永远临时起意,我更喜欢这样的日子。<p>于是这次的第零篇,我就作为一个网站的创作后记来写了,事实上大部分工作确实是在这周完成的。<p>为什么我说大部分呢,因为这个网站其实我想做很久了。大概是在22年底我就准备了域名,准备在寒假的时候大展身手——结果是没有做。在23年五一的假期,百无聊赖(而且酩酊大醉)的我决定要开始学习了。于是在几天里我速通了 HTML 和 CSS 基础,并且制作了基础的文章样式。然后直到五月底的时候,我才继续制作了主页的第一屏。再往后就是很久没有进展了,因为我一直在调整 Logo。我想等 Logo 到位了再继续动工,但是一直不太满意。<p>在18号的时候,我大概定了一个计划,列了一下每日的进度,最后留了一天余量。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定计划,令我吃惊的是我大概都完成了,虽然是协调了一下时间的结果。剩下未完成的一两项可以会作为后续的更新,这只是把基础版做完了,还有很多我想做的效果呢。<p>在做这个的过程遇到了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CSS 真的好麻烦😭),像是对不齐啦、宽度不对啦、移动端样式错误啦…实际操作起来比我想象中的流程还是差了很多的。在很多时候,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角色是有区分的;但在我这个小项目里,他们基本属于二位一体(都是我),设计与工程是互相反馈的:如果一个样式在不同的平台适配性不是很好,那么我会考虑换一个视觉;同时,如果我翻文档发现了有趣的 CSS 属性,我也会考虑尝试一点新的风格。由于不需要与别人的沟通,整个交流过程都发生在我的思维里面,因此我做的还算舒心(不然呢,我要去骂自己吗?)。追根溯源,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区分其实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而在这种分离之前的时代,造物是交给“工匠”来干的。所以我或许可以说我在尝试成为一个信息时代的赛博工匠?孤立而且低效,但是是“知行合一”的:一边规划一边实现,自我反馈与协调,体验其实还是挺沉浸的。<p>像我这样以近乎原始的方式做网页,和大量现代高效的工具比起来,简直像是钻木取火了。而“求火”是因为,取火有明确的路径,而我写 CSS 的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样子能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只能写下语句,敲击预览,然后在浏览器中观察结果——其实和求雨是差不多的。我只知道钻木大概率能钻出火来,那就钻一下吧,大概是这样的态度。<p>我在序言中写什么表达什么设计云云,其实都像是在夸大其词。我只是觉得从零开始写比较好玩,于是就做了。当你看到一个空白的页面最终构筑成你脑海中的模样时,你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而且其实我在设计的时候不喜欢用模板,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病态的偏执,但始终保持自己对作品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我可以自豪的说这是我的作品,殚精竭虑。<p>在浏览别人博客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往往设计师不愿意别人利用自己的作品,而程序员更偏爱开源文化。我甚至看到一个网站的 HTML 源代码里写着一些攻击性很强的话语,大意是不允许抄袭借鉴,试图将每一个 F12 的人创死。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分享是一种选项,允许别人利用自己的作品是至善——但是这不意味着保卫自己作品的人做了什么坏事。<p>尽管我更喜欢把自己划分在设计的一边,我还是决定把这个网站的内容开源(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话,这里的文字、图像、代码应该都是我产出的)。更多相关细节请去 <a href=../lincense.html> 协议 </a> 页面查看吧,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开源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开放共享的态度可以促进发展,我深信不疑。(或许会有人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帮助吗?)<p>言已至此,或许是该结束的时候了。有些内容不适合写在这里,例如我准备写一篇笔记,记录一下我在开发途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内容还没有做好,是关于“Woodash”这个名字从何而来的,以及尾注的 Cyber Wanderers 是什么,这些就留到后日再说吧。说是后记,实际上还远远没有结束呢!感谢你能读到这里,接下来我要干一件重要的事情:<p>有许多人,许多网站,给了我帮助和启发,我应当表达一下感谢的。<ul><li><a href=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 MDN docs </a> | 建立更美好互联网的蓝图!<li><a href=https://megakite.icu> megakite.icu </a> | 为本站提供了视觉灵感,纯文字的排版很有创意!<li><a href=https://chinese-font.netlify.app> 中文网字计划 </a> | 高效的网页中文字体方案<li><a href=https://www.thetype.com> The Type </a> | 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字体的专业知识<li><a href=https://fonts.google.com> Google fonts </a> | 提供本站的开源字体:Lora 与思源宋体<li>以及知乎、掘金、Stack Overflow 上面的许多回答与文章,它们在网页开发层面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ul><p>感谢 <a href=https://pophirasawa.top> PopHirasawa </a> 、 <a href=https://ibukifalling.com> ibukifalling </a> 、水果、WANQI、秦忱、晴子与 JunkyBird 的各位参与测试,提供帮助。没有你们我肯定做不到这么多,谢谢你们!</section><section><p id=signature>Woodash.2023 <br> For All Cyber Wanderers.</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weekly/半燃其零・钻木求火码后记.html</link>
</item>
<item>
<title>电子拾荒:捡个旧苹果</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3-10-2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我淘了一台十三年前的电脑。<p>虽然我不是果粉(乔布斯可能是一个唱鲍勃迪伦的嬉皮士,但苹果公司不会是一个很惹人喜爱的公司),但硬要说的话我也用过一些苹果设备,比如说 iPod Nano 和 iPhone SE 这些非常有名的产品——却不是在它们叱诧风云的时候。在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设备逐渐从商场、从生产线下退下,直到被消费者遗忘之后许久,我才有机会去把玩一下这些设备。主要就是因为便宜,嗯,新产品我也玩不起。<p>一方面是摩尔定律,让新的产品性能水涨船高,远超过去的那些设备;另一方面是逐渐膨胀的新需求:存储空间、内存、传输速度等等(开玩笑的说,有些厂商CEO桌子上放着一个按钮,只要一按,用户手里的老设备就会变卡)。老的电子产品跟不上时代是必然的,所以曾经的机皇,也会“虎落平阳被犬欺”,变成电子垃圾了。<p>但是——电子垃圾并不是真的垃圾。一个本来就有设计缺陷的产品,或许根本就保存不到十几年后,往往你会在垃圾场见到它们(还是散装的),而且大概率不需要花钱去买。我们说的电子垃圾,实际上只是由于性能、策略、竞争、种种原因而过时或者失败的产品,而不是真的烂。所以有一些人们会对过往的这些设备抱有兴趣,去体会它们留存的设计、理念、创新,这些事物不像性能一般容易过期。<p>言归正传,要说回这台 Mac mini 2010,这是我在闲鱼上淘的,应该算是没有翻车。我一直想买一台 NAS(其实这是创造需求,我不认为我真的非常需要这样一个东西,但是好像非常好玩),苦于学校没有网线,一直没找到解决的办法。前几天我发现小主机也可以干这种事情,而且小主机还有无线网卡,还可以做别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一台服务器了。于是我找了几款主机,有一些是玩家自己组装的,有一些是工控机,体积都很小,价格也不太贵。但是我偶然看见了这么便宜的 mac,一想反正都是拿来玩的,不如买个没用过的系统。查了些资料、做了点功课,感觉没什么问题,于是我就下单了。<p>这台 Mac 的状态不能说特别好,表面有划痕,螺丝非原装,后盖松的不行。想到这机器经历十几年了,我也还能接受。电源线没有接地,我一开始总是感觉有蚊子在叮我,后来发现是金属外壳漏电,不是很好绷得住(我已经手动接地了,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不过买一条带接地的电源线更好)。最抽象的是卖家换了个硬盘,然后没有温度传感器,于是开机的时候风扇狂转像一台奔腾的F1——但是只要启动了风扇控制的程序就恢复正常了,差不多是进系统之后等个几秒钟。想到我不会经常开关机我也勉强接受了,如果真的让我天天听这个我会疯的。然后就遇到了更为抽象的问题,系统卡的飞起,开个浏览器直接不动了,我一开始以为是翻车了,一边修一边准备退货。重装系统的时候遇到的情况更是抽象——由于机器太老,支持的系统也是几年前的了,如果你用现在的时间就安装不上。你要手动把时间调到2010年,才能安装系统。像是一个倔强的老头,始终走不出那个年代:想当年,我也曾风光过嘞……<p>不知道《呼啸山庄》有没有我这个呼啸,总之我装系统的时候听风扇呼啸已经快听的神志不清了。问题是重装之后还是卡的要死,依然莫名其妙地会黑屏。然后我发现问题的原因是输入法:你不用中文输入法就不卡了,丝般顺滑。前几天我还在网上和人辩论又不是上古时期,用个utf-8性能不一定会比ascii差多少,apple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感觉不如单字节……流畅……<p>总之问题是修好了,实际用起来也还算可以,虽然偶尔还会有一点点转圈。然后我就配置了远程桌面(不如 windows 的一根),文件共享(用的是SMB),和磁力下载(qbittorrent 的带 webUI,强推),目前这台机子正在下载《铃芽之旅》,效果不错。我忘了我空白的移动硬盘放在哪里了,只剩下一个备份用的,但是 macOS 不能用 NTFS,我又不能把备份盘格式化了就为下载二次元。所以目前直接下载在机内硬盘里面,等到哪天空间不够了再说吧。<p>一台十三年前的电脑,在现在究竟还能干什么?在我这么一番体验下来,我只能说:玩具。我怀疑这台电脑的性能可能还不如2020年手机的平均水平,更别提现在的这些内卷王者了。这台老旧的机器,已经再无法适应崭新的时代了;除了我这种没事闲的,我不推荐去买这种东西。但是,一想到这些电子垃圾能在市场上流转多手,流离着经过这么多岁月,我还是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现在依然在有人玩麦金塔、玩 PC98、玩 FC;再往后一点,PSP 和 NDS 现在仍然在掌机圈子里非常流行,最近几年 CCD也逐渐开始复兴。这些人有的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有的是像我这样的新生代,都在去接触这些早该被淘汰的设备,从某种层面上讲,是不是像是在给这些设备续命?<p>国家亡了,所以爱丝-阿农的哭泣者们始终低吟着故国的名字:如果他们不再记得,那爱丝-阿农就真的死去了。电子垃圾佬们试图在维持一个时代:在那里,有Windows Phone,有翻盖手机,有雅达利,有CD机,有随身听,有各种各样的设计——那是一个尚未定型的时代,不断有产品在探索新的可能:怪异,或者荒诞,都无所谓。当然,现代的产品也很好,性能越来越好了,工艺越来越精湛了,设计理念越来越先进了,不如说这是一定的,也是必须的。但我有时候也会想象,我手里的这台SE,当年用的还是拟物风格吧,当年玩的还是神庙逃亡吧,当年还流行过越狱吧,当年还不怎么扫二维码吧……诸多关于时代的想象与记忆混杂在这样的产品上,让它也变得发光了。电子垃圾已经脱去了工业产品的属性,变成文化符号,变成一个旧日的幻影了。<p>我现在还在用 iPhone SE,用来偶尔背背单词其实还不错。这台机子也挺适合做断网机的,因为联网马上就没电了。我还有一台CD机,音质不特别好,听起来也很麻烦,不过好玩是真的。我前两年用了翻盖手机,京瓷的 K501,安装的是安卓4还是安卓5的系统,1+8卡的要死,但是我那时上课用来偷偷看贴吧,还挺开心的。我的 PSP 右肩键坏了,一直还没有修,而且我是玩弓箭的,没有 R 根本打不了。这些东西都还挺怀旧的,偶尔拿出来玩玩都不错,有的长期使用其实也还可以。再说这台 mac mini,我还挺喜欢这个外形的,不会太大,不太突兀,质感也不错,放桌旁或许比放一台机箱合适,而且性能也不是用不了。<p>这些都是电子垃圾。时代淘汰了他们,但我(们)没有: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一直都有价值,设计会过时,却不会变坏。旧日的美学在那里等着,等着有人说上一句:当年还有过这么有意思的产品啊。<p>哪怕它们曾经被多少人所称赞,哪怕它们曾经承载了多少的梦。</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电子拾荒:捡个旧苹果.html</link>
</item>
<item>
<title>体验宣言</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10-18</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我们需要鉴赏吗?<p>或者说,面对电影、小说、游戏等等作品,作为观众的我们,真的需要一份“鉴赏”吗?在思考了一段时间过后,我决定少写一点那种充满分析和理论的鉴赏(事实上我以前写的那些作为鉴赏来看也很垃圾)。<p>作为观众,我要写的应该是观后感。不要去建构理论,不要去分析、去考据,观后感应该更聚焦在我们这些个体,在感受作品中获得的体验。十分、十万分、1e80 分的作品不一定会更适合我,也不一定会更适合任何一个人。所有所谓的“经典”与“神作”都是统计意义上的,而不在乎差异化的单个观众。研究普遍规律对我来说毫无用处,我只有自己的体验,尽管概率论有时能够预测其中一部分,但体验始终是独一无二的。<p>《异域镇魂曲》中有一个感应结社,主张用体验来认识多宇宙。这对于我们的世界似乎不太合适,但面对作品时,我喜欢用这种态度。我从未否定文艺理论,我只是相信作为观众时,我应当有一种纯粹的态度,专注于自己的体验。欣赏作品与分析作品是不一样的,我会去分析,但仅限需要的时候。<p>我在这个专题中会把重点聚集在过程中我的认知变化:情感、思考、回忆,甚至更多;而更少地谈及情节、人物、手法、技术,或是其他各种属性与内容。这是还不完善的想法,我仍在积极探索,希望这对你看待作品会有些帮助。<p><del> 这段文字实际上摘自 <a href=电影:奥本海默.html> 电影:奥本海默 </a> 的后记,仅作少量修改。 </del></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体验宣言.html</link>
</item>
<item>
<title>音乐:Angelica</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10-1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低质量的 death-doom metal 现场录音,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比专辑收录的录音室版本更好。哪怕低频已经糊作一团,吉他一到高频就开始啸叫。在观众的欢呼与叫喊中,反复游走的旋律,让我想起《异域镇魂曲》,想起记忆中隔着窗户见到的台风天:外面是乌云、断枝、湍流、满地散乱的飘落的叶,一片狼藉;但我在屋子里,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不去做,只是盯着树,在风暴中摇摆。</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音乐:Angelica.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演出:南阳迷笛音乐节</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10-0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南阳是在把音乐节当成亚运会办的。一下火车我们就看到铺天盖地的音乐节海报,大量的志愿者和接驳车为乐迷提供服务,就连街头小巷的led显示屏也写着“办好迷笛节”,可见市政府对这次活动的重视程度。南阳朋友们也很热情,大爷大妈看到我们的装扮也友好地表示欢迎,甚至还有友善的司机师傅愿意提供免费的接送服务,可是我们初来乍到,思前想后,还是没有上车,后来看到微博发现原来真的有许多市民用自己的车辆来提供援助,可能我们辜负了司机师傅的一片好心😭<p>可能都是因为选址在卧龙区,丞相法力无边,这几天下雨就没有停过。场地本来的草坪直接变成了泥坑(一开始是泥坑,后面就是沼泽了),我们基本一直在深陷泥潭,走两步靴子就被泥粘住了;还要时刻小心落穴陷阱,不然可能会陷进去一只腿。只能说幸好提前准备了雨鞋,不然可能按原定计划我们要多报废一双鞋子。尽管是有雨衣,上身还能保持相对整洁;但是裤子就没那么幸运了,我小心翼翼地走路,争取不要溅到裤子上,但是pogo的朋友们直接让我这条裤子提前退休了,我可能会试一试能不能洗干净,洗不干净就真不要了。说到底还是不够摇滚,不少朋友直接在沼泽里摔跤,泥水洗头,对不起我真玩不了这么野的😭看见不少浑身泥的越战老兵我只能远远地表示佩服,远观不可亵玩了属于是。<p>音乐节其实不止有音乐,还有观众,迷笛朋友们贡献了不少独特的体验。有些人穿着大白的连体衣,我觉得还是挺机智的;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会有一个小小的摔跤区域,我们可以在导播的大屏幕上旁观,战斗其实非常精彩,不少对抗都是一瞬间就结束的,但也有在地面扭打的胶着时刻,虽然我看不到具体动作,不过听人群的欢呼声应该是非常激烈的;有人在这里求婚;有人在这里传递酒杯;有人在这里收到了研究生上岸通知。大部分时候是和谐的——不过也会有例外,比如在萨满乐队开场前有几个人唱你要跳舞吗,被战国老哥直接正义执行了🤣老哥说战国不跳舞,要跳滚去别的地方跳。我后来在演出的时候观察了一下,老哥确实是真金属头,我要像他那么甩应该头都断了。<p>这两天认识了不少优秀的乐队(其实我都没听过几个),现场氛围是真的好,我在前排疯狂甩头,现在浑身都很疼。雨是浇灭不了乐迷的热情的,大家都很狂热地摇,排甩,pogo。由于这个地不太站得住,其实经常有人摔倒,然后大家就会做一个打叉的手势围成一圈,然后把摔倒的人扶起来,等到休息好之后接着疯狂。虽然看着很狂热,不过其实是非常有素质的。都说金属乐迷的音乐审美和个人素质成反比,听的东西越重其实越友善,我感觉确实是这样的。我基本两天都在战国待着,见到了不少正能量的事情。大家聚在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国,唱强军战歌,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做,不过大家还是一起挥国旗唱了国歌(或许是可以的,因为这些旗子都要过审了才能带进来)。<p>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吧,第一件是郁乐队演出的时候,刘斌老师借了一张国旗,在台上说:“今天是国庆节,让我们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然后把国旗高高展开,人群开始欢呼。这样看来,事实上我是过了国庆节的,在低沉尖啸的金属现场,在轰炸的声波面前,在风暴的中央。第二件事是在萨满乐队演出的中途,后方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声音,我起初以为是正常的互动,但是声音却越来越近,我回头一看,是人们正在托举着一辆轮椅。轮椅上的男孩激动地挥舞手臂,脸上洋溢着沉醉的快乐。那辆轮椅倾倒、摇摆,却始终没有下降一点,下方的人们都用尽自己的全力,托举起真诚的热爱。他从后排,开过人群,越过铁马,来到舞台面前的时候,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过我觉得,这是最摇滚,最牛逼的时刻。<p>“在迷笛,在战国,在风暴的中央!”当全场叫喊完这句话,《在风暴的中央》的前奏响起的时候,我感觉所有的都值了。我热爱迷笛,热爱乐迷,甚至开始热爱脚下粘连的黄。一切风雨泥泞变的无关紧要,我很幸运我来到了这场音乐节。我会一直听下去的,永远像在耳机里第一次听到摇滚时那般沉迷、激动。永远狂热。</section><section><h2>后记</h2><p>我觉得南阳这次办的真的好,真该是摇滚之城吧。前有风口浪尖的石家庄,南阳应该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处处都显得很用心。说到底我们讨厌的不是城市营销,而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画大饼与吹牛皮。说到底摇滚一开始就是平民音乐,终将回归到人民。我支持把被艺术家们束之高阁已久的摇滚还给人们,越接地气的越摇滚(</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演出:南阳迷笛音乐节.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数据的人</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3-09-1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数学课实在听不下去,于是开始刷少数派。然后我发现了一个开发中的 app,开发者希望用一种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我查的,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不过看名字也能懂个大概)的方式来管理人际关系。<p>准确地来说是用来记录朋友的信息,其实记录生日、家乡、相识日期这些信息我还算能理解,可能就当备忘录用了;但是我尤为在意的是,作者设计了记录性格、爱好,甚至朋友分级的功能。不得不感慨大人的世界真复杂啊。<p>我不知道,如果你连一个人的性格都想不起来,社交究竟还有什么必要。性格标签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般来说标签的作用是用来分类与查找,难道说我真的需要在搜索框里输入 tag:"慷慨大方",来快速的找到一个人来帮我付下今天的晚饭?<p>甚至还不算完:“这点和传统 CRM 很像,人一旦多起来,就需要分圈层、分远近进行维护,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精力,维护好朋友关系。”这是作者文中提出的观点,我看见这一段文字的时候,竟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真的不是活在什么尔虞我诈、逢迎谄媚的小说里吗。<p>标签化与分类标准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这些功能用一种机械到冷酷无情的分类学视角碾碎了所有真诚的、互动的、演变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在这里被肢解成了一个个属性,塞进不同的阶层,分门别类,亟待取用。<p>八面玲珑简直不值一提,有了这份数据,你可以做到千人千面。如果你觉得还不够,还可以继续开发,肯定是可以做到的:用上 GPT,分析你和朋友的聊天记录;用各种决策算法,在交际中永远选择最优选项……尽管现在的技术可能达不到,但是你可以把自己武装成一个社交版的天网,非常科幻,非常酷炫,非常高效。但是,这样真的有用吗?<p>多少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对效率与利益是有一些追求的。但是人际关系绝对不该成为优化的对象,人不应该变成数据。我们已经没剩下什么了。<p>事实上我讨厌许多技术:用户画像、目标分析、大数据;偏激一点的说,还有所有把人数据化的技术。没有人应该变成数据,没有人应该变成商业活动待宰的羔羊。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似乎都是我要学的内容,而且似乎是全世界许多的设计师都在做的事情。产品经理说,我们在增加用户粘性;CEO 说,用户花在我们的产品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设计师功不可没,但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吗?<p>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各种科学——的武器来绑架消费者的时候,我感到无奈的悲哀。打开手机,关掉后台的定位权限;正襟危坐,就怕触发翻转广告;避开无数推荐的“猜你喜欢”;用隐私模式,用无痕浏览,拒绝发送设备信息——然后:<p>“北京大学生有福了,设计类课程 1 元起!”我在 AI 和大数据的强强联手下,输得体无完肤,衣不蔽体。我是一个数据的人。但我实际上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是一个数据的人。我强烈反对,但是反对是没有用的。我只是一个数据的人。<p>数据以一种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态势,试图量化整个人类社会。于是人变成标签、变成数字、变成向量组。即使数据再多再庞大,那始终不是我;它们描绘的是一个数字化的我的形象,用来给那些人提供参考,但那始终不是我。追求量化与极致的效率,带来的就是人的消失。很多技术人员抱着量化一切的信念,因为量化分析是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但——工程不能解决一切,永远不能。我坚信有些事物是我们无法量化的:情感、思维、记忆、诸般人性。数据的人永远是失真的,所以我讨厌成为数据的人。没有人能被完全变成数据,所以没有人应该变成残缺的数据。<p>但我们仍然在被强制的数据化。在技术-资本合流的时代,面对这些数据技术,我们是无比无力的。但我的反对不能像卢德主义者一般,只是单纯的否定。作为设计学生,作为技术爱好者,作为数字公民,我应该学习这些技术:去了解、去思考、去利用、去反抗。尽管可能是螳臂当车、痴人说梦,但我想,还是先学着,先试试再说。</section><section><h2>后记</h2><p>以及我上学期读了一些设计学的书,其中感慨最深的一句就是:“设计师是满足需求的,而不是创造新需求的。”我来学习设计,用一种虚伪又装模做样的说法来说,是来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我喜欢非洲建筑师(原谅我忘记了名字,他是非洲首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为贫困村庄设计的低成本教室,我喜欢微软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游戏控制器,我喜欢街霸游戏内为盲人玩家设计的距离提示系统。设计通过一种造物的壮举,填充了人与自然的界面,让人能够更强大地面对残酷的外部世界,设计从人类发明工具的时代开始就是为了人而服务的(这是《符号学Ⅱ——设计部门符号学》的内容)。但是越看现代的设计我越觉得是不是跑偏的有点太远了。我承认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能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算是有病的,但是我拒绝治疗。我始终希望设计能用在更造福人类的方面,希望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继续保持这种信念。<p>最后附上《设计人类学:基本问题》中的段落,我挺希望学设计或者不学设计的朋友们都读一读的:<blockquote><p>不但如此,设计师还被要求和委托人一起制造需求,设计的创造力被迫与制造需求的手段或套路划等号。这样一来,设计这个职业就因为成了资本的同谋甚或走卒,导致其从业者不但幸福感缺失,更有几许萎顿乃至内疚感。换句话说,在现代,职业设计师总体上并不是为了人而设计,而是为了数据或是分析报告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财富而设计。这当然不能说是设计师的错,他/她们的职业甚至还有在商业-技术合谋的高速喷腾中泯没的风险。</p><cite> <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43141/> 《设计人类学:基本问题》 </a> </cite></blockquote></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数据的人.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游戏:异域镇魂曲</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09-1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在芬达味龙舌兰的夜里,我终于通关了《异域镇魂曲》。许多人说这是 CRPG 历史上,乃至电子游戏的巅峰之作,我觉得或许是有些夸大了。但这的确是一部好游戏,它可以让我在梦中流连忘返,幻想里都是法印城的景象。<p>《极乐迪斯科》是我第一次接触 CRPG,(那也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主创 robort 大力推荐《异域镇魂曲》(后称 PST 好了),于是我就来玩了。初次打开游戏,十分钟就被复古的界面劝退,再次打开已经是半年之后。但在我第二次的经历之中,游玩的体验逐渐由头痛变成入迷。当我真正去体验游戏之后,我感觉以前所接触过的游戏叙事是多么贫瘠:仅在序章的停尸房场景中,PST 就为数十个毫不起眼的僵尸 NPC 撰写了独一无二的背景故事。每具尸体的伤痕、质感都是与众不同的,你甚至可以拆掉尸体上的缝线、或是拿走碎裂的腿骨。在 PST 中,黑岛工作室用大量的文字构筑起了一个自洽的 DND 世界:在这里没有日出日落,有的仅是晦明变化的大气;世界的区域是如此独具特色,你可以与从机械境来的机器人探讨什么是法则,也可以询问混沌海的吉斯瑟雷人如何用意念来塑造物质。这是一个丰富的幻想世界,能容下许多的梦。<p>豆友说 PST 以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见长,我倒是悟性不够,没太留意。但游戏中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碰撞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绝对“正义”的屠悯党、重视体验的感知结社、追求自由的安娜其人、还有无法描述,无法定义的混乱党(其实还有其他思潮,不过不一一介绍了)。面对混乱党的传教士,你要问他们“如何加入我混乱党”?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会开始攻击你,而你就成为混乱党的一员了。在整个游戏流程中,我一直在绝对中立-混乱中立-混乱善良之间徘徊,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我选择的整蛊选项太多了。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设计,玩家可以通过对话中的选项,来让角色的作风更像玩家本人。一个在社会中善良、规矩的玩家,在游戏中大概率也会让主角变得守序善良。这就像是一种投射,而这种投射是正反馈的:你越选择这个方向的内容,这个方向的选项出现的越多,从而让角色更靠近你的意志。<p>RPG 是最让人着迷的游戏类型之一,因为 RPG 让玩家能体验到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不在钢铁的丛林,不在高速的现代社会之中。毛姆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 RPG 游戏就像是一座坚固的人防工程,防御住所有压力与焦虑的爆炸与辐射。我会说 PST 提供给了玩家一段丰富的体验,你在这里可以和太多人交流,以至于你会感到一种麻木,不知道谁是没有交流过的,不知道谁还可以说出更多有趣的话语。抛开时代与机能所限制的画面表现与战斗体验(当然也要删除那些反人类的古典关卡设计),我认为 PST 值得所有热爱 RPG 的玩家去体验,尽管是在 24 年后的今天。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游戏:我们在画面上见证了逼真,而且会越来越逼真的巨龙吐息、星河破碎;但,也有人在 1999 年的屏幕上,用棱角分明的建模与浩如烟海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异域的世界。<p>粗糙,而沙哑,但那是一个世界;而接下来的,是你的故事。</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游戏:异域镇魂曲.html</link>
</item>
<item>
<title>电影:奥本海默</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08-3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这是诺兰导演的新片,而诺兰一如既往地用了很有个人特色的非线性叙事,看着是有些复杂。不过看不懂其实也无所谓,我也不想分析情节。我向来是走马观马的——连花都不怎么看,光看马耳朵动了。这次我想重点记录体验,所以可能不会太剧透到没看的朋友(大概?不过如果你很担心的话还是不要继续看了,初见才是最惊喜的)。而且写得是一盘散沙,这可能比起文章更像是一个记录单,把各个段落想象成不同的条目吧。<p>体验是有很多变化的,甚至不仅仅关于影片本身:空调的温度、座椅的舒适程度、有没有小朋友大声喧哗、有没有人来回走动;甚至当天的心情、疲惫程度等等因素都会造成不一样的体验。不过,以上这些我就按下不表了,大概还都可以,我应该重点说一下影院的配置。这次我是在imax影院看的,由于拍摄时用的就是imax摄像机,所以我在这个屏幕上看应该是没有裁切的,主打一个原汁原味(刚刚看访谈说有画幅变化,可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注意到4:3的画幅出现过,可能我这没有吧)。<p>看奥本海默的科研往事,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想起以前通宵达旦看物理学史的时候,各路高手都在为了未知的领域而前进,太令人敬畏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物理学,能在影片中见到几个了解过的物理学家还挺开心的。但是我学的其实非常烂😭,可能我只是喜欢物理学文化(哦还有数学文化,但是我高数也很烂)。<p>震撼是不得不提的。绯红色的蘑菇云,在巨大的荧幕上升腾数十秒,直到镜头切换,图像还能在视网膜上留下绿色的残影。震撼,但或许也夹杂着一些无法形容的奇怪情感。恐惧?惋惜?无奈?悲伤?我不知道。<p>我能听清主角每一次的呼吸声,听见低频的嘀嗒声,并且还被音响震的哆嗦了一下(好吧我不太擅长应对这种突然的刺激)。声压推挤着影院内的空气,让座椅都一齐振动起来,仿佛荧幕中的炸弹真的袭击到了我的身上。身临其境有些夸张,但这无疑让人更能感受爆炸的威力。说电影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我很难把本体感觉刨除在体验之外。现代多媒体作品是要些新体验的。<p>有些内容,是沉重而压抑的,尽管先前已经了解过这段历史了,我还是有一种心塞的感觉。寂静,或者是轰动如雷鸣的声音,振动,铺天盖地的诘问。在复杂的局势中被投掷、被戏弄、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一股无力感从荧幕蔓延到我的身上,但却什么都做不到。奥本海默或许是这样经历的,而影片的还原程度只能用悲剧来形容。<p>这也是一部内心挣扎的影片。“枪械无罪,有错的是使用者”,在步枪的领域或许还能让人信服。但是一颗屠戮数万人的原子弹,真的能让发明者感到问心无愧吗?这是技术伦理、道德困境、进退两难、坐立不安。我能感受到奥本海默的挣扎与痛苦,这已经不单单是科学研究了。核弹太复杂了,即使到今天,我们还不能坦然接受,这是从未有过的毁灭性的力量。而奥本海默创造出了它。<p>看完影片的时候,我还在想原子弹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广岛长崎的两颗实战原子弹?如何看待死亡的数十万平民?(我不是在为日本军国政府申冤,如果你这么想你应该删掉我)如何看待军备竞赛?如何看待苏联的沙皇氢弹?如何看待古巴导弹危机?如何看待核威慑,甚至,如何看待我们研发的两弹?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无关枪式、内爆式、裂变反应这些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我们不该这么云淡风轻。这就是能够毁灭文明的力量,核弹让人支离破碎,字面上的挫骨扬灰,辐射尘更是让人七窍流血,终其一生无法逃脱。发射了,战略胜利了——不是这样的。断壁残垣,横尸遍野,许多建筑会倒塌,许多文化会被摧毁,许多人会死去。我一无所知,还没法得出自己的看法。不过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我们要如何看待作为武器的核弹。<p>以上,是我看这部片子的体验,有感受,有回忆,也有一些思考,尽管还不成熟。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如果有兴趣,不如挑一场最好的去看看吧。</section><section><h2>后记</h2><p>这是我最近的尝试,我不想再写那种充满分析和理论的鉴赏了(事实上我以前写的那些作为鉴赏来说也很垃圾)。幼稚而强行的理论建构,不如不写。不用去研究线索与情节与发展,甚至不需要记得所有细节,观后感应该更聚焦在我们这些个体,在观影中获得的体验。十分、十万分的电影不会更适合我,也不会更适合任何一个人,所有所谓的“经典”都是统计意义上的,而不在乎差异化的单个观众。有些体验是不需要分析的,研究普遍规律对我来说毫无用处,我只想记录自己的体验(你知道我最近在玩异域镇魂曲,里面有一个感应结社)。<p>我并不是否定电影理论,其实我都不懂电影理论。我只是相信我不需要这些东西来描述我的体验,我想把重点聚集在过程中我的情感与思考与回忆,而更少的谈及情节、人物、环境,或是各种影片的属性与内容。目前还不完善,我也在摸索阶段,希望这个想法能对你整理作品有些帮助。</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电影:奥本海默.html</link>
</item>
<item>
<title>第九十九次感冒</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3-05-30</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在剧烈地变化的京城的风里,我怕是又一次得上了感冒。或许是流感的创意,让我和许多人一起分享夏天的这份炎热,存到身体里慢慢品尝。在恍惚的翻来覆去的夜晚,我想起那些同样的,头昏脑热又四肢酸痛的日子。<p>我妈和我说,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甚至躺在床上用温热的嗓音说“黑板看不见”。我分不清这是我妈逗乐我的段子,还是确有其事;但的确有一点可信度——我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的确查出有远视,大概是真看不清黑板的。不过是真是假也没什么意义了,我只想感叹我竟然那么爱过学习。梦境里都在试图辨认黑板上的知识。<p>大概还是小学的时候,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游玩《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使用的是一个非常帅气(应该说是对小学生而言的,不过我现在还是觉得非常帅气)的角色,晋国的钟会。形容一下就是一个操纵飞剑的角色,可以类比吉尔伽美什,很符合我对魔改三国的想象。但是好像我玩的不是很明白,在打将星模式的时候一直打不过去,最后耻辱下线。然后我才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发烧了。其实我原本是说在家里写作业的,结果却在疯狂地打游戏,我大概率是要被批评的。但多亏了钟会,父母发现我在床上*痛苦*地躺着的时候,没有对仍在发热的电脑机箱做出一点评价。按理来说沉静的机箱这时候应该比我更加滚烫。<p>唉,其实我还就感冒这个话题写了一篇小学作文,我记得不太象是原创,然后被老师发现了痛骂一顿。太整蛊了。<p>时间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我有几次发烧的时候在家中看书,尽管是什么都看不进去,不过我妈看我百无聊赖的样子还是给我塞了几本用来翻阅。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梗图写,发烧的孩子通常会看着时钟,想象班里的同学们什么时候下课。我感触或许更加深刻,因为我家旁边就有一所高中,于是我就经常地听它们的下课铃,甚至还可以听着音乐做一个眼保健操(不,在学校我都不会做的)。<p>高一的时候,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带着发热的头脑打开了《赛博朋克酒保行动》,并且十分努力地通关了。朋友吐槽我:兄弟在学校上课,你却在家里打游戏。我不由得骄傲地挺起了胸膛。<p>下一次或许是高二,昏沉的我在车里看着被摩天大楼锯裂成锯齿状的天空,或许写出了第一首拙劣的,我还记得的诗。记得吗?反正我现在是想不起来了,不过我记得大概的结构,非常僵硬的呢。然后我就回到家里睡觉,一觉醒来发现夕阳斜照在我侧躺而伸展的手腕上。感觉非常奇妙,的悲伤。大概率是脑子烧糊涂了。<p>然后非常整蛊的一件事情是,同学们在电脑上恶作剧,然后开玩笑地说是身为电教委员的我干的。然后葛老(师 / 或者是本义?)表示我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我何德何能啊!不过我的同桌把我的搪瓷杯(我去,你怎么知道是我等了两个月现货的 Mr.Quin 周边)摔坏了,我非常愤怒😡😡<p>再记不清了,或者高三还有一次,让我见证了顶级的行政效率震撼。病愈之后,我两天回了三次学校,然而一次都没进去。喜提模考缺勤捏🥴不过这种不利于团结的事情还是不要说了。<p>很神奇,我连遥远的童年的经理都记得一清二楚,但短短几个月以前的大一上学期我却没有一点印象了。一次吗?或许是两次?在暑假的那一次过后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可能这是我没有生病的好兆头,或者是单调生活的佐证,无所谓的吧。或者是该吃点药了,吃点铝板里抠出来的,美好的蓝色药丸。</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第九十九次感冒.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洗衣随想</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3-04-1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正在整理衣柜的我听到桌子上传来不熟悉的音乐,我一开始觉得是从我的耳机里传出来的,思索了几秒才发现是我的闹钟响了。闹钟是我走出洗衣房的同时,用小爱同学订的,用来提醒我到点去取衣服。想着拿个衣服应该不需要太久,于是我什么都没有带地——甚至连眼镜都没有——走出了宿舍。<p>走到洗衣房,我发现洗衣机上的数字显示还有九分钟,可能是闹钟的时间设错了。于是我在想如何度过这漫长的九分钟,在我已经习惯于在等待时玩手机,同时我现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在门外回头望向密集的洗衣机阵列,我想起了一些事情。(同时沙河盘旋的牛粪味道在尽可能干扰我的回忆)<p>我想起高三的洗衣房里那些总是故障的洗衣机。要么是不出水,要么是不通电,要么是抖得太厉害停不下来,总之基本没有好用的时候。不过我还是觉得在红岭的洗衣体验要比北邮的好上不少,至少我不会天天从洗衣机里掏出别人的袜子。是的,在这里开洗衣机的体验就像是开宝箱,你不知道会爆出什么战利品来。有时你可以从透明的洗衣机门,看到里面有几双袜子,那就可以避开这台;有时候你满怀欣喜地把衣服全部掏出来,却发现在洗衣机最幽暗深邃的角落里,有几条皱巴巴的内裤,这时候往往很为难。是把拿出来的衣服塞进去,还是想办法把剩下的也一齐拿出来?不过我往往两个都不选,我会把已经拿出来的部分放进他的桶里,留着开放的洗衣机门,去再找一台干净一点的。我不得不说同学们的卫生习惯有点令人堪忧,相比之下红岭学生的素质还是好上一点的。但在红岭偶尔也会遇到这种事情,不过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案:如果从洗衣机里发现了袜子内裤这类东西,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从窗户丢出去,丢在一个难以到达,也不会砸到行人的地方。我不知道如何描述,总之是宿舍楼外墙上的一个小平台。仔细想想这种行为的素质也不是很好,不过非常解气。<p>说回那几台故障的洗衣机,我在高三的时候为它们写了一首小诗,在所有人都走光的晚自习后,用班里的打印机打印了出来,然后偷偷地贴到了洗衣房的门后,不知道现在还在吗。可能有人发现那首诗的时候会笑上一下,也可能诗已经被那个宿管收拾掉了。庭院正中是疯子的王——我忘记了,大概我当时在听 King Crimson 吧。大概率是在听的,我记得我那时候和朋友聊过红王的封面。<p>这首诗我记得,是用手机写的。那一部京瓷 501kc,是我高二的时候买的,大概在井冈山之旅的前几天,我没记错的话搭载的应该是安卓4.4的系统,陪伴了我大半的高中生活,后面用的下键都失灵了。我在上面装了贴吧和网易云之类的,好像还有 QQ,不过后来就用不了了。高三我经常在上英语课的时候,用它看贴吧,在五月份的时候看的尤其多。有时候我会把写好的诗句输进去,用短信发给朋友。你知道吗,京瓷的短信标准一条只能发50个字,我往往要把一首诗拆成两半才能发出去。我当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要先发一再发二,还是先二再一?究竟是让接收人根据时间判断先后,还是按照阅读顺序从上往下读?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出现在很多地方,比如说推特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后发的内容会排序在上面。属实是一个千古难题。<p>但在输入手机之前,我是怎么写的呢?我觉得应该是我在好几个语文课与晚自习完成的。一般我记得语文课我会在看书,或者查字典,写《玉朋克》的时候我快要把王字旁的字翻完了;然后晚自习就抄完语文英语开始写诗——数学可能没怎么写,化学生物应该是糊过去的,不过物理我应该是认真写了。然后就,嗯,《洗衣机器群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取了个这个名字,我还记得有个朋友说“机器”这两字有那味了,不过我感觉我只是为了凑个偶数。<p>我感觉高三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或许比我现在的生活还要有意思一点。那时我会热情地创作、读书、看漫画、打游戏。现在我好像什么都没啥兴趣,或者只是我太自由,无从下手。我有时候想起高三晚自习结束的瞬间,同桌起身道别,前桌还在奋笔疾书,我在手机里修改 txt 文件名。<p>等所有人都走了,然后去用那台打印机。</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洗衣随想.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展览:吉格尔,空山基。</title>
<category>experience</category>
<pubDate>2023-03-0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h2>零、前奏</h2><p>昨日去看了吉格尔与空山基的双人展。不过累了,今天才想起写观感。<p>事情总是这么巧,前几天我玩原子之心想到了空山基[1],又想着周三有空去看个展览好了,一查就是一个空山基,细看还有个叫吉格尔的。本来想着什么吉格尔吉格斯的,真不熟,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异形系列的设计师,这下有眼不识泰山了。但是说实话和异形已经不太熟了(这就是你认不出人名字的理由吗),最多是看见能认出来,讲了什么完全记不起来了,于是我当机立断找了一套异形电影全集。想着熬夜补补课,一看课表第二天早八,直接昏迷。最后决定周三出门前看一部异形一,本来挺困的,是越看越精神。我还挺喜欢的,中间有个反转我人都傻了,该说确实是科幻恐怖片。<p>看完异形我就出门了,还差点忘拿手机。路上我在听空中铁匠[2]的 Just push play。这是我查空山基资料的时候发现的,空山基为空铁设计了这张专辑的封面,封面上是玛丽莲梦露的(经典?著名?)捂裙姿势,不过把梦露换成了机器女郎,在摇滚封面最佳设计里应该可以排得上号[3]。不怎么听空铁,感觉这张挺流行的风格,给我一种每首歌都像电影插曲的错觉,没有很硬。**交通体验不是很好,我只能说帝都交通网络有待加强建设。** 总之一番波折之后我终于到了。<p>整理好在漫长的路途中奔波得早已劳累,甚至有些躁郁的心情,来到了 798 艺术园区。名声响彻,这似乎被塑造成一个文青经常光顾的地方,加上老师也在课上提过这个艺术园,我对这个园区还是有一点好奇的。横幅挂在高处,写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当头就给我一金箍棒,不过挺有趣的。涂鸦随处可见,尤其是我走入的那条街(大概叫什么陶瓷二街),密不透光的封顶和整整一墙的涂鸦让道路变成了一种类似隧道的地方。复行,豁然开朗——其实只完成了一半,我没看见我展厅在哪。我就按照地图方向走,终于在一扇光秃秃的玻璃门前面看见一个展览的立式海报,如果不是在一个艺术园里,我会以为是被人遗弃在这里的,好吧我的意思其实是**垃圾**。抬头低头,俯仰之间我也没有看到什么招牌之类的东西,玻璃门里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像是那种街边看到的招租店铺。不过我还是走进去了,真是什么奇怪地方我也不尴尬,毕竟我都来看这种外星粘液怪物和日本色情机器人了,没想到走进去拐角竟然真的是展厅。感觉下次海报贴玻璃门上可能好一点。</section><section><h2>一、G & S</h2><p>很长的前奏,是吧。我把二维码和学生证递给前台(说实话我不知道那个姐姐为什么要翻到最后面看那个铁路优惠证明),又接过门票。票上印着展览的 logo,或者是什么标识图形。这其实表现了两位艺术家的风格差异:吉格尔的 G 是衬线体风格,上面覆盖的金属条纹让优雅的字母变得厚重起来。整体的反光也十分克制,哑光般的材质显得比较暗淡。而空山基的 S 是更现代的风格,从上到下等宽,流畅而又丝滑,圆润边缘的高光过渡柔和,仿佛金属表面由 10000 目砂纸细细打磨抛光而成,比起吉格尔的 G 是明亮许多。同为金属文字,两个字母却给人截然不同的质感,正像海报上机械姬与异形的对视,我喜欢这个设计。<p>展览的名字叫做“未来迫近”,让我想起了刘慈欣写的“**未来如盛夏大雨扑面而来**”[1]。不过我感觉这个名字没有那么合适,两位给我的印象,其实都没有那么关注未来、发展、进步这些事情,谈不上所谓“对未来的畅想”;而且,异形真变成地球的未来的话,我现在可以收拾收拾紫砂了(建议大家也准备一下)。不过这个展确实可以说是一个科幻展览,退一万步也是有关科技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超现实主义展览。但是,不是所有科幻作品(或者说超现实作品)都是关于未来的。不觉得很酷吗,很符合主办方对科幻文化的刻板印象。导言上还扯了一堆什么蚁穴零和博弈的概念就不说了,纯纯文案糊弄甲方写的。<p>不过导言里提到生命与技术,确实给了我启发。二人的风格可以描述为生物和机械的融合,这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甚至在读导言之前,我也只在海报上看到了二者的冲突与对抗,没想到其中的共同点。**我会说吉格尔创作的是“机械般的生物”,异形有强大的适应与战斗能力,不受情感与道德约束,让它们成为了机械一般奉行自然法则的生命:生存、生育、生长。而空山基创作的是“生物般的机械”,用坚硬冰冷的钢铁塑成人的形象,让其带有人的美学特征,妩媚诱惑,优雅娉婷,简称用金属造性感美女**(真下头!)。<p>二人的风格,一个是暗黑美学,一个是金属美学[2],像是一棵树上的两枝,一齐出发,相异而行。</section><section><h2>二、空山基 Hajime Sorayama</h2><p>查了票,便首先进到空山基展厅了。里面挂着几幅画,让人先熟悉一下空山基的风格。我其实对喷枪[1]创作的作品不是很熟悉,在我印象里绘画工具还是那几种,此行是给我长了见识了。<p>在看画的时候,有游客说出了我的心声:“怎么这墙壁是纸板啊”。空山基的展厅,我觉得吧,墙壁应该用金属喷漆,或者是贴一层膜;就算要用贴图,也不应该是这种便宜科幻电影中会出现的,飞船舱室的梯台形突出,莫名其妙。这个不知所谓的纸板墙壁对沉浸感的破坏很严重,**鲜花总之没有插在花盆里。** 我很迷惑既然平面设计师都请了,为什么不顺便再找点大师设计一下空间,进门第一印象还不错,一进展室就拉跨。这,就是包装设计![2]<h3>#0x01.</h3><p>你注视着机械姬的时候,机械姬也在注视着你。<p>我不是说它引发了什么生命的哲学思考,而是金属表面一直反射着你的像。整个雕塑变成了一面镜子[1],你可以在上面看到无数个[2]自己的镜像,当然大多都是变形的,这让我拍照的时候感到很头疼。<p>不过其实我还是要讲点(闲得慌的)哲学思考。机械姬镜面反射的金属表面,给人带来了一种奇妙的观感。它固然是没有生命的,不过一个人形的巨物在你的面前,让人的确感到了什么。外部世界的图像,在它光滑的表面不断浮现,你在观赏它的时候未免会看到自己的模样,尤其是移动的时候,你会看见无数个小小的你一同移动,目光不可能不被吸引。**机械姬把世界占为己有,变成一张二维的图像覆盖在自己的身上。**<p>如果它不在这样一个展室里,而是在东京高楼迭起的城区,在大兴安岭繁密的松林,在万里雪飘的南极洲大陆,在东非奔腾的野马旁边,它都会复制所见的色彩斑斓、浮生百态、一切景象——甚至在这个小小的蓝色星球之外,当它远离我们小小的恒星,路过旅行者一号和沉默的冥王星,成为一个宇宙的游客的时候。《全频带阻塞干扰》里写,水星上的水银湖看着浩瀚的太空[3];机械姬会比那小小的湖泊看得更远更多,它一定会浮现起整片银河,让星辰在手掌之间闪烁。<p>就是这样,这种玩弄光线的作品会与所处的空间紧紧联系起来,比其他的作品联系得更紧。小心点,走入房间你就会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不过它并不知道自己捕获了你,它怎么会知道呢。《仿梦羊》[4]里有一个现在看已经很老土的写作技巧,不过现在我还是想用一次:<p>**不知道,她怎么会知道呢。**<h3>#0x02.</h3><p>空山基的展馆给我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很好——当然老爷子是没有一点责任的——场里打卡拍照的人比作品都多,我走个路挡人照相还得被白眼一下。不过哥们姐们,你们站在雕像前摆姿势摆五分钟还拍不出来就有点过分了吧。更有甚者,我意思是两个酷哥,两人互相拍照,拍完之后大呼“任务完成,下班!”,酣畅淋漓,我不禁要感慨一声活得真快活。直接一点就是:纯纯脑瘫,差不多得了。自己审美乘智商算个平方都比不上场内任何一个作品,跑展厅里狐假虎威装什么 B 呢,感觉不如出去过文化生活,别来影响游客心情。<p>不过在观众里,我见到有一位阿姨,自始至终都很沉静地欣赏作品。我一开始以为年长一辈的人不太会喜欢这种文化(刻板印象,不要学),但是我仔细想了一下,空山基已经 76 了,吉格尔如果还健在的话都 83 了,**这个展馆里个性又前卫的艺术,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我们现在以为什么特新潮的东西,像是 2001 太空漫游,都已经是 50 年前的作品了;甚至像《泉》[1]这种现在都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作品,谁能想到是一战前后的艺术,距今已经 100 多年?<p>我还记得交互设计课上老师说,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界,需要二十年。那么一种艺术风格,从产生到被接受需要多少年?一个思想,从提出到实践又需要多少年?梵高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了,后人说他留下漫天的星;一个被排挤被拒绝的身无分文的画家,身后的作品却拍出亿万高价,这认同迟到的未免太久了。**盖棺定论、是非留待后人说、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让子弹飞一会;所以就穷而后工,工了再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马克思主义也曾是一个先进先锋的思想,在中国的普及也是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的。我们这些普罗大众[2]始终要晚上先行者们几步,甚至是几十几百步。先驱们经常被自己的时代遗忘,这是历史的遗憾。再过多少年,孩子们才会对历史课本上的先锋派绘画不屑一顾,开始痛恨语文课上老土的的实验文学课文?<p>不过我还是要自我安慰地说(尽管我没资格操伟人的心),先驱们虽然没有引发惊世的大爆炸,但他们却留下了一粒未来的种子,待到这个种子成长,文明的历史会被缓慢地推动。冲浪者是不能带动巨轮的,但绑在腰间的纤绳却可以给大船一个小小的分力,微微改变运动的方向。力学和扰动的混沌理论,很神奇吧。或许这就是亚文化变成主流文化的过程,漫长而又艰辛,不过确实在前进着。[3]</section><section><h2>三、吉格尔 H. R. Giger</h2><p>说到吉格尔当然不得不提异形,作为电影存在的《异形》系列,以及我们一般称为“异形”的外星生物。于是一进门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个趴着的异形——让我们换一个词,俯身呈攻击预备状态的异形。<p>其实我更期待一个直立的,双臂展开的——最好口器也是打开的——异形,感觉那样的异形会更震撼一点。在我面前的这个,更像是一个标本,而非生命(虽然它本来就不是),感觉缺少了一点张力。其实这个异形的雕像感觉还是,比较一般,可能是没谈到更好的作品,所以就不多说这个了,看点别的有意思的。<p>吉格尔的展馆里其实有不少有趣的画。像是一张关于准备发射的左轮手枪的画,只不过画中的子弹是一个个小型的机器人(或者是生物?无所谓了)。可能这幅画表达了工业文明里人的原子化现象,与对机械的被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可能有,不过我随便写的。我单纯地喜欢这个画面,感觉挺有趣的。<p>此外其实还有一些画里都是比较抽象的色块,给人的感觉就是阴暗又潮湿,我从里面看到了一些主题,但是实在无法和具体的器官、或者部位对应起来。可能是我的造诣不够,或者也就是吉格尔故意模糊了元素,让所有的器官混合起来,成为一个抽象的色块。这让我想起一个想法:**将一类事物进行“平均”,得到的事物可能是一个不存在于此世的伪物,正如均值可能并不对应着任何一个存在的值。或许吉格尔在这里的做法就是将器官与部位进行平均,让人无法辨认出具体的特征,但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器官,或者是差不多的物体。**<h3>#0x01.</h3><p>可以看出吉格尔钟情于埃及文化,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对异域风情的痴迷。他做了一个金属的容器,光泽诱人,质感温润却又坚硬,明显的未来造物,浓浓一股科幻风——但是上面的花纹一眼就是古埃及风格的。一个未来味道的罐子,却来自一个覆灭已久的古代帝国,反差,却迷人。一段史诗从容器里喷涌而出:<p>**埃及没有衰落,埃及从未衰落过。** 百万的埃及步兵挥舞着赫梯弯刀[1],跨过奔腾的尼罗河,踏平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随后吞并了整个亚欧大陆。熔炉在不断地流出纯净的铁,矿井在车水马龙的输送车后面变得干瘪。埃及帝国成为了金黄的,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将船只送往整个地球;狮身人面像下,是飞旋滚烫的蒸汽机群;世界开始说埃及的语言,埃及的象形文字从石板上走到孩子的教室里。再往后,机身上涂着金黄的太阳的飞机,在钢筋混凝土的金字塔上掠过,引得移民来的各色人种抬头仰望;正午之时,巨大的计算机驱动着阴极射线管在屏幕上绘出埃及的字样;火箭飞进宇宙了,宇航员踏上月球表面,插上透特神的旗帜。再往后,地球已经是金色的地球,舰队就开始向外进发。**一个崇拜太阳的文明终于远离了太阳系的怀抱,向着宇宙里更多更耀眼的太阳……** [2]<p>这是吉格尔从另一个世界线带回给我们的礼物,在那里,埃及的太阳永远闪耀。无论如何,这件作品已经让我想起很多,想到很多,我很喜欢。<p>吉格尔还做了另一件埃及风格的作品,一尊更加埃及的雕像。带着巨大头饰的女王,高傲地站立着,两条腿却逐渐连成一条。这个雕像已经足够具有风格,读了介绍后仍然让我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麦克风支架。吉格尔受委托,为 Korn 乐队设计一个麦克风支架,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夸张到极致(也是拉风到极致!)的舞台设备。我先前没有听过这个乐队,于是就去看了一些他们的演出录像。其实听了之后感觉还不错,介绍里说他们是一个新金属乐队,我之前没想到金属还能和说唱结合(真不懂说唱金属),一听发现主唱是在用黑嗓说唱,肃然起敬了。本身玩的就重,当特写放在吉格尔为他们制作的那个支架上时,嘶吼和失真吉他在场内扩散,你会觉得:太合适了,吉格尔的风格就是要配重的。<p>不过据我推测吉格尔应该不止造了一个,一方面是我在展里看到的和他们录像里的不太一样;另一方面是,肯定哪一天乐队玩大了就把支架砸了。吉格尔或许没想到过这辈子造雕像还要考虑工学问题,当然也可能主唱比较爱惜设备,保持理智 **(感觉差点意思)** 。也挺不错的,看个展还能多认识一个好乐队。[3]<h3>#0x02.</h3><p>在同一间房间里,吉格尔还做了一个王座。<p>头骨王座其实不是什么新鲜创意,用头骨来隐喻死亡与暴力实在是太直接不过了[1]。那么不满足于流俗的吉格尔会如何来表现一个残酷的王座呢?我试图寻找答案,却只在正面看到了几颗堆叠的头骨,与一个类似盆骨的结构(孩子不懂人体结构,说着玩的)。虽说其实也还行的,但我感觉总还是差了一点味道。有点,太普通了?我转了半圈之后也没看出什么别的东西来,说实话有一点失望,转念一想,可能这不过是吉格尔的一个练手作罢了,没什么惊世骇俗的创意也正常。<p>但是我估计了一下椅子与墙壁的距离,我觉得我可以钻进去看一看,说不定背后会有什么。然后我进去抬头一看,一条脊椎连着头骨从王座顶端垂下,上面还插着细细的管道,事情有趣了一点。可能是碍于焦距——你懂的,人体搭载的双筒摄像头,不太适合这么狭窄的距离——我终于发现这张椅子的椅面是什么,退出来,我看着正面之前以为是装饰凸起的横条,感觉这作品简直神了。**我在那个狭窄的缝隙里见到的是一个展开的胸腔,原本用来保护肺部的条条肋骨,弯曲暴露在身后,形成一副暴虐的画面。** 所以说整张椅面应该是由生物的躯干(骨肉皮)构成的,我不得不折服于吉格尔的想象力,当然还有表现力。不过其实这个创意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我曾经在贴吧上看到一张 CG 绘画,画中的人将胸腔展开得巨大,成一副翅膀的样子(其实更像个蝠鲼),血液从雪白的肋骨中滴落,却让画面显得更加神圣[2]。<p>我认为这个作品很好地表现了吉格尔的暗黑美学(在这里我更愿意叫它残酷美学),但是,正如我对这个作品的观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雕塑的摆放位置实在太差劲了。**如果能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四角消失在黑暗之中,唯有一束聚光灯打在房间正中的,整张黑色的王座之上,那会是一个完美的场景。观众从入口进入,起初只能看到正面,大概获得一个暗黑的印象之后,再在空旷的房间里绕上小半圈,终于看到背后更加残酷的元素,才能真的触摸到吉格尔的黑暗而又深邃的幻想。**<p>说起来,有哪个展馆会把一座雕像放在角落里的?是雅典娜是纸片人,还是大卫没长屁股?不是所有凳子都要放在墙边,你去宜家甚至还能看看椅子背面。一个三维的作品,展方却妨碍观众三维地观察;360 度的审美体验,花钱买票的观众却只能得到 270 度,甚至更少。主办方的态度,嗯。</section><section><h2>四、G & S (Ⅱ)</h2><p>观完展的我会想,二者都是**美**的。异形是电影中“完美的有机体”,而空山基用机械来表现人体美感的作品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与此同时,二者也常常是不被接受的美,会有人说怪物只是怪物,黏糊丑陋,怎么会是美的呢?也存在一些激烈的对于空山基的批评:离经叛道——像极了民国时期的大众第一次见到西方的裸体绘画。需要承认,二者都脱离了主流的美学风格,所以褒贬不一。可以说二者的作品都是比较挑人的,不过我有幸,刚好喜欢这些奇怪的东西。<p>我觉得让空山基和吉格尔一起拼展的想法是极妙的,尽管主办方在一些地方上总让我 感觉有点别扭,或者是**非常**别扭,但我还是要佩服这种从二者之中寻到关联的能力。这个展览让我想到了一些别的事情:两个作者之间的关联究竟可以大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这像是一种共时性的巧合[1],让我想起以前在科学史里见到的那些“分别独自得出结论”的科学家,甚至他们能共享诺贝尔奖。**二人大体上可以算是一个时代的人,或许在吉格尔与空山基的作品背后,是战后工业、环境污染、太空探索之类的诸多因素在影响他们,毕竟“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这是很有趣的话题,或许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所有人都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万有联系!)。<p>尽管我说他们有联系,但二者的风格可以说是反差巨大的。让我们用他们喜欢的金属来做比喻:**一边是棕褐色的锈迹斑斑的遍布划痕与凹陷的边缘破碎的流淌着锈水的带有防滑纹的工业铁板;而另一侧,则是一面电镀了多层性质稳定的金属亮面,打磨抛光至完全的镜面反射,再覆上纳米薄膜的永远光滑的合金,厚薄均匀,完美无瑕[2]。** 这就是吉格尔与空山基带给我的印象。<p>遗憾的是,这场展览让金属们孤立开来。主办方如果想要进一步地凸显两位艺术家的风格碰撞,完全可以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个展室内,我能想象到那个场景:**机械的公主于空中翩跹,昂首前倾,优雅而又高贵,不屑地看着丑陋的造物;另一侧的异星生物低伏竖尾,腐蚀性的粘液从多层的口器之间粘连滴落,随时要对眼前钛与金钢的机器人发动攻击。** 这会是一副野蛮与优美强烈对比的画面——这是工业时代的天堂与地狱。<p>可惜,吉格尔前些年去世了,但他留给了电影、游戏、动画诸多领域太多的遗产。年初那《蔑视》的话题性,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受吉格尔影响颇深的美术风格。空山基老爷子还健在,不过听电台了解到身体似乎也不是太好,祝愿老爷子能长长久久的。<p>文已至此,似乎没什么写的了。如果有朋友看了我的文章了解到两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我会很开心的。真希望下回展览里都是真心热爱他们作品的人,一同欣赏异形尾尖的弧度与机械姬关节的连接,在雕像和画作里,看到流线、尖刺、反光、脏污,许多事物——看到工业,看到人,看到机械,看到生命。</section><section><h2>五、后记</h2><p>没想到写了这么多,对于一篇万字的文章,写一份后记也不过分吧?<p>本文使用 Obsidian 进行写作,使用了最近更新的白板模式进行基础写作,后用文档进行整理与修改。文章使用 Obsidian 的社区插件 obsius 进行发布。<p>我没想过我能写这么长的文章,课程论文不过一千五百,以前自己一时兴起写的游戏研究也就两千字,感觉是非常长了。这篇文章使用的是卡片写作法,宗旨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要有组织文章的负担(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让文章变得那么散)。当我写完一段后,一看 800 字,仔细一看是那**一张卡片**就 800 字,感觉有点不对劲了。我以为高中之后我的写作能力就随着我的写作频率一起下降了,但是看来还没有,还是挺欣慰的。<p>其实这个注释,是用 MD 的代码块语法写的,算是歪门邪道。我思考了很久如何在文中插入注释。我读书的时候特别讨厌章后注释,为了补全那么一点点的信息,我要翻过整个章节(甚至有的还是在书的最后面)才能找到注释,这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页内注释,在侧面的又优于在底部的[1]。<p>但其实在这篇文章里不太好实现。电子文本是流动的文本,不像印刷文本有着固定的边界[2],电子文本往往为了适配各种设备,排版会发生巨大变化。我找不到一页的底边:既没有“页”,也没有“底边”。不过其实还是因为我使用的是 Markdown,所以我无法用排版,把注释放在底部或者侧面。所以考虑过后,我打算把注释放在小节的最后。其实这算是我最讨厌的章后注释了,但是考虑到小节的文字量,插入其中可能反而会打断阅读。当然,我目前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应该是,鼠标移上可以看到注释,这样子既不会占用太多空间,也方便读者查找(但其实是不是太多了也妨碍阅读?或者说两句话一个注释本来就不好)。可惜 MD 无法实现这个功能,毕竟还是轻量级的语言,交互方面也比较简单。我也尝试过用 MD 的脚注语法,但是脚注在 obsius 上无法实现,因此作罢。<p>我的想法往往很多,很乱,这让我在写作的时候属实纠结了许久,跳跃性太强了。也是因为文章太过于散,我没有选择通过加上承启段来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让文章变成传统意义上的散文;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似书籍的组织模式,刚好能满足我破碎的连续性。但是还是有一点问题,就是文章有的地方是比较连续的,有的地方却散落一地,这是因为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用卡片写作法,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我都是用传统的线性写作的方式完成的[3]。**这就让文章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有点奇怪的东西。** 我争取下回吸取教训,改进一下。<p>关于 obsius,我还有些想说的。这个发布平台确实做到了它宣传的,足够轻量、快捷,但是同时问题也不少。比如你想在客户端重新发布链接,企图删除再重发是不行的,或许是因为网络的延迟,或许是因为插件的 bug,总之你需要把文档复制一份,然后用副本进行发布。**体验其实并不是特别好,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社区插件,一个免费的服务,同时对比 Obsidian 官方夸张的发布订阅价格,我仍然会推荐这个插件。** 只不过,以后我可能更想把文章发布在一个个人的网站上,当然这个计划只能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学习的准备的还是很多的。<p>文以至此(第二回了),我确实是没什么好说的了。我要感谢你能看完我混乱破碎的文字,虽然确实有点长。**那么祝福你今天快乐,下次见!**</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experience/展览:吉格尔,空山基。.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探豆瓣书店</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3-02-25</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今天和令玄去逛了四个书店,到最后只有我买了一本访谈集。没办法,不是看不懂就是买不起,最后到的地方纯纯一个景观,书店经济这块是玩明白了。剩下三家我都挺喜欢的,不过还是那间“豆瓣书店”我更感兴趣一点。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时,我以为是豆瓣网的线下书店,不过真正到店里了我感觉二者的气质不太一样(虽说我只在话语中见过十年前的豆瓣,不过我指的是现在的),可能只是一个名字的巧合。书店的气质很沉静,空气中低低流动着慢悠悠的爵士乐,店员和顾客都自顾自地看书,只有很少的情况店员会抬起头来,负责收银,或是提醒入门的顾客带上口罩:如果顾客轻轻地来,那么得到的就是轻声的提醒;若是来者喧嚷嬉笑地走进书店,店员的声调也会提高一些。<p>店里贴着的告示写“塑封可拆,不买无妨”,但我还是犹豫了许久才拿下那本被包裹得紧密的《吉米·佩奇谈话录》。如果我拆开不买,下一个人来到这里会不会少了一份惊喜的感觉?不过看了看旁边的鲍勃迪伦传(被拆开了),我还是撕开了塑封。读了一页序言我就觉得这书应该会挺有趣的(“骑玻璃飞艇?那是什么?”——一个摇滚乐评人),于是再读了几页之后我起身去收银台结账。<p>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竟然打了六折,出了门我才想起,之前查到这个书店好像折扣力度很大,我承认我的捡漏心理有点让我想再买几本了,不过我模糊地想起我好像从家里寄了十几本没读的书过来,还是理智的放弃了。令玄倒是没有买到想要的书,我怂恿他:“来都来了,这么便宜不拿一本走?”他转身向书店走几步,又退了回来:“你说得对,但是我几十本专业书还没读呢。”看来学社会学的压力确实不小。<p>走之前我看了看书店门口架起的高高的脚手架,工业的绿色的幕布无力地挂在上面,大概是这一片的外墙在施工,这不像我之前看到的典雅的书店照片,尤其是招牌也从墙上移入了店内,似乎一副残破衰败的样子。但是“豆瓣书店”四个大字透过玻璃,和飘落的灰尘相望的样子,就像一本书,一个书店,一位识文解意的爱书人,在与尘世隔离。</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探豆瓣书店.html</link>
</item>
<item>
<title>全自动情感爆发</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2-11-14</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不要让大数据与文案技巧掌握了你的感动。<p>在这个时代,似乎各种短小而又快节奏的搞笑视频是真正的流量密码,有人说这是一场无意义的娱乐至死的浪潮。我并不恐惧,偶尔开怀大笑有益身体健康,奥利安费绝绝子,我需要这样的虚无主义狂欢。<p>但我偶然发现,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视频作者开始注意到了笑与欢愉是不持久的,泪与感动才是。从励志演讲,到人生故事,一个能让人落泪的视频,播放量总是不会少,点赞与投币紧跟其后(是的我用b站比较多)。而我的习惯是避开这样的视频,励志不需要我。<p>但我今天先是刷到了一个有关第三世界国家电子竞技的视频,看完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又刷到了一个有关苏联解体的记录,两眼潸然;然后刷到了一个动漫的剪辑,又是准备开闸放水,我突然意识到一点事情。我在一天之内可以被感动到落泪整整三次,即使我说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泪点不是很高,这未免也太夸张了。事情不太对劲,我的情感中枢和泪腺完全被拿捏了。<p>我在一瞬间意识到奶头乐的理论也许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我体会到了现代媒体的强大威力,我真怕了。我的情感可以被推荐算法和文案技巧完全控制,之前是笑,这次是泪,下一次会是什么?泪水,究竟是压抑许久的情感释放,还是信息过载与媒体技巧诱导的决堤?究竟我是受真情实感的文字与影像所触动,还是被高度模块化、流水线式生产的信息所煽动,像一条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做出条件反射?<p>所以我开始反思。即使我平日里刻意地不让自己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大数据还是控制了我,不是从我严防死守的认知领域,而是从我不堪一击的情感。不觉得很酷吗?很符合赛博朋克作家对2022的想象。这是令我比较恐惧的,在你感动地找纸巾的时候,你的精神或许就卸下了防备,不去思考言语的错或是对。现在想起来,如果我不是先见到那些批判性的言论的话,我可能会被二舅狠狠地破防,而不是思考什么苦难。<p>我想起读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写着就是图片中的这一句话:”批评文艺,万不能以眼泪的多少来定是非。”情感是可以被欺骗的,并且欺骗情感的同时也可以顺便地摧毁理性。放在那个语境,是说让人哭的不一定就是好作品;而放在今天的互联网的语境,可能就是说:让人哭不见得是合理而又正确的,或是表述的事件,或是表达的方式,或是被感动的这个行为本身。<p>可能是时候变得麻木一点了,在控制论还没有席卷的现在。毕竟有人专门控制感性的人,或者说这些人的情感,而我还是想尽可能地拿回自己的主动权,至少在束手无策之前。</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全自动情感爆发.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拾银杏</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2-10-27</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我拾起一片银杏的叶,捎带回宿舍里面。用清水洗去表面的浮尘,放在书架上等着自然风干。捻起它长长的叶柄,肆意地转动几圈。那是纯粹的秋日的黄,没有一点绿色,大概是行将就木了,不过它好像原来就是来自木头的。<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死了?”我问它。<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说话!”<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灵长类,别这么对我说话。我们是孑遗生物,是中生代的活化石,见证过比你们这些直立猿更久远的时光,并且要在你们灭绝之后继续存活。”<p>它终于用一种树一般的声音回答了我,勉强听得出是人类的语言。<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可惜你的银杏不是千古的物种本身,而你也算不上一个个体。你充其量只算是一个器官,更或者只是植物器官的一个组成单元。你的归属感与荣耀不是摆资历的理由,何况你还被抓在我的手上。”<p>我又转了转手里的黄叶,但却迟迟等不到它回答我。我这才意识到它可能是晕了,不过在我停下来许久后,才听见它颤抖的声音传入我的脑中,大概是缓过劲了。<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或许你贫瘠的思维没有意识到,你也不过是一个更伟大的有机体的一部分。正如我对于我的树。”<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好一个盖亚假说,不过你只不过是想反抗我。而我今天要把你做成书签,或者我会专门买一本盖亚,把你夹在你喜欢的学说里面。”<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你想把叶的尸体埋在竹子、乔木与棉花的乱葬岗里面吗?你们绞肉机一般的造纸术令我作呕。我只有一个请求,再别打扰我的安眠,让我和我的植物伙伴们好好地睡一觉,我不想再见到任何一个动物。”<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不会的,我拿你是来当书签的,那我肯定会经常剖开你的墓,给你迁迁坟。”<p>叶上的水已经干了。我随手抽开一本,好像是关于物理的书,把它丢在了对称性的章节里面。尽管我还没有开始读这本书。<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tyle: italic;">“去你——”<p>书合上了。</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拾银杏.html</link>
</item>
<item>
<title>所有的蓝色药丸</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2-10-21</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从铝箔板里我再扣不出一颗胶囊了,空空如也。那么一下倾倒出十几粒药片的时候,我会把它们一粒一粒地放回书架的药瓶里吗?还是就这样地一口下去,囫囵吞药?不过我还是把它们规矩地塞,或者是丢了进去,或者,其实没有丢进去,而是掉到桌上打着慢慢的转。总之,我只吃五粒,遵循医嘱,而不是说明书模糊的字。这是耳听为实了,如果我当时没有在做一个长久的梦的话。<p>杯子里留着一股维生素c的味道,橘子的味道,尽管是完全合成的柑橘味,也能给人带来亲切的感觉,虚伪得很自然。水已经在深秋的深夜冻得凉了,水壶里也没剩下多少热水,而遥远的饮水机依旧遥远,不会为我移动半米。想起今天其中一台机子好像是出了故障,我看见胶带绑住了它插卡的嘴,这样或许就不会感染病毒,当然也说不了话。<p>我干脆用冷水服药好了。先用右手,还是先用左手?无所谓的,这里不用转换坐标系。于是我把药片放到嘴里,用一口凉水送服。吃药其实挺无聊的,特别当这药没有副作用,或者什么别的特别之处的时候。<p>不过我看见手上好像粘了一点绿色,大概是药品掉色了。绿色温和,自然,或许还有健康的隐喻,这是色彩心理学告诉我的。不过我只感觉有点想笑,可能也不好笑,不太清楚。用手使劲蹭了蹭,一点没有减淡,或许廉价色素是比墨水还渴望进入细胞间隙的吧。就不管它好了,总之会洗掉的。晚安啦,所有的蓝色药丸。尽管我好像还没吃过安眠药。</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所有的蓝色药丸.html</link>
</item>
<item>
<title>生日领带</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2-08-23</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在床上醒来,试图够到桌子上的手机。</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鬼祟玲珑 [简单: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轻易地拿到了手机,没有摔下床。或者说,*至少*没有摔下床。</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解锁了手机,看见此刻已经是下午一点,屋外的白光斜照入你的房间。一片铅白。</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可是你发现自己的身体似乎不太对劲。</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钢筋铁骨 [困难:失败]<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感觉自己的头颅正在不断地向外散发*热量*,疼痛难忍。</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逻辑思维 [简单: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觉得自己应该是不健康作息导致的机体发热。你发烧了。</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平心定气 [困难:失败]<p class=hyphen><p class=text>火焰从头颅烧向心脏,引爆了所有的血管与神经。</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去你妈的*。”</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坚韧不拔 [中等:失败]<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决定再睡一会,直到时间让你不得不醒来。</div></section><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in>同舟共济 [简单: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的朋友预测你会在18至19点醒来。你的脑遵循了朋友的*指令*。</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头依旧很痛。</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峰<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好像到了。”</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峰<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要去取一下。”</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反应速度 [中等: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想起你细心的朋友,峰,给你寄了一份生日礼物。早于你的生日先到达了你的家。</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我擦,这么快。”</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收到信息了,等会去。”</div><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in>五感发达 [简单: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发现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向你的房门前进。</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内陆帝国 [简单: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知道是*快递*来了。</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坐在床上,一动不动。</div></section><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ex>神秘快递<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它*一摇一摆*地走进了你的房间,跳上你的笔记本电脑。</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是谁?”</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神秘快递<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它没有说话,你感觉受到了*冒犯*。</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电脑<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它自动打开了你的极乐迪斯科壁纸,瑞瓦肖开始在屏幕上展开。像个卷轴。</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是谁?”。</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又问了一次。</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神秘快递<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它开始宽衣*解带*,褪下塑料的外皮。你发现它有一点像一条*领带*。</div></section><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ex>恐怖领带<p class=hyphen><p class=text>“我是*恐怖领带*。”</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恐怖领带<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它开始像蛇一样缠上你的电脑,试图把显示屏*绞死*。</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循循善诱 [中等:失败]<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被领带吸引了。</div><div class=grid><p class=ex>你<p class=hyphen><p class=text>“我是谁?”</div></section><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ex>恐怖领带<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是哈里·杜博阿。警探巨星、康米之星、世界上最可怜的警探、真实垃圾。”</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能说会道 [中等:失败]<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感觉它说的很对。</div></section><section><div class=grid><p class=ex>恐怖领带<p class=hyphen><p class=text>它开始游向你的脖颈。在空气中*游*。</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从容自若 [困难: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放任它蜿蜒而上,这感觉很美妙。</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五感发达 [困难: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看着你的身体向下坠落,坠入最深邃的地心。</div><div class=grid><p class=in>内陆帝国 [困难:成功]<p class=hyphen><p class=text>你看见了整个*瑞瓦肖*。</div></section></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生日领带.html</link>
</item>
<item>
<title>(高考前的一篇日记)</title>
<category>records</category>
<pubDate>2022-05-22</pubDate>
<description><![CDATA[<article><section><p>还有…额…忘了多少天。<p>不过跟以前相比好像也没有好起来,不如说大概没怎么变吧,因为我基本上什么都不干。我已经接受了自己不适合考试的事实,给那些听话的人更好的东西是再正常不过了,我甘拜下风,毫无怨言——虽然可能分数没有他们高,不过我总归是学到了一些想学的东西,而且我也不至于因为这种偏离一败涂地,勉强还能上点大学。躺平其实也挺好的,或者说它只是不被认可的生活。<p>我对我目前做的一切都不后悔。虽然经常有些事情不太好,不过总体上算是满意的。我喜欢一直以来的生活,不论是上课看云,下课写字,还是补作业到深夜的日子。奋斗比和卷王对我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他在晚自习写了三套卷子的时候,我看了几卷漫画,满足的很。好吧,这么一看我确实是格格不入,疑似是不懂事了。<p>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大概也是无所谓的。不过日子总是循序渐进的过,终结也不会这么激烈。何况剩下十几天也不是世界末日呢。睡个觉先捏。</section></article>]]></description>
<link>https://woodash.cc/records/(高考前的一篇日记).html</link>
</item>
</channel>
</rss>